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可以從銀行貸款買信託理財產品么
原則上講其實是不可以的,因為銀行貸款在審批的時候是要明確用途的。不過各家商業銀行對於個人消費貸款的後端把控一直都不是十分精準,所以就算進行了貸款買理財的操作,只要按時還款還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還是不推薦樓主這樣做,雖然可能有一些套利的空間存在,但如果仔細追究,這種行為還是有讓「資金空轉」的嫌疑的。
2. 貸款套利去理財,真的可以賺錢嗎
你想多了,既然這種問題你都需要到這里來問,證明你的自身只是儲備不足以駕馭這種操作,當心賠錢挖大坑。這個行業與一般行業的不同點在於,並非嘗試就會進步,因為每個人時間有限,也許到你學會的時候,坑已經挖到需要你耗費一生來填滿了。三思。
3. 月入一萬花銷一千!是什麼力量在擠壓年輕人的消費能力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似乎比從前更願意消費了,特別是當高鐵爆滿、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等劇情頻頻上演時,更多的人急於張開雙臂去擁抱消費升級新時代。
然而,有這樣一大群人,「月入一萬,花銷一千」。你或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絕不是個例。這恰恰是當前許多在城市打拚的年輕中國家庭的縮影。
持續上行的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
是什麼原因,讓年紀輕輕且月收入不低的人們去承受節衣縮食的窘迫?
負債!
以大城市舉例,諸多機會與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著無數年輕人的湧入,但高企的房價讓年輕人買房不得不背負起巨額債務。
數據顯示,參與負債的城市家庭年齡大體上呈駝峰分布,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家庭,而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的負債參與率與30-44歲中年人群的負債參與率接近,也遠高於其他年齡群體(見下圖)。這也反映出,年輕人群已經成為負債一族的主要成員。
衡量居民負債情況,有一個業內熟知的指標叫居民杠桿率,用以表徵居民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從下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996年中國居民杠桿率只有3%,2008年也僅為18%,但是自2008年以來居民杠桿率開始呈現迅速增長態勢,短短六年間翻了一倍,達到36.4%,到了2017年二季度居民杠桿率已經高達47.4%,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個百分點,這也高於國際上新興市場的平均水平。
賬面上的信息或許還無法完全反映出真實情況。根據海通證券姜超的測算結果,倘若考慮到住房公積金貸款,那麼中國居民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已經於2017年7月突破了53%;如果按照當前速度擴張,到2017年底就將達到56%左右,這與不少發達經濟體60%以上的居民杠桿率水平已經相差無幾。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居民部門債務率從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不到10年,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飆升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來自居民部門的負債往往不是幾個月就能還清的,大多都要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房產按揭還款的期限一般為10-30年)。數據顯示,來自居民部門的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一直高於短期貸款,且從2015年第三季度開始,二者差距有明顯的加大趨勢,中長期貸款佔比一度達到94.9%。近期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的比重雖然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70%以上(見下圖)。
來自居民部門的負債之所以會呈現上述情況,究其根本,是因為近年來房價的快速上漲。當房價「一年翻一番,五年乘以三」的劇情在各地上演的時候,現實的壓力讓一大群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還沒來得及繼續燃燒青春的激情,就早早地投身於買房大業之中,因為他們預期「如果現在不買,以後更買不起」,由此也背負了一身的長期巨額債務。
債務逼近收入,抑制居民消費水平
當然,中國居民部門負債率仍稱不上高,遠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距離85%的債務閾值更是相去甚遠。為此,有些專家學者公然表達了對居民部門加杠桿的支持,其理由是:
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總體杠桿率快速攀升,從170%上升至235%,其中以非金融企業部門的債務問題最為嚴重,其杠桿率也在全球主要國家中處於最高水平;相比之下,政府部門與居民部門的杠桿率相對較低,這也為決策部門提供了一條「杠桿轉移」的新思路,即居民和政府部門加杠桿的同時,為非金融企業去杠桿騰出空間。
這樣看來,居民加杠桿似乎還有較大上升空間。然而,從另一個維度――債務收入比來看,事實恐怕不甚樂觀。
所謂債務收入比,指的是家庭總債務和年收入的比值,相較於居民杠桿率這樣的宏觀指標,債務收入比更能衡量一個家庭的負擔程度和家庭債務風險。Wind數據顯示,中國居民部門債務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2006年時的18.5%暴漲至2017年8月的77.1%。
考慮到上述統計只是來自商業銀行的數據,事實上,中國居民不僅僅向銀行借貸,還會向父母、親戚、朋友借款,向大量的小型互聯網金融公司借款,而這些隱形的杠桿是沒有計算在內的。由此可見,前文的計算結果實際上很可能低估了居民部門的杠桿率,這也說明,中國居民加杠桿的空間著實已經不多。
另外,從存貸比的維度來衡量,同樣可以佐證上述觀點。存款可以反映居民的資產和財富狀況,貸款則可以反映負債狀況,所以居民存貸比可以衡量舉債和償債能力的變化。從下圖可以看到,自2009年以來,中國居民部門貸款/存款的數值一直呈大幅上行態勢,2014年比2008年近乎翻番。海通證券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7月份,這一比例已經達到62%的歷史新高,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中國居民負債水平的日漸走高,加杠桿空間已然不大。
此外,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我們深思,那就是高負債率嚴重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水平。按照今天的居民負債程度,如果一個人每月可以支配的收入為10000元,那麼他首先需要從中拿出7710元用於還債(如房貸),如此一來,剩下的2000多元錢才是他真實可供日常開支的收入。
讀到這里,相信有人要問:眼下不正值消費升級新時代嗎?既然這么多人被債務所累,怎麼能叫消費升級呢?
誠然,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是鐵一般的事實,消費結構與消費水平的進化也是毋庸置疑,然而,消費升級的熱風可能只是吹到了一小部分人,大多數人還沒有張開雙臂擁抱消費升級的實力。
李迅雷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經濟分化日漸加劇,消費升級實際上只發生在3億中產人士身上,他們才是引發開篇提到的高鐵爆滿、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等現象的主要力量。剩下那十億人,還在負債前行,真真是「想買不能買才最寂寞」。
高負債讓國民經濟發展挑戰重重
話說回來,居民部門適度加杠桿,可以刺激內需並推動經濟增長,同時還能緩沖宏觀經濟去杠桿的壓力和風險,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然而,過度加杠桿也會對經濟增長起到反作用。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指出,如果一個國家的家庭債務佔GDP的比重低於10%,債務增加可能會對經濟增長起到積極作用,當家庭信貸超過GDP的30%,債務的增加就會開始損害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增長。從這個標准來看,中國持續攀升的居民部門杠桿率可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關論述如下:
一方面,從微觀角度來看,誠如前文所說,過高的債務讓無數年輕人有錢不敢花,即便他們收入再高,在巨額債務面前也是枉然。幾年前的熱播電視劇《蝸居》中,郭海萍的人生可謂是這一群體的真實寫照,她在劇中的一段台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這些收入水平已經位居金字塔中部,而實際上卻是「窮人」的真實生存狀態: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如此可見,「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日漸提升」這一現象看似美好,卻暗藏危機。當內需難以進一步刺激時,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是否還能得以延續?
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居民杠桿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產領域,難免會引發人們對次貸危機與房地產泡沫的擔憂。特別是,自2016年底以來,由於規模和佔比控制,按揭貸款受限,居民被迫借道高成本、短期化、風險大的消費貸款,甚至互聯網金融、非銀行金融機構「過橋貸款」等等,過度加杠桿進入樓市,從而讓本處於安全區的居民杠桿率,開始顯現出結構性的風險。倘若對其繼續放任卻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控,一旦風險積累帶來「明斯基時刻」的爆發,那結果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們該如何控制居民杠桿率?
當然,解決問題的關鍵仍然在於對居民杠桿率的有效控制。而要控制居民杠桿率――
首先就要改變熱點城市房價「只漲不跌」、「長期上漲」的預期。人們之所以如此熱衷於瘋狂加杠桿購房,源頭就在於過去十多年來形成的房價堅挺、只漲不跌的頑固預期並未得到改觀。因此,我們要堅持樓市調控的最終目標,穩住力度不放鬆,同時也應盡快推出長效機制,打破「政策一松綁、房價即反彈」的樓市不良循環。
其次,要嚴格防範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特別是針對銀監會部署的「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檢查各項內容(即「違法、違規、違章」、「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進一步加以規范整改,並有效引導資金向實體經濟部門流動,從而確保系統性風險處於可控范圍。
最後,作為居民部門成員的我們自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與業務水平。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更加游刃有餘地應對種種狀況:有債的更加從容地還債,沒債的更加踏實地消費。特別是當前,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爆炸式發展,讓更多新興經濟業態不斷涌現,自然也帶來了種種可能獲得更高收入的新機會。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審時度勢,從變革自己做起呢?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付一夫)
4. 什麼叫銀行「三套利」「三違反」「四不當」「十亂象」
1、三違反「違法、違規、違章」行為。
2、三套利「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
3、四不當「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行為。
4、要求是:銀行先自查、銀監再檢查、最後整改問責。
5、十亂象:這包括股權和對外投資,機構和高管,規章制度,業務產品人員,行業廉政風險,監管履職內外勾結違法行為非法金融活動。
5. 銀行間的空轉套利是什麼意思
空轉套利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多種業務使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流轉而未流向實體經濟或通過拉長融資鏈條後再流向實體經濟來獲取收益的套利方式。
企業為獲得融資的好處配合銀行完成任務,而貼現利率與存款利率倒掛則激起了企業空轉票據的積極性從企業利益角度出發,參與空轉票據的收入是六個月保證金的存款利息,支出則是銀行承兌匯票的手續費和貼現利息。
票據貼現作為企業的融資行為其利率應該高於存款利率,企業貼現的支出應該大於其保證金的利息收入,所以正常情況下,企業空轉票據是要虧損一部分利差的。但是,有些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並不是很好,風險很大,綜合收益也不高,對於銀行不具有吸引力,銀行在為這些企業提供融資時往往持謹慎保留甚至否定態度。
所以這些企業必須積極主動配合銀行,滿足銀行各種要求,幫助銀行完成各項指標,和銀行搞好關系,這樣銀行才會對應的給予融資等方面的好處。
(5)消費貸款空轉套利擴展閱讀
傳統銀行體系受資本充足率、存款准備金和存貸比的約束,杠桿可控,但對具備類信貸特徵的影子銀行卻無此約束,理論上杠桿可以無窮大。而作為加杠桿的「幕後推手」,近年來我國影子銀行存在「特殊」的演變路徑,並且表現形式越來越復雜。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影子銀行體系本質上是「銀行的影子」,核心仍是商業銀行,證券化和金融市場工具只起有限作用。
BIS同時指出,中國影子銀行由於涉及的機構類型和信用中介較少,復雜性不及美國,但是,當前影子儲蓄工具和債券市場緊密聯系,且出現了「結構化」影子信用中介等新形式,均表明中國影子銀行正越來越復雜。
6. 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是什麼
1、「三違反」即違反金融法律、違反監管規則、違反內部規章。
2、「三套利」即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
3、「四不當」即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
2017年,為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銀監會組織開展了「三三四十」等系列專項治理行動。「三三四十」具體指,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銀行業存在的十個方面問題。
(6)消費貸款空轉套利擴展閱讀:
2017年,銀監會組織開展了「三三四十」等一系列專項治理行動,下大力氣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各級監管機構發現問題5.97萬個,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
同時處罰金額和行政處罰責任人數創歷史紀錄,全系統共作出行政處罰決定3452件,罰沒29.32億元,處罰責任人員1547名,對270名相關責任人取消一定期限直至終身銀行從業和高管任職資格。
據銀監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金融風險高發多發態勢依然復雜嚴峻,市場亂象生成的深層次原因沒有發生根本轉變,打贏銀行業風險防範化解攻堅戰的任務仍很艱巨。
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是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銀行業改革發展和監管的一項常態化重點工作。銀監會將落實強監管的政策導向,充分考慮到金融市場的敏感性、脆弱性和外部性,合理把握力度和節奏。同時,總的來看,當前金融創新不是過快,而是相對滯後。
不是過多過度,而是相對不足。銀監會將鼓勵銀行業發展那些有利於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有利於防範化解風險、有利於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創新業務,同時,也列出明令禁止的負面清單,對於以套利為主要目的的「偽創新」,堅決予以整治和取締,讓違法違規者得到應有懲處,讓套利者無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