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看90後超一半的人網貸
一份調查報告顯示,90後群體的負債率奇高,其中消費貸款更是占據近半壁江山。他們不僅使用信用卡、花唄、白條這類信用工具,還把手伸到了小額貸款,也就是網貸。
網貸公司遍地開花,非常懂得現代人的消費心理,常常以低要求低姿態來招攬客戶。一旦客戶產生逾期,輕則按照貸款利率每日償還高額滯納金和利息,嚴重就是無良貸款公司催命式追債,最後讓貸款人不堪重負,或傾家盪產或妻離子散,甚至有人因此喪命。
3、家庭環境的影響
90後從小養尊處優,基本都是獨生子,眾星捧月的長大,很難體會父母掙錢不易的心態。從上學開始,家長就幫他們各種安排打點,從而造成這幫孩子自立的能力就沒那麼強。思想上以自我為准繩,只想自己如何享受生活,還沒想到怎樣回報父母。
⑵ 如何對90後群體消費進行分析,需要調研那些數據
90後!提前消費是這個年齡段的普遍心理,因為他(她)們沒有吃過上輩人的苦.
只買貴的 美的 時尚的,名牌、時尚、瀟灑、相互攀比、漂亮、寧願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吃饅頭,也要穿出來的是名牌,總之是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我們會花錢,用來買美味的食物,喝著奶茶聽歌
是的,會買名牌向別人炫耀
但這是每個年代的通病,大人比我們還要攀比
我們會遏制消費,
家庭條件是消費的決定因素
沒有人會超前消費,誰都知道那樣做的麻煩
當然,不能一概而論
亦不能一己之見
我只是其中的一名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
非主流,或許消費和正常人不一樣
但是,作為未來的主人
我們消費情況也不會令人擔憂~ 80後!由於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與父母輩相比具有強烈的「享受生活」的觀念。上一代人看重的是「物質化消費」,比如有錢主要置辦「家庭資產」--大到住房,小到冰箱、彩電等;而獨生子女則強調的是「感官型消費」--買CD、mp3、上網、互動游戲、旅遊、聚會、出國。他們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與上一代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突破了傳統奉行的節儉保守的消費理念,融入了近年來愈加風行的開放式,超前式的消費觀念,具有鮮明的自我消費意識的特點。這些變化,都將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中國社會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因此,深入了解、分析80後一代的消費行為與心理特徵,對於了解中國社會消費趨勢和把握這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手機開始進入我們生活的時候被定義為「耐用品」,現在呢?隨著手機的普及,已經變成「快速消費品」了,小學的孩子都會有一部手機。他們對於手機的要求更多的是外觀的設計,造型的個性化處理,時尚感,時裝化,更注重的是變化和明星化,類似的還有很多,就如上面說到的mp3、mp4等等產品,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了,意味著企業生產產品必須具備快速推出新產品的能力,要跟得上他們迅速的品位更換和總是比上一代快得多出現的審美疲勞。
⑶ 消費者行為理論分析90後消費者需求特點和偏好
(1)消費者購買各種商品是為了實現效用最大化,或者說是為了實現消費者剩餘最大化。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取決於他以這種價格所獲得的物品能帶來的效用大小。
(2)消費者為購買一定數量某物品所願意付出的貨幣價格取決於他從這一定量物品中所獲得的效用,效用大,願意付出的價格高,反之則低。但根據消費者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隨著消費者購買的某物品數量的增加,該物品給消費者所帶來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而貨幣的邊際效用是不變的。這樣,隨著物品的增加,消費者剩餘減少,消費者願意付出的價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與價格必然成反方向變動。
⑷ 80後與90後的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特徵
80後是先考慮這個東西有沒有用再買..90後是喜歡這個東西買了再考慮有沒有用..80後想辦法努力的掙錢..90後想辦法拚命的花錢
⑸ 90後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徵有哪些
90後一代消費心理相比於已"奔三"的80後,由於他們成長的社會與營銷環境發生了更大的變化,使得他們在信念、價值觀,特別是消費觀念、心理特徵方面與80後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
90後喜歡個性消費,他們重於個性,喜歡獨樹一幟。在風格上也很自我,但並不自私,喜歡有個性的東西。他們喜歡有個性能體現自身性格的東西,能把自己的想法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
90後沖動消費,重於體驗。喜歡把錢花費在體驗感強的事物上。喜歡新鮮並且鮮見的東西,對世間的一切都抱有好奇心。
90後更喜歡網上購物的方式,90後消費特徵是將某種消費感覺轉換成消費價值,他們對商品的情感性、誇耀性及符號性價值的要求,早已超過了商品或服務的物質性價值及使用價值。
⑹ 全國有86.6%的90後接觸過信貸產品,消費信貸給你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消費信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更豐富的物質和精神享受,但同樣也給了我更大的壓力,也正是因為有這些消費額度才會導致我花錢沒有節制。
消費信貸確實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多精彩的時刻,但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我們在無力還款的時候,就會後悔自己曾經瘋狂消費的時期,每個月的還款壓力也會讓我們很焦慮。
⑺ 90後消費者消費行為特徵有哪些
90後」消費者的十大特徵
「我最大」——「90後」比前人更加強調獨立體,個性張揚,與眾不同。
在所有社會成員中,「90後」在個性表達方面的要求最為突出,他們擁有不循規蹈矩的成長歷程,獨特的言行舉止和另類的生活方式成為環境的焦點。也正是這一代的成長,帶動了社會較為強烈的自我表達的願望。
「90後」成員完全敢於在任何時刻任何場所表達自己的意願和觀點。在團隊或團體中,永遠希望自己成為焦點,其他人都要以其為中心轉悠。
「新關系」——強關系,弱接觸;弱關系,常聯系;一反家人最親的傳統社會關系,「90後」的天平向弱關系傾斜
「90後」為了追求全面的隱私,與父母據理力爭,甚至使用離家出走等方式表現自己的立場。他們發明了「火星語」在同齡人之間交流,以保護隱私與秘密。那些傳統的「強關系」在「90後」這代人身上顯得較弱。而「90後」對於同學,社會上認識的朋友,以及通過網路虛擬空間結交的「網友」等「弱關系」群體卻較為信任,願意與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認為能夠得到較高的認同。
「重娛樂」——獲取信息與娛樂自己是他們生活的核心訴求
宣稱「我每天可以吃的有限,穿的有限,花的有限,但是開心必須無限」的「90後」,是娛樂能力超強的一代。在他們眼中,娛樂是天性的釋放,及時行樂是讓自己更開心的生活方式。相比任何一代人,他們都更加希望在娛樂中生活,也在娛樂中學習和成長。
「90後」熱愛追星,熱愛娛樂八卦,但在娛樂的背後,他們有著自己的目的。比如企業微博和名人微博對「90後」影響較大。
「懂責任」——「不逃避,不推卸」是「90後「對社會責任的宣言
「90後「雖然個性前衛,但對於自己未來應該承擔的責任卻不會逃避和推卸。關鍵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到「90後」的年輕人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90後」自發響應,積極捐款捐物,組織愛心祈禱與傳遞。
許多「90後」的大學生,他們以一技之長回饋社會,積極投身於「關愛特殊群體」、「投身生態環保」、「傳承歷史文化」、「關注民生問題」等各類公益服務活動,體現了「90後有激情,有抱負,也勇於接受挑戰,同時也熱心公益。
「松圈子」——「90後「對團體保持距離,既不親近,也不疏離
這種「松圈子」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我不是集體主義者,但也不是個人主義者。有圈子跟大家保持關系很重要,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資源。」但進入圈子以後不能當孫子,而是要有地位、有亮點、有話語權。」
「90後「意識到社會交往圈子的價值,懂得組建圈子,知道圈子越多對自己價值越多,但又不會隸屬於某一個集體。
「宅娛樂」——宅文化,宅娛樂在90後身上發揚光大
網路依賴在「90後」身上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生活習慣。「90後」在家裡玩網游,聊QQ,看電視等娛樂幾乎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時間。他們不僅享受著這種「宅文化」而且還將其發揚光大,如玩自拍並把照片發到網上分享,為自己的博客賺人氣,或者在家裡從事網路銷售等事情,即能娛樂自己同時還可以賺錢。
「生在電腦前,長在網路中」, 互聯網對於「90後「來說不是媒體而是生活。
「低權威」——親身體會過的,圈子內的人體驗後傳播的才是可信的
成長在權威不斷被挑戰,被推翻的年代,專家學者、社會權威部門的信息和指導對「90後」無法達到理想的說服或教育效果。
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自己的體會去驗證結果,或選擇性追隨有故事,有親身體驗的人的說法與做法; 並且對於所了解到的信息進行自我分析,加入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從不盲目輕信。原始權威在「90後」的眼中越來越淡化,反之平民化的權威躍然凸顯。
「小眾化」——外形裝扮獨特,行為非主流,在大眾潮流中發展自己的特色
「90後」不願與人相同,不愛追潮流,喜歡成為人群中的異類,獲得眾人投去的眼光。
另類的服裝打扮,色彩濃重的妝容,讓人難以理解的行為,讓人們覺得他們與現實的價值觀格格不入;但是隨著這些非主流文化的發展,「90後「不斷的讓這些非主流的文化擴大,再逐步演變為主流。
「朦性別」——女生像李宇春一樣帥氣,男生如李俊基那麼漂亮
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家長出於社會競爭、家庭利益等多方面考慮,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採用中性化教育。家長要求女孩子能夠獨立自主,於是便向著男性化的方向去培養她們。同樣,家長則會要求男孩子細膩細心,於是便多少朝著女性化的方向影響。
大街上中性打扮的「90後」也比比皆是,一些中性化的明星也贏得「90後「的追捧,如李宇春。「偽娘劉著」憑借女性化的打扮與聲音在快男舞台上贏盡媒體與觀眾的目光。
「玩文化」——行事風格和穿著打扮前衛,但並不妨礙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
創新性是「90後」追求的,他們已經不能滿足於朗朗書聲念著「窗前明月光」,不屑於睜著眼睛聽父母講「唐宋元明清」,他們要不枯燥的文化傳承方式。
同時「90後」也注重自己個性的張揚和親身參與, 就如同在宣傳「漢文化」上,「90後」選擇類似日本cosplay的方式——穿漢服上課,逛街,著漢服行「冠笄之禮」等。他們懷舊但不守舊,大膽但不做作,會表現也有思想。這些行為包含著這代年輕人獨立自主個性化的思想,也為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