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根据此理论,社会保障机制对居民消费倾向有何影响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人们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便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1.城镇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朱雨可从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角度,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模型对我国1978-2004年的数据做了回归分析,认为我国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制度的变迁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居民收入,预期的影响是长期形成的,导致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一旦形成,就难以在短期内扭转。韩冰利用2002年全国分地区城镇居民的横截面数据,建立消费函数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 171125,是除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外相关系数最高的。张继海的实证研究认为,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对户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是正效应,即社会保障养老金财富的增多能使人均消费支出增加。樊彩耀针对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认为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所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与社会保障福利费用支出的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增长较快,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就较高,消费增长就较快;反之则较慢。 2.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刘建国认为,由于农村保险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冉净斐等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当农户参加经济合作组织或医疗保险时,就会增加即期消费。并提出建立能替代农民土地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王涛等认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虽然我国有着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二元的消
费结构,但由于总体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保障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都有促进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提高居民消费支出。
⑵ 你好,请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如何解决消费函数之谜,即库兹涅兹悖论的
(1)考虑到更多的现实因素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βw*Wr+βyw*yw,c仍然为年消费额,βw为财富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富,βyw为工作收入的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W为年工作收入。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整个社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比例会影响总消费与总储蓄。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3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高遗产税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等等。
显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有一定相同点,但也有一定差距。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则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分析。因此,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解决了消费函数之谜,即库兹涅兹悖论。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贷款扩展阅读
(1)生命周期理论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人一生中收入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预期的,因此人们会有计划的进行消费安排,从而在生命周期中平稳均匀的消费所获得的财富和收入。
假设消费者还能生活NL年,现有财富WR,从现在到退休的工作年数WL,预期每年收入YL.
每年消费C=WR+WL*YL/NL=WR/NL+WL*YL/NL
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即可得到社会消费函数C=aWR+cYL
因此平均消费倾向APC=aWR/YL+c
长期中,WR和YL同步增长,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不变。
(2)消费函数之谜的表现: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得出的线性消费函数(C=a+bYd)在短期内得到现实的验证。
但是,在1942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对1869-1938年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时发现,消费函数表达式应为C = bYd ,即在长期内,自发性消费为零;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相等。
并指出,凯恩斯理论和统计数据相矛盾:在美国尽管个人收入有很大增长,但国民收入中的储蓄份额并无长期上升现象。这种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表现出来的差异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或“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生命周期理论
网络-消费函数之谜
⑶ 凯恩斯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永久性收入理论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是什么
共同点:讨论消费与收入的关系。
区别:
1、提出者
凯恩斯消费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永久性收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
2、观点
凯恩斯消费理论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便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便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
永久性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决定。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3、期限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把一定时期的消费与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联系起来,是短期分析。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或注重长时期甚至是一生的生活消费,人们对自己一生的消费作出计划,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大满足。
永久收入理论认为,收入分为永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这一点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相同。
⑷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理性的消费者总是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地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aWR+cYL
其中: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根据这一理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⑸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区别
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永久收入理论是人们不仅仅根据当期的收入来决定当期消费,而是根据预期将来的收入,或者说终身收入决定当期消费。
⑹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理论、永久收入理论他们的区别
凯恩斯消费理论强调当前的可支配收入在消费决定中的重要性,因此又称为消费的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强调终生的可支配收入在消费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在工作期间进行储蓄,以便边退休后进行消费;永久收入理论强调不是暂时性的收入,而是永久性的收入在消费决定中的重要性,人们在好年景进行储蓄,以弥补坏年景的亏空。
⑺ 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是如何破解凯恩斯消费理论的
1、生命周期理论有两种主要的生命周期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相当机械的看待市场发展的观点(产品生命周期/行业生命周期);另外一种更富有挑战性,观察顾客需求是怎样随着时间演变而由不同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的(需求生命周期)。 产品/行业生命周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 这种方法假定,企业在生命周期中(发展、成长、成熟、衰退)每一阶段中的竞争状况是不同的。例如:发展——产品/服务由那些“早期采纳者“购买。他们对于价格不敏感,因此利润会很高。而另一方面,需要大量投资用于开发具有更好质量和大众化价格的产品,这又会侵蚀利润。 在这种方法中,由于假定事情必然会遵循一种即定的生命周期模式,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可预测的而不是有创意的、革新的战略。 生命周期概念更有建设性的应用是需求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假定,顾客(个人、私有或公有企业)有某种特定的需求(娱乐、教育、运输、社交、交流信息等)希望能够得到满足。在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产品来满足这些需求。 技术在不断发展,人口的统计特征随着时间而演变,政治环境则在不同的权力集团之间摇摆不定,消费者偏好也会改变。与其为了保卫特定的产品而战,倒不如为了确保你能够继续满足顾客需求而战。 许多电视机生产商看到了他们处于成熟的电视机市场上,却没有看到自己还处在一个正在不断成长中的家庭娱乐市场上。于是他们放弃了这个市场,眼睁睁地看着它同录像机、家庭电脑以及未来的HDTV(高清晰度电视)一道进入了爆炸式的成长中。
2、下面就是解释
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
在上式中, 为现期消费支出,c为边际消费倾向, 为现期持久收入。
弗里德曼认为。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3年以上)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估算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是:
上式中,YPt 为现期持久收入, Yt 为现期收入, Yt-1 为前期收入, 为加权数。该公式说明,现期的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和两个时期收入变动的一定比率,或者说等于现期收入和前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加权数 的大小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种预期要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修改,称为适应性预期。如果人们认为,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长, 就大,反之,前期和后期收入变动的时间较短, 就小。
根据持久收入的估算公式,持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不仅包括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财产收入,因此,持久收入假说理论认为,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这一点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相同。
把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从而把收入变动分为持久性收入变动和暂时性收入变动是持久收函数理论假说的贡献。这一区别既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的波动,又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暂时性收入变动通过对持久性收入变动的影响而影响消费,所以短期中暂时性收入的变动会引起消费波动。
⑻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区别
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消费就不是取决于现期收入,而是取决于一生的收入.永久性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可以理解位三年以上)决定。
⑼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简介
假定一个人20岁开始工作,60岁退休,预期寿命80岁。这样,这个人的工作时期TW = 60-20 = 40年,生活年数NL = 80-20=60年,人生前20年受父母抚养的时期不算入生活年数中;如果每年工作收入yW = 24 000元,则终生收入yH = 24 000×40 = 960 000(元)。一生安稳生活的心理与追求,使得人们在60年的生活年数中有计划地、均匀地消费终生收入960 000元,则每年的消费额
C=960000/60=16000=(WL/NL)*YL=40/60*24000=2/3*24000(元)
以上例子表明,该人在生活年数(60年)内每年消费年工作收入yW(24 000元)的2/3,2/3正好也是其工作时期TW(40年)占生活年数NL(60年)的比例;另外1/3的年工作收入yW用于储蓄,年储蓄额等于1/3yW =1/3·24 000 = 8 000(元),40年的工作时期累计的储蓄额达到8 000×40 = 320 000(元),320 000元储蓄用于退休后的20年的消费,按照工作时期年消费16 000元计,320 000元储蓄可以使用20年,在预期生命结束时正好花完。
以上例子暗含一些假定,比如工作时期的年收入保持不变、人生前20年没有积累、年储蓄没有利息、不给后代留遗产、人的一生不经历大的社会动荡等等。即使加进更符合现实的因素比如储蓄有利息、给后代留遗产等,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是成立的。
⑽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含义。
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和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