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農業耕地能辦理貸款嗎
可以抵押貸款。
土地流轉新政策:
1、加快土地確權。
土地確權登記意義深遠,確權以後有利於土地流轉。明晰集體土地財產權,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任務十分緊迫繁重,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是維護農民和土地流轉者權益、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現實需要。
通過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發證,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依法確認農民土地權利,強化農民特別是全社會的土地物權意識,有助於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推進過程中,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2、規范土地流轉。
但目前土地流轉存在農民自行流轉多、報村和鄉鎮批准備案少,口頭協議流轉多、簽訂書面合同少等諸多問題,盡快制定土地流轉政策,規范土地流轉程序迫在眉睫。
各地政府應逐漸嚴格土地流轉管理,規范流轉程序,完善合同管理,流轉合同標准化,流轉期限不得超過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期的剩餘年限。一旦土地流轉發生糾紛處理難度大,缺乏法律保障。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近幾年各省市因土地流轉引發的糾紛,呈逐年上升趨勢。
3、基本農田保護制度。
中央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第一條就是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就意味著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同時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
在農地流轉不斷擴大及建設新型現代農業的新形勢下,國土資源部將會繼續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同時探索新形勢下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政策創新,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堅持數量質量並重,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4、搭建土地交易平台。
伴隨著土地流轉制度出台,加快了各地相繼實施農地流轉試點,就直接促進農村產權交易所的成立,為農地入市搭建平台,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搭建縣鄉村三級寬頻網路信息平台,及時准確公開土地流轉信息,加強對流轉信息的收集、整理、歸檔和保管,及時為廣大農戶提供土地流轉政策咨詢、土地登記、信息發布、合同制定、糾紛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務。
5、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
2014年號文件已經開始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土地流轉將是盤活農村資源的契機。一旦土地能實行規范化流轉,那麼抵押貸款就成為可能,土地就能產生增值。同時讓農地在生產、生活中可創造更寬松的經營渠道,激發一批承包大戶的積極性。
開展農村耕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解決了種植大戶因資金短缺不能滿足規模種植需要的問題,有效破解了種田大戶發展的資金"瓶頸"難題,促進了農業產業集約化經營。
而且有助於涉農金融機構探索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加快建立農村現代金融制度,促進了農村地區加快對耕地承包經營權證的頒發進度、完善農村耕地流轉市場及健全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建設等方面的農村體制機制創新,並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
『貳』 農行到村裡辦理用土地確權書貸款.信息.啥都填了.說還要到櫃台激活.是真的能下款嗎
是可以下款的,這是農行現在推行的一種惠農貸款業務,要本人帶上各種證件去櫃台激活才行的,怕有人騙貸款
『叄』 農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可以貸多少額度
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額度應根據借款人實際資金需求、承貸能力以及抵押物的評估價值確定,自然人單戶貸款最高額度不超過1000萬元。詳詢當地農行機構。
『肆』 農村土地流轉可以貸款嗎
鼓勵土地流轉已經成為了土地,特別是農村閑置土地利用,農民增收,農業規模化的重要途徑。雖然土地流轉已經進行很多年,但土地流轉仍然存在碎片化,缺乏規范,市場狹小的特點,而在個人或集體將土地流轉到手裡之後,要進行利用包括種植養殖或其他建設等,資金不足,技術缺失等,都阻礙了土地流轉的快速進步。在這樣的情況下,解決資金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流轉土地,然後貸款經營,這已經不是首創的經營模式了,特別是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扶持,越累越多的流轉土地與金融掛鉤,農業貸款,土地流轉貸款等早已滋生。具體的貸款主要包括:(1)銀行貸款,這類途徑主要是流轉過來的土地,在滿足某一些銀行要求,或者政策情況,包括規模,收入,經營年限等情況下,是可以申請到相關貸款的,並且利息較低。(2)金融機構貸款,這類貸款主要是市場金融機構,或者專業的農業服務平台,針對農業或者土地的相關金融貸款支持,這類貸款在市場上已經屢見不鮮,且申請流程,申請條件等比銀行會簡單很多,可能利息會比銀行高。因此,流轉過來的土地,只要是滿足一定條件,農業或者非農業,都是可以貸款的,具體就看貸款機構的條件了。建議可以上網查一下當地的一些貸款機構,或者上銀行,政府機構咨詢。
『伍』 本人想了解農行對三農項目的貸款政策!
轉載:
「三農」政策普及調查報告
[摘要]農村和諧社會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三農」政策的普及與落實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本文將結合在豫西部分農村地區所作的實地調查研究和對黨中央「三農」政策的理解,為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偵測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三農 稅費改革 農資產品 義務教育 外出務工 合作醫療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當前,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支持保護的條件和能力。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必須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建設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是建設新農村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首先建設和諧村鎮。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
為很好地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自2003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三農」政策,以此來振興農業,發展農村,提高農民收入。幾年過去了,落實情況如何呢?就此筆者對洛陽市嵩縣庫區鄉、紙房鄉及周邊地區就三農政策普及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採取問卷和走訪兩種形式進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關「三農」政策的普及,喜憂參半。比如:國家良種補貼政策落實較好,而農業貸款問題日漸突出,亟待解決;稅費改革頗得民心,而農資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使廣大農民又陷入了憂愁;義務教育雖基本實現,但高中教育負擔太重;民主選舉雖實施,但形式過重,等等。這么多的問題存在,究竟原因何在?對此,我們進行了分析。
一、良種補貼效果明顯,農業貸款狀況令人擔憂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恢復發展糧食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國家近年加大了投入力度,補貼作物范圍擴大到大豆、小麥、玉米、水稻四大糧食作物。制定良種補貼政策的目的,一是為了推廣良種,增加單產,增加糧食產量,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二是為了改善糧食品質,提高糧食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三是滿足國內對優質糧食品種的需要。調查發現,有65%的農民享受到良種補貼的優惠政策,而僅有8%的農民不知道良種補貼政策。這說明良種補貼政策落實較好,但仍須進一步加強,因為它必然為增加農業產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當前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農業貸款難、農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調查發現,有近70%的農民不知道詳細的貸款流程,有的即使知道,由於農業貸款機制還有待完善,貸款門檻過高,出現了想貸想發展致富,卻貸不來的尷尬境界。據分析,出現這種情況有以下兩大原因:一是農業貸款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銀行策略偏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農戶面臨「貸款難」;二是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有效抵押物,農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後,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農戶貸款面臨「擔保難」。筆者認為,農業貸款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措施給予部分解決。①構建以信用社、分社為中心,以客戶經理為重點,以村兩委為依託,以支農信息員及聯保互助小組為支點,以文明信用戶為落腳點的完整支農營銷網路。②打造「文明信用評定+農戶聯保」的貸款發放管理模式。③完善文明信用戶檔案系統。④充分發揮信貸杠桿作用,把住貸款的入口關和出口關。
二、稅費改革深得民心,農資產品問題嚴重
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逐步推進,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就筆者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減少稅費負擔所省下來的錢又可用於發展生產,改進農業生產設備,改良作物品種,發展農副業,這不僅使農民個體收入增加,也使農業總收入逐年增長。與此同時, 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等稅費負擔後, 很多拋荒土地游盪在城市邊緣的農民又回家安心地種起了土地,這對發展農業經濟無疑也是一個極大的促進。調查發現有97%的農民對近幾年來的農村稅費改革滿意。但由於當地實際情況是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兩分,所以在這方面的增收並不是很明顯。盡管如此,農村稅費改革還是使廣大農民認識到政治參與的重要性,激發了廣大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另外,稅費改革徹底取消所有不合理的收費與亂攤派,亂罰款。並從源頭上堵住隨需而征,隨意加重農民負擔
的口子" 代表和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願望和根本利益。另外,在 「一號文件」政策精神的刺激下出現的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農民開始
還鄉要地。大量「爭地」矛盾的出現,一方面說明農民種糧積極性在不斷高漲,但同時也隱藏著諸多風險。首先「爭地」的直接後果就是造成種糧大戶數量銳減
前幾年好不容易出現的較好的土地流轉勢頭被遏住。其次是大量農民返鄉務農不利於土地產生規模效益,不利於農民增收。 明顯有悖於 「一號文件」精神。破解農民 「爭地」矛盾,一方面要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切實落實二輪土地延包政策;另一方面,還應給外出務工農民創造更好的環境,給予他們平等的「市民待遇」。只有更多的農民不再是農民,農業才能真正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民也才能真正增收。
在農民回答完農村稅費改革問題後,我們的另一個問題「您對農資產品價格的看法」立即使他們有了強烈的反響,基本上都反映價格過高,不穩定。雖然近年來由於農資原材料成本增加、原油價格上漲、電力供應緊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農資產品生產成本有一定的上升,但農資產品價格調控措施不力、定價方法缺少科學性、區域性保護影響價格政策的落實、經營秩序混亂流通渠道不暢是農資價格過高的四大硬傷。更有甚者,農民反映還有很多的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充斥農村市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現在已經到了用工業和第三產業支持和補貼農業的水平,國家應加大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和對農民購買農資產品的補貼,使農民切實體會到農村稅費改革帶來的好處。
三、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較好,高中教育負擔過重
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科學技術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促進中國發展的有利決策。1986年7月開始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曾鋪就了我國義務教育的輝煌。2002年,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9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3%。但由於我國農村人口較多,農村子女也較多,同時農民收入較少,這就導致一些農民無法履行「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近年來政府逐步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部分或全部免費。現已在農村實行學雜費全免的九年義務教育政策,這使農村的教育得到很大的改善。
從調查結果可看出,被調查地區確實實施了免費教育,當地農民相當滿意。但在教育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有些農民反應,學校雖實行學雜費全免的九年義務教育,但存在少數另立名目的亂收費。當然,這些情況校方也說有一定的困難,為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素質,學校有時不得不購買些學習資料,這不屬於免費之列等等。對於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是可以通過與家長溝通予以解決的,畢竟雙方都是一個目的,培養孩子成才。第二,也是反應很強烈的,九年以後的教育,特別是高中的教育,收費太高,遠遠超過農民的承受能力,又加上沒有像大學教育中完善的貸款制度,給農民的受教育信心打擊很大。導致很多家長打算讓子女完成「義務」就算了,使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的效果大減。
四、外出務工保障仍需加強,法律意識急待提高
國家在提出「三農」問題時,有人就提出應該再加上一「農」——農民工問題。在我們調查的地區人多地少,人均不足兩分,遇上漲水還可能顆粒無收,有很多剩餘勞動力,所以這個問題更為突出。據了解,當地幾乎每戶都有外出務工人員,外出務工的收入也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在調查中發現,外出務工中,能按時拿到工資的只有37.5%,有44%的沒有按時拿到工資,這不得不為他們鳴不平。令人興奮的是,2004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保障農民工的工資和權益的措施。但這些都需要法律的保護。在調查中,我們發現67%外出務工人員並不知道相關的農民工權益保障政策,很少簽訂傭工合同等法律文件。這需要我們進一步在農村進行普法宣傳,讓農民能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五、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需進一步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農村缺醫少葯的一般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是,由於多數地方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醫療費用完全靠個人支付,農民負擔較重,因而出現部分農民看病難、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問題。這些情況表明,疾病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貧困又使疾病難以醫治。2006年衛生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採取切實措施,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減輕農民患大病的經濟負擔,逐步減少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許多農民並不了解或不清楚農村合作醫療,甚至有51%從沒有享受過鄉鎮衛生院的合作醫療待遇。在訪談中我們發現這種結果一部分是由於對合作醫療的實施不了解所致,還有一部分是由於對農村合作醫療不信任所致。這就提醒我們在建立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時,應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取信於民,服務於民。
六、民主選舉形式過重,村務透明度需提高
建國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地方官員特別是農村的村官都是採取的任命制。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義務教育的普及,社會發展了,人民素質提高了,民主意識也增強了。近些年來,全國各地的農村「父母官」也實行了民主選舉。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87%的被調查者參加了村裡的民主選舉,只有不到2%被調查者反映對選舉不關心。這也證實,當地確實進行了村官的民主選舉,農民的民主意識也有所增強。但令人擔憂的是,筆者在訪談中發現, 「民主選舉」中有賄選、威脅等拉選票現象。這說明,當地民主選舉並未完全落實,形式過重。
在被問及「村務(主要是財務)是否公開」時,有67%被調查者認為沒有公開。這說明,當地的村務特別時財務的公開程度很低,很多農民並不滿意。這也為選舉中拉選票現象埋下了毒根。
把上面反映的問題和政府「三農」政策比較,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政府的政策是好的,也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認同,但落實的時候出了較多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主要源自兩個方面:第一,協調溝通不夠,政府政策在具體的條件和地區的實施可行性有一定的偏差,各級政府部門在這一點上協調溝通不夠,使有些政策流於形式;基層部門與農民的溝通不夠,使農民產生了一定誤解,沒能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從而很難使「三農」政策落到實處。第二,基層監督體制薄弱,這就使農村中許多腐敗問題得不到解決,在農民群眾中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從而導致農民不能相信不配合政府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相關措施,這也從根本上制約了「三農」政策效果的表現。筆者相信只能在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後,「三農」問題將能得到進一步解決,而使「三農」政策將得到更好的落實。
『陸』 農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主要用途
借款人在承包或流轉土地范圍內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融資需求,包括:
(一)土地整理與復墾。
(二)道路、灌溉、溫室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三)農業機械設備、生產資料、人工等費用。
(四)倉儲、物流等流通環節費用。
(五)借款人取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並已繳付一定期限的租金,以此為抵押,可用於剩餘期限的後續租金繳付;或為擴大經營規模,用於擬抵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之外其他土地經營權的租金繳付。詳詢當地農行機構。
『柒』 農村土地使用權可不可以在農行貸款啊
農村土地使用權是可以在銀行貸款的,具體可以貸款多少,要根據銀行而定。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謝謝。
『捌』 農村土地流轉可以辦貸款嗎
土地流轉貸款,即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簡單地說就是以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為抵押向銀行貸款的一種方式。那麼,什麼人可以辦理土地流轉貸款?
據介紹,並不是任何人或者單位都能辦理土地流轉貸款,在選擇發放貸款對象上,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是為流轉經營主體提供的專項貸款,對於通過農村產權交易機構流轉面積10畝以上的經營者,依照產權交易機構頒發的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他項權利證書,就可以向銀行申請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經過價值評估、貸款調查,就能與銀行簽訂貸款合同和抵押合同,貸款最高申請額度為評估價值的80%,貸款利率按同期同檔利率優惠政策的10%—15%算。
需要提醒的是,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必須用於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生產或農業開發,同時不得改變土地的農業生產性質。這是為了保證貸款確實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同時,也有利於銀行進行准確的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