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界定一套房还是二套房
您名下无房在杭州肯定也是按首套计算的,在缴纳契税等方面可按首套享受到一定的优惠。
但是由于您有过贷款记录,杭州认房又认贷,首付需要6成。
感谢您的提问,望采纳!
② 买新房子按揭贷款,银行怎么界定一套房、二套房
要看你买房当地的政策
1.认贷不认房,即只要你名下之前没有做过房屋贷款,就算一套,即使之前做个然后卖掉或者还清了都算二套了,
2、认房认贷:就是名下有房产(不管是否有贷款)都算二套。
公积金贷款:只要之前没有做过公积金贷款,哪怕做的是商业贷款,都算第一套
③ 有一套商业贷款住房,用公积金在购一套算第二套房吗
有一套商业贷款住房,用公积金在购一套算第二套房。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不低于6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第二套房”或“多套房”的认定标准:
一、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
二、对于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如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可比照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但借款人应当提供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依据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出具的家庭住房总面积查询结果。当地人均住房平均水平以统计部门公布上年度数据为准。其他均按第二套房贷执行。
三、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按前款规定执行。
四、商业银行应切实履行告知义务,要求借款人按诚信原则提交真实的房产、收入、户籍、税收等证明材料。凡发现填报虚假信息、提供虚假证明的,所有商业银行都不得受理其信贷申请。对于出具虚假收入证明并已被查实的单位,所有商业银行不得再采信其证明。
对发生上述情况的借款人和单位,商业银行应及时向其所在地银行业协会报告,由银行业协会负责收集上述信息并予以通报,监管部门列入重点检查内容。
④ 商业贷款有二套房的限制吗
您好,请问您第一套房子是否有贷款。如果您名下没有贷款,在买房子在银行这面其实是首套,按照题目您的贷款105万是可以的,但是还得看银行的评估值。感谢您的提问,希望能够帮到您。
⑤ 一套房商业贷款二套房可以公积金贷款吗
可以参照,各地规定不一样
[上海公积金贷款]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调整的通知
沪公积金〔2016〕24号
上海市住房置业担保有限公司、各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受托银行:
根据2010年《关于调整2010年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政策的通知》(沪公积金[2010]57号)文件精神,现就公积金个人贷款业务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5年年末,本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5.5平方米。据此,本市购买第二套改善型住房申请公积金贷款的家庭,现持有住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调整为不高于35.5平方。
二、2016年3月1日起,新受理的第二套改善型住房公积金贷款按此标准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
2016年3月1日
⑥ 商业贷款“首套房、二套房”如何界定
到底什么样的情况才能申请首套房贷,什么样的情况只能申请二套房贷?小编把最常见的几种贷款情况都进行了分类,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了解一下。
可申请首套房贷:
1、名下无房产,想申请贷款买房。
2、全款买过一套房,想申请贷款再买房。
3、贷款买过一套房,商业贷款已结清,再贷款买房。
4、全款买过一套房,后来卖掉了,房屋登记系统查不到房产,再贷款买房。
5、当地暂不具备房屋登记系统的查询条件的,银行尽职调查核实购房人已有一套住房且贷款已还清,再贷款买房。
6、夫妻两人,一方婚前买房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婚前购房用的是公积金贷款,婚后两人想要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若贷款已还清,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借款人偿付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因素灵活把握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可按首套申请。
7、 个人名下有两套房的商业贷款记录,全都已还清且出售,同时能够提供两套住房出售的证明,这种情况下再贷款买房。
8、个人名下有一套房商业贷款已还清,另一套是公积金贷款也已经还清,申请商业贷款再买房。
9、夫妻两人,一方婚前有房但无贷款记录,另一方婚前有贷款记录但名下无房产,婚后买房申请贷款。
10、贷款买过二套以上房,后来全部卖掉,通过房屋登记系统查询不到房产,但在银行征信系统里能查到贷款记录,再贷款买房。
可申请二套房贷:
1、贷款买过一套房,若贷款未结清,再想申请贷款买房。
2、个人名下有两套房的商业贷款记录,一套已还清,另一套未还清,此时再贷款。
3、夫妻两人,一方婚前买房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婚前购房用的是公积金贷款,婚后两人想要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若贷款未还清,想再申请贷款买房。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06-29,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