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利润总额以及占全国的比例(最好是2010年底的数据)
自己去看吧,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有,很全面的。各年度的都有。
栏目是:调查统计
有两个:一个是“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 一个是“中资全国性四家大型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
比我在回答要全面得多。
给一个中国人民银行的网址:http://www.pbc.gov.cn/
❷ 四大行息差收窄仍日赚30亿 房地产业贷款小幅上涨
又值一年中报季落幕,今年上半年,A股33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8936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行再现超强“赚钱”能力,归母净利润均过千亿,总额5576亿元,占比达62%。
四家银行也全部跻身最新公布的2019中国企业500强前十名单,其中归母净利润最少的中国银行(1140.48亿元),赚钱能力亦是中石化的3倍、茅台的5倍。不过相比去年的半年报,四大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回落。
利息净收入仍贡献了四大行的六七成营收,上半年,息差缩窄同时,四大行在规模拉动下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速上升,这维持了四大行的业绩增长。
资产质量方面,在贷款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四大行不良率全部下行。在多家银行中报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成不良高发区,东北地区坏账率相对其他区域较高。
四大行包揽A股上市公司利润榜前四
每逢财报季,“利润大户”金融机构的赚钱能力都是热门话题。今年上半年,A股33家上市银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8936亿元,其中62%是国有四大银行贡献。四大国有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总额5576亿元,日赚30亿元。
四大国有行中,归母净利润最高的是有着“宇宙行”之称的工商银行。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679.31亿元。农行、建行、中行交出的成绩单分别是1214.45亿元、1541.9亿元、1140.48亿元,规模均不及工行。
凭借着超强的赚钱能力,四大国有行在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排名也“傲视群雄”。以营业收入来看,中石化排第一,工、建、农、中四大行全部跻身前十名单,分列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其中中行是从2018年第十一名上升至今年第十名,另外三家2018年就在前十榜单;从归母净利润来看,据东方财富choice的统计,2019年上半年,四大行包揽榜单前四,其中归母净利润最低的中行,其归母净利润规模都是中石化的3倍、茅台的5倍。
由于基数偏大,四大国有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均未超过10%,33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2家增速未过10%。具体来看,工行、农行、建行、中行分别为4.67%、4.88%、4.87%、4.55%,增速曾一度垫底的农行实现反超,且在四大行中领跑。不过相比去年的半年报,四大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回落。
息差缩窄,规模拉动下利息净收入仍增长
营业收入方面,工行上半年实现收入4429.15亿元,同比增长14.3%;农行实现营业收入3231.79亿元,同比增长5.50%;建行实现营业收入3614.71亿元,同比增长6.08%;中行实现营业收入2767.33亿元,同比增长10.06%。
利息净收入仍是四大行的重要收入来源。数据显示,上半年四大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速均呈上升态势,贡献了60%-70%的营业收入。其中,农行上半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37.99亿元至2376.32亿元,占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3.5%,居四大行首位,也是唯一一家利息净收入占比超过70%的银行。
上半年,息差缩窄在四大行中表现都较为明显。农行在财报中解释净利差同比下降时提到,一个主要原因即加大了普惠金融、扶贫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
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进行过三轮定向降准,分别于1月、4月、5月、6月、7月分次实施到位,释放万亿级资金给民营小微企业“解渴”;近期中国央行又宣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这意味着,是业务规模的拉升带动了利息净收入增长。
非息收入的理财业务方面,去年下半年银保监会出台了理财新规,推进商业银行设立专业子公司。截至目前,四大行理财子公司均已获批开业(中行旗下中银理财、农行旗下农银理财均在7月开业),但四大行财报中相关的业绩着墨并不太多,仅工行披露,2019年6月末,工银理财总资产161.12亿元,净资产160.81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81亿元。
投向房地产业贷款规模及占比均上行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四大国有行2019年上半年在加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同时,投向房地产业的贷款规模也小幅上涨,且占总贷款比例也在上升。
农行上半年对公贷款和垫款中,投向房地产业7082.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在对公贷款和垫款中占比9%,也比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建行上半年投向房地产业贷款和垫款规模5519.2亿元,也较年初规模小幅上行,占全部贷款比3.81%,较年初增长0.1个百分点;工行上半年公司类贷款总计8.44万亿元,其中投向房地产业信贷规模6510.52亿元,占比7.7%,占比较年初增长0.3个百分点;中行上半年企业贷款和垫款中,投向房地产业规模9972亿元,占比7.96%,较年初增长0.19个百分点。
四大行都在财报中表示,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和监管措施,加强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
作为房贷领域的大户,建行在中期业绩会上也被问及相关问题。财报显示,建行上半年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3910.9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4.39亿元。恰逢近日有消息称,多家银行自即日起收紧房地产开发贷款额度。建行副行长纪志宏对此回应称,建行一直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的要求,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同比下降6.55个百分点,对应的不良率为0.81%,比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下一步建行会继续按照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加强准入标准,严格贯彻落实监管政策,确保房地产开发贷款合规,加强资金用途监管。
四大行不良率齐降,有地区坏账率偏高
中报显示,四大国有行在调整贷款结构的同时,不良贷款率均下降。
曾在2015年三季度末不良率升破2%的农行,今年上半年末不良贷款率1.43%,较年初下降0.16个百分点。且农行不良贷款余额1853.1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6.90亿元,是四大行中唯一一家不良“双降”的银行。
不良贷款从哪里来?分行业看,除中行未披露按行业划分的不良贷款规模外,工行、建行、农行信贷坏账率较高的行业均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投向制造业的公司类贷款不良率达5.82%,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不良率9.31%,而较低的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不良率是0.6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贷款不良率仅0.15%。
除行业因素外,地区因素对不良的影响也很明显。披露了相关数据的三家银行中,工行投放于东北地区的贷款上半年末为7860.77亿元,较去年末增加约270亿元,不良率3.45%;环渤海地区贷款余额2.66万亿元,不良率2.23%;长江三角洲地区贷款余额3.01万亿元,不良率为0.8%。
建行投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贷款和垫款余额均在2.5万亿上下,投向东北地区贷款余额7377.68亿元,规模都比年初小幅上升。不良率最高的是东北地区,达3.13%,长江三角洲不良率1.02%,环渤海地区不良率1.84%。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上半年我国银行业发展亮点包括:对实体经济服务显著改善,信贷结构有所优化;不良贷款率普遍下降,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趋缓,资产质量趋于稳定。但他同时提出,要冷静看待上半年银行业绩回暖。
他称,未来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监管政策不断收紧、利率和汇率逐步市场化。当下要深入研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新机制的影响,调整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完善风险定价体系建设,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夯实应对内外部变化的基础和能力。
对于不良率的下降,董希淼分析称,上市银行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是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继续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同时还通过加大回收、打包转让、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手段,积极处理不良贷款,减轻发展包袱。”
但他同时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将是金融风险防控重点领域,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的压力仍然较大。应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 延展
LPR改革对净息差影响几何
在中期业绩会上,多家银行也被问到LPR改革对净息差的影响。工行行长谷澍表示,LPR改革对于工行净息差影响有限,因工行从2013年LPR机制启动时就在行内推广和应用,今年上半年新发放的以LPR定价的贷款占全部新发放贷款的48%,达到1.4万亿元,特别是公司贷款应用LPR已经非常熟悉。
建行首席财务官许一鸣也在业绩会上回应称,建行认真落实央行关于LPR“358”的要求,截至目前新发放的贷款中56%已经运用了LPR。所谓“358”,即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作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30%;截至12月末,上述占比要不少于50%;截至明年3月末,上述占比不少于80%。
他还表示,建行目前的贷款定价水平与以LPR为基准的贷款定价水平差距不大,大约在5bp,根据测算,年底前对建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不到1亿元左右。如果明年开始存量贷款利率也要调整的话,对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压力会有所加大,但整体看仍会相对平稳。
❸ 四大行上半年年报情况如何
昨天(8月30日),四大国有银行半年报全都选择在同一日出炉。统计显示,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今年上半年全部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同时不良率均有所下降,资产质量向好。据统计,四大行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5036亿元。其中,工商银行上半年净赚1530亿元,仍居首位。
农行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下降7个基点
中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086.7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6.19亿元,增长3.4%,公告称主要是由于净利息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增加。2017年上半年,农业银行净利息收益率2.24%,同比下降7个基点;净利差2.11%,同比下降5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同比下降,公告称主要是由于2016年5月1日起实施营改增后价税分离以及2014年11月至2015年央行连续降息的延续性影响。
四大行年报不错啊。
❹ 国内各大银行总资产排行
截至2010年11月18日
1.工商银行134178亿元
2.建设银行105790亿元
3.农业银行101171亿元
4.中国银行101024亿元
5.交通银行38027亿元
6.招商银行23596亿元
7.浦发银行19757亿元
8.中信银行19476亿元
9.兴业银行18103亿元
10.民生银行17643亿元
11.光大银行14910亿元
12.华夏银行10108亿元
13.北京银行6898亿元
14.深发展6751亿元
15.宁波银行2350亿元
16.南京银行1986亿元
❺ 有多少银行贷款引入制造业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农行、建行等国有四大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超万亿,中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71万亿,排名第一,工行则为1.47万亿,位居其后。
交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将近6000亿,排名第五,其后就是几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兴业、浦发、招行,制造业贷款余额介于2500亿至4000亿之间。
第三梯队则是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均在2500亿以下。
❻ 中国四大政策性银行
不是四大,是三家政策性银行。
1994年,中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时的背景是,推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需要把政策性贷款分离出来,让四大行专门从事商业银行业务。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以来,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去年该行向煤电油运以及农林水、通讯、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放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8.6%。根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该行去年向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放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30.2%。由于这些项目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这部分贷款均享受国家政策的贴息或优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性银行现在面临的市场环境、任务和经营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原有的政策性业务实际上已经逐步成为商业竞争。“不加快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就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还会产生和积累较大的风险。”中国人民银行一位负责人说。
从现实情况看,今后还会有体现国家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但是,必须改革政策性业务的运作机制,对政策性金融业务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各家银行都可以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承担政策性业务,通过优质服务和良好的管理提高竞争能力。”此间一位权威人士说。
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成立,直属国务院领导,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处。截至2006年末国开行管理资产余额达31014亿元,累计本息回收率99.73%。“根据目前的资产质量,国家开发银行如果转型为商业银行,将是全国资产质量最好的商业银行。”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农业发展银行是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到2006年末,该行各项贷款余额8844亿元。
中国进出口银行是中国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对外承包工程及各类境外投资的政策性融资主渠道、外国政府贷款的主要转贷行和中国政府援外优惠贷款的承贷行。到2006年末,中国进出口银行全行业务贷款余额2317亿元,外国政府贷款转贷余额176亿美元。
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深化内部改革,为下一步进行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❼ 2008-2014年四大行不良贷款环比,同比的比较,看趋势情况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
银监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461亿元,较年初增加541亿元,不良贷款率1.04%,较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达到近三年来最高水平。
这一比例下半年或还将上升。业内人士认为,在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之后,目前已进入第五年还本付息期。此前累积的地方平台和地产风险或逐步显现,钢贸等过剩行业的贷款风险还未完全暴露,经济下行压力亦将波及银行资产质量。
部分地区和行业不良贷款增长快
相较于银监会披露的1.04%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银行一季报显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已有两家超过均值,农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猛增55亿元,1.02%的不良贷款率已逼近均值。
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一季度的不良贷款增长更快。一季度业绩增幅最高的平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1.05亿元,增幅7.47%;兴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14.52亿元,比年初增长10.85%。
去年以来,部分地区、行业领域的不良贷款增长堪称触目惊心。以民营经济、出口加工及国内外贸易为特色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成为“不良”爆发的“高危地带”。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告诉,据内部同业估算,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去年在浙江地区的不良损失已覆盖其从2003年进入浙江省后十年以来的利润总额。
“目前看来,今年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银行人士表示。
以不良重灾区之一钢贸行业的相关贷款为例,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表示,2014年将是钢贸风险大面积爆发的一年。钢贸类贷款的情况跟其他行业有很大不同,其损失率非常高,若短期内全部暴露,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会急剧上升,对上市银行来说难以接受。所以,银行采取各种措施,体现在不良率上应该说有一定程度保留,2013年并没有完全暴露,而损失状况最终可能在2014年基本暴露出来。
银行不良贷款小幅上升或是趋势
2008年至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金融机构进行了大规模信贷投放,大部分贷款为5年期,到今年进入了集中还本付息期。
“一家银行支行行长告诉我,他在2009年的时候给地方政府贷了一笔款,有一个项目,是一个县级平台,他当时贷出1.5亿,这个项目当时评估是3亿左右,怎么审查都是合格的。到了今年要还钱了,肯定还不了,这谁都知道。那怎么办?需要重新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做8亿,贷3亿。这3个亿就有问题了,这3个亿是怎么做的?其中1.5亿是还本,就是2009年那笔贷款的还本,还有5千万是还息,真正投入到这个项目里面的就只有1个亿。”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对于融资数额大、回本期限长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而言,“借新还旧”是维持资金链的一个常用手段,保证企业融资链不断裂也部分符合银行利益,但也暴露了部分平台陷入资金紧缺、存在还本付息困难的窘境。下半年,随着这部分贷款大规模进入还本付息期,银行资产质量将面临大考。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下半年银行不良贷款有可能延续,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以及一些产能过剩行业比如重化工业、钢铁、水泥等,“毕竟未来房地产要调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依靠高投资模式要转变,相关的这些行业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会带来行业内的洗牌,因为产能过剩是总量过剩,有一些经营能力差的企业,有可能会出问题,但并不是全行业都不行了。”郭田勇表示。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下半年银行不良贷款会小幅上升,现在产能过剩调整还没有完成,还有一部分潜在的风险有暴露的可能性。在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的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小幅上升会是一个趋势,目前看还在安全定义之内。”
他认为,不良贷款将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周期性行业以及小微企业,行业和地区分布的特征还会延续。
暂未施压业绩 核销或加快
曾刚认为,目前尽管不良贷款在上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水平仍在可控范围之内,继续小幅上升也不会超过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目前还没对银行形成太大考验。
“一季度发布的上市银行年报显示,看起来尽管不良资产规模在上升,但他们的利润情况还可以,一些银行利润增速降低,另一些其实在快速增长。最快的平安银行增速超过40%。整体来看银行业利润保持不错的增长速度。有盈利意味着有风险抵御能力,利润可以用来弥补风险。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资产质量还存在潜在的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在今年要管控好风险,尽量对一些不良资产加快处置速度。”曾刚表示。
“目前拨备率还很充裕,上市银行基本在200%以上,短期内还不会影响到当期利润水平。增长速度可能会有影响,但增长速度不完全取决于资产质量。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受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利差收入在收窄,这也是导致利润收窄的重要因素。资产质量还没有恶化到冲减当期利润的地步。”曾刚表示。
“银行业绩以前增速较快,现在下降也是很自然的。银行在整个国家并不是高增长类的行业,盈利情况大致跟GDP相当或者比GDP高一点,未来可能还会下降。”郭田勇表示,“未来贷款增速如果加快,就要增加拨备,业绩当然就会受影响,这种情况下对银行的业绩影响就会比较大。”
❽ 2019年主要银行文化贷款余额
9330亿元。经查询央行发布数据资料显示,截止2019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9330亿元,一季度减少85亿元,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23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