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兰考县为什么能成为河南首个"摘帽"的贫困县
打下带头人的基础,金融创新,扶持产业稳脱贫,“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
1、兰考县脱贫工作,首先打下带头人的基础。全县选派科级干部、年轻后备干部345名进驻全县115个贫困村,实行脱岗驻村,严格遵守“五天四夜”工作制。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
2、2015年兰考县进行金融创新,由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抵押给银行,撬动银行一个亿的产业扶贫贷款,解决农户发展产业最头疼的资金问题。
退出不愁,脱贫不脱好政策。兰考县还政府与银行合作“产业发展信用贷”,激发贫困户脱贫之后奔小康的热情。
3、为了不让已成功摘掉“贫困帽”的农民不再因病、因灾返贫,兰考县通过政府出资1000万元推出“脱贫路上零风险”保险项目,对建档立卡的7万7千贫困人口提供了总保额达42亿元的财产、人身、产业保险。
(1)以小额扶贫贷款撬动贫困户扩展阅读:
兰考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是河南省脱贫攻坚的一件大喜事,昭示着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兰考县党委政府着力民生、着力民心;
接续奋斗取得重大成就,昭示着兰考人民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生动实践,昭示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具有标志性意义。
㈡ 农商银行如何开展精准扶贫
自扶贫开发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宣汉农商银行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坚持精准扶贫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惠农兴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创新扶贫模式、助推产业发展,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笔者就县域农商银行(农信社)如何持续做好该项工作,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助推金融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建议。
一、宣汉农商银行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
宣汉农商银行立足于自身优势,着力于农业产业扶贫,创新信贷模式,加强银政合作,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子,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大胆实践,努力作为,成效显著。
(一)深化银政合作,优化信贷扶贫
宣汉农商银行勇担责任,主动作为,与地方政府签订《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贫困户住房建设贷款分险协议》,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由地方财政安排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一是县政府首次注入贷款担保基金及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并专户存入,后期将按扶贫贷款发放进度适时补充,用于解决贷款风险问题。二是对贫困户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县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对贫困户贷款按不超过5%的利率给予贴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对扶贫小额信贷进行风险补偿,在撬动信贷资源的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二)创新信贷模式,助力开发扶贫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结合现代农业特点,利用林权抵押、股权质押、最高额循环抵押贷款等方式,创新信贷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协调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增收脱贫。二是创新信贷模式。紧扣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参与种养殖业优化转型,以支持龙头企业为抓手,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作模式,发挥辐射示范作用。三是简化办贷流程。结合农户“小额、分散、急需”的资金需求特点,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小额农贷审批、发放流程,提高办贷效率。
(三)加快产业发展,注重智力扶贫
一是积极引入优势产业。利用宣汉农商银行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引入优势产业,既“输血”又“造血”,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户创业脱贫。协调引入宣汉县昌林中药材合作社,为贫困户送去药材、成品种鸡,为贫困户提供种子和技术,同时,以保底价回收药材,保证贫困户收益;引入“养牛分成”模式,由养牛大户为贫困户提供小牛,待牛长大后,贫困户按照比例进行分成。二是智力输入扶贫。扶贫先扶智,我行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注重从源头做起,以智力输入为主,以物质帮扶为辅,引入企业定期举办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讲解种养殖技术,为贫困户提供商品销售信息。
(四)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创业致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一是积极开办了青年创业贷款,通过信贷资金帮扶,积极联系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共发放青年创业小额贷款3825万元,支持976人创业发展。二是积极开办了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加大对妇女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共投放贷款11,424万元支持了3234位妇女朋友就业创业。三是积极投入对口帮扶,为帮扶对象号楼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共同找思路、谋出路,引入中药材种植、蜀宣花牛等特色产业,有效为当地群众创收增收。
(五)践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务触角
为让金融空白乡镇及偏远山区群众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宣汉农商银行竭尽全力,强势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一是加大自助银行设备布放力度,在凉风、南坪、龙泉、观山等金融空白乡镇布放自助银行,为方便群众支取财政补贴资金,加载存折模块功能。二是聘请金融联络员568名,精准联系到村到户,收集群众金融服务需求,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服务。三是利用流动汽车银行及移动服务终端,开展定时定点服务,抽调专门人员利用节假日赴柳池、漆树、漆碑等偏远乡镇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大力推广电子银行服务,拓宽服务空间,截至5月末,个人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230户,企业电子银行用户数达276户,短信银行总量达95,334户,电话支付终端425台,POS机459台。
二、深化金融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使命和现实责任,宣汉农商银行踊跃投入到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去,但由于一些天然的、历史的、现实的问题和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影响着扶贫效率的提高。
(一)自然条件恶劣,金融扶贫风险较大。贫困地区多地处偏僻,或高山峻岭,或峡谷沟壑,可耕地不足从而毁林毁草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这些地区致贫因素多,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灾年返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普遍。
(二)产业结构落后,金融扶贫难度增加。特困地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构成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生产占主导地位,经济作物等其他产业比重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缺乏科学知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底子薄、基础差,扶贫工作基本从零开始,难度较大。
(三)农户认识偏差,金融扶贫持续性降低。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扶贫开发和扶贫贷款认识不足,对依靠土地脱贫失去信心,以为精准扶贫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赖政府“输血”式救济的老观念,以为扶贫贷款是国家救济资金,可以借钱不还,严重伤害金融扶贫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四)政策配套单一,金融扶贫动力不足。部分地方财政资金设立风险补偿金激发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扶贫动力,但风险分担机制较为单一,针对贫困地区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货币信贷倾斜政策、税收优惠减免政策、财政奖励补贴政策配套不够,更缺乏鼓励先进的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的扶贫动力。
(五)业态环境限制,金融扶贫有力难使。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偏低,合格的贷款主体较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期限长、额度大,同时其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要素价格发现功能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创新“四权”抵押贷款仍面临评估难、流转难、变现难的现实问题及相应风险。
三、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基于前期金融扶贫的有效经验,随着扶贫攻坚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如何实现金融扶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确保扶在点上、根上,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宣传引导,树立群众对金融扶贫的正确认识
一是逐村召开金融扶贫动员工作会议,向广大群众宣讲金融扶贫与目的、意义及措施,宣传扶贫信贷政策规定、优惠条件、操作流程等,让贫困户自愿贷款发展产业项目,放心使用贷款,到期归还贷款。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以及“贫困地区示范户”、“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三是持续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加大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捐赠科普、农业、创业、管理等文化书籍和光碟,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水平,增长金融知识。
(二)因地制宜,坚持发展特色产业
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产业基础簿弱,未形成产业“气候”。因此,发展产业是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议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户一案”,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与金融资源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群体,利用多种模式,形成示范效应,发挥带头作用,让贫困户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促进贫困户想创业、敢创业,想贷款、敢贷款,通过产业发展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础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内容涉及财政、交通、农业、林业等多部门多条线,扶贫开发项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口部门的指导支持,农商行在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仍需牵线搭桥,多方联动,以农商行金融扶贫为支点,撬动多方扶贫资源的高效运用,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为扶贫项目服好务、找好路,通过协同作业建立联动反应的工作机制,针对不同项目形成可操作性强的项目扶持方案,比如针对中草药种植、果木栽培、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等不同经营类别形成各具特色的联动扶持方案。
(四)精准滴灌,深化产品服务创新
一是创新农村“四权”等生产要素担保方式,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创新“三权”抵质押金融产品。二是根据不同项目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务需求,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及服务,如目前大力推广并广受欢迎的“税金贷”产品。三是加强银行、保险、政府间业务合作,形成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分散和缓释三农信贷风险,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五)防范风险,确保扶贫开发健康可持续
农商行作为金融扶贫主体之一,同时作为经营风险的市场主体,其对风险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属性决定了对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微利性有一定内在要求,从而决定了金融扶贫既不是慈善救济,又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在保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通过信贷投放,启动示范和带动效应明显的扶贫项目,支持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产业发展,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对风险的防控要求能实现扶贫项目的筛选功能,过滤低效甚至无效的信贷需求,在实现自身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证精准扶贫工程高效可持续推进,最终达成互相促进的双赢局面。
㈢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金融扶贫
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作用:变“漫灌”为“精准滴灌”
为最大限度发挥信贷资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效益,近年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专项贷款”。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扶贫贴息、县级风险补偿”的低息低成本贷款,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
“优惠贷款”政策实施以来,累计向穗码87.37万贫困户发放“优惠贷款”499亿元,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的贷款可获得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充分满足行业龙头扶贫的信贷需求。坚持产业引领,通过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撬动精准扶贫,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推广线上服务,探索“大数据”扶贫新模式。今年以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根据疫情形势,在“千农云”平台上积极探索“千农村村通”、“千农驿站”金融生态圈建设,创新推出“千农快贷”、“便民快贷”线上产品。
截至6月底,千农云平台注册用户达到1020万,线上发放贷款214万笔、713亿元,其中千农快贷发放贷款7万笔、21亿元,便民快贷发放贷款11万笔、14亿元。
着力完善农特产品销售体系,通过千农云电商购物平台为农民和小微企业开设店铺1825家,上架商品1万余件,其中销售农产品36.46万件,金额近4800万元。
打造助农脱贫“五张名片”:变“优惠金融”为“普惠金融”
一是“农村信贷工程”解决了贫困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抓手,贵州省开展了以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创建为重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创建制度增加了“优惠等级”,降低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评价条件,提高了授信额度,有效提高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可及性。
截至今年6月底,贵州省在册农民已达772万人,占比98.18%;信用评级710万户,授信总额4777亿元,户均授信6.73万元;全省共建立信用小组124715个,信用村12925个,信用乡(镇、街道)986个,信用县(市、区)21个,信用城市1个。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1934亿元,占农户贷款的79%。
第二,“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全力帮助农民工创业就业。为解决农民工金融服务“两头空”的问题,在北京、广东、浙江等贵州籍农民工集中的省市设立了13个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金融知识、财富信息和维权帮助。
截至6月末,农民工自主创业贷款76万笔,余额269亿元,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89万笔,余额772亿元。其中,2020年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46万户,贷款金额11.5亿元。
是“新河每村”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贵州农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它在民生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通过构建覆盖城乡的综合金融服务网络,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均等化的金融服务。全局唯一标识符
截至6月底,共建立了1,358个帮助农民脱贫的流动服务站,为17,200个行政村提供服务。助农脱贫流动服务站将以偏远地区群众、因残疾、年老等原因无法到柜台办理业务的群众为重点,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享受到更加有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五,建设“农村金融夜校”,提高贫困人口的致富能力。针对广大农村群众猜笑哪缺乏金融知识的实际,创新设立“金融夜校”,利用农民晚上休息时间,普及金融知识、专业技能和致富信息。
福泉、长顺等部分银行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创新开办“农村金融致富学校”,改变传统金融夜校流动性大、场所不稳定的因素,为农民提供稳定舒适的学习环境,积极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截至6月底,贵州省已举办“金融夜校”3.99万多所,培训学员110多万人。
勇敢承担社会责任:将“社会福利”与“金融扶贫”相结合
成立信和公益基金会,助力社会民生发展。2013年4月,贵升前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起成立贵州信合公益基金会,通过向春晖行动、希望小学、扶贫生态移民、医疗卫生等社会民生事业无偿捐赠,向贫困地区捐赠项目201个,捐赠金额35.6亿元。
在毕节,农信社系统建立的“11”关爱育人梦想工程,让山区孩子实现了大学梦;在威宁石门,农村信用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成长;在贞丰禄荣等20个特困乡镇,“热水袋”工程为山区中小学生带来了冬天的温暖,让孩子们喝上了热水,洗上了热水澡;在“93”重点县区开展“扶贫、产业发展、健康行走”活动,捐赠3600万元用于教育设施、振兴地方产业、村庄环境整治等资金,力图让贫困地区人民更加健康、快速脱贫。
凝聚系统力量,稳步推进结对帮扶。贵州农信社积极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号召,通过建立机制、捐赠资金、搭建平台、结对帮扶等方式,全力支持吴川扶贫开发工作。五年来,贵州农信社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90.95亿元,无偿捐赠2.56亿元,支持武川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
游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产业事业发展。
据介绍,贵州省24家行社结对帮扶务川县25个贫困村,落实帮扶资金3039万元,惠及贫困户29155户。
成立结对帮扶思南县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队,连续出台帮扶思南县集体经济发展六个方案,向思南县双山、官坡村6个结对帮扶村各捐赠帮扶资金100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支持易地扶贫搬迁,有效帮助失地农民顺利转型。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动对接支持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
截至6月末,贵州省农信社为34.8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建立资信档案,30家行社推出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信贷产品。在全省共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9.62万户53.34亿元。
同时,各行社积极跟进金融服务和设施建设,在易地安置区设置便民网点、新设自主机具、开通金融服务站,在部分移民新区捐建希望小学和幼儿园,助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反哺“三农”,全心助力脱贫攻坚。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持续加大“支农支小”的金融服务力度,实行大幅减费让利于民一系列优惠政策。率先在全国实行涉农补贴资金省级代理发放,无偿代理兑付中央和省级安排涉农补贴资金500多亿元。
2018年以来,贵州省农信社执行优惠贷款利率让利105亿元,仅“特惠贷”累计让利达34亿元;扶贫产业基金降息让利3.6亿元;减(免)服务收费1.4亿元。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实行利率优惠及减免让利9.68亿元。
㈣ 村贫困户帮扶计划
2017年扶贫办工作计划:
(一)目标任务。对新增、返贫的432户贫困户728人建档立卡实行目标管理,对已脱贫的1766户贫困人口3592人“扶上马、送一程”进一步巩固提高脱贫成果。
(二)资金投入。按照“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原则,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2017年计划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050万元以上,其中:盟级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县级财政预算安排55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500万元;其它投入200万元。
(三)“五个一批”分类扶持计划。依据2016年脱贫攻坚实际,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巩固提高1765人,占75.4%;对生活在不宜人居住地区的,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300人(另外巩固提高300人),占12.8%;通过发展教育和资助政策脱贫41人,占1.8%;对丧失基本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51人,占6.5%;大病救助84人,占3.6%。
(四)重点项目实施计划
1.实施“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在22个重点贫困村巩固好规划、项目、干部到村到户工作,年内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00万元以上作为项目建设资金。重点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为巩固提高区贫县人脱贫、县摘帽的成果奠定产业发展基础。整合“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鼓励各村改革创新,在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担保贴息、先建后补、以奖代投、股份合作等方式,管好用好“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提高“三到村三到户”项目的使用效率。
2.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7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00人,将严格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实施搬迁任务,早谋划、早安排,按每人6万元的投资标准实施搬迁工程,其中:国家专项资金每人0.8万元,长期贷款3.5万元,自治区投入1.7万元,同时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拟打造2个旅游扶贫小区。
3.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年内继续投入“风险补偿金”700万元(农行500万元、邮储200万元),发放贷款规模7000万元(农行5000万元、邮储2000万元)以上。全面推广“两免一直一优先”的贷款模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实行免担保、免利息,开通“绿色通道”,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办理贷款业务)。县农行、邮储银行开通“绿色通道”集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办理惠农卡、集中贷前调查和审查,并开设贷款发放专用窗口,提高办贷效率,2017年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扶贫贷款覆盖率达到50%以上。
4.实施定点帮扶工作。做好盟直机关帮扶、县处级领导及县直帮扶单位沟通联系工作,推动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加强盟、县两级定点帮扶工作,加强帮扶责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认真执行对帮扶责任人的具体监督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分数据分析平台,将帮扶工作成效纳入到扶贫工作日常考核内容,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5.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贫困户转变成新型农民为抓手,以实施半军事化的培训为主要培训手段,解决贫困户及农民培训不认真、不专一的问题,加大对贫困劳动力培训和输出力度,针对全域旅游和肉驴养殖做好专业技术培训及电商服务,年内计划投入72万元,培训贫困农牧民720人,力争就业率达到60%以上。
6.继续探索扶贫新模式。在条件允许的贫困村,全面推广资产收益型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在全县推广“点菜式”产业扶贫模式,切实做到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继续做好全域旅游扶贫、特色种养殖业扶贫、电商扶贫工作,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着力打造农家乐旅游示范点2处。
(五)加大督查考核力度。认真总结《2016年多伦县扶贫开发专项考核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制定2017年工作考核方案,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继续实行“周调度、月督导、季分析、半年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多伦县精准扶贫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多伦县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多伦县“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档案管理指导意见》、《多伦县“三到村三到户”项目后续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建立和完善全县精准扶贫分数据分析平台,聘请国家统计局锡林郭勒调查队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巩固提高情况及满意度进行调查。
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确保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根据《中共金寨县委、金寨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实施“3115”脱贫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金发[2016]3号)、《金寨县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金扶〔2017〕7号)及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经县局研究,特制订2017年度计划。
一、总体情况
2017年扶贫结对斑竹园镇王氏祠村,该村现有贫困户91 户,295人,其中因病致贫71户,256人。
王氏祠村我局局机关、执法局、稽查队、检验所共65名干部职工结对75户贫困户,2017年底全部脱贫。
各市场监督管理所由所在乡镇安排。
二、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村出列、户脱贫”这一中心目标,全年实现斑竹园王氏祠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脱贫,确保全面通过国家和省市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
三、单位职责
1、制定包帮村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脱贫计划。
2、组织本单位全体人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安排每位干部职工包帮1户以上,贫困户。每年在节庆期间,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2次以上。
3、单位主要负责人每两月组织召开一次以上村级脱贫攻坚调度会,督促落实包帮措施。
4、帮助包帮村确定重点发展1-2个特色产业项目。
5、负责本单位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中项目资金和建设进度等数据的定期录入、更新。督促本单位干部职工适时核对、更新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扶贫手册的信息。
6、安排专人协助包帮村健全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档案,全程参与国家、省第三方评估准备工作。
7、兑现奖惩干部包帮工作。
四、帮扶干部职工职责
1、每位干部职工包帮1户以上贫困户。本年度新增加帮扶干部有江焕启、何亚群、李德明、付耀、文勇、王柯、钟佳佳、朱靖8位同志;实职副科以上干部今年结对2户贫困户,分别是张经标、李定炎、付耀、张东明、王宗双、赵勇伟、陈海平、张雷、黄守新、罗应桦。
2、负责准确核对、填写个人帮扶的贫困户大数据平台、扶贫手册信息,详细计算收入(包括各项政策补贴)。
3、帮助包帮贫困户确定1项以上种养等脱贫产业,并落实小额扶贫贷款支持。
4、组织有劳动能力和自我脱贫愿望的包帮贫困户,参加1次以上职业技能培训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实现就业增收。
5、帮助落实贫困户在就医、就学、创业、住房等方面保障政策。
6、联系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每年帮助贫困户销售价值2000元以上的农产品。
7、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树立“脱贫光荣、勤劳致富、我要脱贫”理念。
8、负责引导贫困户做好迎接第三方评估准备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扎实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确保按时脱贫摘帽,成立以局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的扶贫领导小组,负责扶贫攻坚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
(二)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定点帮扶制度在加快推进贫困村出列和贫困户脱贫方面的重要意义,作为“两学一做”活动有效抓手,牢固树立“看齐”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责任,超前谋划,主动衔接,全面做好帮扶工作。
(三)明确责任。帮扶干部到户开展帮扶活动2017年脱贫户每月1次、全年不少于12次,2016年已脱贫户不少于4次,并按要求上传帮扶记录,今年不再上传照片,每月到户开展帮扶活动个人自行安排时间,县局不再集体组织,每人每次发放差旅费100元。各市场监督管理所按照所在乡镇扶贫要求开展帮扶。
(四)严格考评。对王氏祠村结对帮扶干部必须按规定完成走访次数,对当月未走访的县局将扣除当月效能奖500元,影响年终全局扶贫工作的扣除当年全部效能奖。
㈤ 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有哪些措施
一、政府主导,决心推动。将扶贫攻坚工程作为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和政治任务,上升到县委、政府的层面,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指挥部,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兜底,举全县之力推进。
二、群众主体,突出民动。以乡镇为主体带领贫困农民到周边地区参观培训,把扶贫政策、项目、资金的知情权、决策权、使用权、监督权真正交给贫困群众,金融扶贫贷款由群众自愿申请、自找联保户,“三到村三到户” 专项扶贫资金用途通过村民大会自主决定,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三、分类实施,集中推进。一是“杠杆”撬动模式,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贫困农民主动投入。二是合作社促动模式,通过贷款方式扶持香蜜瓜专业合作社,对灯笼红香瓜统一种植、包装、销售和监督,提升了种植收益。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千户扶贫攻坚示范基地力农公司,企业免费提供场地,先期垫付养殖资金,高价保回收,带动农户脱贫致富;扶贫攻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民隆公司,投放金融扶贫贷款650万元,支持公司扩基地,拓市场、树品牌,新增设施农业800亩,解决312户903人增收脱贫。四是金融扶贫牵动模式,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调动农民积极性,农民主动筹资投劳进行村庄整治等相关工程。五是整村集中推动模式,连续四年每年对39个贫困村每村投入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工作队驻村整村集中推动。
四、项目引领,整合带动。以扶贫项目资金为引领,整合村屯绿化、通村道路、危房改造、农田建设、“十个全覆盖”等项目资金近3.8亿元,彻底推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五、强化监管,确保覆盖。一是采取“一二三四”阶梯式放贷模式,即:基础母羊达到10只以上贷款1万元;20只以上贷款2万元;30只以上贷款3万元;同时建设标准化圈舍的贷款达到4万元。贷款前核实现有基础母羊存量,年底验收核实增量,以户承诺,确保金融扶贫贷款真正用在产业发展上。二是对一些因客观原因致贫且有发展愿望的农户, 发动村组党员干部主动担保,为这些贫困户每户放贷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