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出現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時,央行應:A降低再貼現率B提高存款准備金率C提高再貼現率D降低存款准備金率
我相信這個是多項選擇題應該選B、C。 絕對標准答案
為什麼呢?聽我娓娓道來。嘿嘿
一般經濟情況下,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通常是一對孿生兄弟(除類似辛巴威這樣的國家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彌補赤字導致的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可以說是利率太過寬松導致貸款成本比較低(也可以理解成市場中貨幣泛濫),那麼經濟某個領域就會過熱。經濟過熱後通常就是引起對資源如石油、水泥、鋼鐵等大量的需求,結果此類商品價格上漲,擴散到實體經濟中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一、提高存款准備金率。這個貨幣政策就是為了減少在市場中的貨幣打個比方你在銀行存的100元錢,那麼扣除補充銀行資本充足率等等費用,最後有80塊錢可以貸給企業或者個人,如果央行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從原來的16%到17%意味著最後可以貸給別人的錢由原來的64元變成了63元。我們別小看只是小小的1元,份額大了就是很大一筆錢。在中國1%的准備金相當於3600億人民幣。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就是為了減少銀行貸款總額從而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
二、提高再貼現率。貼現率就是企業向商業銀行貼現票據的利率,再貼現率則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利率。商業銀行從企業手上貼現票據後再向央行貼現,商業銀行從中賺取差額。那麼如果央行提高再貼現率那麼同樣的商業銀行肯定會提高貼現利率,那麼貼現的成本提高了,企業就會減少向商業銀行貼現,那麼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會減少,就起到了控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作用。在我國很少使用再貼現利率,主要是金融體制還不成熟。在國際上最出名的再貼現利率就是倫敦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亦稱為市場利率(有別於基準利率)。
謝謝,回答完畢。不懂聯絡我哈!
2. 通貨緊縮時貸款利率應該調高還是降低
一般來說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的。《經濟學原理》里邊都有相應的理論。
只不過你不要看civil版的,要看原版的,翻譯過來的都肯定有篩選和修改的嘛。有意為之的,所以最好看原版的。
至於沒學過經濟學的朋友,我簡單給您敘述一下吧。
樓上的朋友說的是其中的一種情況。支持調低利率的原因,正如樓上朋友所說,通貨緊縮時一般意味著經濟衰退,失業增加。央行應該施行擴張性貨幣政策,調低利率,刺激生產。
然而調息方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的。這里邊都涉及到綜合的因素。
記住經濟學里邊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希望一個工具能夠同時盯住多個指標。通俗的說,就是不可能一招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問題都是相關的,有的正向影響,有的反向影響,相關度如何,看統計出來的結果,經過統計學公式得出相關度來判斷,並以此為基礎來篩選重要的影響指標。
換句話說就是,升息降息與否並不是一定的,還要看其他配套的措施,綜合的效果。而且更應該看實際具體的情況是什麼地方出問題,對症下葯,否則看似正確,實則相反。
關於樓上朋友說的,降息,個人的意見並不太支持這樣的做法。太簡單地處理這么復雜的問題了,實際上經濟學的問題就是平衡術,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和結果,兩害取其輕。
通貨緊縮未必是壞事,要看什麼因素造成的通貨緊縮。如果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使然,那麼就是件好事。在合理的浮動范圍之內,這種通縮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經濟全球化,帶給西方社會最大的好處,就在於此,全球產業分工導致西方生活成本下降,進而抵消了他們通脹壓力,九十年代的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高速增長了十多年。
至於說通縮之後,就冒然加息,個人以為不妥,還是要看具體什麼原因導致通縮的,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息是動態性的,是一種動態平衡,不是一層不變的。
正如像樓上的朋友說的那樣,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通縮了,那麼央行就需要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調低利率,來刺激消費和生產。而當gove rnm ent大量印鈔,大興土木,靠基建來帶動經濟,這時候,可能會造成惡性通脹。那麼無論是經濟景氣與否,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個人以為就是保持高利率,以避免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到危險的程度。如果一旦是經濟不景氣,又加上惡性通脹,直接後果大家都知道啦。如果是經濟不景氣,加通縮,那麼還好,畢竟當今社會那麼發達。通縮的原因是因為購買力不足而已,並非因為生產力有問題,即:產能上沒有問題,只要購買力恢復,產能隨時可以恢復。所以更應該防範的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尤其是在chi na這樣的developing country,更是應該注意這點。因為老百姓的儲蓄沒有投資渠道,除了銀行,沒有別的好去處,投資哪兒,基本上賺錢的很少。這里邊有princeling對國民經濟的壟斷問題,這里就不跟您說了。
基於以上的原因,結合civil國情,一旦發生通縮,最後的選擇就是維持高利率。原因如下:
第一,civil沒有相關的保障措施。不像西方,人家有醫療、失業、退休、教育等等方面的福利作為保障。失業了有失業救濟金領取,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醫療、教育不要錢,還有不錯的退休金制度。這些civil都沒有,而且都是目前擺在老百姓面前的「大山」。
第二,老百姓沒有投資渠道。princeling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投資渠道,civil依然是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言外之意就是political economic,也就是relationship economic。即:您見過civil哪個有錢的不是officer身邊的人,當然也可以說是巴結他們的,甚至是他們的小弟,替他們在台前跳舞的小丑。在此前提之下,投機的事情,我勸大家還是省省吧。
第三,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劫貧濟富。經濟不景氣,本來收入就不多,如果因為occident economic的萎縮,就依賴基建等所謂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內需,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將來的惡性通脹。根據上述理論,基建等財政消費替代了個人支持,(「擠出效應」),但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溢出效應」並沒有更多地惠及老百姓。因為relationship economic,所以擴張性財政政策對於civil來說,相當於劫貧濟富。因為財政收入來源於老百姓,而這些基建項目惠及的確是與officer有關系的人,也就相當於gove rnm ent替老百姓消費,卻沒有惠及老百姓。
綜上所述,在老百姓僅僅有銀行是唯一保持財富的唯一投資渠道,這種前提之下,又因為civil的國情,所以個人認為這時候不應該降息。因為對社會的影響太大。
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因為他們的情況跟我們不一樣,但原理懂了,就知道其中的關鍵之所在。也就是說,在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在西方成立,在civil不一定成立的原因就是civil這邊太垃圾,沒辦法支持用。
最後還有敘述一下,所謂依賴基建投資等擴張性財政政策,並不能完全抵消occident economic衰退的影響。civil真實經濟規模遠小於official公布的那樣,內需更是如此。過去在沒加入世貿之前,civil希望依賴occident market來解決civil產能過剩的問題。所以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誰讓你沒有技術,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的什麼鞋襪衣服來換取別人的設備。而如今,當occident economic衰退的時候,這部分原來依靠出口來解決的產能又會反向壓回國內,加劇本來就產能過剩的問題。結果是導致更多的企業倒閉,人們失業,經濟進一步衰退。
完全依靠government財政刺激並不能完全替代這部分需求,加上civil保障制度的缺失,直接導致老百姓更是畏手畏腳不敢花錢。
occident內需之所以強大,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們有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老百姓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敢花錢。加上別人科技又強大,你們又要依賴他們,那就更不用說了嘛。
3. 通貨膨脹情況下如何消費
通貨膨脹在我們國家已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而且在一段時間還會存在下去。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通貨膨脹的過程就是財富被掠奪的過程。具體闡述來說,我們通過勞動獲取社會財富,得到是財富的衡量物——貨幣。如果貨幣價值穩定,那我們的財富就不會貶值。但是如果出現通貨膨脹,那麼相同的貨幣就只能換取更少的財富。這些貨幣對應的,我們之前的勞動價值並沒有減少,而我們手中貨幣的價值卻減少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的財富被掠奪的過程。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或減少自己財富的流失呢?
最行而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前消費並且貸款消費。
一方面,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相同的貨幣量,越晚消費能買到的東西就越少,因此提前消費可以使等量貨幣的價值最大化。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今天花的錢是從銀行借的,是需要我們在以後的10年或20年內還清的,實際上就是說我們今天花的是明天的錢。相當於說,我們在它還沒有貶值之前就用了日後將貶值到很低的貨幣。這就是提前消費的概念。
我們把明天的錢拿出來,按照今天的價值去購買當前的商品,這可是大賺啊!通貨膨脹越是厲害,明天等量的貨幣價值就越低,更何況我們拿出來消費的是10年,20年以後的貨幣
(註:只要銀行的貸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貸款消費就是合算的)
如果我們提前消費或貸款消費的是普通商品,比如汽車、數碼相機、食物、旅遊等我們消費之後其使用價值會降低或消失的產品,我們是讓自己的貨幣體現了盡可能大的價值,但產生的效果無非是讓自己得到最大的享受而已。
但如果我們提前消費或貸款消費的是一些特殊商品,比如房子、黃金等我們消費之後其使用價值基本不會下降甚至很有可能上升的產品,那麼,我們不但讓自己的貨幣實現了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同時還讓自己的財富保存了下來。如果購買的時機合適,這些財富還會很快升值,即時購買的時機不太合適,長遠來看(比如5年),這些財富還是有升值機會的。
因此,筆者建議:在基本保障第一種消費的情況下,也就是讓自己適當享受的情況下,還是得把更多的可以得到的貨幣用於第二種消費。這樣我們個人或是家庭才能在通貨膨脹的年代既免於財富被掠奪,又巧妙地保持了財富,甚至還讓財富獲得了升值。
4. 通貨膨脹條件下人們的消費傾向。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通貨膨脹的過程就是財富被掠奪的過程。具體闡述來說,我們通過勞動獲取社會財富,得到是財富的衡量物——貨幣。如果貨幣價值穩定,那我們的財富就不會貶值。但是如果出現通貨膨脹,那麼相同的貨幣就只能換取更少的財富。這些貨幣對應的,我們之前的勞動價值並沒有減少,而我們手中貨幣的價值卻減少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的財富被掠奪的過程。 那麼,怎樣才能避免或減少自己財富的流失呢?
最行而有效的方式就是——提前消費並且貸款消費。 一方面,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相同的貨幣量,越晚消費能買到的東西就越少,因此提前消費可以使等量貨幣的價值最大化。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今天花的錢是從銀行借的,是需要我們在以後的10年或20年內還清的,實際上就是說我們今天花的是明天的錢。相當於說,我們在它還沒有貶值之前就用了日後將貶值到很低的貨幣。這就是提前消費的概念。我們把明天的錢拿出來,按照今天的價值去購買當前的商品,這可是大賺啊!通貨膨脹越是厲害,明天等量的貨幣價值就越低,更何況我們拿出來消費的是10年,20年以後的貨幣(註:只要銀行的貸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貸款消費就是合算的) 如果我們提前消費或貸款消費的是普通商品,比如汽車、數碼相機、食物、旅遊等我們消費之後其使用價值會降低或消失的產品,我們是讓自己的貨幣體現了盡可能大的價值,但產生的效果無非是讓自己得到最大的享受而已。 但如果我們提前消費或貸款消費的是一些特殊商品,比如房子、黃金等我們消費之後其使用價值基本不會下降甚至很有可能上升的產品,那麼,我們不但讓自己的貨幣實現了社會財富的最大化,同時還讓自己的財富保存了下來。如果購買的時機合適,這些財富還會很快升值,即時購買的時機不太合適,長遠來看(比如5年),這些財富還是有升值機會的。因此,筆者建議:在基本保障第一種消費的情況下,也就是讓自己適當享受的情況下,還是得把更多的可以得到的貨幣用於第二種消費。這樣我們個人或是家庭才能在通貨膨脹的年代既免於財富被掠奪,又巧妙地保持了財富,甚至還讓財富獲得了升值。
5.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鼓勵有經濟能力的人貸款消費,對嗎
錯,出現了通貨膨脹,央行需要提高利率,存款的越多,因為利息多,貸款的越少,會減少投資。這么做就是要抑制消費,讓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讓一國家的總需求和總生產力同時增長,經濟的發展進入一種良性循環。
6. 為什麼經濟上升,失業下降時,往往會伴隨通貨膨脹和利率和利率上升
經濟上升,社會商業和投資旺盛時期往往是政府採用寬松貨幣政策,創造一個有利於商業發展和投資活動的環境。寬松貨幣政策是低利率鼓勵貸款,這樣社會上貨幣供給量會同比增長較快,簡單點講就是社會上的錢比以前多了,但商品數量不變或者增長速度比錢慢,這樣物價就上升了,即是引發通貨膨脹。
但衡量通貨膨脹有個標准,通常以CPI(消費物價指數)來衡量,一般來說當CPI同比增長大於3%時我們稱通貨膨脹;而當其大於5%時,我們稱其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經濟好失業率通常下降。當經濟高峰期,通脹率較高,政府為了控制流動性,防止通貨膨脹惡化,就會採取緊縮流動性措施,例如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上調利率,提高貸款的成本。所以你說的利率上升實際是通脹壓力較大或通脹預期較大的時候才會採取的措施。
對這方面有興趣,建議讀下經濟類教程比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還有一本國際暢銷的非傳統經濟教程《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較通俗易懂又概括性強,適合各類人看。
7. 通脹時期。為何人們都急著將貸款還回銀行
在通常情況下,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後,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願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後使投資減少。
8. 為什麼減少銀行貸款能抑制通貨膨脹
治理通脹要對症下葯
我國目前通脹壓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流動性過剩
具體表現在:國內投資過熱 比如房地產行業 房地產開發以及房產按揭規模不斷上升 大量流動性充斥市場
同時國內長期的巨額貿易順差 使得外匯占款嚴重 大量人民幣流動性流向市場
另外,我國銀行長期以來存貸差為主要盈利模式 放貸沖動明顯 大量流動性從銀行流向市場
流動性過剩直接導致人民幣國內購買力的下降 增大了通脹壓力
所以減少銀行貸款 有助於控制流動性過剩局面
目前採取的控制銀行貸款的貨幣政策主要是上調存款准備金率 當然加息之前也有用過
9. 嚴重通貨膨脹時為什麼消費減少,但是價格跌不下來
如果大部分商品的價格上升我們就說發生了通貨膨脹。價格上升導致了消費減少。價格上升是原因,而消費減少是結果。當然,消費的減少也反過來抑制價格上漲,但是其力度尚遠不足以抵消價格的上漲。試想如果市場的這種自動調節機制就足以控制通貨膨脹,那國家又何必採取那麼多宏觀調控政策來控制通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