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恶意诱导性消费需要付刑事责任
一般的诱导不是违法行为也不是犯罪行为,因为营销的目的就是希望没有消费打算的人进行消费,或者使消费愿望不是很强的人进行消费,特殊情形下对于老年人或者小孩等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对于小孩可能可以通过撤销合同来挽回损失。当然,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出分了自己的财产则可能会构成诈骗。
B. 对提前诱导消费者预付款的是触犯了消费者权益的哪一款哪一条
(1) 一般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0条规定,经营者 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 定承担民事责任:
1) 商品存在缺陷的。
2) 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3) 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4) 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5) 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6) 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7) 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8) 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 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 理拒绝的。
9)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2) 特殊规定。
1) “三包”的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5条明确
规定,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 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 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对于 “三包”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的, 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
2) 邮购商品中的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6条 规定,经营者以邮购方式提供商品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
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货款, 并应当承担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3) 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应
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
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if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 付的合理费用。
4) 商品不合格时的责任。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依法经有关 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经营者应当负 责退货,而不得无理拒绝,也不得以修理、更换或者其他借口延
迟或拒绝消费者的退货要求。
(3) 因提供商品或服务造成人身伤害、人格受损、财产损失 的民事责任及赔偿范围。
1) 人身伤害的民事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1 条、第42条的规定,造成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 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除支付 上述费用外,还应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工具费、生活补助费、残
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死亡 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 需的生活费等费用。
2) 侵犯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的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 法》第43条规定,经营者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3) 财产损害的民事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 定,经营者应当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
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承 认并尊重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自由订约权。双方对财产损害的补偿 有约定的,可按照约定履行。
(4) 对欺诈行为的惩罚性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 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
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 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1倍。”
2. 行政责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0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营者应承担责令停止生产、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
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
(1) 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2) 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 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3) 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 的。
(4) 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 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5) 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 验、检疫结果的。
(6) 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7) 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 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 拒绝的。
(8) 侵犯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
(9) 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 他情形。
3. 刑事责任
为全方位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对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行为,应追究刑事 责任。具体体现在第41条、第42条的规定中,即经营者提供商 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受伤、残疾、死亡,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 诱导消费属于犯法吗
一般的诱导不是违法行为也不是犯罪行为,因为营销的目的就是希望没有消费打算的人进行消费,或者使消费愿望不是很强的人进行消费,特殊情形下对于老年人或者小孩等弱势群体的诱导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对于小孩可能可以通过撤销合同来挽回损失。
如果使消费者陷入错误认识并且出分了自己的财产则可能会构成诈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构成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价格违法行为。
(3)诱导消费者贷款合法嘛扩展阅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有5条,这5条途径任消费者自主选择:
一是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机构仲裁。
五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 诱导消费在法律要负什么责任
误导消费,肯定要欺诈罪了,你没有这个价格,那时又找他看镜头的大小,分清责任的大小。
E. 经人诱导贷款能构成诈骗罪么
办理贷款当然是不够构成诈骗的,除非对方有不法占有的目的,使你基于错误的认识处分了财产才会涉嫌诈骗罪。
F. 商家以欺骗诱导等手段诱导消费的,消费者是不是可以要求双倍赔偿要是不退是不是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
可以的。这属于欺诈行为。
G. 诱导消费在法律要负什么责任
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诱导消费中有诈骗行为,诈骗者要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7)诱导消费者贷款合法嘛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要求规定:
1、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2、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3、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H. 银行工作人员以诱导方式骗贷款人添字催收贷款合法吗
这当然是不正确的,银行工作以诱导的方式骗取贷款人签字,但是贷款人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已经签了字,而且已经认可了合同上的内容。
I. 是否属于欺骗诱导性消费和触犯我的知情权,违法么
是否属于欺骗诱导性消费和触犯你的知情权,只有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觉得商家违法,可以向工商机关投诉。
投诉电话号码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