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流水資料 > 拉動貸款余額上升的動力是什麼

拉動貸款余額上升的動力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6-06 21:37:10

1. 中國的貨幣政策與影響

http://www.ndac.org.cn/download2006/20060602rmyh.pdf

http://e.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Finance/displeaf.aspx?leafid=120&chnid=2126
克魯格曼指出,中國和其它外國政府購買美元公債,暫時使美國經濟未感受到巨額預算赤字帶來的後果。從海外流入的資金使美國利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而低利率反過來不僅創造了建築業的工作機會,而且令房產價格猛漲,同時鼓勵著美國人民的消費性支出,因為許多屋主通過為房屋抵押重新融資的方式,將上漲的房價轉換成了現金。

他認為,財政部的報告根本未提及中國貨幣政策如何在影響美國,相反,它卻大談中國政策對中國人自身的不利性。事實上,美國政府不關心中國經濟。它對人民幣抱怨,是因為來自美國製造業主的政治壓力,後者對中國貿易盈餘感到憤怒。因此,其中所涉及的全是政治。

克魯格曼警告說,一旦中國改變其貨幣政策,美國政府得不到外國的低息貸款,房產市場泡沫會破滅,建築業就業機會和消費支出都會減少,房屋價格下跌或許引發破產潮。他認為,美國人已對中國購買美元公債一事上癮,一旦這種情況不復存在,美國人將會感受到痛苦。

克魯格曼在文章最後指出,一旦中國改變貨幣政策,人們馬上就可能感受到其帶來的消極後果。作者斷言,目前美國當權者中,無人在考慮:一旦中國真地屈從於美國壓力而改變貨幣政策時,美國將如何應對這一棘手問題。

2. 拉動貸款余額上升的主要動力是

你好!
消費力,只有掙得多了,消費力提升了,市場經濟也就被帶動起來了,自然貸款的人也就多了,銀行業也就活了,所以主要動力是人民的消費能力
如有疑問,請追問。

3. 長寧的經濟

2011年,長寧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8.63億元,同比增長(增長基礎均為2010年,下同)15.6%。其中: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7.32億元,增長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8%,拉動經濟增長0.75個百分點。二產業完成增加值41.7億元,增長24.2%,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6.6%,拉動經濟增長11.95個百分點。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9.61億元,增長10.4%,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8.6%,拉動經濟增長2.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22.8:49.4:27.8演進為2011年的22:53:25。與2010年相比,一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上升3.6個百分點,三產業比重下降2.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排序仍舊為2:3:1格局排序。
2011年,長寧縣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8.75億元,增長18.7%。其中:一產業增加值6.6億元,增長3.5%;二產業增加值29.2億元,增長26.6%;三產業增加值12.95億元,增長11.7%。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0年的60.4%,上升至2011年的62%,同比上升1.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2.4%,拉動經濟增長11.3個百分點。
2011年,長寧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4.99億元,比2010年增長23.26%,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3.32億元。全社會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23.57億元,增長13.18%;更新改造投資完成18.3億元,增長6.2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1.18億元,增長162%。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2.32億元,同比下降14.18%;第二產業投資24.53億元,增長5.3%,其中工業投資24.52億元,增長5.3%;第三產業投資28.14億元,增長62.8%。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為4.2:44.6:51.2。
2011年,長寧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54828萬元,同比增長47.15%。其中:一般預算內財政收入21659萬元,增長32.65%;基金收入26414萬元,增長133.7%;上級補助收入99963萬元,增長42.1%;預算外財政收入751萬元。財政總支出151907萬元,增長48.9%,其中:一般預算內支出124431 萬元,增長41.36%。在支出構成中科學技術、醫療衛生、交通運輸、住房保障等支出增幅較快。其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61.7%,醫療衛生支出增長111.2%,交通運輸支出增長108.4,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07.2%。
2011年末,長寧縣共有金融保險機構50家,各項存款余額實現46.85億元,增長20.1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3.25億元,增長22.54%。各項貸款余額25.49億元,增長25.74%。其中:短期貸款12.74億元,增長20.29%;中長期貸款12.36億元,增長31.78%。金融機構現金業務收入11.04億元,現金業務支出16.30億元,累計貨幣凈投放5.26億元。
2011年,長寧縣財產和人壽保險徵收保險費6112萬元,增長18.5%,其中農業保險954萬元;處理各項賠款和給付金額1253萬元,同比增長10.9%,其中農業保險賠款412萬元。 2011年,長寧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8.73億元,同比增長3.3%。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7696公頃。其中:大春面積31677公頃,同比增長0.5%;小春播種面積6019公頃,與上年持平。水稻播種面積13376公頃,同比增長0.1%;玉米播種面積5039公頃,同比下降17%;薯類播種面積7850公頃,同比增長0.2%,小麥播種面積1414公頃,下降 2.8%;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352公頃,增長4.7 %;葯材播種面積89公頃,同比下降18.4%;蔬菜播種面積5181公頃,增長0.7 %;煙葉播種面積623公頃,同比下降8.5%;年末實有果園面積3940公頃;實有茶園面積1657公頃。
2011年,長寧縣糧食產量22.3萬噸,其中:大春糧食21萬噸,同比下降0.2%。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8451噸,增長10.3%;煙葉產量1034噸,比上年下降5.1%;蔬菜產量14.24萬噸,增長1.5%;茶葉產量0.19萬噸,增長 18.7%;水果產量6.5萬噸,增長8 %;葯材產量269噸。全年實現種殖業產值9.18億元,增長2.8%,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34.2%。
2011年,長寧縣出欄豬57.66萬頭,比上年下降3%;小家禽出欄864.69萬只,增長2.6%;牛出欄1.21萬頭,增長5.2 %;羊出欄2.5萬只,比上年下降0.8 %,兔出欄70.98萬只,比上年增長 2.7%。全年肉類總產量5.81萬噸,比上年下降1.2%。其中:豬肉產量4.24萬噸,比上年下降3%,占肉類總產量比重為73%;牛、羊肉產量0.2萬噸,增長5.2%< /SPAN>;禽肉產量1.29萬噸,增長3.2 %。禽蛋產量5260噸;牛奶產量219噸;蠶繭產量178噸。全年實現牧業產值13.98億元,增長1.6%,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48.66%。
2011年末,長寧縣實有水產養殖面積9090公頃,與2010年持平;水產品產量18500噸,增長7.4%。
2011年,長寧縣有效灌溉面積12420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80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5平方公里。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8.32萬千瓦,增長7.13 %,農村用電量9384 萬千瓦小時,增長6.96%。 2011年,長寧縣工業增加值實現38.31億元,同比增長26.50%,工業生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 75.70%,拉動經濟增長11.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6.96億元,增長33.3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4.64%,拉動經濟增長10.08個百分點。
2011年,長寧縣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8.78億元,增長38.01%;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8.18億元,增長29.14%,輕重工業產業比重為50.81:49.19。在全縣工業產品中,原鹽增長71.03%,白酒下降6.71%,人造板增長126.43%,水泥增長9.94%,發電量增長34.13%,自來水生產增長102.43 %,玻璃製品下降11.99%。
2011年,長寧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11億元,增長64.71%,實現利稅10.44億元,增長48.11 %。其中:利潤8.12億元,增長57.72 %,稅金及附加0.9億元,下降52.48%。全縣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戶,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38.28%,總資產貢獻率為50.83%,資產負債率為68.98%,產品銷售率為98.52%,流動資產周轉率為 9.61次/年,成本費用利潤率為7.58%。
2011年末,長寧縣有建築企業14個,從業人員9688人。完成建築業產值9.9億元,增長8%;商品房屋施工面積108.3萬平米;商品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6.07萬平米。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3.4億元,同比增長2.9%,其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4.3%。

4. 論文中國鋼鐵行業定價權有幾方面

一、中國經濟面臨六大中長期風險

1.風險一:政府主導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

與歐美發達國家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自2003年起,我國的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9年維持在40%以上,2011年高達49%,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的4倍、2.3倍、1.8倍。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持續性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借貸風險上升等問題。

過度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主要在鋼鐵、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業,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投資的快速增長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3%,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政府主導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以GDP增長為考核指標促使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導致各地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先後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大規模高鐵建設計劃,拉動了鋼鐵、有色、石化、風電、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過度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利用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從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在3.3億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超過1.6億元。政府主導投資不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大城市已經面臨投資飽和的尷尬,未來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

2.風險二: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與東亞許多國家一樣,我國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入WTO後,藉助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在金融危機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一度高達66%。從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為3.6萬億美元,佔全球近11%份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嚴重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停滯,國內經濟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增速降至-13.8%,經濟增速也隨之下降。

我國出口產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服裝、紡織、鞋類、傢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製成品出口金額的前十位。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極低。據統計,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製造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潤最低端的組裝和製造環節佔有一席之地。

未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後,隨著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更年輕國家的崛起,使中國面臨外需環境惡化和部分製造業優勢消失的雙重壓力,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由外向型經濟回歸大陸型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3.風險三:人口紅利即將過去,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過去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之比從1上升到1.3。人口紅利提振了中國經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據瑞銀集團測算,在過去30年,我國人均GDP年均9%的實際增速中,人口紅利因素貢獻了約0.8個百分點①。

「人口紅利」之後是「人口債務」。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前後達到14億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其間,人口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16.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4.7%,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從勞動供給來看,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如果保持現有的人口政策不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15年前後停止增長②。雖然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將一定程度上緩沖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農村可轉移的富餘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有限,預計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顯現。

人民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預計我國將在2025-2030年進入「老齡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老齡化往往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國將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所謂的未富先老。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受益人數量增長較快,養老金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繳納人數量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養老金壓力不斷增長。其次,農村老齡化問題壓力較大。我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而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未來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將成為社會難題。此外,我國養老金賬戶存在較大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養老金系統中的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缺口1.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4.風險四:隨著人口紅利消退,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

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動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最近幾年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9年開始,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2%,2011年該比重上升至12.4%。同時房價大幅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普遍擔憂。盡管受諸多因素影響,但供需關系始終是決定房地產價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結構影響住房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價格。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拐點密切相關,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拉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如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於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將大大改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結構,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滑,未來我國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房地產泡沫破滅往往會引發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90年代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而言,由於房地產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若房地產業出現問題,哪怕是局部地區出現崩盤情況,都將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

5.風險五:地方債務風險巨大,銀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經濟有硬著陸可能

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金磚國家中偏高。我國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其中中央政府債務佔比約為62%,地方政府債務佔比約為38%③。截至2010年,我國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全部債務總和佔GDP的比重約為68%,略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低於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個百分點,比俄羅斯高40多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我國GDP的1/4。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台巨額投資計劃,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等渠道提供,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積聚。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萬億,隱性負債規模達4萬億,合計10.7萬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④。

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和銀行信貸依賴過大。首先,地方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5萬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同時,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國地方債務對銀行信貸依賴過大,在地方債務中,銀行貸款為8.47萬億元,佔比79%,是地方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巨大。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房地產調控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由於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依賴大,當遭遇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時,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區可能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是償付危機。三是地方債務與銀行綁定,增大銀行業風險。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總體的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四是經濟減速影響地方債務償付能力。2011年以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償債能力明顯下降。

6.風險六:貨幣泡沫巨大,我國中長期面臨通脹壓力

貨幣泡沫是房地產泡沫和一切資產泡沫的前提和基礎,世界上任何資產泡沫和通脹背後都有貨幣超發的影子。我國貨幣超發現象長期存在,從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偏多。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大國,截至2011年底,M2餘額為8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摺合美元13.18萬億元,是同期美國M2的1.36倍。從增速看,過去20年我國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

高存量貨幣導致了強烈的通脹預期,促使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揚,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品價格飛漲即是很好的例證。從長期來看,我國存在著較強的通脹壓力,一是由於高貨幣存量推高長期通脹水平;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削弱,工資將螺旋上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這些都將帶來持久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隨著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資源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

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

1.轉變之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消費」

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容易造成經濟的波動;消費驅動型增長則代表了成熟經濟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更加穩固和持久。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佔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費佔GDP比重也分別達到81%和79%,而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7%。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和總體消費率分別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個百分點。過去20年,我國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則從35%上升到49%。投資貢獻較大、消費貢獻下降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使得中國經濟往往受外界影響波動劇烈。

擴大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稅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將有利於消費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上升,我國經濟結構將趨於改善,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

2.轉變之二:轉變重化工業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2011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鋼的45%、鐵礦石的35%。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完成工業化的主要經濟體中,工業化進程平均耗時15~20年,其中日本耗時20年,韓國耗時18年,中國台灣耗時15年,屆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化已經歷時27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4%。重化工業之路過頭使得我國經濟比例失衡,服務業被擠壓。倘若繼續推進重化工業的增長方式,不僅環境與資源無法承受,也將加劇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難以提高。

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偏高,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美國為75%、日本為68%、韓國為55%、法國為72%。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於整體經濟,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國台灣、80年代初的韓國具有類似性。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將步入加速期,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

3.轉變之三: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1979-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經濟與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費佔GDP的比重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在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過7000美元,屆時我國將進入消費升級期。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費率。社會保障制度對個人儲蓄存在著「擠出效應」,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居民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進入「快車道」。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將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降低,有利於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傾向。

4.轉變之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節貧富差距,促進消費增長

稅收體製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進經濟增長、撫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財稅改革主要體現在降低稅負和優化結構兩個方面。在降低稅負方面,我國稅種法定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如果換算成國外可比口徑,即換算成「消費型」的增值稅,則稅率高達23%,高於西方國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印度、俄羅斯分別為35%、34%、13%。從整體上降低居民稅負,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減少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擠壓,進而提高居民消費。

從稅收結構看,我國的稅制結構依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而所得稅的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我國稅收總量中流轉稅收入佔62%,所得稅收入佔26%。相比之下,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轉稅比重往往不到40%。優化稅收結構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提升消費水平。例如,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具有累退性,這部分稅負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類稅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時應增加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財產性稅收,這部分稅負主要在資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類稅收有利於調節貧富差距。

5.轉變之五:改變由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降低。長期以來,我國投資由政府主導,特別是1995年以來,我國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導致個體經濟占總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導投資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於缺乏監管,容易造成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二是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導投資限制了私人投資的發展。

作為新生力量,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據統計,私營企業佔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解決了社會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份額的80%以上;擁有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等等。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並不樂觀,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多項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向微小型企業提高稅負優惠,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等;2012年國家出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18條政策措施》,提出加強民企境外投資的規劃指導,做好境外投資投向引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資法規制度等。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

1.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石油消費增速將隨之放緩

經濟發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動力。過去30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呈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特點,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且石油需求彈性系數呈上升趨勢,顯示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更趨明顯。例如,1980-199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1%,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75%,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3;1990-200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5%,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2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3%,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7.18%,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69。

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過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預計2010-2020年GDP增速將降至7%~8%,2020-2030年將降至5%~6%。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未來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將隨之放緩。經過模型測算,當季度GDP下降1個百分點,季度石油消費將下降2.75個百分點,季度成品油消費下降3.3個百分點。分油品看,柴油需求與宏觀經濟走勢關聯更為密切,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柴油消費下降4.8個百分點。汽油消費需求剛性,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相對較小,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汽油消費下降約0.15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耗下降、產業升級、主要用油行業發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響,預計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達到5.87億噸,比2011年增加1.2億噸,年均增速將從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5;預計2030年石油需求總量達到6.98億噸,年均增速進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1。

2.大消費時代到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持續增加

汽車和摩托車用油占汽油消費總量的95%左右,汽油消費與車輛保有量相關系數達到0.97,汽車保有量是影響汽油消費的首要因素。經驗表明,人均汽車保有量規模及增速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顯著正相關。人均GDP越高的國家,汽車保有量也較高,例如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828輛,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60輛,不僅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中也處於較低水平。

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我國將逐步跨入大消費時代,汽車消費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汽車總銷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車保有量、千人汽車銷量等指標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和韓國80年代中期相當,未來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84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汽油消費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需求將達到1.1億噸,2030年達到1.4億噸。

3.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

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據經驗,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升,將帶動能源消費加速增長。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已成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石油和電力消費第二大國。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單位能源消耗較少。通過計量分析也發現,第二產業增長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帶動遠大於第三產業。從美國經驗看,1970年以來,美國工業佔GDP比重從35%下降到20%,服務業佔GDP比重從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費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來隨著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服務業比重將趨於提升。產業結構變化將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柴油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柴油需求將逐步放緩,柴汽比或將有所降低。預計到2020年,柴油需求為2.3億噸,年均增速約5%,柴汽比進一步下降到1.99。

5. 論文中國經濟發展還存在哪些風險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接近10%,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入世」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製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經濟也積累了諸多問題和隱患,並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愈發凸顯,集中體現在:政府主導投資造成行業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全球化紅利逐步釋放,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老齡化加大社會壓力;房地產泡沫化,經濟存在硬著陸風險;貨幣供應過剩,中長期通脹壓力較大。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由重工業拉動轉向服務業拉動,由政府主導投資轉向私人主導投資。同時,通過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消費升級,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再高速但更加穩健,石油消費增速隨之放緩;大消費時代帶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剛性持續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產降溫,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拉動成品油需求的新亮點。

一、中國經濟面臨六大中長期風險

1.風險一:政府主導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

與歐美發達國家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自2003年起,我國的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9年維持在40%以上,2011年高達49%,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的4倍、2.3倍、1.8倍。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持續性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借貸風險上升等問題。

過度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主要在鋼鐵、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業,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投資的快速增長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3%,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政府主導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以GDP增長為考核指標促使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導致各地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先後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大規模高鐵建設計劃,拉動了鋼鐵、有色、石化、風電、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過度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利用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從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在3.3億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超過1.6億元。政府主導投資不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大城市已經面臨投資飽和的尷尬,未來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

2.風險二: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

與東亞許多國家一樣,我國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入WTO後,藉助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在金融危機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一度高達66%。從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為3.6萬億美元,佔全球近11%份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嚴重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停滯,國內經濟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增速降至-13.8%,經濟增速也隨之下降。

我國出口產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服裝、紡織、鞋類、傢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製成品出口金額的前十位。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極低。據統計,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製造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潤最低端的組裝和製造環節佔有一席之地。

未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後,隨著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更年輕國家的崛起,使中國面臨外需環境惡化和部分製造業優勢消失的雙重壓力,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由外向型經濟回歸大陸型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3.風險三:人口紅利即將過去,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過去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之比從1上升到1.3。人口紅利提振了中國經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據瑞銀集團測算,在過去30年,我國人均GDP年均9%的實際增速中,人口紅利因素貢獻了約0.8個百分點①。

「人口紅利」之後是「人口債務」。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前後達到14億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其間,人口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16.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4.7%,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從勞動供給來看,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如果保持現有的人口政策不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15年前後停止增長②。雖然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將一定程度上緩沖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農村可轉移的富餘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有限,預計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顯現。

人民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預計我國將在2025-2030年進入「老齡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老齡化往往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國將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所謂的未富先老。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受益人數量增長較快,養老金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繳納人數量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養老金壓力不斷增長。其次,農村老齡化問題壓力較大。我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而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未來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將成為社會難題。此外,我國養老金賬戶存在較大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養老金系統中的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缺口1.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

4.風險四:隨著人口紅利消退,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

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動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最近幾年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9年開始,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2%,2011年該比重上升至12.4%。同時房價大幅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普遍擔憂。盡管受諸多因素影響,但供需關系始終是決定房地產價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結構影響住房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價格。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拐點密切相關,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拉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如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於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將大大改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結構,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滑,未來我國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房地產泡沫破滅往往會引發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90年代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而言,由於房地產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若房地產業出現問題,哪怕是局部地區出現崩盤情況,都將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

5.風險五:地方債務風險巨大,銀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經濟有硬著陸可能

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金磚國家中偏高。我國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其中中央政府債務佔比約為62%,地方政府債務佔比約為38%③。截至2010年,我國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全部債務總和佔GDP的比重約為68%,略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低於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個百分點,比俄羅斯高40多個百分點。

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我國GDP的1/4。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台巨額投資計劃,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等渠道提供,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積聚。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萬億,隱性負債規模達4萬億,合計10.7萬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④。

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和銀行信貸依賴過大。首先,地方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5萬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同時,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國地方債務對銀行信貸依賴過大,在地方債務中,銀行貸款為8.47萬億元,佔比79%,是地方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

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巨大。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房地產調控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由於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依賴大,當遭遇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時,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區可能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是償付危機。三是地方債務與銀行綁定,增大銀行業風險。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總體的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四是經濟減速影響地方債務償付能力。2011年以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償債能力明顯下降。

6.風險六:貨幣泡沫巨大,我國中長期面臨通脹壓力

貨幣泡沫是房地產泡沫和一切資產泡沫的前提和基礎,世界上任何資產泡沫和通脹背後都有貨幣超發的影子。我國貨幣超發現象長期存在,從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偏多。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大國,截至2011年底,M2餘額為8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摺合美元13.18萬億元,是同期美國M2的1.36倍。從增速看,過去20年我國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

高存量貨幣導致了強烈的通脹預期,促使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揚,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品價格飛漲即是很好的例證。從長期來看,我國存在著較強的通脹壓力,一是由於高貨幣存量推高長期通脹水平;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削弱,工資將螺旋上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這些都將帶來持久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隨著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資源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

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

1.轉變之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消費」

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容易造成經濟的波動;消費驅動型增長則代表了成熟經濟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更加穩固和持久。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佔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費佔GDP比重也分別達到81%和79%,而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7%。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和總體消費率分別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個百分點。過去20年,我國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則從35%上升到49%。投資貢獻較大、消費貢獻下降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使得中國經濟往往受外界影響波動劇烈。

擴大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稅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將有利於消費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上升,我國經濟結構將趨於改善,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

2.轉變之二:轉變重化工業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2011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鋼的45%、鐵礦石的35%。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完成工業化的主要經濟體中,工業化進程平均耗時15~20年,其中日本耗時20年,韓國耗時18年,中國台灣耗時15年,屆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化已經歷時27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4%。重化工業之路過頭使得我國經濟比例失衡,服務業被擠壓。倘若繼續推進重化工業的增長方式,不僅環境與資源無法承受,也將加劇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難以提高。

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偏高,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美國為75%、日本為68%、韓國為55%、法國為72%。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於整體經濟,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國台灣、80年代初的韓國具有類似性。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將步入加速期,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

3.轉變之三: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1979-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經濟與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費佔GDP的比重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在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過7000美元,屆時我國將進入消費升級期。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費率。社會保障制度對個人儲蓄存在著「擠出效應」,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居民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進入「快車道」。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將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降低,有利於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傾向。

4.轉變之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節貧富差距,促進消費增長

稅收體製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進經濟增長、撫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

財稅改革主要體現在降低稅負和優化結構兩個方面。在降低稅負方面,我國稅種法定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如果換算成國外可比口徑,即換算成「消費型」的增值稅,則稅率高達23%,高於西方國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印度、俄羅斯分別為35%、34%、13%。從整體上降低居民稅負,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減少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擠壓,進而提高居民消費。

從稅收結構看,我國的稅制結構依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而所得稅的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我國稅收總量中流轉稅收入佔62%,所得稅收入佔26%。相比之下,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轉稅比重往往不到40%。優化稅收結構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提升消費水平。例如,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具有累退性,這部分稅負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類稅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時應增加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財產性稅收,這部分稅負主要在資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類稅收有利於調節貧富差距。

5.轉變之五:改變由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降低。長期以來,我國投資由政府主導,特別是1995年以來,我國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導致個體經濟占總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導投資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於缺乏監管,容易造成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二是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導投資限制了私人投資的發展。

作為新生力量,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據統計,私營企業佔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解決了社會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份額的80%以上;擁有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等等。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並不樂觀,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多項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向微小型企業提高稅負優惠,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等;2012年國家出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18條政策措施》,提出加強民企境外投資的規劃指導,做好境外投資投向引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資法規制度等。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

1.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石油消費增速將隨之放緩

經濟發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動力。過去30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呈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特點,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且石油需求彈性系數呈上升趨勢,顯示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更趨明顯。例如,1980-199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1%,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75%,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3;1990-200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5%,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2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3%,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7.18%,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69。

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過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預計2010-2020年GDP增速將降至7%~8%,2020-2030年將降至5%~6%。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未來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將隨之放緩。經過模型測算,當季度GDP下降1個百分點,季度石油消費將下降2.75個百分點,季度成品油消費下降3.3個百分點。分油品看,柴油需求與宏觀經濟走勢關聯更為密切,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柴油消費下降4.8個百分點。汽油消費需求剛性,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相對較小,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汽油消費下降約0.15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耗下降、產業升級、主要用油行業發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響,預計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達到5.87億噸,比2011年增加1.2億噸,年均增速將從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5;預計2030年石油需求總量達到6.98億噸,年均增速進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1。

2.大消費時代到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持續增加

汽車和摩托車用油占汽油消費總量的95%左右,汽油消費與車輛保有量相關系數達到0.97,汽車保有量是影響汽油消費的首要因素。經驗表明,人均汽車保有量規模及增速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顯著正相關。人均GDP越高的國家,汽車保有量也較高,例如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828輛,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60輛,不僅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中也處於較低水平。

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我國將逐步跨入大消費時代,汽車消費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汽車總銷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車保有量、千人汽車銷量等指標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和韓國80年代中期相當,未來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84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汽油消費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需求將達到1.1億噸,2030年達到1.4億噸。

3.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

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據經驗,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升,將帶動能源消費加速增長。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已成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石油和電力消費第二大國。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單位能源消耗較少。通過計量分析也發現,第二產業增長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帶動遠大於第三產業。從美國經驗看,1970年以來,美國工業佔GDP比重從35%下降到20%,服務業佔GDP比重從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費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來隨著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服務業比重將趨於提升。產業結構變化將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柴油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柴油需求將逐步放緩,柴汽比或將有所降低。預計到2020年,柴油需求為2.3億噸,年均增速約5%,柴汽比進一步下降到1.99。

6. 准格爾旗的地理環境

准格爾旗位於鄂爾多斯市東部,毛烏素沙漠東南端。北與包頭市、東與呼和浩特市隔黃河相望,東南、南部與山西省的偏關縣與河曲縣以河為界,西南與陝西省的府谷縣接壤,西部與伊金霍洛旗、東勝區、達拉特旗搭界。准格爾旗位於東經110°05′—110°27′、北緯39°16′—40°20′,總面積7692平方公里。
2013年實施土地規模化經營1萬畝,新增水產養殖2000畝,農牧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2013年牧業年度准格爾旗牲畜總數達到78.3萬頭(只),較上年增加了4.52萬頭(只),其中:羊的總數為69.9萬只,較上年增加了4.81萬只;奶牛2677頭,較上年增加了560頭;豬7.39萬頭,較上年減少0.08萬頭。2013年牧業年度牲畜出欄量達48.16萬頭(只)。准格爾旗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56748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7510公頃,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488公頃,蔬菜、瓜類種植面積727公頃,青飼料播種面積4846公頃。准格爾旗糧食總產量達到8.77萬噸,較上年增加0.27萬噸。 2013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04.23億元,增長10.1%。規模以上工業平穩運行,2013年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137.16億元,同比增長2.8%;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48.38億元,下降2.9%;實現利潤總額236.43億元,下降0.9%。准格爾旗工業企業累計上繳稅金173.16億元,占准格爾旗財政收入的76.6%。
煤炭行業2013年累計實現工業產值934.63億元,與上年持平,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2.2%。煤化工產業迅猛增長,成為拉動准格爾旗工業增長的新動力,2013年煤化工產值達60.28億元,增長25%。大中型企業仍然是准格爾旗工業經濟的主力軍,准格爾旗21戶大中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產值936.71億元,增長10.1%,占准格爾旗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82.4%。
2013年主要產品產量完成:原煤25757萬噸,下降2.5%,其中:准能5759萬噸,增長3.4%;地方19998萬噸,下降4.1%。2013年發電204.73億度,增長9.8%,其中:火電187.67億度,增長10.4%;水電17.06億度,增長3.6%。生產電石129.44萬噸,增長104.9%;生產甲醇(含苯)178.84萬噸,增長19.4%,生產各類油品18.17萬噸,增長5.6%。 2013年准格爾旗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04億元,增長7.7%。在總量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6.25億元,增長9.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7.79億元,增長4.3%。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達到29382元和11385元,增幅分別為-3.4%、10.3%。
2013年准格爾旗金融機構總數達到18家,各類營業網點95個;各項存款余額390.54億元,增長1.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22.21億元,增長15.3%;各項貸款余額298.56億元,增長10.6%。
2013年准格爾旗現有保險企業及網點17家,2013年保費收入74291萬元,增長16.7%,其中:財產險54654萬元,同比增長21.4%,人壽險19637萬元,同比增長5.3%;2013年保險賠付總額12042萬元,同比增長14.2%,財產險賠付9549萬元,人壽險賠付2493萬元。

7. 長沙的經濟

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2015年12月止全市實現GDP8510.13 億元,同比增長9.9%。在GDP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41.78 億元,增長3.6 %;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8.20 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90.15億元,增長12.1%。在GDP累計增幅中,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0.1、5.0、4.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50.3%、48.6%。
農業:12月止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37.1億元,同比增長3.6%。
工業、交通:12月止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228.21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回落2.8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完成增加值809.63億元,同比增長5.3 %,佔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5.1%。大型企業完成增加值1666.58億元,同比增長6.0 %。
12月止全社會客貨換算運輸周轉量為473.09億噸公里,增長9.6%。客運量為11839萬人,下降7.1%;貨運量為33932萬噸,增長11.4%;旅客周轉量243.69億人公里,增長10.3%; 貨物周轉量386.18 億噸公里,增長7.4%。
固定資產投資:12月止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63.29億元,同比增長17.1%,增幅回落1.2個百分點。技改投資2179.94億元,增長20.0%,房地產開發投資996.60億元,下降24.0%。商品房銷售面積1904.89萬平方米,增長25.4%;其中住宅銷面積1684.11萬平方米,增長26.4%。
國內市場與對外經濟貿易:12月止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0.59億元,同比增長12.1%。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1886.08 億元,同比增長7.3%;限額以下企業實現零售額1804.52億元,增長17.4%。按行業分組,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68.91億元,增長16.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877.37 億元,增長11.2%;住宿業實現零售額47.46億元,增長3.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96.85億元,增長14.6%。
12月止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為806.47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出口總額為538.25億元,增長0.9%;進口總額為268.22億元,增長17.4%。
12月止利用外資項目(企業)為118 個,同比下降5個;合同外資金額34.92億美元,下降26.9%;實際利用外資金額44.06億美元,增長11.0%。12月止新增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項目225個;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為684.28億元,同比增長12.2%。
財政、金融:12月止完成財政總收入1113.48億元,同比增長11.0%。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8.95億元,增長13.6%;完成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14.17億元,下降31.0%。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922.06億元,增長14.9%。
12月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本外幣合計,下同)14065.66 億元,比年初增加存款2303.35 億元,其中住戶存款余額4352.63 億元,比年初增加存款461.1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2323.87 億元,比年初增加貸款1620.16 億元,其中住戶貸款余額3043.05 億元,比年初增加貸款294.69 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9185.35 億元,比年初增加貸款1278.99 億元。
物價:12月止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1,增幅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城市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9.6,增幅同比回落2.1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2015年年度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4860元,同比增長8.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元,增長8.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元,增長8.6%。 2012年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72.31億元,比2011年增長4.0%,其中農業增加值158.04億元,增長4.7%;林業增加值12.45億元,增長4.8%;牧業增加值87.18億元,增長2.8%;漁業增加值9.68億元,增長3.5%;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5.00億元,增長6.5%。
2012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7.1萬公頃,比2011年年增長1.3%,其中稻穀播種面積33.8萬公頃,增長0.2%,優質稻種植面積所佔比重為80.3%;蔬菜種植面積15.4萬公頃,增長5.3%;油料種植面積5.0萬公頃,增長2.3%;出欄肉豬833.2萬頭,增長3.5 %。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
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7153家。55家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銷售收入186.22億元,實現凈利潤11.88億元,上交稅金7.87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038個,比2011年增長75.4%;入社農戶20.55萬戶。
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42萬千瓦,比2011年年增長4.9%;農業機械總值28.15億元,增長5.7%。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3萬處,水利工程投入資金30億元,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0.6億立方米。 2011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662.4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 2014.16億元,增長22.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全市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203.89億元,比上年增長27.7%,增速高於輕工業18.2個百分點。重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9.8%,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78.1%。
2012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3051.94億元,比2011年增長15.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309.62億元,增長16.8%。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2012年全市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329.88億元,比2011年增長16.6%。重工業增加值占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7.6%,對規模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7.1%。
2012年全市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02.68億元,比2011年增長18.5%,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6.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5.5%。
2012年全市縣域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99.94億元,比2011年增長18.1%,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202種主要產品產量中,產量增長的有125種,占產品數量的比重為61.9%。
201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385.0,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683.38億元,比上年增長16.4%;利潤總額達523.28億元,增長8.0%;利稅總額1257.18億元,增長11.7%;虧損企業虧損額為20.42億元,增長26.5%。
2012年全年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290.39億元,比上年增長9.1%;實現利稅總額165.01億元;房屋竣工面積4532.43萬平方米,增長7.5%。 2010年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92.57億元,比上年增長30.7%。
2011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10.24億元,比上年增長26.1%。
2012年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12億元,比2011年增長20.3%。分城鄉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3742.32億元,增長20.8%;農村投資269.64億元,增長14.0%。全市計劃總投資超過5000萬元的在建項目1094個,全年完成投資1453.74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6.2%。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不含水利建設投資)71.55億元,比2011年增長35.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193.60億元,增長25.5%,其中工業投資1162.75億元,增長23.7%;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746.81億元,增長17.8%。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33.80億元,增長117.4%。全年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717.75億元,增長14.2%。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032.00億元,比2011年增長16.4%。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526.93萬平方米,增長1.8%。全市商品房銷售額931.56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776.13億元,增長2.1%。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4.71 億元,比2011年增長15.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354.44億元,增長15.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0.27億元,增長18.3%。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2189.23億元,增長15.9%;餐飲收入額265.48億元,增長14.1%。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單位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3.7%,分類別看,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1.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2.1%;化妝品類增長31.6%;金銀珠寶類增長32.6%;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19.5%;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1.6%;通訊器材類增長28.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9.7%;汽車類增長25.4%。 2012年全年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86.93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16.1%,其中出口總額51.74億美元,增長26.7%;進口總額35.19億美元,增長3.3%。在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26.74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9.15億美元,分別占出口總額的51.7%和17.7%;在進口總額中,機電產品24.01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4.74億美元,分別占進口總額的68.2%和13.5%。
2012年全年利用外資項目(企業)94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29.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4%。全年新增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項目165個,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達456.65億元,增長16.9%。
2012年全年接待國內旅遊者7989.1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7%;國內旅遊收入741.13億元,增長36.4%;接待入境旅遊者105.19萬人次,增長26.0%;入境旅遊收入6.65億美元,增長6.3%;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783.10億元,增長34.4%。 截至2012年底,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15個,檔案館14個。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3%;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6%;有線電視用戶達149.78萬戶。
截至2012年底,全市擁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427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54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2個;婦幼保健機構11個。衛生技術人員5.57萬人,增加0.26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2.03萬人,增加0.12萬人;注冊護士2.50萬人,增加0.20萬人。衛生機構床位5.13萬張,增加0.43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4.64萬張,增加0.34萬張。
2012年全市開展全民健身項目480項次,全市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達430萬人。社會體育指導員年發展數為400人,年末擁有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1萬多人,健身輔導站750個,公共體育場地564個。

8. 當前中國城市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奇跡,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接近10%,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國家。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入世」帶來的全球化紅利得到充分發揮,中國躍居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製造遍布全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中國經濟也積累了諸多問題和隱患,並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愈發凸顯,集中體現在:政府主導投資造成行業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全球化紅利逐步釋放,出口導向型經濟難以為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老齡化加大社會壓力;房地產泡沫化,經濟存在硬著陸風險;貨幣供應過剩,中長期通脹壓力較大。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將由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由重工業拉動轉向服務業拉動,由政府主導投資轉向私人主導投資。同時,通過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進消費升級,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不再高速但更加穩健,石油消費增速隨之放緩;大消費時代帶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剛性持續增加;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房地產降溫,下游化工品需求增速下降;中西部地區將成為拉動成品油需求的新亮點。一、中國經濟面臨六大中長期風險1.風險一:政府主導投資造成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與歐美發達國家靠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同,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自2003年起,我國的資本形成率已經連續9年維持在40%以上,2011年高達49%,分別為美國、日本、韓國的4倍、2.3倍、1.8倍。投資具有乘數效應,刺激經濟增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但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持續性不足、投資效率低下、借貸風險上升等問題。過度投資加劇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主要在鋼鐵、水泥、石化等支柱性行業,這些行業已經出現了供大於求的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挑戰。投資的快速增長是造成我國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2001-2011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達23%,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8.1個百分點。政府主導投資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體制性原因,以GDP增長為考核指標促使地方政府投資熱情高漲,導致各地過度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先後出台了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大規模高鐵建設計劃,拉動了鋼鐵、有色、石化、風電、水泥等行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加劇了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過度投資導致投資效率低下。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投資的快速增長,我國產能利用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從1991年的84%下降到2011年的63%。「十一五」期間,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1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在3.3億元以上;北京市固定資產投資達1.9萬億元,每平方千米投資超過1.6億元。政府主導投資不能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容易造成投資效率低下、重復建設和利用率低等問題。目前我國大城市已經面臨投資飽和的尷尬,未來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不可持續。2.風險二: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重大挑戰與東亞許多國家一樣,我國採取了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加入WTO後,藉助廉價勞動力和低端製造業優勢,我國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GDP中的佔比不斷攀升,在金融危機前,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GDP比重一度高達66%。從出口總量來看,2011年,我國出口總額為3.6萬億美元,佔全球近11%份額,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嚴重依賴出口的發展模式使我國經濟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停滯,國內經濟增速降至7.8%;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我國出口增速降至-13.8%,經濟增速也隨之下降。我國出口產品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全球產業鏈中定位低端。出口產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服裝、紡織、鞋類、傢具和箱包等商品均排在製成品出口金額的前十位。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但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比極低。據統計,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美國佔37%、歐洲27%、日本18%、韓國4%,中國只有3%。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我國製造業以加工製造業為主,在價值鏈中處於低端,也就是只在利潤最低端的組裝和製造環節佔有一席之地。未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金融危機後,隨著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歸、全球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更年輕國家的崛起,使中國面臨外需環境惡化和部分製造業優勢消失的雙重壓力,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由外向型經濟回歸大陸型經濟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3.風險三:人口紅利即將過去,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成為嚴重的社會不穩定因素過去3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快速增長,有效生產者與有效消費者之比從1上升到1.3。人口紅利提振了中國經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帶來的成本優勢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據瑞銀集團測算,在過去30年,我國人均GDP年均9%的實際增速中,人口紅利因素貢獻了約0.8個百分點①。「人口紅利」之後是「人口債務」。據聯合國預測,中國總人口將在2030前後達到14億峰值,隨後開始下降。其間,人口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下降,老齡人口比重上升,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佔16.2%,到205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24.7%,人口紅利將逐步消失。從勞動供給來看,目前我國仍然處於勞動年齡人口最豐富的時期,但如果保持現有的人口政策不變,隨著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速度的減緩,勞動年齡人口將在2015年前後停止增長②。雖然我國城鄉二元化結構將一定程度上緩沖勞動力不足問題,但由於農村可轉移的富餘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給有限,預計我國勞動力數量不足的問題會很快顯現。人民未富先老,社會養老壓力巨大。預計我國將在2025-2030年進入「老齡社會」。根據發達國家經驗,老齡化往往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在5000~10000美元,而中國將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社會,即所謂的未富先老。隨著老齡人口持續增加,我國養老金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受益人數量增長較快,養老金需求不斷增加,同時繳納人數量增長相對緩慢,導致養老金壓力不斷增長。其次,農村老齡化問題壓力較大。我國老年人口近60%分布在農村,而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還處在試點階段,未來農村老齡人口養老將成為社會難題。此外,我國養老金賬戶存在較大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截至2010年中國養老金系統中的個人賬戶本應有資產19596億元人民幣,但實際只有2039億元人民幣,缺口1.7萬億元人民幣以上。4.風險四:隨著人口紅利消退,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新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住房需求的不斷增加,推動了房地產建設熱潮,刺激了房地產投資的快速增長。最近幾年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的比重持續上升,從2009年開始,房地產建設活動佔GDP比重已經連續三年超過12%,2011年該比重上升至12.4%。同時房價大幅上漲,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普遍擔憂。盡管受諸多因素影響,但供需關系始終是決定房地產價格最核心的因素。人口結構影響住房需求,進而影響房地產價格。從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來看,房地產價格和勞動力拐點密切相關,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將拉動房地產價格上漲,反之亦然。如果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於2015年左右停止增長,將大大改變我國房地產市場的供求結構,人口紅利的消失將導致房地產價格下滑,未來我國房地產泡沫面臨破裂風險。房地產泡沫破滅往往會引發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例如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大危機,90年代日本房地產崩盤,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而言,由於房地產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若房地產業出現問題,哪怕是局部地區出現崩盤情況,都將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5.風險五:地方債務風險巨大,銀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經濟有硬著陸可能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在金磚國家中偏高。我國政府債務包括中央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其中中央政府債務佔比約為62%,地方政府債務佔比約為38%③。截至2010年,我國中央及地方兩級政府全部債務總和佔GDP的比重約為68%,略高於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低於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但是在新興經濟體中,我國政府債務水平偏高,比印度高20個百分點,比俄羅斯高40多個百分點。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已超過我國GDP的1/4。金融危機爆發後,為刺激經濟增長,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台巨額投資計劃,資金需求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地方融資平台等渠道提供,導致地方債務風險積聚。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顯性負債規模達6.7萬億,隱性負債規模達4萬億,合計10.7萬億。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率,即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與地方政府綜合財力的比率為52.25%,加上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或有債務,債務率為70.45%④。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和銀行信貸依賴過大。首先,地方債務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受房地產市場波動影響較大。2010年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中,承諾用土地出讓收入作為償債來源的債務余額為2.55萬億元,共涉及12個省級、307個市級和1131個縣級政府。同時,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近30%的比重。其次,中國地方債務對銀行信貸依賴過大,在地方債務中,銀行貸款為8.47萬億元,佔比79%,是地方債務的主要組成部分。地方債務潛在風險巨大。一是個別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截至2010年底,有78個市級和99個縣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債務率高於100%,分別占兩級政府總數的19.9%和3.56%。二是房地產調控使地方政府償債能力下降。由於地方債務對土地財政依賴大,當遭遇緊縮性房地產調控時,房地產市場表現不佳,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大幅下降,部分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地區可能出現流動性緊張,甚至是償付危機。三是地方債務與銀行綁定,增大銀行業風險。如果地方政府債務出現不良貸款,將導致銀行總體的不良貸款余額上升。四是經濟減速影響地方債務償付能力。2011年以來,受經濟持續下行、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企業利潤下降、結構性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政府償債能力明顯下降。6.風險六:貨幣泡沫巨大,我國中長期面臨通脹壓力貨幣泡沫是房地產泡沫和一切資產泡沫的前提和基礎,世界上任何資產泡沫和通脹背後都有貨幣超發的影子。我國貨幣超發現象長期存在,從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國貨幣存量偏多。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貨幣大國,截至2011年底,M2餘額為85.1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6%,摺合美元13.18萬億元,是同期美國M2的1.36倍。從增速看,過去20年我國M2增速平均是21%%,而GDP是10.5%,M2增速是GDP增速的兩倍。高存量貨幣導致了強烈的通脹預期,促使商品和資產價格上揚,2003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品價格飛漲即是很好的例證。從長期來看,我國存在著較強的通脹壓力,一是由於高貨幣存量推高長期通脹水平;二是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削弱,工資將螺旋上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這些都將帶來持久通貨膨脹的壓力;三是隨著能源價格市場化進程不斷推進,我國資源品價格面臨上漲壓力。二、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之路1.轉變之一: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消費」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往往代表了粗放型的增長模式,容易造成經濟的波動;消費驅動型增長則代表了成熟經濟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模式,經濟發展更加穩固和持久。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佔GDP比重在70%左右,印度和巴西消費佔GDP比重也分別達到81%和79%,而我國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7%。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和總體消費率分別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和30個百分點。過去20年,我國居民消費對GDP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49%下降到2011年的35%,同期我國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則從35%上升到49%。投資貢獻較大、消費貢獻下降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平衡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使得中國經濟往往受外界影響波動劇烈。擴大消費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稅制改革、金融改革不斷深化,以及房地產調控等,將有利於消費時代的到來。隨著我國消費水平的上升,我國經濟結構將趨於改善,經濟增長將依靠內需驅動。2.轉變之二:轉變重化工業的增長模式,進一步提升服務業比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鋼鐵、化工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模式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2011年,我國GDP佔世界的10%,但是消耗的資源佔世界原煤的49%、原油的11%、粗鋼的45%、鐵礦石的35%。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完成工業化的主要經濟體中,工業化進程平均耗時15~20年,其中日本耗時20年,韓國耗時18年,中國台灣耗時15年,屆時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約為1/3。相比之下,我國工業化已經歷時27年,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4%。重化工業之路過頭使得我國經濟比例失衡,服務業被擠壓。倘若繼續推進重化工業的增長方式,不僅環境與資源無法承受,也將加劇產能過剩,生產效率難以提高。服務業發達程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發達國家服務業比重普遍偏高,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美國為75%、日本為68%、韓國為55%、法國為72%。長期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滯後於整體經濟,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偏低。截至2011年底,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與發達國家服務業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產業結構與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末期的中國台灣、80年代初的韓國具有類似性。根據國際經驗,隨著工業化進程進入尾聲,未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將步入加速期,隨著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未來我國服務業比重將持續提升。3.轉變之三:改善勞動者報酬,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收入,擴大消費規模,促進消費升級。1979-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3%,經濟與居民收入增速相差2.6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消費佔GDP的比重與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密切相關,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穩步增加,將有利於促進消費擴大和升級。在人均GDP達到6000~7000美元時,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都出現了明顯的消費升級趨勢。按照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已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有望在2015年超過7000美元,屆時我國將進入消費升級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提高居民消費率。社會保障制度對個人儲蓄存在著「擠出效應」,長期以來,我國較低的社會福利支出導致居民傾向於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和諧穩定。未來隨著國家財政對社會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進入「快車道」。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將在不同程度上促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居民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也相應降低,有利於居民減少預防性儲蓄,提高全社會的消費傾向。4.轉變之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調節貧富差距,促進消費增長稅收體製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在促進經濟增長、撫平經濟波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提出:要加快改革財稅體制,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財稅改革主要體現在降低稅負和優化結構兩個方面。在降低稅負方面,我國稅種法定稅率偏高,例如目前我國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如果換算成國外可比口徑,即換算成「消費型」的增值稅,則稅率高達23%,高於西方國家的水平(大多在20%以下)⑤。此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為45%,而英國是40%,日本是37%,美國、印度、俄羅斯分別為35%、34%、13%。從整體上降低居民稅負,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比重,減少政府部門對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的擠壓,進而提高居民消費。從稅收結構看,我國的稅制結構依然是以流轉稅為主體,而所得稅的主體地位還比較薄弱。我國稅收總量中流轉稅收入佔62%,所得稅收入佔26%。相比之下,國外主要發達國家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平均在50%左右,流轉稅比重往往不到40%。優化稅收結構有利於縮小貧富差距,提升消費水平。例如,增值稅、營業稅等間接稅具有累退性,這部分稅負主要在中低收入人群,降低此類稅率可以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同時應增加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產稅等財產性稅收,這部分稅負主要在資本所有者和高收入人群,增加此類稅收有利於調節貧富差距。5.轉變之五:改變由政府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政府支出增加容易引起私人消費和私人投資的降低。長期以來,我國投資由政府主導,特別是1995年以來,我國個體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低於國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導致個體經濟占總投資比重由1990年的22%下降到2010年的3%。政府主導投資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於缺乏監管,容易造成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二是無法充分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資源難以得到優化配置,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三是政府主導投資限制了私人投資的發展。作為新生力量,民營企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與日俱增,尤其是在解決就業方面。據統計,私營企業佔中國法人企業的60%以上,解決了社會新增非農就業人員份額的80%以上;擁有全國66%的專利、74%的技術創新以及82%的新產品開發等等。但是由於一些客觀原因,民營企業生存狀態並不樂觀,需要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近年來,國家先後出台多項鼓勵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例如200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向微小型企業提高稅負優惠,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2010年出台的《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等;2012年國家出台《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18條政策措施》,提出加強民企境外投資的規劃指導,做好境外投資投向引導,完善財稅支持政策,健全境外投資法規制度等。黨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的發展。三、中國經濟發展對國內石油市場的影響1.隨著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國內石油消費增速將隨之放緩經濟發展是石油需求增加的源動力。過去30年,我國石油消費增速呈現與經濟增長同步的特點,兩者相關系數高達90%,且石油需求彈性系數呈上升趨勢,顯示經濟增長對石油需求的拉動作用更趨明顯。例如,1980-199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21%,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2.75%,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3;1990-200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85%,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6.2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上升至0.6.3;2000-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10.3%,石油消費量年均增長7.18%,石油需求彈性系數為0.69。未來我國經濟潛在增長速度難以維持過去20年9%~11%的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預計2010-2020年GDP增速將降至7%~8%,2020-2030年將降至5%~6%。隨著經濟潛在增速下滑,未來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需求增速也將隨之放緩。經過模型測算,當季度GDP下降1個百分點,季度石油消費將下降2.75個百分點,季度成品油消費下降3.3個百分點。分油品看,柴油需求與宏觀經濟走勢關聯更為密切,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柴油消費下降4.8個百分點。汽油消費需求剛性,受宏觀經濟走勢影響相對較小,當國內GDP下降1個百分點,汽油消費下降約0.15個百分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能耗下降、產業升級、主要用油行業發展以及替代能源的影響,預計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總量將達到5.87億噸,比2011年增加1.2億噸,年均增速將從最近10年的7%大幅下降至2.3%,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5;預計2030年石油需求總量達到6.98億噸,年均增速進一步降至1.7%,石油需求彈性系數降至0.31。2.大消費時代到來,乘用車保有量快速增長支撐汽油需求持續增加汽車和摩托車用油占汽油消費總量的95%左右,汽油消費與車輛保有量相關系數達到0.97,汽車保有量是影響汽油消費的首要因素。經驗表明,人均汽車保有量規模及增速與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人均GDP和千人汽車保有量顯著正相關。人均GDP越高的國家,汽車保有量也較高,例如美國千人汽車擁有量達到828輛,為世界第一石油消費大國。我國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60輛,不僅遠落後於發達經濟體,在新興經濟體中也處於較低水平。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提高、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我國將逐步跨入大消費時代,汽車消費將快速增長。目前我國汽車總銷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但千人汽車保有量、千人汽車銷量等指標與日本上世紀60年代初期和韓國80年代中期相當,未來我國汽車市場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84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國內汽油消費也將呈持續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需求將達到1.1億噸,2030年達到1.4億噸。3.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業佔比提升,柴油需求受到抑制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工業一直是能源消費大戶,其能源消費佔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根據經驗,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重提升,將帶動能源消費加速增長。近30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我國已成為世界煤炭消費第一大國,石油和電力消費第二大國。與工業相比,服務業單位能源消耗較少。通過計量分析也發現,第二產業增長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帶動遠大於第三產業。從美國經驗看,1970年以來,美國工業佔GDP比重從35%下降到20%,服務業佔GDP比重從61%上升到78%,同期石油消費增速由年均4%下降到年均1%。未來隨著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將趨於下降,服務業比重將趨於提升。產業結構變化將影響我國石油需求變化,柴油與工業發展密切相關,未來柴油需求將逐步放緩,柴汽比或將有所降低。預計到2020年,柴油需求為2.3億噸,年均增速約5%,柴汽比進一步下降到1.99。

閱讀全文

與拉動貸款余額上升的動力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積金貸款共同還款人都不用提供資料嗎 瀏覽:664
創昆貸款公司電話 瀏覽:853
未滿十八歲能不能手機貸款 瀏覽:847
二手房按揭貸款過戶後買方取消貸款嗎 瀏覽:624
住房公積金貸款換地方工作 瀏覽:541
像捷信一樣簡單的貸款公司 瀏覽:249
最方便最快的小額貸款 瀏覽:571
用哪個手機貸款比較好 瀏覽:252
農行買車貸款還強制用etc 瀏覽:786
青島營業執照辦無息貸款 瀏覽:540
廣東農村信用社貸款利息多少 瀏覽:142
之前貸款信息怎麼改現在的手機號 瀏覽:480
盤錦無抵押貸款公司 瀏覽:11
怎麼農村房子貸款 瀏覽:24
農村集體土地入市抵押貸款 瀏覽:916
農業銀行流水賬多少可以貸款嗎 瀏覽:213
商業貸款要工作證明么 瀏覽:263
貸款留親人的手機號 瀏覽:948
1萬以上手機貸款 瀏覽:218
生源地貸款網上簽訂合同什麼意思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