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通货紧缩下鼓励有经济能力的人贷款消费
一、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带来的坏处:1、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2、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对于通货紧缩的涵义,与对通货膨胀一样,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从争论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1)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物价的普遍持续下降;2)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3)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全面衰退。这种观点被称为“三要素论”。3、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即所谓的“双要素论”。4、通货紧缩就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被称为“单要素论”。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尽管对通货紧缩的定义仍有争论,但对于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这一点却是共同的。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反现象,理应反映物价的变动态势,价格的全面、持续下降,表明单位货币所反映的商品价值在增加,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不足的结果,货币供给不足可能只是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因此,双要素论的货币供给下降的界定,将会缩小通货紧缩的范围;而三要素论中的经济衰退,一般是通货紧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因此,用经济衰退的出现来判断通货紧缩就太晚了。根据单要素论的观点,判断通货紧缩的标准只能是物价的全面持续下降,其他现象可以作为寻找成因,判断紧缩程度等的依据,但作为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是不妥的。二、人民币的理解:1、人民币是一种法币,是国家法律规定强制使用的货币,除了人民币,其他任何货币,包括黄金,美圆都不能作为支付手段,就是说你不能去商店拿块金子或者美圆买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人民币印刷多了就会印发通货膨胀,不能无休止的印刷,要与市场上实际需求的货币相对应。人民币本身就是一张,如果国家规定它不是支付手段了,就没用了,跟纸一样.这主要是跟黄金相对的,以前古代用金子银子做货币的时候,金子银子除了可以当钱用,本身还是贵金属。
B.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和信贷紧缩的关系
楼上两位的解释是不妥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指某国或某地区的物价指数的上涨或者下跌,但将物价的上涨或者下跌归结为央行货币政策的结果是有失偏颇的。比如美国70年代,由于海湾国家的石油制裁,导致油价暴涨,引发全国的通货膨胀,这个和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关系比较小。又比如中国在97年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放松了货币供给,其结果是导致投资过多,工业品价格下跌,全国通货紧缩。这里两个例子都说明,仅仅认为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一种货币现象是错误的。
信贷紧缩指的是银行系统收缩贷款总额,它既可以是从央行开始的货币收紧,也可以是仅由商业银行采取的收紧措施,其结果就是减少国家总的投资。总投资减少则总需求减少,一般都能降低物价指数,是应对通货膨胀的一个常用手段。
CPI是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是物价指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和老百姓联系最紧密,所以提的比较多。通常CPI和物价指数是正相关,也就是说CPI上涨则通货膨胀,反之则通货紧缩。
C. 借贷与通胀的关系
总体而言,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害的经济现象。并且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胀意味著一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在外汇市场,通胀是影响币种走势的重要指标。但是,汇价走势对通胀的反应往往是复杂的。
一国货币的贬值分为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通货膨胀引起的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减少,就是对内贬值。而对外贬值就是相对于其他国家汇率的下跌。我们要考察通货膨胀对汇价变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货币的对内贬值与对外贬值的关系。
以欧元区和美国为例,假如欧元/美元汇率现在为1.2000,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可贸易产品,在美国需要花费120美元购买的东西,在欧元区100欧元就可以买到了。假如美国的通胀率为5%,一年之后,现在120美元能购买的东西,需要花费120*(1+5%)=126美元才能买到。如果欧元区通胀为0%的话,100欧元的东西,一年后还值100 欧元。这样,理论上欧元/美元的汇价现在变为1.2600。也就是说,一国的通胀将引起本国货币的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
应该指出,以上仅是极端情况下的按照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汇率。在现实经济中,一国政府往往会对经济进行干预,当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往往采取加息或者缩紧信贷等措施以抑制通胀,利率的变动造成了资金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蔓延到资本市场,造成证券价格的变动。具体体现为股票市场的走低,和债券收益率的提高。而后者使得债券市场相对于别国的债券更具有吸引力,这有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加息国,从而形成加息国货币的买盘。这对加息国货币是有利的。目前外汇市场盛行的套息交易就是基于这一原因。
在美国自2004年6月1开始加息以来,迄今为止美国已经进行了11次连续加息。当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的第五次加息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2.25%以后,美元利率自1998年来第一次超过了欧元2%的利率。而外汇市场也逐渐形成一种逻辑思维∶
通胀压力增大——中央银行可能加息——资本市场吸引力加大——货币上行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思维,美元在今年总体走势强劲,持续的加息预期抵消了市场对美国双赤字问题的担心,欧元/美元从去年底的历史最高点1.3665持续下跌。而每当美国,或者欧元区,或者英国公布强于市场预期的通胀数据时,其货币就会上扬。
但是,加息对于治愈一国的通胀真的是有效的吗?以及,持续的加息真的提高了一国货币的内在价值了吗?
前面提到,通货膨胀的成因有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动型。考察美国的国内经济,一方面由于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需求旺盛,引起了一定的泡沫现象,而美国抵押贷款利率的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正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主因。另一方面,过去1年多来,国际油价自30美元/桶节节攀升,现今已在60美元/桶上方,涨幅超过100%。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油价的飙升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即油价的上扬造成美国企业生产成本高企。但这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能否演变为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关键要看美国生产企业的定价能力(Pricing Capacity),即美国企业的输出商品价格能否随著生产成本的上升而上调。实际上,由于全球化的竞争,制成品的价格很难上调。能源价格的上扬仅仅通过成品油,如汽油价格的上扬来对消费者产生影响。这就造成了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较高,而消费者物价指数并不高,而扣除能源和食品影响之外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更加温和的局面。也就是说,油价的上扬并未全面蔓延到美国经济的各个层面。而油价的上扬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无法控制的。下图给出了去年6月份以来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消费者物价指数,和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的走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最近半年来节节攀高,特别是9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达到25年来的最高月比增长率1.2%,但核心CPI却始终维持在0.1%的低水平。显示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胀压力。
相关知识——CPI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5元的货品及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在美国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七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在美国,消费物价指数由劳工统计局每月公布,有两种不同的消费物价指数。一是工人和职员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W。二是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U。
核心CPI即核心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因此,一般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核心消费价格指数”(Core CPI),并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一方面是由于住房抵押市场利率偏低引起的房地产投资需求过热,另一方面是由美联储无法控制的油价上扬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显然,美联储的持续加息行动可以抑制前者,但加息行动并不能抑制油价引起的通胀,相反,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上扬必然造成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这对于饱受物价上涨之苦的企业来说,无疑又多了一项负担。而商品定价能力的缺失又让企业无法转移这些负担。这就产生了加息的悖论,加息治疗通货膨胀可能无效,但加息却会造成经济的放缓。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利率的传导机制不通畅。美联储理事桂恩(Guynn)就认为,美国企业的定价能力偏低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这点从英国经济中体现更明显,从2004年下半年就传言英国将会加息,但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心,加息一直未能成行,相反引来今年8月份的减息行动。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和能源价格、海外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令英国经济陷入滞胀危险。因此,通胀不再被市场看作加息的信号,而是出现一种难以治愈的经济梦魇。
能源价格的上扬,将引起可能的消费需求放缓,和由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消费需求的放缓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低迷。伴随著通胀的经济低迷给货币政策制订增加了非常矛盾的难度。仅凭加息或者减息是难以治愈这一顽症的。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当经济增长出现过热时,会伴随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采取加息等货币政策效果是明显的。但当经济增长乏力时,经济中最活跃的投资因素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降低,利率等货币政策作用并不明显,此时应该采取财政政策来进行调整。
在高油价的前提下,为什么过去大半年来美联储的稳步加息总是不断刺激美元走高呢?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虽然不能直接对油价产生作用,但可以通过对强势美元的支持来达到抑制油价的目的。这一思维的逻辑依据是∶
加息——美元上扬——美元相对购买力增强——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下跌——输入型通胀受到抑制
但是,随著石油生产国不断将出售石油赚取的美元转换为欧元等其他储备货币,这一逻辑路径的延续性受到越来越大的考验。首先,加息使美元走强的前提是美国资产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加大。但在于油价不断走强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对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表示担心,而持续不断的加息行动会加剧这种担心。近期报出的美国通用汽车信用等级降低,以及瑞富财务丑闻等事件,都将抑制国外资本对美国资产的需求。虽然美国国债不会受到信用风险和企业盈利的影响,但毕竟其投资容量有限,美国政府不可能无限度的膨胀其国债规模。如果布什政府能实现其削减政府财政赤字的计划,联邦政府依靠国债市场来弥补预算的意愿就会减弱,国债的发行量反而会减少。有限的资产供给下,需求的增加会造成价格的上扬——国债收益率的下降,格林斯潘的所谓“长期利率之谜”就会再现市场。这显然就抵消了加息所带来的资本市场吸引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联储连续的加息压力之下,特别是未来还将继续加息(市场猜测美联储可能将利率最终提高至5%的水平),美国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压力。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花旗银行等大型银行利润率的飙升,另一方面频频出现美国企业利润下降的警告。这是因为加息将企业利润通过融资成本转嫁到银行利润了。但这一现象不会持久,企业利润的最终下滑,将下挫投资意愿,而我们知道,投资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投资的大幅上升或者大幅下降都是损害经济的。而加息带来的美元强势将最终由美国经济的走缓而抵消。
D. 为什么说解决通货膨胀可以加大信贷
通货膨胀即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国家发行货币的供应量大于市场对货币的要求,造成货币贬值,表现为物价飞涨。
一定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外需,但过度的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过热。
加大信贷是刺激市场需求的措施,是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相反会加重通货膨胀。解决通货膨胀应当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
现在我国施行的是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即货币供应量基本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本人以较浅的高中经济学常识作答,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E. 通货膨胀与贷款关系
这么说吧,提前还贷款肯定不是应该有的选择,且不说提前还贷款银行会收取一些“惩罚”的费用,你提前把贷款还了,不是手中就没现金了,这样你将来变通的余地就小了。
所以还是建议你继续投资吧。
现在中国最紧要的问题是通胀的治理。请记住,只要中国现有体制不改革,中国经济就是两大永恒的主题,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既然治理通胀,首当其冲是控制信贷,所以你如果是做一年期投资的话,不用担心银行贷款利率会下调,而要担心他的贷款利率会上调。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你投资什么好,现在通胀已经从商品市场转移到了金融市场上,这表明资产泡沫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你现在投资,万一将来政府严厉打压,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价格同时下跌,这样很有可能你的投资会遭受风险。
上述就是一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一旦发生通胀后央行会使利率上升,这样可以抑制通胀。因为利率上升后会增加资金的成本,抑制投资冲动。
F. 1 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下,你认为消费信贷是否有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最好能从不同方面分析
分为短期和长期吧
短期内,通货膨胀下,贷款的成本降低了,人民更愿意借钱去消费,会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但是长期内,当人民认识到实际的收入下降,而是随着储蓄减少对投资的影响,社会总产出的下降会使得人民觉得自己的财富缩水了,为了储蓄未来养老消费或者未来的大宗必要消费而减少现在的消费,在长期内,消费信贷不会促进居民消费水平
G. 消费信用过度膨胀必推动通货膨胀,为什么呢
只是个人见解...0.0
消费信用过度膨胀。。楼主能够理解‘膨胀’一词的含义吗?
所谓的‘膨胀’(我猜想楼主的问题点也应该在这里,即通货膨胀的一般诱因是纸币(通货)的过量发行,但除中央银行外的消费信用机构在中国并没有发行纸币的能力,那么为什么又会成为通货膨胀的诱因呢?),是一种对信用使用‘程度’和‘力度’的描述。程度的概念里包括了消费信用的普及范围,力度则主要描述消费信用数量规模。
消费信用规模增大,毫无疑问会带来巨大的通膨压力。因为信用消费本身是一种对受信人未来财产的合法索取权。由于信用本身的流通是‘未来的’,它会激发社会生产的欲望。当商品极大生产了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又会加额投入新的纸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个时候,商品的生产额的提高是抵不上纸币投入规模的增加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消费信用都用于生产性投资,但所有的消费信用都需要偿还——楼主可以理解为能够消化信用(贷款)的地方很多,而生产性投资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生产额的提高赶不上必需纸币的投放量。
希望能帮到楼主。
H.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鼓励有经济能力的人贷款消费,对吗
错,出现了通货膨胀,央行需要提高利率,存款的越多,因为利息多,贷款的越少,会减少投资。这么做就是要抑制消费,让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一国家的总需求和总生产力同时增长,经济的发展进入一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