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学生助学贷款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啊
大一就得办 你在暑假把材料准备好 入学通知书里应该有填的申请书证明 大一开学带过去上交 一般没有很多人同时递交 班里觉得情况差不多 第一学年能给2000一年 大二还得重新申请 学校也会有一些助学政策 这个需要到学校再咨询老师
② 中行国家助学贷款期限有多长
中行国家助学贷款期限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③ 助学贷款年限建议填几年
只要是6-14年期间都可以,通常是在学制的基础上增加10年,具体几年需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酌情选择。助学贷款的年限关乎毕业之后所还金额及年限的问题,这里来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简单来说,你的助学贷款年限就代表着你最多会用几年的时间来还清贷款,如果填写的是6年,就意味着你需要用4年的时间还清本金,并支付给银行6年的利息;如果填写的是14年,就意味着你需要用12年的时间还清本金,并支付给银行14年的利息。所以你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助学贷款年限越长,你每年所需偿还的本金数目越低,你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就越高;助学贷款年限越短,你每年所需偿还的本金数目越高,你需要支付的利息也就越低。
其实助学贷款年限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你到时候可以申请提前还款,如果在毕业时一次性还清,那你就不用偿还利息了。
④ 国家助学贷款的期限是多长
助学贷款最长期限是12年,是从刚开始办理助学贷款算起。
助学贷款办理的流程:
贷款受理部门提出贷款申请;
准备材料 。准备相关材料到当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借款人需将申请表填写完整并印章齐全;
审核材料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到登记领表的县(市、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出具身份证明材料(含借款学生及共同借款人身份证及复印件、学生证或录取通知书、户口簿)复印件需要两份、申请表和邮储账号,县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审查;
签订合同 。借款人及共同借款人本人签订《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签订借款合同同时授权邮政储蓄银行从上述账户中扣收贷款本息;
合同回执寄返。借款合同签订完毕后,学生可持合同到高校报到,从2011年起学生只需到高校资助中心办理电子回执,无需再邮寄纸质回执。报到后30日内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未收到回执(最迟不得超过10月30日),视同学生撤销借款申请;
贷款发放与支付。根据合同约定,邮储银行将在合同约定日期发放贷款,并将贷款资金电汇至借款学生所在高校指定账户;
偿还贷款。借款学生毕业后,学生及其共同借款人负责按借款合同约定,按时在个人账户中存入足额资金。
⑤ 大学生助学贷款时间是什么时候
国家规定的助学贷款时间是开学初,一般都是在九月份,但是具体操作起来不是这样的,因为学校开学事情很多,而且办理比较麻烦,你只需要准备好需要的证件就可以了,签合同的时候日期填写的都是九月份。
在学校贷款
申请助学贷款准备资料:需申请助学贷款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请提前准备好贷款资料,具体包括:
(1)特困证明(村、乡镇、县市至少两级及其以上人民政府盖章,证明必须详细写明家庭贫困情况。去村委会开证明,再去盖章就可以了。
(2)父母亲身份证复印件;
(3)父母亲户籍证明复印件;
(4)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
(5)成绩单(要求所在学院综合办出具并盖章,有的学校可能对成绩没有要求,大一新生不要;
(6)班主任身份证复印件;(到学校你就有辅导员了)
(7)有效银行卡(一般需要需在学校所在地开户。学校发的银行学费缴费卡就可以,自己保存);
(8)父母亲同意申请助学贷款的书面知情书,要求父母亲笔签名(部分学校要求有,有的没有要求这个)
上面的主要证件有了就可以,祝你好运。
每个学校的具体操作时间不一样,有的可能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办理好,有的可能推迟到学年结束,不一定的,不管什么时候办好,合同上都是写的九月份。
⑥ 生源地助学贷款高校审批要多长时间
目前国家开发银行与学生签订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同没有明确规定资金划付到学生账户上的时间,在开学时可持贷款合同到校报到。
小编提醒:如果没有贷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可先去学校报到,通过学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也可通过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途径获得资助。按往年经验,一般在年底或第二年年初到帐。
生源地助学贷款查询方法
一般有三种查询方法:
1、可以登录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在线系统网进行查询,查询内容包括个的贷款状态、还款计划、还款记录以及个人信息等内容。
2、可登录支付宝平台进行查询,查询到的内容包括支付宝的账户充值以及还款情况。
3、可通过助学贷款信息网查询,通过该网站,可查询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贷款相关政策的内容。
小编提醒:首次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与共同借款人一起到场办理贷款,另外,除国家信息网外,另外两个网站进行查询,都需提前注册。希望以上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