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4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02万亿元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9日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显示,4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1615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4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43.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4月份,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4165亿元,以实体经济贷款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3471亿元。
另外,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606亿元,同比少增274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24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738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3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785亿元。
从货币供应看,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8.47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4.06万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3个百分点。
同日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09.6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080亿元。
⑵ 资料分析2013年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约是2011年同期的多少倍
因为增长率的公式是(A/B)-1 ,也是多几倍的公式。所以当要求是几倍的时候,需要把1加回来
⑶ 201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7.47 万亿元”是怎么得来的
首先,你算的是去年末的数据而不是年初的数据。
具体你可以去央行的网站统计数据内查询,可得:
2011年1月人民贷款余额是48.35万亿。
而最下面的注释中说明,一月数据贷款比年初增加1.03万亿,所以年初就应该是47.32
所以累计增加54.79-47.47.32等于7.47万亿。
以上数据已经四舍五入处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⑷ 银行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银行对生产销售等现实存在的企业(而不是网上的虚拟企业)截至目前发放的贷款实际总数额,称为“余额”。例如,截止今年8月底,某省工商银行,共给本省的汽车厂、电子厂和其他所有在工商局登记的合法企业共发放各种贷款余额900亿元。或者说,这些所有的企业加起来,总共欠着省工行900亿贷款。
⑸ 什么是新增人民币贷款
新增人民币贷款即新增贷款,新增贷款是用来反映我国金融机构向企业和居民发放的人民币贷款的增加额的一个统计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向社会公布。
新增贷款的计算方式为:新增贷款=本期末贷款余额-上期末贷款余额。
新增贷款是指现有的贷款款额。
A.其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① 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少;
② 一般贷款品种占比多,创新贷款占比少;
③ 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多,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少;
④ 实际用于铺底的多,用于周转流动的少。
B.新增贷款结构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① 传统行业多,新兴行业少。
② 一般贷款品种占比多,创新贷款占比少。
③ 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多,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少。
④ 实际用于铺底的多,用于周转流动的少。
⑹ 综合当前的经济形势, 分析我国中央银行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其效应如何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目前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则应: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规定的、需要交存存款准备金的一般性存款范围,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的进行现金卖断和正回购交易。
2011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亿元。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万亿元,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6%。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549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⑺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多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03万亿元,这些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
在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中,上半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同比多增1069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持续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将继续收紧,企业对信贷融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未来,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企业整体信贷融资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在企业信贷融资稳中有增的同时,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从政策落地情况看,这些精准聚焦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0.9%。
不过,同样是普惠金融领域,农村和农业贷款增速却有所减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外币涉农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3864亿元。6月末,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季末低1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较2017年占比水平低1.9个百分点。
连平表示,在各项融资渠道都明显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作为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收紧,房地产贷款增速多个季度持续回落。未来,随着棚改续建项目的不断加快,国家重点支持的各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在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的同时,开发贷款仍将保持低增长态势。
来自新华社
⑻ 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
2011年央行公告称,将在10月14日发行70亿3月期央票,并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额度200亿。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市场资金的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
2011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总体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国内通胀预期依然较强,稳定物价的基础还不牢固。2011 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4 万亿元,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6 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 个百分点,3 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在多项调控措施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进一步向常态回归。2011 年6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1 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增速比3 月末低0.7 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增速比3 月末低1.0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4.17 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 亿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76 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显著上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上升,6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9%,比3 月份上升0.38 个百分点。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716 元,比上年末升值2.33%。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节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巩固前期调控成果,科学评估判断政策的当期和预期效果,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
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合理运用利率、汇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管理等多种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结构调整特别是农业、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执行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督促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及时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继续加强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表外资产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管理,加强对跨境资本的有效监控。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推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⑼ 论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近几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有效性问题,并通过总结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通货紧缩;公开市场;中央银行
一、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
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中长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基本建设等固定资产贷款继续得到控制,流动资金贷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将保持在15%左右(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均为15%)。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从前10个月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长速度达到了18%,9月份为17.9%,高于年初预计的15%.M1增长了12.1%,M0增长了9%.整个金融机构贷款平稳增长,贷款结构进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8%,略高于年初预定目标。但总体和年初预定目标相差不大。2005年物价上涨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点后,存款利率仍为“负”。“负利率”的长期持续将加剧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泡沫)的危险。2005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已步入较为稳定时期,为减轻通货膨胀压力,防止资产泡沫,理顺资金供求关系,央行会逐步、小幅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争取恢复对货币市场的控制权,削弱因汇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国内利率结构扭曲,以降低未来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保持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适度控制是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银行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落实利率市场改革的相关政策,研究进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的引导能力,协调各利率的关系,提高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利率定价能力;三是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积极发挥货币政策在优化信贷政策中的作用,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既要增加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有效益有市场的企业的贷款,继续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就学的信贷,又要提高金融资产质量,改进金融服务,引导商业银行增强对周期变化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市场创新。六是研究扩大消费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广信用卡等个人消费业务。
综合来看,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是有效的,通过对历年货币政策的回顾,不难发现,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