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國建設銀行的個人消費信貸數據應該從哪查
都是從中國銀行系統查詢
『貳』 在哪裡可以找到關於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數據
各大商業銀行處可查詢。
個人消費信貸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是商業銀行開辦的用於自然人(非法人或組織)個人消費目的(非經營目的)的貸款。
個人消費信貸的開辦,是國有商業銀行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適應金融體制改革、適應金融國際化發展趨勢的一系列全方位變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打破了傳統的個人與銀行單向融資的局限性,開創了個人與銀行相互融資的全新的債權債務關系。
(2)中國貸款消費數據擴展閱讀:
風險因素
1、個人徵信系統不健全
個人消費信貸風險主要來自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與個人信用風險,也即個人收入的波動幅度和道德品質修養水平,其中個人信用狀況還與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密切相關。在收入水平較為穩定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對消費者信用的把握決定了消費信貸的開展程度。
當前,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備有效的個人信用制度,人民銀行的個人徵信系統尚在運行初期,可利用資源儲備不足,商業銀行缺乏征詢和調查借款人資信的有效手段。
加之個人收入的不透明和個人征稅機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徵信部門的系統資源不相互共享,銀行難以對借款人的自有凈資產、個人收入的完整性、穩定性和還款意願等資信狀況做出正確判斷。
在消費信貸過程中,各種惡意欺詐行為時有發生,銀行採用詢問或實地察看等原始征詢方式已經不能保證信用信息的時效性和可靠性。
2、商業銀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
致使潛在風險增大 ,國內商業銀行雖然不斷加強制度建設,但整體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難以跳出「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怪圈。由於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開辦時間不長,所以在這方面更缺乏先進的管理經驗。
通常,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對個人的信用調查基本上依賴於借款人的自報及其就職單位的說明,對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社會活動及最為重要的有無違法紀錄和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導致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銀行內部在責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據書面上反映的問題進行處理,使得就材料而談貸款的問題更為嚴重。同時在貸款發放上,重放輕管的問題相當突出。由於在放貸時對客戶的實際情況就只停留在資料上,因而發放後更是沒有一套相應的管理措施跟上。
有的是一些籠統的管理制度,內容泛泛,面面俱到,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戶信貸員無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貸款實際上長期處在無人管理的狀態下。
『叄』 哪裡可以找到全國汽車消費貸款余額(2000—2010)的相關數據全國的總額即可。
這個有部門統計嗎?
『肆』 中國歷年消費率數據
你去中國經濟資料庫看一下
『伍』 全國有1.75億90後有多少接觸過信貸產品
近日,一組數據成為微博熱搜——「全國有1.75億90後,其中只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產品」。
記者調查發現,與傳統信用卡不同,年輕人開通「花唄」、「借唄」、「白條」等消費信貸產品,幾乎毫無門檻,可以輕松實現「一鍵開通,先消費,後還款」。
年輕、沖動、自製力差、對誘惑缺乏抵抗,當這些因素集中爆發時,年輕人——尤其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就有可能陷入無法償債的困局。
(5)中國貸款消費數據擴展閱讀:
約64%的受訪者使用消費信貸
上熱搜的那組數據來自2019年的一份《中國消費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記者走上街頭,在大學生聚集的幾所大學附近,進行了街頭調查。
在一共50名受訪大學生中,使用消費信貸的有32人,約占受訪者的64%。未使用者中,多數表示用生活費就足夠日常生活。有一名學生表示自己很擔心開通消費貸產品後「控制不住自己」,因此一直沒有開通。對於自己想要的、價格較貴的商品,要麼攢錢購買,要麼只能剋制自己的消費慾望,以後再說。
多數使用者表示,使用的額度很少,每月使用額度在1000元左右,只購買日用品。
在32名使用者中,多數會綁定銀行卡後每月自動還賬。有3人出現過還款困難問題。其中一位曾經用「花唄」買過大額商品,可之後忘記了這件事,又把生活費花了不少。
直到下月要還錢時,他才發現現金已經不夠。在那之後,他向家長進行了求助,隨後調整了自己的花錢方式,以後只在小額支付時才用花唄,目的是增長信用值,大額消費則會直接用卡里的錢。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多數受訪者表示,自己是在「不知不覺中」就開通了消費信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