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小崗村「大包干」擦屁股的沈潔同志是他殺嗎
1978年起,全國農村,經過我國雜交水稻的成功及其大面積推廣、特別是經過國家農產品價格向價值回歸即剪刀差的超速縮小,解決了農村溫飽。這一切,與毫無集體主義及合作精神意識既私又懶的以乞討是出名小崗村人的「大包干」無關。
小崗村78年「大包干」的,2004年沈浩去任職時的感覺是小崗村有窮有亂,沈浩一上任就到共產主義集體化的——南街村學習,其目的是他要一心改變小崗村的窮、亂面貌,一心讓小崗村富裕起來,一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可是障礙重重。理論障礙、思想障礙、制度障礙、上下層次障礙……
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
2009年11月6日他永遠的走了。
『貳』 怎樣正確看待別人對自己有意見卻不說等到忍無可忍離開自己
@馮學榮讀史,近代史研究者,居香港。新作《從甲午到七七—日本為什麼侵華》已在香港出版。舊作《歷史其實很雷人》已在中國大陸出版。我在年輕的時候,和大家一樣仇日,尤其每當看到影視劇裡面日軍屠殺中國人的時候,我恨不得給自己綁上一個超級炸彈,炸沉日本四島。後來,我發現:仇日情緒其實並不會帶來什麼好處,尤其是相當多的年輕人,把影視劇和真正的近代史等同起來,自己連近代史的真相都還沒弄清楚,就盲目從眾。我想,至少,先把歷史弄清楚、再來仇日,也不遲。近代以來日本的擴張行為,根本上的、最深刻的、最本質的原因,是日本民族作為當時黃色人種中最能乾的民族,不甘心窩在四個小島之上,因為這四個小島狹小的國土,首先從經濟上(糧食、資源)無法容納日本當年急速膨脹的人口,其次在國防上,沒有戰略縱深,容易亡國。所以,當年的日本,必須擴張。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果濃縮地來說,可以從1904年日俄戰爭說起。1900年,沙俄受義和團運動的刺激,出兵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的廣大領土,這個軍事佔領的歷史,一直持續了4年。到1904年的時候,日本徵得清政府的同意,出兵中國東北、攻擊沙俄軍隊。日本此次出兵的主要動機有兩個:1、沙俄佔領了東北,威脅朝鮮和日本的國防安全;2、日本想藉此在中國東北取得一些殖民地。結果日本打敗了俄軍,戰後,日本和清政府談判,一方面,日本向大清國歸還了東三省絕大部分的領土,另一方面,日本以條約的形式,在中國東北取得了以下的殖民特權:兩地(旅順、大連租借地),一路(南滿鐵路),一林(小部分林產),一礦(小部分礦產)。這個條約叫做《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後來張作霖治理東北,起初他採取親日政策、尊重上述的歷史條約,但張作霖在後期受到了自從1919年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開始轉而採取反日政策,張氏父子兩人開始在東北地區排擠日本人。具體方式很多,舉例有:建設繁密的鐵路網、針對性地迫使日本經營的南滿鐵路破產;建設葫蘆島港,有計劃地迫使日本經營的大連港破產;限制日本僑民在東北地區租地、租房的權利……等等,總之一句話:要掃清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後來張學良東北易幟、歸順蔣介石之後,蔣介石和張學良一起,在東北實施了更激進的反日政策,有計劃地策動反日運動,並由國民政府明確地提出:要收回日本在歷史上取得的東北殖民特權(即上述清政府簽字同意給予的「兩地一路一林一礦」),換言之,蔣介石已經公開地、要從東北排擠日本人。這個案件的糾紛點在於:1、中方認為大清國簽字給予日本的上述東北特權,是無效的,中國人應該收回這些特權,日本人應該退出中國的領土;2、日方則認為:日本打沙俄死了十萬條人命、清政府簽字給的上述東北特權是日本的應得報酬,中國排擠日本在東北的既得利益,是違反條約、是不守信用、是對日本人的迫害。日本政府在這個糾紛問題上,和張學良以及國民政府開展了三年時間的外交談判,蔣介石、張學良一直迴避。不料,在扯皮的過程中,又爆發了(1929)經濟危機,不但如此,蘇聯正在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一旦完成,蘇聯將有進攻日本的可能,在種種刺激之下,日本軍方失去耐心,瞞著日本政府、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軍事佔領了中國東北,意圖使東北成為:1、日本的經濟基地;2、日本的對蘇國防基地。不久,國際聯盟對這個糾紛作出了對中、日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判,即《李頓報告書》,換言之,當時的國際社會認為:日本有錯,錯在挑起戰爭,但中國也有錯,錯在不履行國際條約、不守信用。國際調停後,中、日雙方都不接受國際社會的裁判。問題在跌跌碰碰中,僵持了6年之後,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在黑暗中向演習日軍射擊的事件(註:日本駐軍京津依據《辛丑條約》)。這次可疑射擊事件的真相至今仍然不明,從目前史料看,以下三方都有嫌疑:1、日本軍方激進分子;2、國民黨激進分子;3、蘇俄在中國的代理人(蘇俄最希望中、日爆發大戰)。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蔣介石在一個月後調動五萬國軍,主動進攻駐扎在上海虹口的三、四千名日本兵。(註:這小股日軍依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駐扎)日本方面認為蔣介石這次挑釁行為令日本「忍無可忍」,所以大舉出兵中國,聲稱「膺懲暴支」,並在南京犯下大屠殺。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戰爭的整個過程中,日本軍方一直對日本軍隊的中下級將士隱瞞了關鍵事實的真相、煽動對華仇恨,例如柳條湖事件、中村事件、萬寶山事件、濟南事件、日僧事件……這些事件的真相,日本的國民和軍中的中下級將士一直到戰後東京審判那時,才知道真相並恍然大悟,在那之前,日本軍方控制了媒體、掩蓋了事實、向日本人灌輸「中國人欺負日本人」的觀念,因此才有所謂「膺懲暴支」的說法。日本兵之所以殘暴,不明真相是重要原因。綜上所述,日本侵華戰爭的真相,最簡短地總結,就是:1、日本以條約方式從大清國手中取得了殖民利益;2、蔣介石、張學良不顧一切要收回這些殖民利益;3、日本軍閥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綁架日本,發動全面戰爭。這才是真相。近代史教育所謂的「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並非真相。這個才是真相。因而,戰後,毛、蔣都將戰爭的主要罪責歸納到「日本軍閥」的身上,而沒有歸責全體日本人,這個歸責的定性,是准確的。戰爭打起來之後,日本一心要打倒蔣介石政權、扶持親日政權,日本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日本穩固自己在亞洲的既得利益和領導地位,否則日本民族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問題,無法解決。後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制裁日本、切斷了日本的戰爭能源供應,迫使日本對美國開戰、並走向戰敗。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蔣介石的中華民國,事實上是一個軍人寡頭國家,當時中華民國的國民是沒有民主政治權利的,而且國家的主要資源和利益也被國民黨既得利益集團壟斷……換言之,當時的中華民國並不是一個「人民的國家」,如果從普通老百姓的福祉出發來考量,蔣介石的政府到底比汪精衛的(偽)政府優越多少、其合法性能高出多少,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整個中日戰爭的歷史,濃縮地講就是如此。但由於篇幅所限,不少讀者對以上敘述難免還有疑問,我在香港出版的拙作《從甲午到七七——日本為什麼侵華》(中華書局)有詳細的論述,並羅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弄清楚了歷史,那麼,以下的認識,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1、當年的日本,由於經濟和國防的缺陷,必須擴張。中國、朝鮮、琉球、俄國……所有與它相鄰的國家都受到其害,日本的擴張國策,是它在東亞的一個全盤國策,並非專門針對中國。「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的說法並不準確,不是歷史的真相。2、日本軍隊在南京犯下屠殺罪行的士兵(例如第十六師團)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中,已經基本死亡殆盡。剩下一些漏網之魚,在日本戰敗後放下武器、肉在砧板上,但是,蔣介石除了處決一小部分主要戰犯之外,並未追究餘下的有平民血債的日本兵、反而「以德報怨」、放他們回國,實事求是地說,這事要怪蔣介石。3、日本政府首腦在正式場合為侵略歷史道歉了不止一次。同時,日本自從1979年開始,向中國提供ODA貸款(含低息貸款、無息貸款、無償援助),這三類數字,都是天文數字,日本的經濟援助,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建設。有興趣的讀者請自己翻找資料,這是眾所周知、而又容易讓人忽略的事實。好,接下來我們談談現實的問題。中日關系目前最現實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兩個問題:1、軍國主義復活問題;2、釣魚島問題。先談談軍國主義復活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日本歷史上的軍國主義問題的本質。從我看來,日本歷史上軍國主義的本質,還是我在開篇指出的兩點:1、日本人的經濟危機感;2、日本人的國防危機感。具體點說,近代史上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居住的四島,糧食、資源嚴重缺乏,無法容納膨脹的人口,為了民族的發展,必須擴張,為了擴張,必須搞軍國主義。其次,日本島國沒有戰略縱深,北方盤踞著宿敵沙俄,西方又有意識形態勁敵英美,日後一旦爆發大戰,日本如果沒有大陸基地,在戰爭中非常不利,因此也必須擴張,為了擴張,必須搞軍國主義。這才是本質。可是,前面說的兩點危機:1、經濟;2、國防。現在日本都已經解決了。經濟問題,日本已經通過國際自由貿易,獲得了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糧食、資源,都不再是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並沒有擴張的必要,也就沒有復活軍國主義的必要。國防上,日本受「日美安保條約」保護,不但和美國成為了朋友,而且也不再顧慮北方宿敵——俄國。所以,國防危機也不復存在。任何事物的復活,都要有動機。軍國主義的根基(經濟危機、國防危機)已經在現實中消失了,因此,軍國主義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復活的土壤,所以,它事實上是一個偽問題。餘下的,就是釣魚島問題。釣魚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它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而的確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所謂「有爭議」問題,就是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這么一個問題。從現有的材料看,它的確是這么個問題。這個案件如果要提交到國際法院,並不好判。那麼這個棘手的事兒,如何處理呢?我認為應該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去處理。具體而言,就是「怎麼處理對中國收益最大,就怎麼處理」,這種處理思路意味著並不拘泥於「戰」或者「不戰」,而是中、日之間全盤經濟利益的考慮。無論「戰」、「和」,所有方案都有「成本」和「收益」兩項,收益減去成本,哪個方案獲利最大,就用哪個方案。我想,作為一個號稱「愛國者」的你,應該不會反對這種看法,沒有比這個更務實的了。有了這種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務實思維,你就能擺脫「為戰爭而戰爭」、「為打日本而打日本」的仇恨桎梏。進一步而言,為釣魚島問題熱血澎湃的憤怒青年,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釣魚島水底下面的石油,你有沒有實際能分享到的一份?換言之,就算戰爭打贏了,「中石化」或者什麼國企去采那個石油,利潤會往哪裡去?是被極少數人享受了?還是你也有份享受呢?如果你並沒有份享受,那麼你為何憤怒呢?為何這么著急呢?你恨什麼呢?這背後有一個相當深層次的問題:國家利益是屬於誰的?這個問題不想明白,憤怒青年永遠只能在「愛國」這個意識形態的周圍打轉,而看不到問題的實質。相信談到這里,讀者對「應不應該仇日」這個問題,心裡應該有譜了。如果需要我把話說得更明白一點,我會奉送大家一句:仇日不仇日,並不應該從意識形態出發,而應該從你、我、他的實際利益出發,如果仇日對你、我、他的實際利益有好處,那麼我不反對仇日;如果仇日對你、我、他的利益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那麼我不得不說:「仇日」其實就是瞎折騰。仇日對你的實際利益有沒有好處,我相信只要你還有一絲理智,你應該知道答案。在本文的最後,來個「一句話總結」:記住歷史,放下仇恨,理智應對。我認為:這樣看待日本,是正確的。
『叄』 誠請各位幫忙幫我想想我到底該怎麼做!
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做個計劃吧,定目標一步步奮斗
『肆』 《如何正確看待日本》
@馮學榮讀史,近代史研究者,居香港。新作《從甲午到七七—日本為什麼侵華》已在香港出版。舊作《歷史其實很雷人》已在中國大陸出版。 我在年輕的時候,和大家一樣仇日,尤其每當看到影視劇裡面日軍屠殺中國人的時候,我恨不得給自己綁上一個超級炸彈,炸沉日本四島。 後來,我發現:仇日情緒其實並不會帶來什麼好處,尤其是相當多的年輕人,把影視劇和真正的近代史等同起來,自己連近代史的真相都還沒弄清楚,就盲目從眾。我想,至少,先把歷史弄清楚、再來仇日,也不遲。 近代以來日本的擴張行為,根本上的、最深刻的、最本質的原因,是日本民族作為當時黃色人種中最能乾的民族,不甘心窩在四個小島之上,因為這四個小島狹小的國土,首先從經濟上(糧食、資源)無法容納日本當年急速膨脹的人口,其次在國防上,沒有戰略縱深,容易亡國。所以,當年的日本,必須擴張。 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果濃縮地來說,可以從1904年日俄戰爭說起。1900年,沙俄受義和團運動的刺激,出兵佔領了中國東北三省的廣大領土,這個軍事佔領的歷史,一直持續了4年。到1904年的時候,日本徵得清政府的同意,出兵中國東北、攻擊沙俄軍隊。日本此次出兵的主要動機有兩個:1、沙俄佔領了東北,威脅朝鮮和日本的國防安全;2、日本想藉此在中國東北取得一些殖民地。 結果日本打敗了俄軍,戰後,日本和清政府談判,一方面,日本向大清國歸還了東三省絕大部分的領土,另一方面,日本以條約的形式,在中國東北取得了以下的殖民特權:兩地(旅順、大連租借地),一路(南滿鐵路),一林(小部分林產),一礦(小部分礦產)。這個條約叫做《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 後來張作霖治理東北,起初他採取親日政策、尊重上述的歷史條約,但張作霖在後期受到了自從1919年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開始轉而採取反日政策,張氏父子兩人開始在東北地區排擠日本人。具體方式很多,舉例有:建設繁密的鐵路網、針對性地迫使日本經營的南滿鐵路破產;建設葫蘆島港,有計劃地迫使日本經營的大連港破產;限制日本僑民在東北地區租地、租房的權利……等等,總之一句話:要掃清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勢力。 後來張學良東北易幟、歸順蔣介石之後,蔣介石和張學良一起,在東北實施了更激進的反日政策,有計劃地策動反日運動,並由國民政府明確地提出:要收回日本在歷史上取得的東北殖民特權(即上述清政府簽字同意給予的「兩地一路一林一礦」),換言之,蔣介石已經公開地、要從東北排擠日本人。 這個案件的糾紛點在於: 1、中方認為大清國簽字給予日本的上述東北特權,是無效的,中國人應該收回這些特權,日本人應該退出中國的領土; 2、日方則認為:日本打沙俄死了十萬條人命、清政府簽字給的上述東北特權是日本的應得報酬,中國排擠日本在東北的既得利益,是違反條約、是不守信用、是對日本人的迫害。 日本政府在這個糾紛問題上,和張學良以及國民政府開展了三年時間的外交談判,蔣介石、張學良一直迴避。不料,在扯皮的過程中,又爆發了(1929)經濟危機,不但如此,蘇聯正在搞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一旦完成,蘇聯將有進攻日本的可能,在種種刺激之下,日本軍方失去耐心,瞞著日本政府、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軍事佔領了中國東北,意圖使東北成為:1、日本的經濟基地;2、日本的對蘇國防基地。 不久,國際聯盟對這個糾紛作出了對中、日雙方「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判,即《李頓報告書》,換言之,當時的國際社會認為:日本有錯,錯在挑起戰爭,但中國也有錯,錯在不履行國際條約、不守信用。 國際調停後,中、日雙方都不接受國際社會的裁判。 問題在跌跌碰碰中,僵持了6年之後,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在黑暗中向演習日軍射擊的事件(註:日本駐軍京津依據《辛丑條約》)。這次可疑射擊事件的真相至今仍然不明,從目前史料看,以下三方都有嫌疑:1、日本軍方激進分子;2、國民黨激進分子;3、蘇俄在中國的代理人(蘇俄最希望中、日爆發大戰)。 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蔣介石在一個月後調動五萬國軍,主動進攻駐扎在上海虹口的三、四千名日本兵。(註:這小股日軍依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駐扎) 日本方面認為蔣介石這次挑釁行為令日本「忍無可忍」,所以大舉出兵中國,聲稱「膺懲暴支」,並在南京犯下大屠殺。 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戰爭的整個過程中,日本軍方一直對日本軍隊的中下級將士隱瞞了關鍵事實的真相、煽動對華仇恨,例如柳條湖事件、中村事件、萬寶山事件、濟南事件、日僧事件……這些事件的真相,日本的國民和軍中的中下級將士一直到戰後東京審判那時,才知道真相並恍然大悟,在那之前,日本軍方控制了媒體、掩蓋了事實、向日本人灌輸「中國人欺負日本人」的觀念,因此才有所謂「膺懲暴支」的說法。日本兵之所以殘暴,不明真相是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日本侵華戰爭的真相,最簡短地總結,就是: 1、日本以條約方式從大清國手中取得了殖民利益; 2、蔣介石、張學良不顧一切要收回這些殖民利益; 3、日本軍閥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綁架日本,發動全面戰爭。 這才是真相。近代史教育所謂的「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並非真相。這個才是真相。 因而,戰後,毛、蔣都將戰爭的主要罪責歸納到「日本軍閥」的身上,而沒有歸責全體日本人,這個歸責的定性,是准確的。 戰爭打起來之後,日本一心要打倒蔣介石政權、扶持親日政權,日本認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日本穩固自己在亞洲的既得利益和領導地位,否則日本民族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安全問題,無法解決。 後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制裁日本、切斷了日本的戰爭能源供應,迫使日本對美國開戰、並走向戰敗。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蔣介石的中華民國,事實上是一個軍人寡頭國家,當時中華民國的國民是沒有民主政治權利的,而且國家的主要資源和利益也被國民黨既得利益集團壟斷……換言之,當時的中華民國並不是一個「人民的國家」,如果從普通老百姓的福祉出發來考量,蔣介石的政府到底比汪精衛的(偽)政府優越多少、其合法性能高出多少,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整個中日戰爭的歷史,濃縮地講就是如此。但由於篇幅所限,不少讀者對以上敘述難免還有疑問,我在香港出版的拙作《從甲午到七七——日本為什麼侵華》(中華書局)有詳細的論述,並羅列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 弄清楚了歷史,那麼,以下的認識,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 1、當年的日本,由於經濟和國防的缺陷,必須擴張。中國、朝鮮、琉球、俄國……所有與它相鄰的國家都受到其害,日本的擴張國策,是它在東亞的一個全盤國策,並非專門針對中國。「日本滅亡中國蓄謀已久」的說法並不準確,不是歷史的真相。 2、日本軍隊在南京犯下屠殺罪行的士兵(例如第十六師團)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中,已經基本死亡殆盡。剩下一些漏網之魚,在日本戰敗後放下武器、肉在砧板上,但是,蔣介石除了處決一小部分主要戰犯之外,並未追究餘下的有平民血債的日本兵、反而「以德報怨」、放他們回國,實事求是地說,這事要怪蔣介石。 3、日本政府首腦在正式場合為侵略歷史道歉了不止一次。同時,日本自從1979年開始,向中國提供ODA貸款(含低息貸款、無息貸款、無償援助),這三類數字,都是天文數字,日本的經濟援助,有力地支援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建設。有興趣的讀者請自己翻找資料,這是眾所周知、而又容易讓人忽略的事實。 好,接下來我們談談現實的問題。中日關系目前最現實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兩個問題:1、軍國主義復活問題;2、釣魚島問題。 先談談軍國主義復活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日本歷史上的軍國主義問題的本質。從我看來,日本歷史上軍國主義的本質,還是我在開篇指出的兩點:1、日本人的經濟危機感;2、日本人的國防危機感。 具體點說,近代史上的日本人認為自己居住的四島,糧食、資源嚴重缺乏,無法容納膨脹的人口,為了民族的發展,必須擴張,為了擴張,必須搞軍國主義。其次,日本島國沒有戰略縱深,北方盤踞著宿敵沙俄,西方又有意識形態勁敵英美,日後一旦爆發大戰,日本如果沒有大陸基地,在戰爭中非常不利,因此也必須擴張,為了擴張,必須搞軍國主義。 這才是本質。 可是,前面說的兩點危機:1、經濟;2、國防。現在日本都已經解決了。 經濟問題,日本已經通過國際自由貿易,獲得了當今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糧食、資源,都不再是問題,在可預見的將來,並沒有擴張的必要,也就沒有復活軍國主義的必要。 國防上,日本受「日美安保條約」保護,不但和美國成為了朋友,而且也不再顧慮北方宿敵——俄國。所以,國防危機也不復存在。 任何事物的復活,都要有動機。軍國主義的根基(經濟危機、國防危機)已經在現實中消失了,因此,軍國主義在可預見的將來,沒有復活的土壤,所以,它事實上是一個偽問題。 餘下的,就是釣魚島問題。 釣魚島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它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而的確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所謂「有爭議」問題,就是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這么一個問題。從現有的材料看,它的確是這么個問題。 這個案件如果要提交到國際法院,並不好判。 那麼這個棘手的事兒,如何處理呢?我認為應該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去處理。具體而言,就是「怎麼處理對中國收益最大,就怎麼處理」,這種處理思路意味著並不拘泥於「戰」或者「不戰」,而是中、日之間全盤經濟利益的考慮。無論「戰」、「和」,所有方案都有「成本」和「收益」兩項,收益減去成本,哪個方案獲利最大,就用哪個方案。我想,作為一個號稱「愛國者」的你,應該不會反對這種看法,沒有比這個更務實的了。 有了這種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務實思維,你就能擺脫「為戰爭而戰爭」、「為打日本而打日本」的仇恨桎梏。 進一步而言,為釣魚島問題熱血澎湃的憤怒青年,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釣魚島水底下面的石油,你有沒有實際能分享到的一份?換言之,就算戰爭打贏了,「中石化」或者什麼國企去采那個石油,利潤會往哪裡去?是被極少數人享受了?還是你也有份享受呢?如果你並沒有份享受,那麼你為何憤怒呢?為何這么著急呢?你恨什麼呢? 這背後有一個相當深層次的問題:國家利益是屬於誰的?這個問題不想明白,憤怒青年永遠只能在「愛國」這個意識形態的周圍打轉,而看不到問題的實質。 相信談到這里,讀者對「應不應該仇日」這個問題,心裡應該有譜了。如果需要我把話說得更明白一點,我會奉送大家一句:仇日不仇日,並不應該從意識形態出發,而應該從你、我、他的實際利益出發,如果仇日對你、我、他的實際利益有好處,那麼我不反對仇日;如果仇日對你、我、他的利益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好處,那麼我不得不說:「仇日」其實就是瞎折騰。 仇日對你的實際利益有沒有好處,我相信只要你還有一絲理智,你應該知道答案。 在本文的最後,來個「一句話總結」:記住歷史,放下仇恨,理智應對。 我認為:這樣看待日本,是正確的。
『伍』 要求是寫一下你身邊的鄰居,或是認識的身邊的的那些先進革命人
香港義工黃福榮曾不顧家人反對,參加 "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義舉,在"414」玉樹地震時,本已逃出生天,
但當獲知尚有1名教師及3名學生走避不及,被壓在倒塌的瓦礫堆中後,即不理危險,立即折返孤兒院救人,未幾再
發生餘震,部分搖搖欲墜的房屋亦告坍塌,黃福榮慘遭活埋,稍後被救出惜證實不治不幸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對於
黃福榮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跡,有人稱其為「偉大的志願者」,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代表香港政府對其家屬表示沉
重哀悼,並表達以最崇高的敬佩。
對於黃福榮,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他忘生死、援骨肉的英雄情懷!曾經有人說過那麼一句話:英雄乃不祥之物!
顧名思義就是英雄就是不吉祥的人或者是一個東西!或許作者的願意我不知道!但是我想說英雄是一個民族前進的
路標!正因為他們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或是不願做的事!我想英雄應該被銘記!而不是被遺忘!如果是後者那樣!
也就只能說是英雄的悲哀,更是我們民族的悲哀···
這樣的人或許還很多!但是只要你換個角度想一想,這類人在偌大的中國又能佔到多大的比例呢!我在網路上看到
了這么一副對聯,聯意如下:日本是大核(和)民族,中國乃鹽荒(炎黃)子孫,橫批是:有碘(點)意思.這或許也是
當今中國的一大悲哀吧!!!究其原因,就是中國人的劣根性——盲目從眾!
看看劉安華和寧健是四川省北川縣安昌鎮人,2008年在老家遭受了地震,2009年得到當地的無息貸款到玉樹開餐館,
沒想到不到一年,再次遭遇地震這兩位北川人說,「3年經歷了2次地震」。
4月14日地震後,劉安華和寧健在帳篷里結識了幾個老鄉:做裝修的四川老鄉何平宴和開傢具店的老鄉王文飛。
一商量,幾個人決定開個免費餐館:給需要幫助的人免費提供午餐、晚餐和開水,「2008年汶川地震,人家幫
過我們,現在我們也該幫幫他們」。4月20日,幾個人把開免費餐館的想法告訴了玉樹州工商部門。盡管帳篷緊張,
一聽說要開免費餐館,玉樹州工商局副局長尹寶群當即批准調撥3頂大帳篷。第二天,免費餐館開業了。當天,免
費餐館煮了3袋米,每袋50斤。免費餐館的消息傳開後,22日,上千災民排隊吃飯。煮了4袋米,還是有些災民沒吃上飯。
開免費餐館每天要花多少錢?劉安華和寧健都搖頭,「沒算過」。但是,他們開的免費餐館,影響越來越大。4月23日
上午10點,藏族姑娘卓尕和卓瑪趕來幫忙洗菜和擇菜。11點,在玉樹租地種菜的河南南陽人劉厚曉聞訊送來一筐油麥菜
,50斤;11點5分,在玉樹開電焊鋪的甘肅臨夏人焦世勇送來一個鐵爐子,前一天他還送來兩袋大米。
11點20分,玉樹縣民主路工商所副所長巴桑旦朱來到餐館,不住地對幾個四川人說:我們太感謝了!
看到劉和寧兩人的義舉!我也想過這有說明什麼呢?說明中國人也不是無葯可救!
想一想我們的革命先輩吧!為了我們後世子孫他們在人斗,和天斗!想想我們先輩中的抗日先烈楊靖宇將軍,狼牙山
五壯士,以及八女投江。援朝烈士黃繼光等,再想一下我們的修建青藏公路犧牲的烈士先輩!還有那守候在邊疆的年輕的
戰士們!他們冒著隨時被惡劣的天氣吞噬的危險,以及長久的寂寞和對家人的思念和不舍!我們能做的就是為了一個謠言
就弄的人心惶惶!社會物價動盪的笑話么!
英雄或許是不詳之物!那隻是對英雄的被遺忘的悲哀的不忿!懷念那已經遠去的英靈吧!或許他就生活在我們的身邊
!在我的身邊沒有那受人愛戴的先進革命人!但是他們從不曾從我心裡遠去!
尊重那些正在做著革命先烈做著同樣的事的人吧!也尊重那些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們!
『陸』 重慶市合川市政府留言信箱
我是土場鎮的居民,看到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變成了熙熙攘攘,心裡有一些不堪,我想把土場鎮的一些資源利用一下,希望領導們能看到此信息!用你們的眼光確認一下我的思路是否成熟!
『柒』 我在普雄租地五畝要做娃娃魚養殖建設基地,請問養殖無息貸款申請報告書怎麼寫
報告書框架:
1、娃娃魚介紹
2、娃娃魚行業發展現狀及優勢(結合國家「十二五規劃」,圍繞國家提出的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等)
3、公司介紹及發展規劃
4、附件(相關證件)
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