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貸總額與GDP之間存在的關系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GDP之間,有間接的正比例關系。如果某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了,那新增的商品就需要生產製造企業相應增加生產數量,企業規模就可以擴大,生產增加值(GDP)就增長了。而生產企業的擴大還可以更多的安排勞動力就業,而更多的就業人數自然可以帶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連帶帶動製造企業相應增加生產數量,進一步增加GDP總量。如此良性循環。反之,若某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減少了,那生產製造企業就被迫減少商品生產數量,企業規模就可能縮小,裁減工人,導致生產增加值(GDP)相應減少。這就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GDP之間的間接正比例關系。
Ⅱ 國家負債與GDP有什麼關系
GDP =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凈出口額。
國家負債的利息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如果使借款這部分資金產生的利潤超過借款支出,這個國家的發展當然是健康的,反之就像希臘,借來的錢沒用於投資而是發放福利,對於GDP就是雪上加霜。
Ⅲ 銀行業貸款余額再超GDP比重是好是壞
1.據我所知,經濟學理論層面與國家政策制定領域是沒有最佳的比例(信貸與GDP的比例)。
2.要討論信貸余額多是好是壞。我們關注的應該是信貸質量的好壞。拿上半年中國發放7.4W億來說。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與房市了。貸款回收的難度與形成壞賬的可能性都變大了;二是放貸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貸額還是分配給了大型企業。國家一直強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3.風險肯定是有的:一旦投資和信貸放緩,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大問題。
我這里拿08年的GDP做個分析。
1,按照08年GDP重量30W億,那麼30*1.08=32.4W億,半年就是16.2W億。
2,上半年信貸7.4W億,08年全年是5.087W億(半年2.5W億),也就是上半年信貸比往年多了4.9W億。
Ⅳ 還銀行的貸款算不算在GDP內
還銀行貸款占很多家庭的很大一部分用來購買車房等消費品,卻不算消費算收入,所以說中國消費率被人為的低估了。利息收入大部分被銀行留存小部分被發工資,人民被動儲蓄。僅代表個人觀點
Ⅳ 為什麼spss作出的GDP和貸款量是負相關問題在哪裡
GDP=工資+利息+利潤+租金+間接稅和
由此可見,GDP提高不能夠直接說明工資增加了;事實上,當前國內的收入水平雖然基數大,但是整體卻佔GDP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GDP組成是由企業的利潤,利息和各種稅收佔有的。
但是,即使企業的利潤和各項稅收和佔有了絕大部分的GDP,卻還不能說明為什麼工資沒有提高。如果利潤和稅收等收入再度投放到生產中,那麼這些資金必然也應該會增加經濟的活躍性,進一步增加工資,使得一切處在一種利潤-->投放利潤-->經濟生產-->參與生產的酬勞增加(工資)的良性循環中。
為什麼中國工資還是沒有高?綜上所述,其實這個問題另一個問法,就是:為什麼中國的企業利潤增加了,ZF稅收增加了,卻不把這筆利潤和稅收花出去建設生產,花到人民身上??
有些東西不能說的太明白,不過只要結合中國的制度以及目前市場上的各種「熱」,我想你會明白的。
Ⅵ 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如何計入GDP核算
1、GDP【國內生產值】是包括稅收的,GDP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般常用的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2、按照收入法核算GDP,主要是指提供生產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產要素,例如間接稅、折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收入。
3、計算公式為:
GDP=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統計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