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住房公积金两夫妻可以同时使用吗
1、夫妻双方可以同时使用公积金贷款。
2、第一套房贷款结清后,两夫妻可以再同时使用公积金贷款购买另一套住房;
3、两夫妻不可以同时使用公积金贷两笔贷款去购买两套住房;
4、两夫妻自筹资金购买住房后,两夫妻可以同时使用公积金提取现金;
5、两夫妻没有房去租房,两夫妻可以同时使用公积金提取现金。
(1)公积金贷款夫妻双方都可以对冲扩展阅读
夫妻双方需要携带以下资料原件和复印件到银行申请开设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
1、身份证;
2、上一年度养老保险缴费证明或收入纳税证明;
3、就业登记证(登记显示为待业状态);
4、银行个人储蓄账户存折或银行卡(需要办理按月扣款者提供)。
参考资料
网络-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Ⅱ 以夫妻双方名义公积金贷款买房,还款时可以用双方公积金每月冲抵吗
可以,还可以用直系亲属的公积金冲还贷
不过我建议你一年冲一次,冲本金哦,这样可以省点利息钱
Ⅲ 夫妻双方都有公积金可以一起还贷吗
可以。
1、夫妻双方是可以同时使用公积金贷款的。在申请贷款的时候,需要夫妻双方提供身份证、结婚证、购房缴款凭证、双方的收入证明、购房的合同、首付款证明、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等材料。不过每个贷款住房公积金夫妻双方的具体贷款额度是由贷款银行及房改委资金管理结合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综合确定。
2、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夫妻双方共同办理公积金贷款,那么这个贷款额度就是以两个人缴存的公积金余额来计算,远比一个人申请贷款的额度要高。但是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的确定是按照不可以高于夫妻双方还款能力的系数计算。
3、不过夫妻双方共同申请公积金贷款确实能够减轻独自一人贷款的压力,但是在会在双方离婚时产生很多纠纷,所以夫妻双方申请人在保护自己的个人权益还要衡量利弊。而且夫妻双方要没有贷款过住房公积金或者是已经还清之前贷款的公积金才能够申请。
公积金贷款买房流程:
1、公积金住房公积金贷款相关材料准备齐全,然后携带资料到贷款经办部门办理初审及相关评估,按照规定需要对借款申请人进行个人信用评估的,借款申请人需在贷款经办部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在信用评估《授权书》上签字。
2、贷款经办部门工作人员会向借款申请人开具《抵押物评估通知单》,然后借款人要到住房公积金管理核心指定的评估机构申请抵押物评估。贷款经办部门工作人员依据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贷款所需材料及有关机构的评估结果进行复审,工作人员将通过借款申请人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借款申请人进行电话核实、确认。
3、在申请通过以后,贷款人需要持住房公积金贷款面签所需材料到贷款经办部门办理签字手续,对于需要缴纳评估费及担保费的借款申请人需先到指定柜台缴纳费用并领取发票。借款申请人及共同申请人、抵押人、出质人在贷款经办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借款合同》等相关合同单据的签字手续。然后等待银行放款后到银行领取借款人相关合同单据就可以了。
Ⅳ 夫妻双方可以同时用公积金贷款吗
可以。
公积金贷款流程
提交资料:
借款人到本人缴存公积金的公积金管理中心所属管理部申请公积金贷款时,选择担保中心提供担保的,应提交包括担保申请所需材料在内的全部个贷申请所需材料,包括个 人及配偶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离婚证,购房首付款证明资料,购房合同,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等。
开具担保申请审核通知单:
管理部对借款申请初审通过后,开具《担保申请审核通知单》,打印《借款合同》、《抵押(反担保)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将全部个贷资料交与担保中心。
担保申请审批:
担保中心对担保申请进行审核,借款人符合担保条件的,担保中心开具《担保申请审批意见书》;借款人委托中介机构代办公积金贷款的,担保申请手续由代办机构负责代理并代收担保服务费。(注:代办中介机构须具备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资质认证,且与担保中心签有合作协议。)
缴费:
借款人依据审核通过的《担保申请审批意见书》缴纳担保服务费。担保中心开具担保服务费发票,对审批通过的《借款合同》、《抵押(反担保)合同》、《收押合同》等法律文件加盖担保中心公章。
材料转送:
审核后的个人贷款申请资料(包括盖章后的合同),由担保中心转送住房公积金管理部;委托中介机构代办的,由中介机构负责上述资料的传递工作。
签署合同:
住房公积金管理部监督指导借款申请人在《借款合同》、《抵押(反担保)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上签字。
Ⅳ 是否可以夫妻双方的公积金一起月冲贷款
这个得看你爱人的单位了
有的单位可以按月支取公积金还贷款,但是有的单位就得1季度一支取,有的还半年呢
你还是让她先问问单位吧
再说地区和地区也不一样
你再打电话咨询一下,你们当地的公积金管理中心,看夫妻是否能都提取公积金
就是要看单位也要看地方了
Ⅵ 夫妻双方有公积金,买一套房想要月对冲两人的公积金,是不是两人都要办房贷才能对冲
不需要,只要一方贷款,提供相应手续,证件,比如结婚证,购房合同等等,具体你可以问问你们双方单位人事,如果他不了解,你可以直接咨询公积金管理中心,各地政策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