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家扶贫项目有哪些
我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分别为: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这其中,既包括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等“传统项目”,也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等新手段新方法。
(1)扶贫贷款防控工作步骤扩展阅读:
扶贫项目资金申报的基本要求和程序:
(一)规划先行、择优立项。按照“纲要—>规划—>项目申报—>下达立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下达项目资金计划—>组织实施”的工作思路。未列入规划和项目库的扶贫项目,一般不安排扶贫资金。
(二)逐级申报、分级管理。坚持扶贫项目到村到户的原则,明确扶贫项目申报流程为:
1、产业化扶贫项目和国家及省级扶贫试点项目。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涉及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的扶贫项目以及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试点项目,均由项目实施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立项申请,经县扶贫部门及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查通过,报市(州、地)扶贫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后,择优推荐上报省扶贫办。
省扶贫办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审、竞争入围,完成立项审批。
2、乡镇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扶贫项目。省、地、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规划建设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扶贫项目及其它扶贫项目,由项目实施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项目立项申请,经县扶贫部门及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报市(州、地)扶贫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立项审批,同时报省扶贫办备案确认。
3、雨露计划培训项目。其中,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贫困地区农村新增劳动力开展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培训,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及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中专院校,均由县申报,经州报省审批。
产业化技能培训项目,主要围绕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油茶、果药竹等产业化扶贫项目和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实施的农户(单位),由县申报,经州审批后,报省扶贫办备案;
4、信贷扶贫项目。包括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和项目贷款贴息。小额信贷贴息资金主要集中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定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及非重点县的贫困村农户,围绕草地生态畜牧、蔬菜、油茶、果药竹等产业化扶贫项目发展生产。
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由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根据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达的年度全省规模计划,向各市(州、地)下达指导性计划。各县(市、区、特区)扶贫部门按规定程序逐级推报贴息项目,经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共同审查同意后,逐级下达和拨付资金到县财政,再由财政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5、社会帮扶项目。由项目所在地乡镇党委政府提出项目申请,经县扶贫部门及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通过,报市(州、地)扶贫办汇总综合平衡,并与对口帮扶城市共同研究审批后,报省扶贫办备案。
❷ 湖南:金融扶贫将起到“源头活水”作用
三年前,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如今湖南扶贫开发已经到了攻坚阶段。如何让湖南445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如何让高屋建瓴的扶贫政策飞入偏远山区的每个普通贫困户家中?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又如何以组合拳之势,扭转贫困地区的面貌?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湖南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智勇。
“四跟四走”的新路子
记者:湖南贫困人口在全国排第5位,占到全国近1/10,目前湖南还有445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已经到了攻坚拔寨阶段。未来3-5年,产业精准扶贫的目标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湖南探索出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张智勇:2014年起,湖南在麻阳、芷江等地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新路子,并以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为平台,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
3年来,共实施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229个,累计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2亿元,整合其他资金60亿元,引导690家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参与,直接帮扶贫困人口60万人,带动县级扶贫产业项目帮扶贫困人口100万人以上。
未来几年,我们将继续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进一步深入推进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每年精准帮扶20万以上贫困人口,带动县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帮扶3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积极探索产业分红及股权 收益
记者:对贫困户的扶贫支持中,产业精准扶贫是重中之重,目前我省有哪些好的产业扶贫模式?未来还将推出哪些创新型的产业扶贫做法?
张智勇:我省在提出“四跟四走”产业帮扶路径的同时,提出了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模式供贫困户自主选择。直接帮扶模式,就是对既有产业发展愿望,又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直接参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通过以奖代扶、 贷款 贴息等方式,予以直接帮扶。委托帮扶模式,就是受贫困对象个人或集团委托,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方式,将国家给予特定对象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意愿合作的、有社会责任的、讲诚信和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行项目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相互间以契约形式,明确责权利关系,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股份合作模式,就是秉承贫困对象个人或集团意愿,鼓励探索将扶贫对象户的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产业分红收益与劳务收益转股增效的新模式,力争使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起到“源头活水”作用
记者: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的资金问题一直是难题,金融扶贫将起到“源头活水”的作用,请问目前我省金融扶贫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未来还将探索哪些新模式,借助金融力量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张智勇:扶贫工作,说到底就是解决“人”和“钱”的问题。我们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相对来说总量不是很大,需要用钱的地方却很多,分到产业扶贫上就非常有限了,这就要引入金融“活水”,借助社会金融资本来“浇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金融扶贫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需要在实践中趟出路子。
这些年来,我们在金融扶贫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引进中国基金会中和农信小额贷款公司、推进沅陵全国农村金融试点、建设村级小额信贷微型担保平台、试行村级扶贫互助金模式、扶贫农业企业担保等金融扶贫试点,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特别是2014年11月底,我们与省农村信用联社合作,推出了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内容的扶贫小额信贷模式,有效破解了贫困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突破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资金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小额信贷”飞入寻常百姓家红网
“瓶颈”,成为我省最具特色的金融扶贫亮点,得到国务院扶贫办高度认可,并在全国推广。
贫困地区产业要发展,企业和贫困农户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统筹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在扶贫企业融资和扶贫保险方面,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一是和财政厅、省农行联合制定《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精准金融产业扶贫的意见》,力争十三五期间面向参与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投放贷款200亿元以上,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000家(户)以上,对接联系贫困村1000个以上,带动100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一是联合省保监局准备出台《湖南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湖南省“扶贫特惠保”工作实施方案》,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家庭综合保障保险全覆盖,兜住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的底线,实现产业保险对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重点保障,着力解决因意外事故、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