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消費者選擇理論,下面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評論消費者選擇理論的最好方法把它作為消費者如何做出決策的一個比喻。消費者他們的選擇要受到自己財力的約束。而且,在這些約束為既定時,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達到最高滿足程度。
品牌物品也是一種商品,甚至說是一種奢侈的商品,因而人們對品牌物品的需求就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一樣。對品牌物品需求的分析就可以用「消費者選擇理論」來 進行推理。
假設消費者每月有8000元收入,而且他把每個月的全部收入用於購買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一品牌商品的價格是 500元,而普通商品是100元。如果消費者把全部收入用於品牌商品,他一個月可以買16件品牌商品,但他就根本不能買一件普通商品。依此類推,消費者可以畫出選擇的消費組合。並得出預算約束線,它表示消費者可以買得起的消費組合,消費者在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之間的交替關系。預算約束線是分析的一個方面:它表明消費者在收入與物品價格既定時所能買得起的物品組合。但是,消費者的選擇不僅取決於他的預算約束,而且還取決於他對物品的偏好。
⑵ 怎麼運用消費者選擇理論在經濟生活中謝謝
評論消費者選擇理論的最好方法把它作為消費者如何做出決策的一個比喻。
消費者他們的選擇要受到自己財力的約束。而且在這些約束為既定時,他們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達到最高滿足程度。
品牌物品也是一種商品,甚至說是一種奢侈的商品,因而人們對品牌物品的需求就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一樣。對品牌物品需求的分析就可以用「消費者選擇理論」來 進行推理。 假設消費者每月有8000元收入,而且他把每個月的全部收入用於購買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一品牌商品的價格是 500元,而普通商品是100元。如果消費者把全部收入用於品牌商品,他一個月可以買16件品牌商品,但他就根本不能買一件普通商品。依此類推,消費者可以畫出選擇的消費組合。並得出預算約束線,它表示消費者可以買得起的消費組合,消費者在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之間的交替關系。
預算約束線是分析的一個方面:它表明消費者在收入與物品價格既定時所能買得起的物品組合。但是,消費者的選擇不僅取決於他的預算約束,而且還取決於他對物品的偏好。
如果消費者消費的普通商品減少了,品牌商品消費的增加必然可以使他同樣幸福。如果普通商品的消費再減少,品牌商品的消費量還會增加。
消費者偏好是指消費者對各個商品組合的偏好程度 ,從而推出無數條曲線 。如果1個品牌物品和2個普通物品是一樣效用的 ,這2個點就是在一條無差異曲線上 。那麼100品牌物品和200個普通物品是一樣效用的。這又是一條無差異曲線 。說明滿足消費者偏好的商品組合效用水平是既定的,無差異曲線很多,但預算線在一個時間上只有一條,所以切點是最優的。
但是預算線也是可以變的吧,如果工資加了,你就可以買更多的物品,就會切到更高的一條無差異曲線上了。
由於無差異曲線並不是一條直線,所以,在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上,所有各點的邊際替代率並不相同。消費者願意用一種物品交換另一種物品的比率取決於他已經消費的物品量。這就是說,消費者願意用普通商品換取品牌商品的量取決於他的喜好,而這種程度又取決於他有多少普通商品和品牌商品。
消費者想達到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最好的可能組合—這就是說,在最高可能無差異曲線上的組合。但消費者還必須達到或低於他的預算約束線,預算約束線衡量他可以得到的總資源。預算約束的擴大使消費者選擇更多的品牌商品和普通商品的組合。
消費者在進行消費選擇的過程,在各種約束條件下力圖使自身獲得的效用最大的過程,使自身的幸福感最大。 在當今千變萬化的市場,一切都在變化當中,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今天的經驗明天就會不管用了。需要做到隨時掌握市場的變化,把握潮流,抓住時機,摸清消費者心理等等,方能在這個大市場中分得一份蛋糕。
⑶ 我的畢業論文是關於大學生網路貸款的,理論支撐我要寫什麼理論適合呢跪求大家🙏
你的畢業論文是關於大學生網路貸款的,理論支撐不懂得要寫什麼理論適合,現在已經到了中期檢查的時段了,趕緊換題目,比如換「為什麼要吃飯或者睡覺」這樣的論文題比較好寫,否則跪求大家🙏是沒用的。
⑷ 消費者理論的消費者選擇行為理論
(一)消費者在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間選擇
例如,棉衣10元一件,麵包2元一個。消費第1,第2,第3件棉衣的效用分別是20,10,3。消費第1,第2,第3,第4個麵包的效用是7,5,2,1。消費總共26元錢,消費者將如何花?
此時,消費者將購買2件棉衣和3個麵包,此時消費花光了所有的錢,失效了最大效用44。此時,購買最後一件棉衣花了10元錢,得到10個效用,1元錢買到1個效用,購買最後一個麵包花了2元錢,得到2個效用,最後1元錢也到了1個效用。
無差異曲線
無差異曲線是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間進行選擇的分析工具之一。
在一個有兩種滿足消費者不同需要的商品平面上,讓消費者覺得無差異的一系列點組成的曲線,成為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線的切點,就是消費者滿足最大化的點。如右圖中的C點,就是消費者滿足的最高點。
如右圖U1,U,U2就是三條無差異曲線。U1上所有點代表的商品組合對消費者而言效用是一樣的,同理,U,U1上的商品組合給消費者帶來的效用也各自是一樣的。不過,U2曲線上的商品組合的效用〉U曲線上商品組合的效用〉U1曲線上的商品組合的效用。
(二)消費者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間選擇
消費者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間選擇時,消費者追求有用性與價格之比最高,也即人們常說的性能價格比最高。
例如,甘蔗A蔗糖含量為600克/株,價格3元/株,甘蔗B蔗糖含量為500克/株,價格2元/株,此時消費者應該購買甘蔗B,應為甘蔗A的有用性與價格之比為250克/元,高於甘蔗A的200克/元。
⑸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要選擇網貸而不選銀行貸款
網貸相對辦理速度更快,審核較松,但是注意找正規公司辦理,謹防上當受騙
選擇網路貸款要看其平台的背景,如果其平台有資金充沛的實體來支持,並且平台的工作人員有較長時間的銀行信貸工作經驗,其風險性相對就降低了不少。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不要貪了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在網路貸款時,要注意幾個事項:
1、首先,正規貸款不需要提前支付保證金或者利息,預扣利息的行為也是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
2、在挑選網路貸款平台時,如果遇見對方直接或變相要求支付「貸前費用」時,都是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應提高警惕;
3、其次,正規的小貸公司一般不從事跨區域貸款;
4、另外,貸款前最好了解一下平台背後小貸公司的真實情況,以防上當受騙。
⑹ 關於消費者選擇理論的書
金融消費者保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網路消費者行為:理論方法及應用》
⑺ 專門為消費者的貸款app那個好用呢
需要的話我這可以了解一下
⑻ 人民日報揭露網路貸款套路,網路貸款可信嗎
人民日報揭露網路貸款的套路,網貸再一次在網路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經過那麼多網路貸款的案例,我們都知道網路貸款千萬不能信。我們都知道所謂的網路貸款,就是那些不法分子,假借幫助他人度過經濟難關,誘使受害人和他們簽訂不平等的協議,然後這些人通過虛增貸款金額、肆意認定受害人違約、隱藏受害者還款證據等手段,讓受害人的債務猶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受害者不但沒有解決自己的經濟危機,反而在網貸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很多受害者因為還不起網貸,被不法分子以各種手段逼債,很多受害者的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甚至很多受害者家庭都因此陷入了困境,一些受害者因為承受不住內心的壓力,選擇了極端的方式,通過自殺來擺脫網貸!
網路貸款有風險,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和還款能力,進行理性消費,如果要提前消費,也要保證自己能夠還清借款,不然只會讓自己掉入萬丈深淵!
⑼ 通過學習消費者行為選擇理論,你有何啟示
河裡都是漏網之魚,它們有一個名字:藤並用最大力氣左手壓住右腕,
⑽ 微觀經濟學 消費者理論
消費者理論研究的是消費行為規律,其重點是消費者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包括:效用理論、有用性理論、需求理論、消費者選擇理論等一系列理論。
消費者理論是經濟學大廈的基石,任何重要的經濟學理論背後都有消費者理論的影子。從而,構建符合消費者行為實際情況的消費者理論,是經濟學家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一)效用理論
效用是指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的滿足,是消費者對商品的主觀評價。
效用論用於分析消費者如何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棉衣和麵包之間做出選擇。效用論不用於分析消費者如何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麵包A和麵包B之間的作出選擇,因為此時的分析的價值十分有限。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採用有用性理論來分析效果要好得多。
效用論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
基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的滿足可以用一個數量來表示,例如,吃一個雞蛋獲得的滿足為10,看一場電影獲得的滿足是12,從而,看一場電影比吃一個雞蛋劃算。
序數效用論認為消費者消費商品獲得滿足無法用一個數量來表示,而只能排序。例如,消費者知道看一場電影獲得的效用比吃一個雞蛋獲得效用高,但是效用具體數量則不得而知。
效用論用以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例如,消費者如何在雞蛋和電影之間選擇。消費者如何在棉衣和麵包之間做出選擇。
效用論認為,消費者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做出選擇時,消費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在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與商品價格之比相等時,消費者實現了效用最大化。[1]
效用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門格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和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以及奧地利學派的一些其他研究作者。[2-3]
(二)有實用理論
有用性是指商品具有的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能力。商品有用性是商品本身具有的客觀的能力,可以採用物理、化學等科學方法准確測量。
有用性用於分析消費者在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行為。例如,有用性可用於分析消費者在兩個麵包中選擇哪一個更好,分析消費者在兩件棉衣中選擇那一件更好。有用性不能用於分析消費者在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的選擇行為,因為滿足人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例如,有用性不能用於分析消費者在一個麵包和一件棉衣選擇那個會更好。
滿足相同需要的商品之間,可以比較有用性的高低,滿足不同需要的商品之間,有用性不具有可比性。
有用性分基數有用性和序數有用性。
基數有用性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可用一個數量來表示。例如對於甘蔗而言,如果甘蔗僅用於榨取蔗糖,那麼,對甘蔗而言,基數有用性就成立。我們可以用蔗糖含量表示甘蔗的有用性。甘蔗A的蔗糖含量為600克/株,甘蔗B的蔗糖含量為300克/株,甘蔗A的有用性是甘蔗B的2倍。
序數有用性是指商品有用性的高低可以比較出來,但是無法用一個數量來表示商品的有用性。例如,離市中心越近的住房越好,住房A離市中心1000米,住房B離市中心1500米,我們知道住房A比住房B好,住房A的有用性比住房B高,但是我們無法用一個數量代表住房A和住房B的有用性具體是多少。
有用性論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時,追求有用性與價格之比最高,也即人們常說的性能價格比最高。例如,甘蔗A蔗糖含量為600克/株,價格3元/株,甘蔗B蔗糖含量為500克/株,價格2元/株,此時消費者應該購買甘蔗B,因為甘蔗B的有用性與價格之比為250克/元,高於甘蔗A的200克/元。
有用性論的代表有華人經濟學家汪林海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