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黑龍江的一切資料
黑龍江省,系由境內最大河流黑龍江而得名,簡稱"黑"。黑龍江省位於中國的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它介於東經121°11'一135°05',北緯43°26'-53°33'之間。北部和東部隔黑龍江、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面積45.4萬平方千米。佔全中國總面積的4.7%。黑龍江省現轄13個地市,其中12個省轄市,1個行政公署,65個縣(市),其中縣級市19個;877個鄉(鎮),其中鎮462個,14488個村。
地理位置和自然狀況
地 貌
黑龍江省的地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東南部高,東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構成。西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大興安嶺山地,北部為西北一東南走向的小興安嶺山地,東南部為東北一西南走向的張廣才嶺、老爺嶺、完達山脈,土地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帶約佔全省的35.8%;東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東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佔全省總面積的37.0%,海拔高度為50---200米。
土 地
全省土壤面積4437萬公頃(摺合6.7億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3%。全省耕地和林地面積居全國第1位,牧草地面積居第7位。待開發土地居第4位,可墾後備耕地居第2位。2004年末,全省耕地990.5萬公頃(1.49億畝),人均3.9畝。黑龍江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宜農土壤佔全省土壤總面積的40%,黑土、黑鈣土、草甸土面積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7.6%,是世界上有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全省農業後備資源面積479.3萬公頃(7200萬畝),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0.5%,土地待開發面積僅次於新疆、內蒙古和四川省,居全國第4位。
氣 候
黑龍江屬中溫帶到寒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5攝氏度。氣溫由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南北差近10攝氏度。夏季氣溫高,降水多,光照時間長,適宜農作物生長。太陽輻射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一般在2300-2800小時。春季大風日最多,多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風能資源豐富。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黑龍江省土地條件居全國之首,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後備資源均佔全國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全省現有耕地990.5萬公頃,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全國其它地區,黑土、黑鈣土和草甸土等佔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省盛產大豆、小麥、玉米、馬鈴薯、水稻等糧食作物以及甜菜、亞麻、烤煙等經濟作物。
全省草原面積約433萬公頃、草質優良、營養價值高,適於發展畜牧業。其中松嫩草場是世界三大羊草地之一。
礦產資源:
已發現的礦產達131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74種。石油、石墨、矽線石、鑄石玄武岩、石棉用玄武岩、水泥用大理岩、顏料黃土、火山灰、玻璃用大理岩和鉀長石等。10種礦產的儲量居全國之首,煤炭儲量居東北三省第一位。黑龍江省現已開發利用的礦產達39種,各類礦產年產值居全國第二位。
森林資源:
全省林業經營總面積3175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3。有林地面積2007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3.6%,森林面積、森林總蓄積和木材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國家最重要的國有林區和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森林樹種達100餘種,利用價值較高的有30餘種。黑龍江省是全國最大的林業省份之一,林業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天然林資源是黑龍江省森林資源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及完達山。
能源:
黑龍江省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2004年全省生產原煤7116.9萬噸,是主煤炭調出省之一。除此之外,電力和燃氣也佔有重要地位。新中國成立前,黑龍江僅有一座鏡泊湖水電站。幾十年來,水火電站有了同時發展。至1999年省內大小電站電廠近200個,裝機總容量近千萬兆瓦。全省水電發電量達14億兆瓦小時。 哈爾濱燃氣化工總公司所屬哈依煤氣工程,日產煤氣189萬立方米,建設總規模為"亞洲之最"。
動植物:野生動物獸類6目20科、88種,佔全國種數的21.6%,其中一級重點保護種類有紫貂、貂熊、豹、虎、梅花鹿、原麝6種。鳥類19目57科361種,佔全國種數的29%。屬一類重點保護的有丹頂鶴、中華秋沙鴨、白鸛、金雕等12種。野生植物2100餘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屬、17種,被子植物107科、636屬、1747種,種子植物111科、644屬、1764種。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資源蘊藏量約250萬噸,可食用的在25萬噸以上,野生條草造紙原料100多萬噸,各種葯材125萬噸。
水資源:全省境內江河湖泊眾多,有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綏芬河五大水系,現有湖泊、水庫6000餘個,水面達80多萬公頃。黑龍江省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季,生物生長環境良好。
旅遊資源:黑龍江省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且特色鮮明。
山脈覆蓋全省60%的面積,山體坡度適中,雪質好,降雪量多,適於建中高級滑雪場的地方有100多處;林地面積二千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3.6%,居全國之首,且大多為天然林;省內江河縱橫,水資源居北方各省之首,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嫩江和綏芬河構成全省五大水系,興凱湖、鏡泊湖、連環湖等景色怡人,氣勢宏大;扎龍、三江以及興凱湖濕地面積遼闊,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好;五大連池火山地貌獨特,礦泉蘊藏豐富,是最有開發潛質的世界級資源。
黑龍江省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赫哲、鄂倫春、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風情濃郁;上京龍泉府和上京會寧府分別是唐代渤海國和金代早期的都城,是當時黑龍江省經濟和文化繁盛的標志;哈爾濱、大慶等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北疆現代都市特色鮮明;與俄羅斯水陸相連的3000多公里邊境線,是中俄間開展各種交流的通道。另外,黑龍江省還有著別具一格的產業文化和外來文化,這些都是黑龍江省發展特色旅遊的重要基礎。
全省已建自然保護區163個(其中國家級14個,省級40個)。
環境和問題
2004年年末全省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4090人,各級環境監測站106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88個,總面積1068.9平方公里;建成噪音達標區301個,達標區面積898.9平方公里。工業廢水處理率、煙塵排放達標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分別為92.0%、90.0%和72.0%。年末全省有自然保護區163個,比上年增加12個。
人口
人口統計
200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7.27‰,死亡率5.45‰。年末全省總人口3816.8萬人。
人口增長率
2004年,人口自然增長率1.82‰。
民族及人口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共有53個民族,其中,漢族佔全省總人口的94.3%;各少數民族人口200萬人,佔5.7%。53個少數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全省惟一的民族自治地方,少數民族人口在萬人以上市縣有51個,民族鄉(鎮)69個,民族村680個。人口較多的民族有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和達斡爾族;人口較少的民族有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克爾克孜族等,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81.7人。
文化程度
2004年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3所,招生1.2萬人,比上年增長20.0%;在學研究生3萬人,增長25.0%;畢業生0.8萬人,增長28.2%。普通高校59所,招生15萬人,增長20.0%;在校生46.6萬人,增長18.9%;畢業生10.4萬人,增長23.2%。成人高校招生7.7萬人,在校生13.6萬人,畢業生5.4萬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44所,招生7.37萬人,在校生22.2萬人,畢業生8萬人。普通中學2697所,招生66.1萬人,在校生241.0萬人,畢業生72.8萬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3.2萬人。小學10791所,招生38.4萬人,在校生231.5萬人,畢業生45.8萬人。特殊教育學校招生0.096萬人,在校生0.6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42.3萬人。成人技術學校培訓學員155.4萬人次。
經濟
國內生產總值(GDP)
2004年全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53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7%,增幅提高1.4個百分點。
人均GDP
2004年全省人均生產總值(GDP)13897元,增長11.6%。
工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4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814.4億元,比上年增長13.0%,佔GDP比重53.1%。
農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4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36.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3%。糧食產量3135萬噸,增長24.8%。
外貿狀況
2004年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6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4%。
財政收入
2004年全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49.3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2.1%。地方財政支出758.4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20.4%。
商業與人民生活
2004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5.4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增幅提高2.9個百分點,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增幅。2004年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1元,比上年增長11.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005元,比上年增加496元(現價計算),增長19.8%(現價計算)。2004年年末全省有738.1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有475.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有55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全省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濟人數157萬人。
貧困人口和扶貧計劃
我省有14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7個省扶貧開發重點縣,311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含14個人口較少民族村),366萬貧困人口。實施了「一次規劃、兩年實施、逐村驗收、分批推進」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戰略。「十五」期間,全省共完成了1018個重點村和14個人口較少民族村的扶貧開發任務,已幫助96萬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扶貧開發工作開局良好,整村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拓寬了增收渠道,貧困戶收入大幅度增加。通過扶持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種植結構,貧困群眾收入呈現了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已實施重點村的農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1105元增加到2004年的2175元,增長了96.8%。二是改善了道路條件,解決了行路難。共完成村級道路1987公里、橋涵198座,基本實現了晴雨通車,降低了生產運輸成本,促進了農產品流通,方便了群眾生產生活。三是提高了農業機械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購置大型拖拉機和收割機135台、配套農具403台,打抗旱井4489眼,建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983項,提高了抗災減災能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標准化作業水平,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四是解決了人畜飲水難。打人畜飲水井948眼,使 1574個自然屯群眾喝上了符合飲用標準的自來水,減少了大骨節、甲狀腺腫大等地方病的發生。五是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重點村基本實現了每村都有衛生所和必要的醫療設備,使群眾小病不出村,達到了初級衛生保健水平。六是加強了畜牧服務體系建設。各村都建設了村級畜牧技術服務站,配置了相應設備,為貧困群眾發展畜牧業提供了防疫、改良、治病等服務。七是改善了貧困戶電視接收條件。為19.8萬貧困戶安裝了有線電視,入戶率由10%提高到87.4%,接收電視節目由2套增加到10套以上,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為農民群眾掌握農村政策、了解改革開發所帶來的社會變化以及學習各類知識創造了條件。八是解決了貧困戶學生入學難。新建和維修學校93所,添置了教學設備,改善了辦學條件;免收了重點村貧困學生的學雜費,減免了課本費;對寄宿生給予生活補貼。適齡兒童入學率和鞏固率達到98%以上,實現了「普九」教育目標。據省農調隊對500個重點村百名「村官」和180個貧困戶的問卷調查,基層幹部和群眾對整村推進選擇扶貧對象、扶貧到戶項目、公益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政策和基層幹部工作、技術培訓和生產服務五個方面滿意度分別達到100%、96.7%、82%、90%和97%,表明貧困地區的幹部和群眾對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是滿意的。目前有尚未實施的2080個重點村,計劃分3批6年時間實施完成。按我省「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2006-2007年第三批扶持600個重點村;2008-2009年第四批扶持700個重點村;2010-2011年第五批扶持780個重點村。
支柱產業
黑龍江省有裝備、石化、能源、食品、醫葯、林木加工等六大產業基地。 2004年,六大產業基地的投資力度加大。旅遊業取得長足發展。2004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407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7%,實現旅遊業總收入250.3億元,增長12.6%。
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穩定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全省財政收支狀況良好。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48.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13.6億元,增長12.8%。財政支出513.5億元,增長13.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78.3億元,增長12.3%。
金融形勢基本正常。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742.1億元,比年初增加410.5億元。其中,企業存款955.7億元,增加66.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578.4億元,增加293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3358.6億元,比年初增加204.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429.3億元,增加83.2億元;中長期貸款830.1億元,增加106.7億元。年末貨幣累計凈投放90.5億元。
證券業在規范中發展。年末共有34家上市公司、35隻股票,其中在境外上市3家。累計籌資148億元。
保險事業繼續壯大。全年保費收入5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1億元,增長8.5%;壽險保費收入35億元,增長56.4%。支付各類賠款14.8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8億元,增長10.9%;壽險賠付金額4.4億元,增長1.2倍。
通訊
廣播 電視
2004年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98.51%,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98.71%。有線電視用戶260萬戶。
電 話
2004年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98.6萬戶,增長24.8%;行動電話用戶1017.1萬戶,增長20.8%。全省電話普及率為55.5%,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國際互聯網路用戶145.2萬戶,寬頻接入戶111萬戶,增長2倍。
交通
鐵 路
黑龍江省境內目前有62條鐵路干線、支線和聯絡線,鐵路營運里程超過5300公里(其中地方鐵路超過492公里),鐵路專用線超過1030公里,均居全國第1位。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里鐵路是連接歐亞兩洲"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鐵路完成貨物周轉量856.9億噸公里,增長8.4%;鐵路完成旅客周轉量170.9億人公里,增長14.5%。
公 路
2004年,公路完成的貨物周轉量203.8億噸公里,比2003年增長25%;公路完成旅客周轉量225.8億人公里,比2003年增長11%。2004年,公路總里程66821公里,有國道主幹線2條,國道8條,省道30條,縣道225條,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達到1762公里,二級以上公路達到8796公里。97.7%的鄉鎮和56.39%的村屯通公路。
水 路
2004年,水運完成的貨物周轉量19億噸公里,比2003年減少2.7% ;水運完成旅客周轉量2970萬人公里,比2003年增長3.8%。
民 航
黑龍江省現有5個民用機場,即: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牡丹江海浪機場、佳木斯機場和黑河機場。除黑河機場外,均為國際口岸機場。現有航線56條,其中國內航線40條,國際航線15條,特殊管理航線1條。通航15個國際城市,1個地區城市和28個國內城市。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能起降各種大型客機,國際航線可直達俄羅斯的哈巴羅夫斯克、海參崴、阿巴坎、雅庫茨克,日本新瀉、大阪,韓國漢城等國際城市;國際中轉航線可達洛杉磯、溫哥華、悉尼、倫敦、巴黎、新加坡、曼谷、吉隆坡等國際城市;國內航線網路覆蓋北京、廣州、上海、沈陽、西安、深圳等國內大中城市。2004年,黑龍江省共完成旅客吞吐量298萬餘人,同比增長29.21%,其中哈爾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272.6萬餘人,同比增長26.9%,在全國機場吞吐量排名中位居第22位。
交通郵電
交通情況
2001年鐵路營業里程5013.2公里,佔全國的8.5%,居全國之首。鐵路主幹線貫通全省四面八方,綏芬河經哈爾濱至滿洲里是連接歐亞兩洲的「大陸橋」,可開展國際過境集裝箱運輸業務。目前全省98%以上的鄉鎮和95.3%的村屯通了汽車。民用航空開通國內國際航線73條,改擴建5個民航機場,綜合運輸能力顯著增強。
通訊情況
郵電方面,2001年底,全省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4部,電話普及率達28.0%,行動電話489.4萬戶,計算機網路用戶30.2萬戶,目前所有鄉鎮和村屯都通了電話。
所轄市概況
哈爾濱市 齊齊哈爾市 牡丹江市 佳木斯市 大慶市 雞西市 雙鴨山市
伊春市 七台河市 鶴崗市 黑河市 綏化市 大興安嶺地區
哈爾濱市
哈爾濱是中國黑龍江省省會,是我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02.41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72.8萬人,轄8區10縣(市),總人口980.4萬人,4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66萬人。
哈爾濱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哈爾濱境內的大小河流均屬於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有「冰城」之稱。全市已發現的礦種為63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25種,其中,能源礦產1種,金屬礦產10種,非金屬礦產14種。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12個,其中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1.94萬公頃。列入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50種,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植物7種。
哈爾濱鐵路主要有哈大、濱綏、濱州、濱北、拉濱五條鐵路連通國內。哈爾濱水運航線遍及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和嫩江,並與俄羅斯遠東部分港口相通,經過水路江海聯運線,東出韃靼海峽,船舶可直達日本、朝鮮、韓國和東南亞地區。太平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過360萬人次,可辦理110多個國家的客貨聯運業務,在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落戶的航空公司目前已達18家,開通國際、國內航線64條,通航城市53個。
www.hlj,gov.cn
Ⅱ 黑龍江省如何辦理住房公積金貸款
申請公積金購房條件
個人要件
1、申請人的身份證、戶口本原件及復印件;
2、有配偶的,提供配偶的身份證、戶口本原件、復印件及婚姻證明;
3、未婚或無配偶的提供未婚或無配偶證明;
4、有其他共同還款人的,提供其身份證、戶口本原件、復印件及收入證明;
5、申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證明;
6、申請人及配偶工資收入證明;
7、申請人及配偶個人信用報告(憑申請單到銀行辦理)。
購房要件
1、購買新增住房的,需提供:
(1)開發商與管理中心簽訂貸款合作協議或開發商與哈爾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合作協議。
(2)開發商提供五證。若開發商與哈爾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的開發商只需提供與哈爾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簽訂合作協議的復印開件,不需另提供五證等資料。
(3)商品房買賣合同。
(4)不少於購房總價20%(或30%)的首付款票據。
2、購買產權轉讓住房的,需提供:
(1)房地產轉讓合同。
(2)房屋所有權證。
(3)契稅完稅發票。
(4)由管理中心指定評估機構出具的房地產評估報告。
夫妻間住房產權轉讓的,不得申請貸款(夫妻離異、喪偶等需要轉讓的除外)。
3、自建住房的,需提供:
(1)建房用地批件、國有土地使用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
(2)工程預算。
最後需要提交資料前往銀行進行辦理。
參考資料http://www.nkzfgjj.com/policy/show/334.html
Ⅲ 如何查詢黑龍江省的省公積金個人帳戶余額
黑龍江省的省公積金個人帳戶余額查詢參考如下
一、網上查詢
1、登陸黑龍江省直住房公積金網站http://www.hljszgjj.com/ 點擊」住房公積金「查詢,如圖
三、到單位指定的相關社會保障營業廳去查詢(拿二代有效身份證及相關證件)
信息源
黑龍江省直住房公積金網站
http://www.hljszgjj.com/
Ⅳ 2009年黑龍江人均gdp是多少
2009年黑龍江GDP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
2010-01-30 來源:中國黑龍江
1月29日,從黑龍江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黑龍江省2009年初步核算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
新聞中心 > 國內新聞 > 正文
2009年黑龍江省GDP增長11.1%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30日05:14 哈爾濱日報
哈爾濱新聞網訊(記者 姜雪松)省政府昨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通報2009年黑龍江省總體經濟運行情況。據悉,過去的一年,黑龍江省「應危機、遏下滑、保增長」取得明顯成效,主要經濟指標觸底迅速回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明顯好於預期。
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增速比年初目標提高0.1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
2009年,全省企業經濟繼續保持回暖態勢,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逐季回升,四季度分別為126.6和126.9,分別比一季度提高18.3和16.7點。全省糧食播種面積大幅增加,比上年增加2680萬畝;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玉米和水稻兩大高產作物面積首次突破1億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70.6億斤,比上年增加25.6億斤,連續6年獲得大豐收,再創歷史新高,躍居全國第二位。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5000億元關口,成為應對危機保增長的重要支撐。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6元,比上年增長8.5%。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06.8元,比上年增長7.2%。
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省經濟增速自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回落,2009年一季度跌到最低;經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以及擴大內需政策的帶動,上半年止跌回升,三季度發展良好,最終全年超出預期目標,增速比年初目標提高0.1個百分點。(黑龍江省政府網站 編輯:鮑蕾)
去年黑龍江省GDP升至8288億元
2010-2-5 14:9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大 中 小】【列印】【我要糾錯】
2009年全省加快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及時出台刺激經濟「一攬子」計劃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主要經濟指標觸底迅速回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明顯好於預期。這是記者29日從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的。
經濟企穩回升明顯,微觀層面活力明顯增強。全省經濟增速自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回落,2009年一季度跌到「谷底」(6.0%),上半年止跌回升(8.9%),三季度企穩向好(9.8%),全年超出預期目標。初步核算2009年全省GDP達到8288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比年初目標提高0.1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八大行業企業景氣指數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房地產業、工業、建築業比一季度提升20點以上。
工業生產增速加快,企業效益快速回升。2009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月份最低為0.1%,之後回升,12月份達到23.5%,創近幾年以來月度增幅新高。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905.5億元,同比增長12.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實現利稅 1461.3億元,下降27.8%,其中利潤860.1億元,下降40%。兩者降幅為各月最低,分別比降幅最大的1~2月縮小37.7和41.4個百分點。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氣行業,全省非油工業利稅增長1.3倍,利潤增長4.7倍。
糧食生產再創新高,農村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0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870.6億斤,同比增加25.6億斤,連續六年獲得大豐收,再創歷史新高,躍居全國第二位;2009年,全省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154.3億元,同比增長5.2%。養殖效益逐步回升,畜禽存欄增加。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成為拉動經濟重要引擎。2009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29.1億元,比上年增長37.6%,首次突破5000億元關口。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696.1億元,增長40.0%,增幅比上年分別提升9.5和11.5個百分點,城鎮投資增幅位居全國第8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5個百分點,為1990年以來同期最好水平。
城鄉市場購銷兩旺,擴內需政策效應凸顯。2009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01.8億元,同比增長19.2%,高於全國3.7個百分點,連續六年同期保持兩位數增長。
城鎮零售額2640億元,增長19.4%;農村零售額375.7億元,增長19.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29.4億元,增長21.2%;批發零售業達到2927億元,增長19.1%,佔全省零售額的86.0%。全省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80.1萬台(部),實現銷售額14.2億元,兌付財政補貼1.6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增幅回升明顯,民生等重點保障支出大幅提升。2009年,全省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85.6億元,同比增長15.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641.6億元,增長10.9%,增幅分別比上半年提升14和9.1個百分點,均超額完成目標。全省地方財政支出2094.5億元,增長21.9%。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及城鄉社區事務等重點支出分別增長80.8%、37%和31.6%。
金融對經濟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各項貸款連創新高。截至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達到6145.7億元,同比增長34.2%。中長期貸款佔比歷史性地躍升至首位,本外幣中長期貸款余額3001.8億元,增長54.3%,增幅提高39.2個百分點;本外幣短期貸款余額2498.9億元,增長14.2%。基本建設、農業中長期貸款、消費貸款分別比年初增長42.5%、57.2%和79.5%。12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1116.8億元,同比增長22.9%,增幅提高4.7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總體平穩,回升跡象明顯。全省居民消費價格(CPI)9月份出現了自2月份以來首次同比正增長,12月份環比上漲1.9%。全年全省CPI同比上漲0.2%,八大類商品價格「四升四降」。從11月份開始全省工業品出廠價格(PPI)由降轉升,12月份上漲21.2%,比最低點的3月份回升42.2個百分點,全年下降13.6%;12月份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也比最低點的8月份回升19.6個百分點,全年下降6.6%。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消費支出提高。2009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6元,同比增長8.5%。人均消費性支出9630元,增長11.7%,支出增幅高於收入增幅3.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06.8元,同比增長7.2%。消費性支出4241元,增長10.3%,支出增幅高於收入增幅3.1個百分點。
Ⅳ 如何查詢住房貸款余額
1.銀行網點查詢:房屋貸款用戶攜帶本人有效的身份證件到銀行網點進行查詢貸款余額情況。
2.網上銀行查詢:要通過網上銀行查詢貸款余額情況,用戶必須開通網上銀行才可以查詢。
3.電話查詢:貸款用戶撥打銀行客服熱線,按照語音提示進行查詢操作,也可以轉人工客服進行查詢。
4.手機銀行查詢:目前部分銀行的手機銀行也支持查詢貸款余額,如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都可以通過手機銀行進行查詢。
拓展資料:
住房貸款是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向房屋購買者提供的任何形式的購房貸款支持,通常以所購房屋作為抵押。按貸款款項來源分為公積金貸款和商業貸款兩種。按還款方式又分為等額本息還款方式和等額本金還款方式兩種。住房貸款的利率以銀行同期基準利率為基礎,不同銀行的貸款利率略有上浮。
銀行開辦的住房貸款品種主要有企業類和個人類兩大類。個人類住房貸款可分為兩大類: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和個人住房商業貸款、委託貸款、自營貸款和組合貸款。
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是指按時向資金管理中心正常繳存住房公積金單位的在職職工,在本市購買、建造自住住房(包括二手住房)時,以其擁有的產權住房為抵押物,並由有擔保能力的法人提供保證而向資金管理中心申請的貸款。該貸款可由資金管理中心委託銀行發放。
個人購置住房貸款是指借款人以所購住房為抵押物,由銀行發放的貸款,包括期房按揭貸款和現房按揭貸款。其中:期房是指在建住房或已竣工驗收正在辦理房屋產權證的房屋;現房是指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並取得房屋產權證的房屋。銀行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最高金額為購房金額的80%。
個人二手住房貸款是指銀行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購買二手房的貸款。其中二手房是指已取得全部產權、可以進入房地產二級市場流通交易的住房。申請貸款的二手房房齡一般不超過15年;貸款期限與房齡之和一般不超過25年。
個人住房裝修貸款是指銀行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自有住房裝修的貸款。最高成數不超過五成,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5年。
個人家居消費貸款是指銀行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家居支出的貸款。最高成數不超過抵押物評估值的50%,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0年。
個人商用房貸款是指銀行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購買個人自營商業用房和自用辦公用房的貸款。所購商用房應是現房,最高成數不得超過六成,貸款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0年。
個人住房組合貸款是指由住房公積金貸款和住房擔保貸款組成的貸款,即當個人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不足以支付購房所需時,其不足部分向銀行申請商業性住房貸款的兩種貸款之稱。兩筆貸款按照公積金貸款利率和商業貸款利率分別計息,貸款期限一致。借款人可向受理公積金貸款的銀行申請辦理組合貸款。
Ⅵ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
黑龍江農信社的發展歷程
黑龍江省農村信用社始建於五十年代,2005年8月2日成立,地址位於哈市道里區經緯二道街63號。在政府授權下履行對全農村信用的「管月省聯社成立,。省聯社由轄內市(地)縣理、 指導協調服務」職能。省聯社由轄內市(地)縣區)聯社、農村商業銀行自願入股組成,實民主管理。截至 2011年末,全省設立7個市聯社(法人管理機構),個市聯社(法人管理機構),, 6個辦事處81 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 家縣級機構(法人經營),其中包括,其中包括 77 家縣級聯社和 4家農村商業銀行。此外,全省還有各類營機構 家農村商業銀行。此外,全省還有各類營機構家農村商業銀行。此外,全省還有各類營機構 1955 個。現有員工 2.5 萬人。截至 2011 年末,黑龍江省農信社資產總額 1985.8 億元,其中各項其中各項貸款余額1026.2 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 813.5 億元;負債總額 1880.2 億元,其中各項存款余額 1451.7 億元。黑龍江省農 信社是省內員工人數最多、機構分布廣網點量客戶層次信社是省內員工人數最多、機構分布廣網點量客戶層次豐富、支農服務功能最充分的金融機構。
長期以來,農村信用社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在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1999年以來,為適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需要,農村信用社積極開辦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大力推廣信用農戶、信用村鎮等評定活動,大大簡化了農民貸款的手續,方便了農民貸款,也使農民的貸款面有了很大提高,困擾多年的農民貸款難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至2003年年末,全國有32 225家農村信用社開辦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占機構總數的94.8%,有18553家農村信用社開辦了農戶聯保貸款,占機構總數的54.6%。2003年當年,全國有6217萬農戶獲得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佔有貸款需求且符合貸款條件農戶數的64%,佔全部農戶數的28%
2013年黑龍江農信社入圍名單要比2012有的較大提升,招聘的人數在逐年遞增,競爭也越來激烈。黑龍江農信社為多數想找到工作提供很多機會,面對就業壓力,許多畢業生都選擇黑龍江農信社,支援「三農」建設。
黑龍江農信社員工第一年沒有業務額的限制 每月工資大概1500左右,簽訂合同為一年,一年以後轉正,一年後開始分配業務額 每月工資跟業務額的完成情況有關完成得好工資甚至5000、6000都能拿到;信用社近幾年效益很好,內部收入增長迅速,所以員工的工資、績效獎金都很豐厚,一般即使在縣里、鄉鎮信用社,基本工資也可以拿到3000多,而且五險一金繳納的比率也很高.所以黑龍江農信社員工待遇在逐年增加,這樣使更多畢業生選擇農信社。
根據歷年考試題,我們可知黑龍江信用社往年招聘中公基部分約占 50% 左右,其中政治、科技和計算機所佔比例較大,往年還會考查部分黑龍江信用社常識,例如可能會考查信用社近年重大新聞事件及最新經濟數據等;另外黑龍江信用社近年招聘筆試中專業知識金融部分考查比例最大,其次為會計和經濟知識;考生需要注意在備過程中有重點的進行復習,保證事半功倍。
農村信用社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有什麼區別?
村信用社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簡稱,是農村根據自願原則組織起來的集體合作金融機構。特點為:由農民投資入股,資金優先服務於入股社員的貸款需求。
農村信用社的運作特點和管理體制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無本質區別,在資金實力方面卻遠遠弱勢於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另外:
農村信用合作社是銀行類金融機構,所謂銀行類金融機構又叫做存款機構和存款貨幣銀行,其共同特徵是以吸收存款為主要負債,以發放貸款為主要資產,以辦理轉帳結算為主要中間業務,直接參與存款貨幣的創造過程。
農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機構,所謂信用合作機構是由個人集資聯合組成的以互助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機構,簡稱「信用社」,以互助、自助為目的,在社員中開展存款、放款業務。信用社的建立與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發展直接相關。由於農業生產者和小商品生產者對資金需要存在季節性、零散、小數額、小規模的特點,使得小生產者和農民很難得到銀行貸款的支持,但客觀上生產和流通的發展又必須解決資本不足的困難,於是就出現了這種以繳納股金和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組織。
農村信用合作社作為銀行類金融機構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農民和農村的其他個人集資聯合組成,以互助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組織,其業務經營是在民主選舉基礎上由社員指定人員管理經營,並對社員負責。其最高權利機構是社員代表大會,負責具體事務的管理和業務經營的執行機構是理事會。
2、主要資金來源是合作社成員繳納的股金、留存的公積金和吸收的存款;貸款主要用於解決其成員的資金需求。起初主要發放短期生產生活貸款和消費貸款,後隨著經濟發展,漸漸擴寬放款渠道,現在和商業銀行貸款沒有區別。
3、由於業務對象是合作社成員,因此業務手續簡便靈活。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務是:依照國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規定,組織和調節農村基金,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綜合發展,支持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和社員家庭經濟,限制和打擊高利貸,詳情請關注中公金融人
Ⅶ 呼蘭區的地理環境
古生界
古生界屬最古的地層,經對境內台屯鄉的群力村至孟家鄉的團山子進行電法勘測,地層最小隱伏深度大於1 000米,沉積於2.25億年前。中生界
中生界地層疊壓在古生界地層之上,出露部分很少,由下至上分為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嫩江組等地層,均屬下白堊系地層,沉積約1.2億年前,總厚度小於2500米。新生界
新生界疊壓在中生界之上,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廣布呼蘭區,約佔98%。有下更新統、中更新統、全新統等3個不同成因類型的堆積物。總厚度30-80米左右,堆積形成至今約300萬年。 植物資源
境內植物資源豐富,盛產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大蔥、韭菜等農作物。
江河沿岸沼澤地、草原、草甸、黃土山及平原區都生長茂盛的自然植被,「五花草塘」是其主要類型,分布於縣境東北部,主要植物有牡蒿、小葉蒿、馬蘭、苔草、狼尾草等。在松花江、呼蘭河、泥河、漂河等低平地上,主要有小葉樟、沿柳、三棱草、蘆葦等喜濕植物。喬木主要有楊樹、柳樹、落葉松、樟子松等;灌木主要有灌木柳、丁香、胡枝子、山裡紅等。
動物資源
獸類有山狸、銀鼠、灰鼠、狐、獾、鼬、兔、家鼠、田鼠等;
禽類有貓頭鷹、野鴨、雉雞、雉鳧、燕子、啄木鳥、蠟嘴、麻雀、黃雀、鵪鶉等;
魚類有鯉、鯽、白魚、黑魚、狗魚、白鰾、鰱魚、山胖頭、柳鱭、重唇、鰲花、草根等;
兩棲類有青蛙、蟾蜍等;
爬行類有蝮蛇、松花蛇、野雞、蜥蜴等
有益昆蟲有蜂、螳螂、糞郎、瓢蟲、蝴蝶、蜻蜓等。
其他動物還有蜘蛛、蚯蚓等。 1959-1979年間,區內又出現一次人口自然增長的高峰。20年間,人口增加25.78萬人。
1990年呼蘭區共有人口63.3萬人,人口密度238人/平方公里,出生率16.51%,死亡率4.65%,自然增長率11.86%,
2008年,呼蘭區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戶籍總人口623319人,比上年增加1740人。非農業人口164973人,農業人口458346人。2009年,呼蘭區年末戶籍總人口6200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0555人。男性人口31537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54%。
2010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20179人,比上年末增加17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3909人。人口出生率6.20%;人口自然增長率3.58%。2011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20992人,比上年末增加81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597人。人口出生率6.07%;人口自然增長率3.51%。2012年,年末戶籍總人口62萬人,加上駐區大專院校在校學生,呼蘭區總人口達80萬人。 東北淪陷時期,1935年呼蘭區有耕地35萬余垧,有10垧地以上的地主8 660戶,占呼蘭區總戶數的24%,其中:100垧以上的397戶、50垧以上的1036戶、20垧以上的3266戶、20垧以下的3961戶。
1943年產糧較高,平均每畝84公斤。
1949年呼蘭區在農村成立互助組1萬多個,組織起來的農戶占農村總戶的95%。
1952年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可比價,下同6623萬元,比1949年增長87.4%。1953-1957年,生產保持持續增長,1957年農業總產值6095萬元。
1965年農業總產值7076萬元,比1962年4956萬元增長42.8%。
1990年糧豆薯畝產增至337公斤,總產高達6.82億公斤,成為全省超5億公斤10個產糧大縣之一,比1978年4.17億公斤增長63.5%,年平均增長4.2%。
1990年呼蘭區農業總產值3.29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22681萬元、林、副、漁業合計2751萬元、牧業產值7 476萬元、鄉鎮企業產值3.68億元。
1990與1978年相比,呼蘭區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構成發生明顯變化。以農村社會總產值為100,1978年種植業佔64.5%、多種經營佔16.5%、鄉鎮企業佔19%。到1990年種植業相對下降為43.8%、多種經營上升到23%、鄉鎮企業上升到33.2%。
2009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4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農業產值26.6億元;林業產值0.6億元;牧業產值38.9億元;漁業產值1.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7億元。呼蘭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15.2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6.5萬畝,比上年增加3萬畝。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種植結構比重為95.96:4.04。2010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3億元,比上年增長8%。其中農業產值29.3億元;林業產值6944萬元;牧業產值43.6億元;漁業產值1.9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713萬元。牧業產值佔比重達57.1%。2011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0.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農業產值34.7億元;林業產值0.8億元;牧業產值52.1億元;漁業產值2.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億元。牧業產值佔比重達57.4%。2012年,呼蘭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2.7億元,同比增長8.7%。糧食生產大災之年獲得大豐收,總產達到24.3億斤,同比增長11.2%。 民國時期,手工業迅速發展,1913年張雲亭開織染廠。
1935年合資4000元開辦同興泰機房染房、合資3500元開辦益增泉機房,織白棉布,月產150。
1936年呼蘭有火柴、制酒、制油、糧米加工、五金、鐵業、木器、紡織、印染、皮革、鞋帽等28類、707家。
1950年區內私營個體工業比1949年增加5.8倍。1952年呼蘭區工業總產值657萬元,比1949年增加1.4倍。1953年後,地方國營工業學習蘇聯管理辦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混亂狀態。
1954年呼蘭區個體工業、手工業發展到1714戶,總產值295萬元,占呼蘭區工業總產值的35.4%。1956年對個體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呼蘭區建立手工業合作社,組53個、從業人員2081人。地方國營工業有火柴廠、鐵工廠、磚廠、印刷廠、澱粉廠、醬菜廠等6家,職工941人。1957年呼蘭區工業總產值1714萬元,比1952年增加1.6倍。
1962年縣內國營工業調整為7家,手工業又恢復了合作社的體制共60家。呼蘭區67家企業,職工4 005人,完成產值2 223萬元,比1957年增長29.7 %。
1966年呼蘭區44個工業企業,總產值降至1 983萬元。以後又陸續新建了一些工廠,到1976年呼蘭區有工業企業118家,工業生產有所恢復,總產值上升到7 117萬元。之後,工業連年虧損,1976-1978年累計虧損203萬元。
1980年工業總產值10869萬元,1985年上升到14293萬元,1990年又上升到34388萬元。在呼蘭區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比重由1978年的29.4%,上升到1990年的59.7%,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縣內主要工業產品,由1978年前的20種,增加到1990年的80餘種。
2009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9.3億元,增長1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0億元,增長18.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7.5億元,增長14.8%;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5億元,增長48.2%,地方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18.3億元,增長19.6%。2010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68.2億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6.1億元,增長29.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5.5億元,增長32.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實現增加值22.7億元,增長26.7%;重工業實現增加值3.4億元,增長57.3%。2011年,呼蘭區實現工業增加值8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4.1億元,增長18.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3.4億元,增長17.8%。2012年,規上工業拉動作用增強,呼蘭區規模工業預計完成總產值90億元,同比增長18%,工業增加值23.7億元,增長18%。 乾隆二年,1737年呼蘭已有當鋪,是黑龍江最早的典當業,已有250餘年的歷史。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黑龍江省廣信公司呼蘭分公司,為呼蘭最早的官商合辦的官錢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立黑龍江官銀號呼蘭分號,為官辦銀行。
1949年11月成立松江省分行呼蘭銀行辦事處,1951年改為中國人民銀行呼蘭縣支行。
1990年呼蘭區各類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92個,銀行存款總額3.2億元,貸款總額6.5億元。信用社存款7 256.8萬元,貸款總額2 234.9萬元。呼蘭區城鄉居民儲蓄總額2.3億元,為1965年的132倍。
2009年,截止到年末,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86.3億元,比年初增19.1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8億元,比年初增9.1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50.9億元,比年初增11.9億元。在貸款中,短期貸款25.2億元,減少7.5億元;中長期貸款25.7億元,增加19.4億元。2010年,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2.2億元,比年初增加27.9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1.7億元,比年初增加13.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0.8億元,比年初增加9.9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9.4億元,增加4.2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31.4億元,比年初增加5.7億元。在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中,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15.7億元,比年初增加5.1億元,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17.9億元,比年初增加4.1億元。呼蘭區有證券經營機構1家。全年各類證券成交額22.9億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額22.6億元。全股民開戶數為1259戶。2011年,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9.2億元,比年初增加3.5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8.9億元,比年初增加17.2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7.4億元。2012年,金融市場平穩運行。截止9月末,呼蘭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4.3億元,同比增長19%。各項貸款余額77.5億元,增長13%。小額貸款公司8家,已為區內各類企業發放貸款3.2億元。 1921年在松浦設市政局開辟商場,1926年又實行免稅法招商興市
1930年呼蘭區商工各業共有81個行業、1835家,其中:縣城1540家、康金井61家、松浦市61家、樂安鎮132家、對青山41家。
1934年以後,部分店鋪逐漸恢復營業。在縣城出現日本人開辦的商鋪8家,朝鮮人開辦的商鋪有商店、旅館、飯店等3家。1935年呼蘭區有商工各業903家,其中縣城725家。
1961年恢復供銷社,劃出小商小販,開放集市貿易,對農副產品實行獎售、換購政策,並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到1965年經濟很快恢復,市場穩定。
1990年呼蘭區共有商業、飲服業管理和經營機構4690個,從業人員22967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49億元,為1978年的4.4倍、1949年的43.6倍。
2009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1億元,同比增長19.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實現零售額5418萬元,同比增長0.6%;非國有經濟實現零售額43.6億元,同比增長19.5%。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37.7億元,同比增長18.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3億元,同比增長21.1%。呼蘭區商品交易市場10個。年成交額超500萬元的商品交易市場4個,成交額2000萬元。2010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億元,比上年增長19.1%。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7.6億元,增長19.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4.4億元,增長18.5%。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4.1億元,增長18.1%;零售業零售額40.2億元,增長23.5%;住宿業零售額0.5億元,增長19.2%;餐飲業零售額7.2億元,增長21.2%。分類別看,衣著類和食品類增幅較大,分別增長28.0%和19.3%。呼蘭區商品交易市場6個,年成交額超千萬元的商品交易市場3個,成交額3.7億元。2011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4.4億元,增長18.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7.0億元,增長17.3%。分行業看,批發業和零售業零售額52.4億元,增長18.3%;住宿業和餐飲業零售額9億元,增長16.4%。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70.7億元,增長15.1%。服務業增加值預計完成102.5億元,同比增長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