導航:首頁 > 貸款用途 > 貸款消費與通貨膨脹

貸款消費與通貨膨脹

發布時間:2021-06-05 22:37:33

A. 為什麼通貨緊縮下鼓勵有經濟能力的人貸款消費

一、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帶來的壞處:1、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用更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時間內,給定經濟體中的物價水平普遍持續增長,從而造成貨幣購買力的持續下降。通貨膨脹必然引起物價上漲,但不能說凡是物價上漲都是通貨膨脹。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②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③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④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⑤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2、通貨緊縮: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之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對於通貨緊縮的涵義,與對通貨膨脹一樣,在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1)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2)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3)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3、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4、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盡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通貨緊縮作為通貨膨脹的反現象,理應反映物價的變動態勢,價格的全面、持續下降,表明單位貨幣所反映的商品價值在增加,是貨幣供給量相對不足的結果,貨幣供給不足可能只是通貨緊縮的原因之一,因此,雙要素論的貨幣供給下降的界定,將會縮小通貨緊縮的范圍;而三要素論中的經濟衰退,一般是通貨緊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用經濟衰退的出現來判斷通貨緊縮就太晚了。根據單要素論的觀點,判斷通貨緊縮的標准只能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其他現象可以作為尋找成因,判斷緊縮程度等的依據,但作為通貨緊縮的構成要素是不妥的。二、人民幣的理解:1、人民幣是一種法幣,是國家法律規定強制使用的貨幣,除了人民幣,其他任何貨幣,包括黃金,美圓都不能作為支付手段,就是說你不能去商店拿塊金子或者美圓買東西,這就是所謂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2、人民幣印刷多了就會印發通貨膨脹,不能無休止的印刷,要與市場上實際需求的貨幣相對應。人民幣本身就是一張,如果國家規定它不是支付手段了,就沒用了,跟紙一樣.這主要是跟黃金相對的,以前古代用金子銀子做貨幣的時候,金子銀子除了可以當錢用,本身還是貴金屬。

B. 通貨膨脹 通貨緊縮 和信貸緊縮的關系

樓上兩位的解釋是不妥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指某國或某地區的物價指數的上漲或者下跌,但將物價的上漲或者下跌歸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結果是有失偏頗的。比如美國70年代,由於海灣國家的石油制裁,導致油價暴漲,引發全國的通貨膨脹,這個和央行的貨幣政策的關系比較小。又比如中國在97年後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放鬆了貨幣供給,其結果是導致投資過多,工業品價格下跌,全國通貨緊縮。這里兩個例子都說明,僅僅認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是錯誤的。
信貸緊縮指的是銀行系統收縮貸款總額,它既可以是從央行開始的貨幣收緊,也可以是僅由商業銀行採取的收緊措施,其結果就是減少國家總的投資。總投資減少則總需求減少,一般都能降低物價指數,是應對通貨膨脹的一個常用手段。
CPI是指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物價指數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和老百姓聯系最緊密,所以提的比較多。通常CPI和物價指數是正相關,也就是說CPI上漲則通貨膨脹,反之則通貨緊縮。

C. 借貸與通脹的關系

總體而言,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是一種有害的經濟現象。並且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知道,通脹意味著一國貨幣的對內貶值。在外匯市場,通脹是影響幣種走勢的重要指標。但是,匯價走勢對通脹的反應往往是復雜的。

一國貨幣的貶值分為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通貨膨脹引起的一國貨幣購買力的減少,就是對內貶值。而對外貶值就是相對於其他國家匯率的下跌。我們要考察通貨膨脹對匯價變動的關系,就需要了解貨幣的對內貶值與對外貶值的關系。

以歐元區和美國為例,假如歐元/美元匯率現在為1.2000,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可貿易產品,在美國需要花費120美元購買的東西,在歐元區100歐元就可以買到了。假如美國的通脹率為5%,一年之後,現在120美元能購買的東西,需要花費120*(1+5%)=126美元才能買到。如果歐元區通脹為0%的話,100歐元的東西,一年後還值100 歐元。這樣,理論上歐元/美元的匯價現在變為1.2600。也就是說,一國的通脹將引起本國貨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

應該指出,以上僅是極端情況下的按照貨幣購買力計算的匯率。在現實經濟中,一國政府往往會對經濟進行干預,當出現通貨膨脹壓力時,中央銀行往往採取加息或者縮緊信貸等措施以抑制通脹,利率的變動造成了資金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這種變動蔓延到資本市場,造成證券價格的變動。具體體現為股票市場的走低,和債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後者使得債券市場相對於別國的債券更具有吸引力,這有可能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加息國,從而形成加息國貨幣的買盤。這對加息國貨幣是有利的。目前外匯市場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於這一原因。

在美國自2004年6月1開始加息以來,迄今為止美國已經進行了11次連續加息。當2004年12月14日,美聯儲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聯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後,美元利率自1998年來第一次超過了歐元2%的利率。而外匯市場也逐漸形成一種邏輯思維∶

通脹壓力增大——中央銀行可能加息——資本市場吸引力加大——貨幣上行

正是基於這一邏輯思維,美元在今年總體走勢強勁,持續的加息預期抵消了市場對美國雙赤字問題的擔心,歐元/美元從去年底的歷史最高點1.3665持續下跌。而每當美國,或者歐元區,或者英國公布強於市場預期的通脹數據時,其貨幣就會上揚。

但是,加息對於治癒一國的通脹真的是有效的嗎?以及,持續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國貨幣的內在價值了嗎?

前面提到,通貨膨脹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動型。考察美國的國內經濟,一方面由於美國消費者的過度消費,特別是在房地產市場上的投資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現象,而美國抵押貸款利率的長期處於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產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過去1年多來,國際油價自30美元/桶節節攀升,現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漲幅超過100%。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油價的飆升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一種輸入型的通貨膨脹,即油價的上揚造成美國企業生產成本高企。但這種輸入型的通貨膨脹能否演變為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關鍵要看美國生產企業的定價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國企業的輸出商品價格能否隨著生產成本的上升而上調。實際上,由於全球化的競爭,製成品的價格很難上調。能源價格的上揚僅僅通過成品油,如汽油價格的上揚來對消費者產生影響。這就造成了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較高,而消費者物價指數並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響之外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更加溫和的局面。也就是說,油價的上揚並未全面蔓延到美國經濟的各個層面。而油價的上揚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無法控制的。下圖給出了去年6月份以來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和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走勢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盡管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最近半年來節節攀高,特別是9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25年來的最高月比增長率1.2%,但核心CPI卻始終維持在0.1%的低水平。顯示美國經濟並沒有出現全面的通脹壓力。

相關知識——CPI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元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5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消費者價格指數,是對一個固定的消費品籃子價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化情況,也是一種度量通貨膨脹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在美國構成該指標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類,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飲品住宅;衣著;交通;醫葯健康;娛樂;其他商品及服務。在美國,消費物價指數由勞工統計局每月公布,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一是工人和職員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W。二是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

核心CPI即核心消費價格指數,是指將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剔除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由於食品和能源價格會受到一些異常因素的影響而產生大幅波動,並模糊消費價格的真實變動趨勢,因此,一般將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費價格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ore CPI),並被認為是衡量通貨膨脹的最佳指標。

一方面是由於住房抵押市場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產投資需求過熱,另一方面是由美聯儲無法控制的油價上揚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顯然,美聯儲的持續加息行動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動並不能抑制油價引起的通脹,相反,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的上揚必然造成企業財務成本的增加,這對於飽受物價上漲之苦的企業來說,無疑又多了一項負擔。而商品定價能力的缺失又讓企業無法轉移這些負擔。這就產生了加息的悖論,加息治療通貨膨脹可能無效,但加息卻會造成經濟的放緩。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利率的傳導機制不通暢。美聯儲理事桂恩(Guynn)就認為,美國企業的定價能力偏低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這點從英國經濟中體現更明顯,從2004年下半年就傳言英國將會加息,但出於對經濟增長放緩的擔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來今年8月份的減息行動。國內消費需求的不足和能源價格、海外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輸入型通貨膨脹,令英國經濟陷入滯脹危險。因此,通脹不再被市場看作加息的信號,而是出現一種難以治癒的經濟夢魘。

能源價格的上揚,將引起可能的消費需求放緩,和由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消費需求的放緩必然導致經濟增長的低迷。伴隨著通脹的經濟低迷給貨幣政策制訂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難度。僅憑加息或者減息是難以治癒這一頑症的。從經濟學理論上講,當經濟增長出現過熱時,會伴隨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這種情況下採取加息等貨幣政策效果是明顯的。但當經濟增長乏力時,經濟中最活躍的投資因素對市場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貨幣政策作用並不明顯,此時應該採取財政政策來進行調整。

在高油價的前提下,為什麼過去大半年來美聯儲的穩步加息總是不斷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雖然不能直接對油價產生作用,但可以通過對強勢美元的支持來達到抑制油價的目的。這一思維的邏輯依據是∶
加息——美元上揚——美元相對購買力增強——以美元計價的油價下跌——輸入型通脹受到抑制
但是,隨著石油生產國不斷將出售石油賺取的美元轉換為歐元等其他儲備貨幣,這一邏輯路徑的延續性受到越來越大的考驗。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強的前提是美國資產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於油價不斷走強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對美國企業的盈利能力表示擔心,而持續不斷的加息行動會加劇這種擔心。近期報出的美國通用汽車信用等級降低,以及瑞富財務丑聞等事件,都將抑制國外資本對美國資產的需求。雖然美國國債不會受到信用風險和企業盈利的影響,但畢竟其投資容量有限,美國政府不可能無限度的膨脹其國債規模。如果布希政府能實現其削減政府財政赤字的計劃,聯邦政府依靠國債市場來彌補預算的意願就會減弱,國債的發行量反而會減少。有限的資產供給下,需求的增加會造成價格的上揚——國債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謂「長期利率之謎」就會再現市場。這顯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帶來的資本市場吸引力。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聯儲連續的加息壓力之下,特別是未來還將繼續加息(市場猜測美聯儲可能將利率最終提高至5%的水平),美國經濟將受到嚴重的壓力。最近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銀行等大型銀行利潤率的飆升,另一方面頻頻出現美國企業利潤下降的警告。這是因為加息將企業利潤通過融資成本轉嫁到銀行利潤了。但這一現象不會持久,企業利潤的最終下滑,將下挫投資意願,而我們知道,投資是經濟中最活躍的因素,投資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損害經濟的。而加息帶來的美元強勢將最終由美國經濟的走緩而抵消。

D. 為什麼說解決通貨膨脹可以加大信貸

通貨膨脹即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國家發行貨幣的供應量大於市場對貨幣的要求,造成貨幣貶值,表現為物價飛漲。
一定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外需,但過度的通貨膨脹導致經濟過熱。
加大信貸是刺激市場需求的措施,是不能解決通貨膨脹的,相反會加重通貨膨脹。解決通貨膨脹應當提高貸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
現在我國施行的是較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即貨幣供應量基本與市場需求相適應。
本人以較淺的高中經濟學常識作答,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

E. 通貨膨脹與貸款關系

這么說吧,提前還貸款肯定不是應該有的選擇,且不說提前還貸款銀行會收取一些「懲罰」的費用,你提前把貸款還了,不是手中就沒現金了,這樣你將來變通的餘地就小了。

所以還是建議你繼續投資吧。

現在中國最緊要的問題是通脹的治理。請記住,只要中國現有體制不改革,中國經濟就是兩大永恆的主題,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既然治理通脹,首當其沖是控制信貸,所以你如果是做一年期投資的話,不用擔心銀行貸款利率會下調,而要擔心他的貸款利率會上調。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你投資什麼好,現在通脹已經從商品市場轉移到了金融市場上,這表明資產泡沫已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了。你現在投資,萬一將來政府嚴厲打壓,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價格同時下跌,這樣很有可能你的投資會遭受風險。

上述就是一些參考,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一旦發生通脹後央行會使利率上升,這樣可以抑制通脹。因為利率上升後會增加資金的成本,抑制投資沖動。

F. 1 在當前通貨膨脹的壓力下,你認為消費信貸是否有助於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最好能從不同方面分析

分為短期和長期吧
短期內,通貨膨脹下,貸款的成本降低了,人民更願意借錢去消費,會推動居民消費水平提高
但是長期內,當人民認識到實際的收入下降,而是隨著儲蓄減少對投資的影響,社會總產出的下降會使得人民覺得自己的財富縮水了,為了儲蓄未來養老消費或者未來的大宗必要消費而減少現在的消費,在長期內,消費信貸不會促進居民消費水平

G. 消費信用過度膨脹必推動通貨膨脹,為什麼呢

只是個人見解...0.0
消費信用過度膨脹。。樓主能夠理解『膨脹』一詞的含義嗎?
所謂的『膨脹』(我猜想樓主的問題點也應該在這里,即通貨膨脹的一般誘因是紙幣(通貨)的過量發行,但除中央銀行外的消費信用機構在中國並沒有發行紙幣的能力,那麼為什麼又會成為通貨膨脹的誘因呢?),是一種對信用使用『程度』和『力度』的描述。程度的概念里包括了消費信用的普及范圍,力度則主要描述消費信用數量規模。
消費信用規模增大,毫無疑問會帶來巨大的通膨壓力。因為信用消費本身是一種對受信人未來財產的合法索取權。由於信用本身的流通是『未來的』,它會激發社會生產的慾望。當商品極大生產了之後,由於經濟的發展,政府又會加額投入新的紙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個時候,商品的生產額的提高是抵不上紙幣投入規模的增加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消費信用都用於生產性投資,但所有的消費信用都需要償還——樓主可以理解為能夠消化信用(貸款)的地方很多,而生產性投資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其生產額的提高趕不上必需紙幣的投放量。
希望能幫到樓主。

H.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鼓勵有經濟能力的人貸款消費,對嗎

錯,出現了通貨膨脹,央行需要提高利率,存款的越多,因為利息多,貸款的越少,會減少投資。這么做就是要抑制消費,讓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讓一國家的總需求和總生產力同時增長,經濟的發展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閱讀全文

與貸款消費與通貨膨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上借錢銀行還可以貸款嗎 瀏覽:835
共同貸款人需要流水清單嗎 瀏覽:948
對分公司貸款的要求 瀏覽:678
最新貸款利率有調整嗎 瀏覽:558
2020年30萬無息貸款政策 瀏覽:482
2015年末保定市貸款余額 瀏覽:351
誇區域小額貸款 瀏覽:416
父母付首付還貸款並簽協議 瀏覽:10
月入3000能貸款嗎農村信用社 瀏覽:363
不要手機實名制的貸款 瀏覽:174
農村信用社貸款扣款少存 瀏覽:71
詐騙小額貸款30萬會怎麼判 瀏覽:75
遼寧調整小額貸款公司 瀏覽:573
申請手機貸款 瀏覽:207
東莞房產貸款利率 瀏覽:94
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管理規定 瀏覽:148
信用社網上怎麼貸款 瀏覽:756
網上貸款對找工作有影響么 瀏覽:503
農行農戶小額貸款發展 瀏覽:286
父母用我身份證貸款買房用流水嗎 瀏覽: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