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對象 > 扶貧貸款優秀個人事跡的案列

扶貧貸款優秀個人事跡的案列

發布時間:2021-05-14 23:34:29

❶ 2020年脫貧攻堅優秀人物事跡有哪些

一、丁建華

男,回族,59歲,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旱天嶺村是個移民搬遷村,為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華毅然放棄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工作,擔任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

為了給村民蹚出一條成熟的增收路子,他帶頭養雞、養羊、養牛、養兔子,最終找到了肉牛養殖這個符合旱天嶺村實際的脫貧產業。村民貸款養牛,他用自己的財產進行擔保;有村民遭遇意外無力還貸,他主動幫村民償還本息。

6年來,他累計為全村擔保貸款6000餘萬元,並替貧困鄉親償還本息200餘萬元,為此他耗盡家產,還背上了幾十萬元外債。他自己鑽研獸醫技術,成為村裡的「牛保姆」,免費為村民養殖的肉牛看病。通過發展肉牛養殖,旱天嶺村1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0元。

截至2019年底,旱天嶺村536戶1845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3%。

二、馬金蓮

女,漢族,35歲,群眾,山西省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金蓮原是呂梁山區一名貧困家庭婦女,2016年,她參加了政府組織的護理護工培訓,結業後到北京就業,從一名保潔員干起,經過自身努力成長為家政公司的業務經理。2017年,她返鄉創業,注冊成立呂梁市懿星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並擔任總經理。

2018年,她又創辦職業培訓學校,累計培訓1700餘人,幫助900餘人就業,帶動200多個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馬金蓮是農民自主創業並帶人脫貧致富的傑出代表。先後榮獲「全國最美家政人」「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脫貧攻堅獎」等稱號。

三、王文成

男,蒙古族,65歲,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寶昌鎮邊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文成所在的太僕寺旗為國家級貧困縣,他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甘於奉獻,吃苦在前,立足邊牆村實際謀發展,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依託產業項目支撐、財政資金支持,求真務實、艱苦創業,到2019年全村貧困群眾均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達到1.7萬元,271戶69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8%。

他敢於啃下硬骨頭,聚焦土地承包經營權矛盾突出問題,完成土地的重新分配。填廢坑建大棚,動員村民迅速完成光伏項目用地征地,推動光伏發電項目落地,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立了太僕寺旗昌祺紅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入社村民114戶340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打造集生態觀光、農俗體驗、特色餐飲住宿於一體的農俗游示範村。成立了太僕寺旗首個中葯材協會,帶動50餘戶貧困戶增收,為婦女、中老年勞動力提供季節性務工的場所,有效增加村民收入。如今的邊牆村景美、人富,百姓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

四、王傳喜

男,漢族,52歲,中共黨員,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20多年前,代村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村集體負債近400萬元。1999年王傳喜上任,立志帶領鄉親們「拔窮根,摘窮帽」。

他迎難而上,帶領黨員群眾把代村發展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民生活富的先進村,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2019年村集體經濟總產值達到30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9萬元,比20年前翻了30多倍。

王傳喜堅持邊發展邊用發展成果扶貧,2012年以來,先後建設「印象代村」等6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了黨建、科技、資金、人才等多種扶貧辦法,幫助200多個村、1000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扶貧總投資超過1億元。

五、王昭權

男,苗族,50歲,群眾,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沙子坡鎮四坳村村民。

王昭權自幼患有小兒麻痹症,無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他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主動脫貧的意志和助人脫貧的義舉,書寫了震撼人心、催人奮進的脫貧致富傳奇。他克服身體障礙,手腳並用養牛,實現年收入2萬元以上。

2018年1月,他主動申請「脫貧」並牽頭成立村裡第一個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動鄉鄰共同把肉牛養殖向周邊村寨輻射壯大。目前,全鎮養牛專業戶已達776戶,其中貧困戶306戶,肉牛存欄2185頭,戶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

他樂於「現身說法」,向幹部群眾分享不等不靠、不爭不要、不屈不撓的精神及養殖經驗。他的事跡被製作成視頻在全縣365個村展播,有力鼓舞並增強了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的信心和動力。

❷ 幫寫一篇信貸員優秀事跡

4月20日,延邊農村合作銀行對多年來積極申請、使用和按期償還貸款的109名優秀誠信農民每戶發放了價值1萬多元的農用四輪拖拉機。
省委常委、州委書記鄧凱,州長李龍熙,州委常委、秘書長車光鐵,副州長王福生等出席發車儀式。
李龍熙在發車儀式上說,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延邊農村合作銀行為支持我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去年,延邊農村合作銀行發放農業貸款5.5億元,佔全州農業貸款總量的95%,一大批農民和種植養殖以及農業生產項目獲得了信貸支持。此次延邊農村合作銀行拿出130萬元,獎勵誠信農戶,既是鼓勵農民誠信守諾、更好地運用信貸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也是延邊農村合作銀行有效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反哺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具體行動。
在發車儀式上,鄧凱將金燦燦的車鑰匙交到農民代表手中。隨後,受獎勵的誠信農民朋友們駕駛著100多輛身披大紅花的四輪拖拉機緩緩駛出州農村合作銀行大院,高高興興地把車開回了家。

本台記者朴春光 郭日新報道

❸ 扶貧先進個人主要事跡

扶貧先進個人主要事跡:

沈為明,男,漢族,1964年9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1984年8月參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阿榮旗農牧局工作。該同志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在扶貧工作上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辛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扶貧工作作出了積極貢獻。

勤學思考、精準識別,不斷提升扶貧工作能力。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沈為明同志積極學習上級扶貧相關政策、參加扶貧培訓,強化幫扶意識、拓寬幫扶思路、落實幫扶項目。為了准確把握他所包扶堆糧山村曹守禮、盧國喜等4戶貧困戶基本情況,多次上門走訪。

有針對性地做好扶貧施策工作。他經常輕車簡出,深入村裡調查研究、摸底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村「兩委」和黨員群眾代表意見。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和該村的實際情況,幫助村裡制定了年工作規劃,明確工作目標,理清發展思路,確定幫扶措施。

使幫扶工作扎實有序開展,有效的增加了貧困戶收入,有力的改善了包扶村的集體經濟。並且他同扶貧工作隊和鄉村幹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戶走訪座談,訪貧問苦,幫助積極爭取項目,為貧困群眾工作做實事做好事,得到群眾的好評。

不計得失、默默奉獻,甘當後勤「服務人」。沈為明同志利用堆糧山村自然優勢,結合專業知識協助農牧局為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購買40隻雞雛。

他親自組織養殖戶集中到村主任家為其講解如何科學飼養雞雛、怎樣預防疾病、選配飼料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了能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他自掏腰包拿出550元錢購買中草葯種子讓貧困戶種植。

記得2016年6月22日早上8點正在下鄉去堆糧山村途中沈為明突患心梗住進醫院治療,住院一周後他就要求出院,因為心裡惦記自己幫扶的貧困戶還有工作沒完成;還積極參與全旗貧困戶編寫《科學養殖手冊》;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著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和熱衷於扶貧工作事業的堅忍不拔精神。

找准路子,依託優勢,發展扶貧產業。沈為明同志帶領村幹部,駐村引領隊和鄉幹部,深入開展調研,召開貧困戶座談會,讓貧困戶自己分析致貧原因,尋找脫貧措施,制定脫貧計劃,在充分尊重貧困戶意願的基礎上,科學確立了發展種養殖業為主的脫貧致富的路子。

一是2018年底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地「致富能人」來村裡流轉土地,發展中草葯種植,使堆糧山村群眾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通過帶動貧困戶就業增加收入。

二是引導群眾在發展養殖業做文章,積極參與旗里扶貧產業(發展肉牛養殖),沈為明同志在2018年8月前往澳大利亞為我旗挑選安格斯肉牛。

求真務實,急群眾之急,為群眾辦實事。2016年初沈為明同志剛到堆糧山村時,看到村裡從村部通往四組的路缺一座橋,他暗暗記在心頭。與局領導匯報後,經多方協調為該村新建一座12米鋼筋水泥橋,目前已建成達標驗收投入使用,切實解決了群眾出門難的問題。

針對該村五保戶、低保戶居住條件差的問題,他與村兩委一同與旗民政局溝通協調後將李春英老人送到公費養老院。目前,沈為明同志正與村「兩委」班子繼續按照制定的脫貧規劃,同旗扶貧引領隊和鄉幹部一起,做細做實精準扶貧,確保一戶一策落到實處,貧困戶按時按質脫貧。

今明兩年,將重點實施兩個項目,發展中草葯種植業和養殖業,幫助貧困戶搬離「窮根」。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人,就是這樣一個想群眾之所想。

急群眾之所急的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使命感和服務群眾的真感情,用實實在在的幫扶措施幫助困難群眾,讓群眾感受到黨的溫暖和關懷。

情系農村,情系農民,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是沈為明同志奮斗目標和永遠追求。他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工作熱情,獻愛於農村,服務於農民。在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創造幸福生活的進程中,時刻體現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真正本色。

❹ 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3篇

創作思路:


確定中心,寫出深意。我們要著於挖掘所寫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閃光的地方,反復思考,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善於從普通的小事中寫出深意來。

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一件事情的發生,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六方面,即常說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這幾方面,才能使讀者對所敘述的事,有個清楚、全面的了解。

正文:

第1篇:

提起脫貧攻堅,最讓我難忘的便是那段到村扶貧的時光。從吉林伊通鎮關家村包村幹部到關家村的「小林書記」,到貧困戶王中生的幫扶責任人,再到鎮青年志願者愛心服務隊的志願者。

真心求教,立志於「學」,收獲扶貧「業務熟」。作為一名年輕的90後包村幹部,我認真向單位經驗豐富的老同志、鎮扶貧辦工作人員、關家村村屯幹部請教,認真學習脫貧攻堅業務知識。

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的要領方法,打開工作局面。


組織召開脫貧攻堅政策宣講會,下發扶貧政策手冊,並根據關家村每戶貧困戶的具體情況,對照扶貧政策,充分利用各項扶貧政策,有重點及針對性地宣傳醫療、金融、教育等政策,讓貧困戶能真正享受到扶貧政策,確保扶貧政策戶戶知情、人人知曉。


不懼困苦,立志於「勤」,收獲百姓「暖心笑」。作為一個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剛擔任關家村黨支部書記的時候,我對農村工作、全村貧困戶基本情況除了材料上的文字,幾乎一無所知。


經過一段時間的到村鍛煉,我對全村26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大事小情,做到張嘴就來,情況全掌握、困難全清楚、貧困戶全熟識,貧困戶們對胖乎乎的「小林書記」也印象深刻,都知道有個經常來家裡噓寒問暖,積極解決問題的「小林書記」。


在農忙的時候,凌晨五點就到村上帶領村屯幹部走訪貧困戶,核查核准貧困戶相關信息。知道貧困戶徐國春的大米見底了,便自掏腰包給徐國春家買了自家吃的大米,一直因為腦出血後遺症行動不便經常喜怒無常的徐國春見到「小林書記」總是笑嘻嘻的。


知道徐國春的妻子照顧徐國春在收苞米時精力不夠,便協調村幹部幫助借用收苞米的機器;知道貧困戶徐銘浩在讀書,便積極幫助研究教育幫扶相關政策;知道貧困戶吳亞山的妻子因為拉苞米途中摔下來住院,便去看望並自掏腰包送上慰問金……


雖然走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我能做的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我願意懷揣著年輕人的「脫貧夢」,帶著對困難群眾真摯的關懷以及對脫貧攻堅志願服務工作由衷的熱愛,用真心收獲真情,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第2篇:


生活中處處需要愛,愛,無處不在。它也許是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是枯樹的一片新綠;是生病時的一聲問候;是夜空中一顆顆閃耀點綴的星星……教育扶貧便是這愛的種子。


我是小法儀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根據教育局、湯峪鎮教委、學校的統一安排,我跟學校的二十多名教師一樣都被安排了入戶幫扶。吳詩曼便是我幫扶的一名學生。


年初,我與同學校的眾多同事一樣,拿著扶貧宣傳資料,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在第一次去吳詩曼家之前,我心裡多少有些忐忑。


因為在學校時我就從吳詩曼口中了解了一些她家的情況:其爺爺是位聾啞人,奶奶從小便患有小兒麻痹,父親也患有小兒麻痹症,並且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鑒於這樣的家庭情況,我這次上門扶貧會不會吃個閉門羹呢?


步行20多分鍾後,我們終於通過打聽來到她家,果不其然,她家大門緊鎖,於是我通過打聽在村子裡玩耍的孩子群中找到了正在嬉戲的吳詩曼。


我通過詢問得知,爸爸媽媽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見不上幾次面,爺爺奶奶這幾天在果園干農活還沒有回來,在無人監管的處境下,她自己也就沒有自覺得去完成家庭作業,而是在和同學在玩耍嬉戲。


正在我了解情況的時候,她爺爺奶奶幹完活回來了,急忙招呼我和一行的同事去家裡坐坐。就這樣,吳詩曼才回到了家裡,在向家長了解了家庭實際情況宣傳完教育扶貧政策後,看到她還沒有完成家庭作業的想法。


我就主動詢問她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她才告訴我她在學校做了一點,還有很多沒有完成,有些題她還不會做,我就開始給她講解當天的作業,講解中我發現作為二年級的學生,乘法口訣還沒有記熟!我就主動幫她分析乘法口訣表的規律,幫她記憶,並告訴她要抽時間盡快背熟……


通過入戶走訪,我近距離得深入了解到了吳詩曼的家庭情況和學習困難,在接下來的時間了,我一有時間就找吳詩曼談心,了解她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利用課間及閑余時間幫她復習數學學習中的知識,同時在班裡也指定了兩名學優生對她進行學業、學習習慣上的幫扶。


第3篇:


大學好友現今是一名忙碌而又充滿激情的扶貧駐村幹部,平時和她的通話多在五分鍾內結束,昨晚她卻破天荒找我煲了一個小時的「電話粥」,聊天內容無不表達著她對脫貧攻堅的信心以及決心,也「泄露」了部分扶貧幹部「走」「罵」「觀」「花」的工作方式。扶貧幹部的「走」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扶貧幹部有三條路要「走」,一是走最偏遠、艱難的路,跋山涉水、風雨兼程,走向最需要幫助的群眾家中,了解群眾最真實的情況;二是走最真誠的路,通過走訪、談心、拉家常的方式,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聽民意、解民憂、聚民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真正做到走實走心;三是帶領群眾走致富路,俯下身子、挑起擔子,了解當地實情,發掘當地資源特色,爭當產業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帶頭羊」。


扶貧幹部的「走」,帶著「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勇氣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他們腳踏實地,一條路走到底,走向基層、走向一線、走向群眾心裡。


扶貧幹部的「罵」是「忠言逆耳利於行」。2019年10月,一條題為「雲南一扶貧工作者『罵』貧困戶」的視頻,引起網友紛紛點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為何視頻中扶貧幹部指責貧困戶並未被罵,反倒好評如潮?細品不難發現,「愛之深而責之切」,扶貧幹部的「罵」更多的是其一顆以群眾為出發點的赤誠之心。


在這攻城拔寨關鍵時期,扶貧幹部要在「罵」中將「授之以漁」的奧秘「破譯」,將懶漢和「裝睡」的貧困戶「罵醒」。要敢「罵」,並通過「罵」的「激將法」,引導貧困戶講道理、轉變思維,真正振作起來,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用雙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扶貧幹部的「觀」是「一枝一葉總關情」。觀世間百態,品人生百味。扶貧幹部更是要在實踐中練就一雙「火眼金睛」,認清形勢,細查民情,做到不被浮雲遮眼,亦不錯過任何細枝末節,始終堅持群眾事無小事。


要聚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痛點、難點、熱點、堵點,找准精準施策著力點,抓實責任,堅持目標,以解決突出制約脫貧攻堅問題為突破口,列出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針對問題精準發力,強化責任體系支撐,聚焦政策效應,逐一突破,全力補齊短板。


扶貧幹部的「花」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脫貧攻堅任務重,時間緊,這就要求扶貧幹部們多花時間、多花心思、多花精力、多下功夫。


要樹立起愚公移山之志,把脫貧攻堅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攻堅任務緊緊抓在手上,不畏困難,躬身實干,久久為功。始終保持真抓實干、務實擔當,走上田埂、踏入泥地、心繫群眾、不務虛功。


除了「走」「罵」「觀」「花」,扶貧幹部們也在勤找路子、想法子,「解鎖」更多方式,不斷凝聚起打贏脫貧攻堅戰磅礴力量!

❺ 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有哪些典型材料

1、曾德

曾德,簡陽德盛集團董事長,簡陽市商會副會長。曾德積極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的號召,帶領德盛集團組建幫扶工作組,開展對簡陽市新星鄉桐麻嶺村和飛龍鄉方家村的扶貧幫困工作。

建貧困村電商服務站點,持續開展電商培訓,邀請簡陽市的領導直播帶貨,安排公司的銷售實體售賣脫貧村農產品。

曾德充分利用好線上線下渠道幫助貧困村及貧困戶增收。他還協助市政府完成永寧桑葚、新市藤椒等24個「四川扶貧」商標注冊,助力創響「四川扶貧」公益商標。

為幫助方家村和桐麻嶺村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曾德的德盛集團聯合優勢名牌企業,積極幫助兩個村打造生態農家樂,發展休閑採摘農業,開展鄉村綠色生態游,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助力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曾德始終堅持教育幫扶和技術扶貧。針對貧困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他在簡陽市草池鎮秀才溝小學建成希望小學,每年資助10名貧困大學生。針對部分脫貧戶缺乏種植養殖技術的情況,他聯系大型種植養殖企業到村考察,指導村民推廣應用新技術。

針對交通不便導致快遞物流無法入村的問題,曾德讓德盛物流配送中心承擔起鄉鎮「最後一公里配送」。他還引導村民改變原有的單一種植方式,創新推出「盆摘有機蔬菜」,並將其搬入超市、端上宴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曾德還先後組織多場專項招聘會,為貧困戶提供銷售員、保潔工、駕駛員、信息員等就業崗位,大力開展就業幫扶,力求實現「造血式」扶貧。

開展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針對因疫情無法返崗的農民工(含貧困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開發臨時公益性崗位,對孤寡老人等弱勞動力則實行「保障式」扶貧。

曾德壓牢企業聯系貧困村及貧困戶的幫扶責任。針對兩個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他積極推進兩個村的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

4年多以來,德盛集團先後捐資捐物20餘萬元,提供就業崗位約300個,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10多萬斤。

2、楊帆

楊帆,簡陽市扶貧移民服務中心副主任,先後榮獲簡陽市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簡陽市「五有五做」好乾部等稱號。

在扶貧機構重組之初,楊帆第一個主動請纓加入脫貧攻堅隊伍。作為綜合科負責人,她充分發揮扶貧機構承上啟下、協調各方、統籌組織的作用。

擔任市扶貧移民服務中心項目科科長、中心副主任以來,楊帆又挑起全市扶貧資金項目管理工作的重擔。

面對扶貧資金項目管理難度大、遺留問題多的壓力和挑戰,她從管理制度入手,組織協調各行業部門、鎮(街道)有序穩步推動扶貧資金項目工作。

在沒有可供借鑒經驗做法的情況下,楊帆結合實踐、勇於探索,研習歷年文件,牽頭修訂完善實施細則、工作指南,建立扶貧資金項目管理的有效模式,為簡陽市扶貧資金項目規范化、制度化管理作出積極貢獻。

楊帆還研究創新扶貧資金項目管理的有效途徑。她牽頭研究建立「扶貧項目綠色通道」、扶貧項目倒排工期推進制度、項目監管常態化管理制度、扶貧資金項目發現問題跟蹤整改制度等,確保扶貧資金項目經得起歷史檢驗。

楊帆主動探索扶貧減貧帶貧長效機制。她探索扶貧資金多種投入模式,構建利益聯結機制,在扶貧資金項目規范化管理以及產業扶貧、貧困村集體經濟壯大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扶貧是一場攻堅戰,沒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堅持不下去的。」楊帆始終懷著這種激情,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

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她沒有停歇。瞄準簡陽市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她正圍繞解決相對貧困人口問題以及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繼續開拓創新、砥礪前行。

3、劉海川

劉海川,成都簡陽市雷家鎮石岩寺村駐村幹部,是石岩寺村群眾心中的「草莓書記」「扶貧好青年」。自2018年6月到村以來,劉海川就在石岩寺村致富脫貧的道路上奔忙。

「要想富、先修路」,兩年間,劉海川累計爭取到各類幫扶資金超過1000萬元,新建村組硬化道路32.8公里,實現「戶戶通」,新建蓄水池101口,提灌泵站1座,並牽頭建成農業示範園。

脫貧重在增收。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劉海川牽頭建成了石岩寺村現代農業示範園,發展高品質大棚草莓。他聚焦產業長遠發展,打造「石岩草莓」特色品牌,建立產品營銷體系,一舉成為「盒馬鮮生」供應商。

草莓種植戶大多都是貧困戶,拿不出錢買草莓苗和肥料,劉海川先後貸款8萬元,從母親的手術費里擠出3萬元,湊錢借給種植戶買草莓種苗買肥料。

按照「分類分級、精準幫扶」的工作思路,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劉海川發展了「家庭養殖」項目,針對全村普通農戶推廣「茵紅李」標准化種植,並成功打造了「石岩土雞」和「石岩茵紅」兩個特色農產品牌;

形成了石岩寺村「一莓一雞一李」的品牌矩陣,讓村裡「土特產」變成了城裡的「搶手貨」。

扶貧要扶智。為了讓村裡的孩子擁有夢想,劉海川利用寒假搶抓工期,將原本透風漏雨、破敗不堪的農村小學改建為一所同時擁有塑膠操場、計算教室和圖書室的現代化小學。

他還設立專項獎學金,開設駐村幹部支教小課堂,建立公益游學機制,開展「走出農村看世界」公益游學活動,讓孩子們去看看鄉村以外的世界。

在劉海川的帶領下,石岩寺村決勝脫貧攻堅,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6.7%,從貧困村蛻變成為全鎮的產業強村。

他也先後榮獲簡陽市「鄉村振興青年標兵」、成都市「蓉城先鋒·黨員示範標兵」、新華社「中國網事·感動2020」感動人物稱號。

4、劉建國

劉建國,成都東部新區董家埂鎮核桃村黨支部書記。幼年喪母的劉建國在家鄉父老的關懷下成長,為回報家鄉,事業小成的他回到核桃村,臨危受命擔任核桃村黨支部書記。

核桃村是省級貧困村,歷史遺留問題多,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結構單一,脫貧工作異常繁重。劉建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奮戰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一線,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繁重的工作曾經讓他兩度暈倒住院,獨生女兒的婚禮也沒能親自操辦。

針對核桃村耕地少、村民思想觀念落後、人口老齡化嚴重等實際情況,劉建國想方設法鼓勵貧困戶勤勞致富,在有限的耕地上最大化地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奔小康。

劉建國邀請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大的專家實地調研,並與村兩委幹部反復推敲,最終決定在核桃村發展韭菜產業。面對村民的顧慮及反對,他挨家挨戶耐心做思想工作,帶領村民到全國最大的韭菜基地實地考察。

通過了解行情、技術,選育優良品種,逐步讓村民消除了疑慮。他還與貧困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解決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劉建國堅持不落下一戶的原則,將貧困戶增收與貧困村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核桃村成立了集體專合社,採取「農業經紀人+村集體+貧困戶」的合作運行模式;

建立起貧困戶務工收入、效益分成、入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機制,群眾利用土地入股,享受合作社的分紅,幫助貧困戶多渠道、長效穩定增收。

劉建國還創新思路,修建凍庫儲存農副產品,修建彩鋼大棚種植金針菇,修建鋼管蔬菜大棚種植綠色大棚蔬菜,建成20千瓦光伏發電助力村集體增收,為村民就近務工創造條件……

在劉建國的帶領下,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核桃村順利通過脫貧攻堅評估驗收,實現脫貧摘帽,並先後獲得四川省「文化扶貧示範村」、成都市「三美」示範村等榮譽。劉建國也多次榮獲鄉村「新鄉賢」「優秀支部書記」等稱號。

5、吳啟紅

吳啟紅是成都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根據組織安排,吳啟紅來到簡陽市石鍾鎮民強村掛職駐村扶貧。

他用好掛職廣安市前鋒區副區長分管扶貧和農口工作積累的經驗,以及成都大學的各項資源,全力幫助民強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民強村村民奔康致富。

吳啟紅在產業發展上謀實招,在民強村牽頭發展起了「訂單農業」項目,即在成都大學扶貧辦和後勤處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民強村與成都大學簽訂相關協議,根據成都大學的需要下訂單,民強村的各項農副產品直接供應成都大學食堂和扶貧產品窗口。

「訂單農業」項目穩定了民強村農產品銷路。在產業做精做特方面,他帶領村民大力發展了生態雞(蛋)、黑土豆、黑玉米、年豬等特色農副產品,並試點發展鄉村旅遊熱點「標配」的民宿經濟,推動民強村「一三產業」聯動發展,實現了鄉村旅遊零的突破。

他促進成都大學積極強化和創新在民強村的黨建引領脫貧攻堅,配合學校在民強村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學院教工支部和民強村黨總支結對共建,通過「以購代捐」幫扶民強村困難群眾增收。

他還組織學校多個部門到村支教、對村小教師開展師資培訓及到村開展法制宣傳。此外,他還積極聯系學校師生到村實施鄉風民俗牆繪工程、舉辦田園詩歌文化節,助力鄉村振興。

他還發揮專業優勢,組建社會實踐團,對民強村的房屋結構、道路橋梁、地質條件和環境保護進行調研和分析,並提交了詳細的分析報告和整治意見,助力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吳啟紅在民強村脫貧攻堅戰線上真抓實干、迎難而上,在群眾心中樹立起了良好的人民教師和黨員幹部形象,連續兩年被簡陽市授予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榮譽。

閱讀全文

與扶貧貸款優秀個人事跡的案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公積金余額抵充貸款 瀏覽:407
阿拉善盟青年創業無息貸款 瀏覽:525
2006年甘肅省涉農貸款余額 瀏覽:817
銀行貸款買房必須要流水嗎 瀏覽:582
貸款工作收益 瀏覽:369
十月份商業貸款利率要調整嗎 瀏覽:314
上海首套房的貸款政策 瀏覽:106
開發公司拒絕公積金貸款合法嗎 瀏覽:180
貸款說我手機號碼異常 瀏覽:679
小額貸款7天還款無前期費用 瀏覽:260
銀行清收貸款員工明年工作計劃 瀏覽:734
生源地貸款用手機怎麼還款 瀏覽:22
小額扶貧貸款流程 瀏覽:663
山東小額貸款公司評級 瀏覽:556
奧迪購車有沒有無息貸款 瀏覽:628
農行貸款擔保人期限 瀏覽:97
上海首套房公積金貸款額度怎麼算 瀏覽:152
銀行貸款利率上浮10怎麼算 瀏覽:444
房產抵押貸款使用限制 瀏覽:325
沒有工作的人了貸款嗎 瀏覽: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