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贷款坑”里的大学生严重超前消费,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这么不知道节俭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在学校里面都面临着一些超前消费的问题,而且大学生关于超前消费这个情况是十分严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固定的,自己花完了又不敢从自己的父母要,所以就会选择去贷款,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贷款的这个套路里面,有很多的女大学生就是因为贷款走上了不归路。甚至有些人因为当时贷款没有弄清法律以及一些条约,最后倾家荡产的去还当时代的几千块钱。贷款里面是有很多套路的。
有很多的贷款公司因为觉得大学生没有出入社会,然后没有太多的经验去贷款的话也比较好进行控制,所以大部分的贷款公司会频繁地向大学生伸出贷款的橄榄枝。
Ⅱ 作为学生应如何避免恶意贷款事件的发生
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合理消费,杜绝攀比。只要合理消费那么久不可能去贷款的。
Ⅲ 大学生消费贷款有什么弊端
下 星星钱袋 上班族学生都能用 填邀请码043497 满额度
Ⅳ 如何评价大学生贷款消费
大学生作为消费者不应该贷款!!但是看是什么样字的学生了.一个人的心理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是玩的有的就是用来花的 用在好的方面就是应该的 不要把自己弄来的钱用来玩了就行 想贷款怎么想就看你的了啊!
Ⅳ 如何看待大学生超前消费和大学生贷款现象
大学生超前消费和大学生贷款现象不可取 亟需树立正确消费观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55.3%的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00~2000元。77.8%的受访大学生称身边透支消费普遍。关于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原因,63.7%的受访者认为是受超前消费观影响,62.0%的受访者直言是攀比心虚荣心作祟。88.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亟须树立正确消费观。(中青在线刊载,2016年10月11日)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在大学校园接受着知识的熏陶,社会经验不足,思想相对单纯,在这个充满了物质诱惑和物化价值观充斥的世界中,也不停地进行着自身和外界的价值选择博弈。
外在的世界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便易的消费工具,让一些大学生面临着校园贷款困境、信用卡过度透支等等现象问题,它们成为了现实中大学生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客观存在。在这个旋涡中,许多的大学生还是有着自己的反思,并非一味地沉溺不拔。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着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客观构造出了上述的调查结果。
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多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校园的教育与现实脱节,并未能将这一客观状况广泛深入地融入相应的课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没有能很好地做到提前预警打预防针的作用。我们只是在提正确的消费观,认为超前消费带来了很多困境和问题,因此是不对的,那么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呢,并未能获得系统告知。二是家庭教育的不足。父母供养子女上大学,将生活费打给了子女并非就结束了任务,引导和督促子女正确地使用资金,是比钱本身更有价值意义的事项。三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大学生群体办理信用卡等具有资金透支功能的金融工具时把关偏松,未能从严,让许多大学生在不具备正确消费观和资金偿还能力的情况下透支消费,从而将负债转嫁到了其父母家庭身上。四是一些放贷平台降低门槛,放低行业标准,为谋取利益,专门向大学生群体放贷,造成一系列校园社会问题。
当然,问题的原因也不一而足。这些专向大学生敞开的信贷机遇,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甚至就是透支型消费行为选择。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的缺位或不足,造成不谙世事的大学生缺乏抵御外在诱惑的理性武器。
消费观背后隐藏的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内在价值观,就会有着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它是消费行为的深层驱动力。我们的教育和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有着知识和理性认知应对的不对称,从根本上来说,正确的消费观的树立,除了对外在的金融信贷给予更加法制化规范而外,我们还得将目光投向校园课堂本身,让它为大学生们补上这一课,或提前打好预防针、鉴别针。
Ⅵ 为什么有一些大学生,会被一些贷款的陷阱所欺骗呢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国民的负债率是越来越高,当然不止中年人,大学生的负债问题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甚至还有不少新闻报道一些学生因为这些债务放弃了自己,很让人惋惜。
为什么有一些大学生,会被一些贷款的陷阱所欺骗呢?这,就得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当然,这一规定也是遭到了一些大学生的反对……认为,大学生也已经成年,有着基本的认知能力,这些东西也不能一窝打死,同时还表示,大学生也有需要应急的时刻。
还是牢记这16个字吧: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Ⅶ 校园贷款的危害有哪些
校园贷款让不少大学生负债累累,它具体有哪些危害?各位,校园贷款的危害太大了,小编总结了一下,其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首先,校园贷款具有高利贷性质。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30倍,肆意赚取学生的钱。
最后,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贷”进行其他犯罪。放贷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请大家要谨慎办理“网贷”、“小额贷”,切勿因他人劝说或被所谓的“好处费”等蒙蔽,以自己的名义办理贷款给他人使用或为他人提供担保。如需办理“网贷”、“小额贷”的务必咨询家长和银行,谨防被骗。
Ⅷ 不少大学生都习惯于以超前消费,如何看待大学生贷款消费
我觉得大学生贷款消费是属于超前消费,我不建议大学生这样做。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很多学生花钱意识都非常超前,而且各种贷款机构的出现真的是不太好,现在大学生的花钱意识都比较淡薄,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总是盲目的去追求一些名牌或者是追求一些比较不切实际的东西,而当自己目前的金钱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是跟家里要家里不会给,所以就造成了他们去贷款机构借钱的这种现象。而且大学生这种意识都比较淡薄,他们觉得借的钱自己马上就会还,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可能会被套路贷等一些机构给套路了,最后钱越滚越大,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只能让自己的父母来出面解决偿还。
还在上学期间,大学生基本上没什么收入来源。当利益蒙蔽了孩子的双眼之后,他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得出来,从刚开始借几百块钱到最后的借几万,乃至于几十万,然后才会感觉到事情的严重,现在这种现象出现的比比皆是,所以小编常年建议让这些贷款机构严格管制,不要放款给大学生。
Ⅸ 学生消费贷危害如此大,为什么不直接禁止
8月,重庆大三学生秦天在网上贷款总计超过10万元,因无力还款,被迫睡在公园躲债。福建大二学生小彬在两年内通过网络放贷平台贷款30万……除此之外,网上上还出现大学生天价账单街头求助、大学新生未开学花费已过万等事件。凡此种种,都为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
不可否论,“校园贷”对于部分大学生创业及救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更应该看到“校园贷”的乱象丛生,有些网络信贷平台完全不顾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过高放贷或变相放贷,让很多缺乏财商的大学生一步踏入了无限的还贷苦恼当中,不但影响了学业,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对“校园贷”平台整改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反思一下网络校园贷平台是否有存在必要,换句话来说,是否可以直接取缔那些专门打学生主意的不良信贷平台?事实上,大学生贷款,有真心急需创业资金的,有家庭确实困难的,还有其他困难急需钱用的,可是这方面的资金需求完全可以通过正常的信贷途经来解决。
3、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种方式方法都可以解大学生的各种燃眉之急,不仅有保障而且还能够有效监督大学生贷款的真实用途。
如此,还需要这种所谓的方便、快速的网络“校园贷”平台吗?更何况近几年来校园贷平台乱象迭出,舆论诟病较多,危害学生较甚。所以,整改“校园贷”不如直接取缔,毕竟大学生还属于单纯的消费群体,并非生产者。
Ⅹ 学生贷款需注意 学生消费贷款需要注意什么
贷款学生注意事项
一、关于回访。贷款学生在贷款后至贷款还清之前,必须每年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接受回访一次,也可以向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索取回访表,自行填写以后寄回,索取回访表邮箱: 凡没有接受回访,也没有寄回回访表的学生,要对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二、关于回执。学生到校报到后要尽快将回执盖章后寄回,确保我们10月30日前收到,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贷款,建议以普通挂号信方式寄回,如果不是时间太紧,没有必要使用特快专递。
三、关于提前还款。贷款学生可以提前还款,提前还款的学生应提前30天向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申请,每年1月15日(12月15日前提出申请)和7月15日(6月15日前提出申请)为提前还款日,逾期不能办理。
四、关于银行存折、卡丢失。借款学生发生邮储银行卡或存折遗失等情况时,应及时到邮储挂失,重新补办卡或存折,重新补办的存折号不变,无须办理手续,同时提醒学生尽快修改卡折密码。
五、关于毕业时债务确认。借款学生毕业时办理债务确认手续,将毕业时间、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书面通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如毕业时未确定工作单位,应在工作单位确定后20个工作日内将工作单位等相关信息书面通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六、其他应告知资助中心事项。当发生如下情形之一时,借款学生或共同借款人应在2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县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1、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家庭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工作单位等情况发生变化或借款学生死亡的;
2、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出现失业、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可能会对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
3、借款学生出现休学、转学、退学、出国、被开除学籍等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情况; 4、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涉及重大诉讼或仲裁案件;
5、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户籍地、居住地迁出本县(市、区); 6、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被劳动教养、被强制隔离戒毒或受刑事处罚; 7、发生其他影响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偿还贷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