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套房公積金貸款,購買第二套房時,把第一套房公積金貸款轉成商貸後,第二套房可以使用公積金貸款嗎
根據你的敘述你既然要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就不要將原來的住房公積金掉看轉為商業貸款因為商貸的利息率比住房公積金貸的高你可以使用住房公積金帶與第二套房但最好不要將第一套的住房公積金貸轉商貸
② 我第一套住房用公積金貸款買的,第二套用商業貸款可享受首套住房的貸款政策嗎
不行,屬於二套房,不能享受首套房的優惠
不論你第一套是用公積金還是商業貸款,都屬於貸款買房,只不過公積金的利率稍低而已,性質沒有什麼不同。
③ 第一套房用公積金貸款,第二套房能再商貸嗎
可以的,事實上名下首套房用公積金貸款,再買房的話如果貸款肯定不可以用公積金貸款的,只能辦理商業貸款了,而且由於是二套房貸款,首付成數一般都是4成,而且適用利率一般都是基準利率上浮10%,也就是年利率在5.39%左右~
④ 第一套房用公積金貸款,第二套房用商貸可以享受優惠嗎
沒有優惠。
國務院1月26日召開常務會議,要求進一步調控房地產市場,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各地要確定價格控制目標並向社會公布,二套房房貸首付比例提高至60%。
一般二套房的貸款利率要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浮10%。
⑤ 第一套房公積金貸款 第二套商貸能算首套么
不算首套。
如何認定首套房
1、貸款買過一套房,商業貸款已結清,再貸款買房——算首套。
2、貸款買過一套房,後來賣掉,通過房屋登記系統查詢不到房產,但在銀行徵信系統里能查到貸款記錄,再貸款買房——算首套。
3、 全款買過一套房,貸款買房——算首套。
4、全款買過一套房,後來賣掉了,房屋登記系統查不到房產,再貸款買房——算首套。
5、 個人名下有兩套房的商業貸款記錄,全都已還清且出售,同時能夠提供兩套住房出售的證明,這種情況下再貸款時——算首套。
6、個人名下有一套房商業貸款已還清,另一套是公積金貸款已出售,同時能夠提供住房出售的證明,申請商業貸款再買房——算首套。
7、夫妻兩人,一方婚前買房使用商業貸款,另一方婚前購房用的是公積金貸款,婚後兩人想要以夫妻名義共同貸款。若貸款已還清,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借款人償付能力、信用狀況等具體因素靈活把握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
8、夫妻兩人,一方婚前有房但無貸款記錄,另一方婚前有貸款記錄但名下無房產,婚後買房申請貸款——算首套。
⑥ 第一套房的公積金貸款還清後,可以把第二套房的商業貸款專為公積金貸款嗎
看當地是否有商轉公的政策
商貸轉公積金貸款,借款人應同時符合下列7個條件:
1.符合本市住房公積金貸款申請條件;
2.借款人必須是原住房貸款的借款人或配偶(需為買受人);
3.原商業性購房貸款未結清且銀行同意借款人提前結清貸款;
4.原商業性購房貸款還款一年(含)以上、信用記錄良好且無逾期貸款余額;
5.所購房產已取得當地房地產登記部門出具的房屋所有權證,且為鋼混結構;
6.所購房產可以設定抵押權的商業貸款可以轉公積金貸款;
7.未申請過住房公積金貸款的。
商貸轉公積金貸款的條件所需材料(所有資料均需提供原件):
1.購房合同原件;
2.稅務部門出具的購房發票原件;
3.《房屋所有權證》及《土地證》原件;
4.夫妻雙方身份證原件(距失效期在一年以上);
5.結婚證原件或單身證明原件(單身證明加蓋單位行政公章);
6.戶口簿原件;
7.銀行結清證明及還款憑證原件;
8.與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原件。
⑦ 第一套是公積金貸款已還清,第二套房商業貸款可以做首套嗎
第一套是公積金貸款已還清,第二套房商業貸款不可以做首套。
首套房,是指購買僅擁有一套住房(以國家對首套房的的認定標准)。中國人民銀行規定我國城市居民購買第一套住房享有按揭貸款利率優惠和最低首付比率等優惠政策。
所謂的「首套房」得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買房人年滿18周歲;
買的房子是90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住房(90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住房是享受契稅稅率1%的優惠);
購房人名下沒有單獨或與他人共同購買的住房。不過與父母一起購買的、按照房改政策購買的、通過繼承遺產或拆遷安置獲得的住房除外。
房產局執行個人購房標准,財政部房產新政規定,對2008年11月1日及以後簽訂購房合同,並首次購買面積在90平方米及以下的普通住房,契稅稅率暫統一調整到1%。這一契稅優惠規定的三個前提條件之一,便是享受優惠的商品房必須為業主的第一套住房。
界定首套住房房產局和財政局給出了答案。查詢首次購房信息,以購房合同中的購房人為查詢依據。受理個人首次購房信息查詢時,需審核查詢人身份證明、商品房預(現)售合同或存量房買賣合同(本人不能親自查詢時,受託人應提交本人身份證原件、委託人身份證原件)。
以購房人為單位,基於購房產權信息系統的界定標准,規定在產權登記信息庫中,無產權登記記載的,或者有產權登記,但是產權來源是自建、繼承、贈與、房改、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的,都屬於首次購房,房產局產權市場處將給予出具《首次購房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