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擴大內需可以拉動經濟增長有什麼具體措施
人民的需求增加了,企業就可以大量生產產品來賣,自然經濟活動就增加了。
措施,主要是解決人民的後顧之憂,建保障房,普及醫保。提高人民收入,讓大家敢於消費。
② 高一政治:怎樣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從國家企業個人三方面回答
通過增加投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稅收等方式,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或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購入政府
國家
一、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央行再貼現率等寬松的貨幣政策來通過降低利率;降低存貸款利率,特別是降低用於消費的貸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二、提高工資,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資,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國內需求。
三,培養新的消費熱點
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是百姓有錢更敢花
六,根本上堅持大力發展生產力
企業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減少生產產品勞動生產率,形成競爭優勢,以刺激消費
個人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就業觀,提高自己的消費能力,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發展
③ 解讀國家政策,拉動內需方面有哪些政策!
這個問題…… 黃哥 你雜想的呢?
反思美國救市政策就OK了哈 ! 拉動內需是基本表現面。比如「4萬億救市政策」等等,但更多的拉動內需則需要涉及到消費信心上面了哈 ,這個又扯遠了 又要扯到國家體制上面來了哈 。
中國是個「高政治、低自由」的社會主義國家體制,而這種體制在面對經濟危機及其他危機時候的應變能力是相對比「資本主義社會」散漫的自由觀念較強的(舉例:中國是全球少有的幾個民眾強烈關心政治的國家之一),經濟危機的根源不在於「金融危機」或「房地產風險」這些上面,而在於「消費信心」上,而消費信心所涉及到的主要是「非硬性產品需求」上,表現最明顯的,比如「奢侈品」「保值、增值的投資性產品」等的買賣上。對於硬性需求,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表現不會很明顯。
前端時間老弟我分析了下經濟危機中最有可能受益的幾個行業(這個就扯到更遠了哈!!!),幾個行業中,最大的受益行業有可能是「性保健用品」。o(∩_∩)o... 說起經濟危機,其實在民眾中最大的表現可用用「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統訴。經濟危機致使下崗人員增多、民眾的消費能力下降等等,使得過去分居的情侶為減少開支而同居的可能性增加,必然涉及「性保健用品」的銷售增多哈 !! o(∩_∩)o... 如上純屬瞎掰……
拉動內需的政策個人了解現在包括中央財務政策「四萬億救市」「銀行貸款政策」「重點行業、創新、高科技行業投入及政策扶植」「個人所得稅及存貸款政策」「股票政策」等…… 地方政策就多了三 ,比如成都的經適房建設、都江堰建設工程、等等。這次救市政策大多涉及到基礎建設上面。但是我覺得黃哥你更應該關注的彷彿是「就業問題吧」,明年的「待業、下崗人數增加」「新就業人口增加」「就業崗位數減少」等才是社會主要矛盾三……
哎!! 扯遠了 剛剛吃了飯 真的扯遠了哈……
④ 為什麼要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其中內需要指什麼!
內需」是一個經濟學名詞,即內部需求。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一般把對外國的出口看作外需,內需就是相對的國內的需求。包括國內消費需求和投資的需求 。
經濟增長有"三駕車",即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擴大內需主要是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
(4)內需拉動經濟消費貸款擴展閱讀
必要性
1、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國際市場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加大。數據顯示,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加快,但其增速遠遠低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而貿易順差更是屢創新高。這一經濟運行態勢,將可能對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
2、由中國國情決定,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推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是國內需求。國內市場廣闊,是中國最大的優勢。面對國際市場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立足國內需求,可以使中國經濟有較大的迴旋餘地,增強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
擴大內需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由中國國情決定,中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無論是市場容量還是未來發展,潛力都十分巨大。
3、中國國內市場存在著廣泛的需求。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進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調整,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加快和進一步改善,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效益需要進行技術改造和升級,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都會帶來巨大的需求。
4、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國內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所以,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國內需求,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⑤ 什麼是內需如何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對經濟有何影響
宏觀經濟學研究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內需就是國內需求。
擴大內需有很多方法,除了增加國民收入,增加有效需求外,國家本身就可以創造很大的需求,實行擴張的財政政策可以直接拉動內需。
擴大內需的意義:
經濟增長最關鍵的指標是GDP,支出法GDP=資本形成總額+最終消費+貨物和服務凈出口,所以投資、消費和凈出口又被稱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
從當前的經濟形勢看
美國去年初爆發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如今傳導到整個金融系統,演變成為金融危機,並席捲歐洲,波及亞太新興市場,導致國際金融動盪,全球經濟減速明顯,並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面臨全面衰退的危險。為了減少國際經濟對國內經濟的沖擊,我國的宏觀調控政策基調已從年初的「二防」(防過熱、防通脹)過渡到「一保一控」(保增長、控通脹),再到側重「一保」(保增長)。
擴大內需可以直接延緩經濟衰退,特別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將拉動一批相關行業。
從經濟發展的長遠看
我們國家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過高,根據凱恩斯的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對就業和國民收入有倍增作用,出口與國民經濟之間形成乘數效應。而出口取決於國外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情況,如果外國處於經濟上升時期,則對本國的產品需求會增大,從而促進本國國民經濟增長;但是如果外國進入經濟增長衰退期或經濟增長不景氣,則對本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從而會將本國帶進甚至加速經濟衰退。因此,可以說對外貿易依存度的高低是一把雙刃劍,任何國家在獲得出口增長導致國內經濟增長加快的同時,都應該認識到隱藏著巨大的風險。
為了減緩國際經濟波動可能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應穩定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積極擴大內需,將我國的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建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基礎之上。在滿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形成我國工業製成品的比較優勢,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自己掌控企業的生存狀況。
⑥ 為什麼貸款消費可以提高生活質量,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貸款消費是一種支取未來收入的一種消費方式。一次性付款遠超於消費者當前支付能力的消費,可以選擇分期付款的方式。
貸款消費可以增加當期消費,擴大消費需求,從而發揮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拉動經濟增長。
⑦ 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是什麼意思
就是鼓勵百姓多買東西,多買東西了,就得多生產東西,多生產東西就得多投資,多投資,就多賺錢,多賺錢就多經濟增長~~~
⑧ 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將是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方法,意義非同凡響。可是其利弊分析如何需要做的事情有哪些
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只是我國經濟轉型策略,而非方法或手段。過去30年由出口拉動的高速增長,在金融危機下面臨困局。而以前投資型成的巨大產能,現在已嚴重過剩。產能過剩必將使工人失業,造成社會動盪。所以,只能從外向型開始往內向型轉。
拉內需的核心是使廣大最小企業能得到更佳的生存環境,如:針對中小企業減稅、減費、提供流動性貸款,等。廣大的中小企業是最具活力的,他們有了利潤就能擴大生產,就能消化產能,就是帶來就業。有了就業,消費也就提高了。可以看到,最近國家已出台了稅收調整試點方案,如:營業稅改增值稅;出台了中小企業專項貸款。
另外,拉動內需最怕的是:認為向高鐵、高速公路、大國企這一類企業投資就可以帶動了。要知道,高鐵、高速公路、產業園、金融街一類投資項目,大部分是很難收回投資的。投資要錢,就只能發貨幣向老白姓借。而錢投到沒有產出的項目中,又必須再向老白姓借錢來還以前的借款。於是物價高漲、中小企業生存更加難,倒閉如潮、失業增加。中國的金融危機就到了。真的是政府生病,白姓吃葯。
⑨ 拉動內需的錢到底從哪裡來的
4萬億拉動內需——錢從哪裡來?效果如何?
看今日股市走勢強勁,原來有利好。國務院決定到2010年底前投入4萬億基礎建設擴充內需,且列舉10項措施:
1、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
2、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鐵路、公路和機場建設;
4、醫療、教育發展;
5、生態環境建設;
6、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
7、地震災區災後重建;
8、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9、增值稅轉型改革;
10、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
4萬億,這個數字不小,是國家財政一年總額的70%,不是財政吃緊嗎,這叫苦也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哪來那麼多的錢?天上掉下來的?國家真是財大氣粗,外匯一掏就是幾千個億(美元)。外匯多,前一陣都說了,似乎清楚,就是縮水厲害;但人民幣一掏又是幾萬億,這哪來的,卻不清楚?那麼原來「叫苦」、「哭窮」是裝佯的?當然,「叫苦」和「哭窮」是針對百姓要辦的事。
有人會說俺,沒錢不好,給錢還不好!不過,俺問得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財政的缺口不少呢,怎麼一下子有那麼多的「錢」?俗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羊毛」來自於那些「羊」呢?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未來的?
據說,凱恩斯通過財政擴張投資的方法來消除經濟困境,當年羅斯福的新政就是這樣。在這廿多年中,就這些也是不吃香的;而是一路高歌自由的、市場的、私有的……這次的組合拳是不是「財政擴張投資」的方法?既然是「擴張」,還是那句老話,「羊毛出在羊身上」,那麼「羊」呢?是過去的、現在的,還是未來的?如果是未來的,這與次貸危機有何差別?如果是現在,現在不是經濟狀態不好嗎?只有是過去的積累,也許才是合理的。國務院的決定沒有說,這錢的來源。所以,俺存在一些疑問。
看了這十項,看不出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因為比較全面,甚至全面的讓人吃驚。重點在哪呢?看不出來。在羅斯福新政中,第8項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是主要的,否則怎麼拉動內需呢?而且這個必須是最底層百姓的收入?說白了就是農業貼補、勞務報酬、工資水平,說痛快就是多發錢?問題還是這錢從哪來?不會是讓印鈔機加班吧?
這是一個面,另一個面是讓百姓拿著錢「敢花」!由於,社會公共、公益欠債太多,享受社會福利太少,他們還是捏著錢不敢花!前一階段,有人吵吵,全國每人發1000元,刺激消費,是個笑話,雖有點道理,但那是不可能的。農業補貼比較容易解決,比如糧食收購價等。但勞務打工、勞務報酬和工資水平就不好辦啦。企業狀態不好,就去年的財政收入增加32%,幾乎是GDP增長的三倍,稅收把企業整的夠慘。他們有能力給勞動報酬增加嗎?這,計劃經濟時可以做到,而市場經濟是做不到的。既然做不到,才有人說出國家給每個民眾發1000元的笑話。
如何評價國務院的組合拳,俺的信心不足。了不起是一次帶有解決遺留問題的一次簡單財政擴張投資,拉動內需的對象不會有(稍大一點的)改變。有沒有像美國當年的有計劃的「就業高潮」(青年更為明顯)這一幕?有沒有快速全面提高勞動報酬這一幕?有沒有政令式提高全民養老金這一幕?沒有這一幕,怎麼來拉動內需呢?
前兩天,俺還寫過一個叫《推遲退休,葫蘆里賣什麼葯?》的帖子。評擊出這種餿主意的人,「搜刮百姓」的思維依然沒有變,暴露社保基金巨大缺口的狀態。看見沒,說起這些事,就沒錢了!缺錢了!俺真的懷疑這4萬億能惠及百姓多少?拉動真正內需(而不是像前些年,以城建和公路為主的內需)的力度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