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存款余額,貸款余額,利潤總額以及佔全國的比例(最好是2010年底的數據)
自己去看吧,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有,很全面的。各年度的都有。
欄目是:調查統計
有兩個:一個是「金融機構本外幣信貸收支表」 一個是「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人民幣信貸收支表」
比我在回答要全面得多。
給一個中國人民銀行的網址:http://www.pbc.gov.cn/
❷ 四大行息差收窄仍日賺30億 房地產業貸款小幅上漲
又值一年中報季落幕,今年上半年,A股33家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8936億元,其中工農中建四大國有行再現超強「賺錢」能力,歸母凈利潤均過千億,總額5576億元,佔比達62%。
四家銀行也全部躋身最新公布的2019中國企業500強前十名單,其中歸母凈利潤最少的中國銀行(1140.48億元),賺錢能力亦是中石化的3倍、茅台的5倍。不過相比去年的半年報,四大行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均回落。
利息凈收入仍貢獻了四大行的六七成營收,上半年,息差縮窄同時,四大行在規模拉動下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速上升,這維持了四大行的業績增長。
資產質量方面,在貸款規模不斷攀升的同時,四大行不良率全部下行。在多家銀行中報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成不良高發區,東北地區壞賬率相對其他區域較高。
四大行包攬A股上市公司利潤榜前四
每逢財報季,「利潤大戶」金融機構的賺錢能力都是熱門話題。今年上半年,A股33家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超8936億元,其中62%是國有四大銀行貢獻。四大國有行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總額5576億元,日賺30億元。
四大國有行中,歸母凈利潤最高的是有著「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實現歸母凈利潤為1679.31億元。農行、建行、中行交出的成績單分別是1214.45億元、1541.9億元、1140.48億元,規模均不及工行。
憑借著超強的賺錢能力,四大國有行在2019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排名也「傲視群雄」。以營業收入來看,中石化排第一,工、建、農、中四大行全部躋身前十名單,分列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其中中行是從2018年第十一名上升至今年第十名,另外三家2018年就在前十榜單;從歸母凈利潤來看,據東方財富choice的統計,2019年上半年,四大行包攬榜單前四,其中歸母凈利潤最低的中行,其歸母凈利潤規模都是中石化的3倍、茅台的5倍。
由於基數偏大,四大國有行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增速均未超過10%,33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2家增速未過10%。具體來看,工行、農行、建行、中行分別為4.67%、4.88%、4.87%、4.55%,增速曾一度墊底的農行實現反超,且在四大行中領跑。不過相比去年的半年報,四大行的歸母凈利潤增速回落。
息差縮窄,規模拉動下利息凈收入仍增長
營業收入方面,工行上半年實現收入4429.15億元,同比增長14.3%;農行實現營業收入3231.79億元,同比增長5.50%;建行實現營業收入3614.71億元,同比增長6.08%;中行實現營業收入2767.33億元,同比增長10.06%。
利息凈收入仍是四大行的重要收入來源。數據顯示,上半年四大行利息凈收入同比增速均呈上升態勢,貢獻了60%-70%的營業收入。其中,農行上半年利息凈收入同比增加37.99億元至2376.32億元,占上半年營業收入的比例為73.5%,居四大行首位,也是唯一一家利息凈收入佔比超過70%的銀行。
上半年,息差縮窄在四大行中表現都較為明顯。農行在財報中解釋凈利差同比下降時提到,一個主要原因即加大了普惠金融、扶貧等領域的信貸投放力度。
今年以來,中國央行已進行過三輪定向降准,分別於1月、4月、5月、6月、7月分次實施到位,釋放萬億級資金給民營小微企業「解渴」;近期中國央行又宣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這意味著,是業務規模的拉升帶動了利息凈收入增長。
非息收入的理財業務方面,去年下半年銀保監會出台了理財新規,推進商業銀行設立專業子公司。截至目前,四大行理財子公司均已獲批開業(中行旗下中銀理財、農行旗下農銀理財均在7月開業),但四大行財報中相關的業績著墨並不太多,僅工行披露,2019年6月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1.12億元,凈資產160.81億元,上半年實現凈利潤0.81億元。
投向房地產業貸款規模及佔比均上行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四大國有行2019年上半年在加大力度服務實體經濟重點領域的同時,投向房地產業的貸款規模也小幅上漲,且占總貸款比例也在上升。
農行上半年對公貸款和墊款中,投向房地產業7082.9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在對公貸款和墊款中佔比9%,也比去年末上升0.4個百分點;建行上半年投向房地產業貸款和墊款規模5519.2億元,也較年初規模小幅上行,佔全部貸款比3.81%,較年初增長0.1個百分點;工行上半年公司類貸款總計8.44萬億元,其中投向房地產業信貸規模6510.52億元,佔比7.7%,佔比較年初增長0.3個百分點;中行上半年企業貸款和墊款中,投向房地產業規模9972億元,佔比7.96%,較年初增長0.19個百分點。
四大行都在財報中表示,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和監管措施,加強房地產貸款風險管理。
作為房貸領域的大戶,建行在中期業績會上也被問及相關問題。財報顯示,建行上半年房地產開發類貸款余額3910.9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54.39億元。恰逢近日有消息稱,多家銀行自即日起收緊房地產開發貸款額度。建行副行長紀志宏對此回應稱,建行一直嚴格落實「房住不炒」的要求,上半年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同比下降6.55個百分點,對應的不良率為0.81%,比年初下降0.3個百分點。下一步建行會繼續按照房地產調控政策,進一步加強准入標准,嚴格貫徹落實監管政策,確保房地產開發貸款合規,加強資金用途監管。
四大行不良率齊降,有地區壞賬率偏高
中報顯示,四大國有行在調整貸款結構的同時,不良貸款率均下降。
曾在2015年三季度末不良率升破2%的農行,今年上半年末不良貸款率1.43%,較年初下降0.16個百分點。且農行不良貸款余額1853.12億元,較上年末減少46.90億元,是四大行中唯一一家不良「雙降」的銀行。
不良貸款從哪裡來?分行業看,除中行未披露按行業劃分的不良貸款規模外,工行、建行、農行信貸壞賬率較高的行業均包括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投向製造業的公司類貸款不良率達5.82%,批發和零售業貸款不良率9.31%,而較低的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不良率是0.63%,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貸款不良率僅0.15%。
除行業因素外,地區因素對不良的影響也很明顯。披露了相關數據的三家銀行中,工行投放於東北地區的貸款上半年末為7860.77億元,較去年末增加約270億元,不良率3.45%;環渤海地區貸款余額2.66萬億元,不良率2.23%;長江三角洲地區貸款余額3.01萬億元,不良率為0.8%。
建行投向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貸款和墊款余額均在2.5萬億上下,投向東北地區貸款余額7377.68億元,規模都比年初小幅上升。不良率最高的是東北地區,達3.13%,長江三角洲不良率1.02%,環渤海地區不良率1.84%。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上半年我國銀行業發展亮點包括:對實體經濟服務顯著改善,信貸結構有所優化;不良貸款率普遍下降,不良貸款余額增速趨緩,資產質量趨於穩定。但他同時提出,要冷靜看待上半年銀行業績回暖。
他稱,未來宏觀形勢復雜多變、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利率和匯率逐步市場化。當下要深入研究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新機制的影響,調整和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完善風險定價體系建設,提升風險定價能力,夯實應對內外部變化的基礎和能力。
對於不良率的下降,董希淼分析稱,上市銀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是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繼續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同時還通過加大回收、打包轉讓、不良貸款證券化等手段,積極處理不良貸款,減輕發展包袱。」
但他同時表示,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泡沫、地方政府債務等將是金融風險防控重點領域,保持資產質量穩定的壓力仍然較大。應進一步提升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
■ 延展
LPR改革對凈息差影響幾何
在中期業績會上,多家銀行也被問到LPR改革對凈息差的影響。工行行長谷澍表示,LPR改革對於工行凈息差影響有限,因工行從2013年LPR機制啟動時就在行內推廣和應用,今年上半年新發放的以LPR定價的貸款佔全部新發放貸款的48%,達到1.4萬億元,特別是公司貸款應用LPR已經非常熟悉。
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也在業績會上回應稱,建行認真落實央行關於LPR「358」的要求,截至目前新發放的貸款中56%已經運用了LPR。所謂「358」,即截至今年9月末,銀行新發放貸款中,應用LPR作為定價基準的比例不少於30%;截至12月末,上述佔比要不少於50%;截至明年3月末,上述佔比不少於80%。
他還表示,建行目前的貸款定價水平與以LPR為基準的貸款定價水平差距不大,大約在5bp,根據測算,年底前對建行凈利息收入的影響不到1億元左右。如果明年開始存量貸款利率也要調整的話,對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壓力會有所加大,但整體看仍會相對平穩。
❸ 四大行上半年年報情況如何
昨天(8月30日),四大國有銀行半年報全都選擇在同一日出爐。統計顯示,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今年上半年全部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同時不良率均有所下降,資產質量向好。據統計,四大行上半年共實現凈利潤5036億元。其中,工商銀行上半年凈賺1530億元,仍居首位。
農行凈利息收益率同比下降7個基點
中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086.7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6.19億元,增長3.4%,公告稱主要是由於凈利息收入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增加。2017年上半年,農業銀行凈利息收益率2.24%,同比下降7個基點;凈利差2.11%,同比下降5個基點。凈利息收益率和凈利差同比下降,公告稱主要是由於2016年5月1日起實施營改增後價稅分離以及2014年11月至2015年央行連續降息的延續性影響。
四大行年報不錯啊。
❹ 國內各大銀行總資產排行
截至2010年11月18日
1.工商銀行134178億元
2.建設銀行105790億元
3.農業銀行101171億元
4.中國銀行101024億元
5.交通銀行38027億元
6.招商銀行23596億元
7.浦發銀行19757億元
8.中信銀行19476億元
9.興業銀行18103億元
10.民生銀行17643億元
11.光大銀行14910億元
12.華夏銀行10108億元
13.北京銀行6898億元
14.深發展6751億元
15.寧波銀行2350億元
16.南京銀行1986億元
❺ 有多少銀行貸款引入製造業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農行、建行等國有四大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均超萬億,中行製造業貸款余額為1.71萬億,排名第一,工行則為1.47萬億,位居其後。
交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將近6000億,排名第五,其後就是幾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興業、浦發、招行,製造業貸款余額介於2500億至4000億之間。
第三梯隊則是光大銀行、平安銀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均在2500億以下。
❻ 中國四大政策性銀行
不是四大,是三家政策性銀行。
1994年,中國組建了三家政策性銀行,即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當時的背景是,推動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改革,需要把政策性貸款分離出來,讓四大行專門從事商業銀行業務。
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政策性銀行成立以來,在支持國家重點建設、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例,去年該行向煤電油運以及農林水、通訊、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發放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78.6%。根據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需要,該行去年向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放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30.2%。由於這些項目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項目,這部分貸款均享受國家政策的貼息或優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策性銀行現在面臨的市場環境、任務和經營條件已發生很大變化,許多原有的政策性業務實際上已經逐步成為商業競爭。「不加快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就不能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還會產生和積累較大的風險。」中國人民銀行一位負責人說。
從現實情況看,今後還會有體現國家戰略、支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業務。「但是,必須改革政策性業務的運作機制,對政策性金融業務實行公開透明的招標制,各家銀行都可以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承擔政策性業務,通過優質服務和良好的管理提高競爭能力。」此間一位權威人士說。
國家開發銀行於1994年3月成立,直屬國務院領導,目前在全國設有32家分行和4家代表處。截至2006年末國開行管理資產余額達31014億元,累計本息回收率99.73%。「根據目前的資產質量,國家開發銀行如果轉型為商業銀行,將是全國資產質量最好的商業銀行。」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
農業發展銀行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並代理財政性支農資金撥付,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政策性銀行。到2006年末,該行各項貸款余額8844億元。
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中國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及各類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融資主渠道、外國政府貸款的主要轉貸行和中國政府援外優惠貸款的承貸行。到2006年末,中國進出口銀行全行業務貸款余額2317億元,外國政府貸款轉貸余額176億美元。
目前,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將深化內部改革,為下一步進行全面改革創造條件。
❼ 2008-2014年四大行不良貸款環比,同比的比較,看趨勢情況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
銀監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6461億元,較年初增加541億元,不良貸款率1.04%,較年初上升0.04個百分點,達到近三年來最高水平。
這一比例下半年或還將上升。業內人士認為,在2009年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之後,目前已進入第五年還本付息期。此前累積的地方平台和地產風險或逐步顯現,鋼貿等過剩行業的貸款風險還未完全暴露,經濟下行壓力亦將波及銀行資產質量。
部分地區和行業不良貸款增長快
相較於銀監會披露的1.04%的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均值,銀行一季報顯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已有兩家超過均值,農行和交行一季度不良貸款率分別達到1.22%和1.09%;建行一季度不良貸款猛增55億元,1.02%的不良貸款率已逼近均值。
部分中小商業銀行一季度的不良貸款增長更快。一季度業績增幅最高的平安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81.05億元,增幅7.47%;興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14.52億元,比年初增長10.85%。
去年以來,部分地區、行業領域的不良貸款增長堪稱觸目驚心。以民營經濟、出口加工及國內外貿易為特色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成為「不良」爆發的「高危地帶」。
一位商業銀行人士告訴,據內部同業估算,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去年在浙江地區的不良損失已覆蓋其從2003年進入浙江省後十年以來的利潤總額。
「目前看來,今年的情況更加不容樂觀」,銀行人士表示。
以不良重災區之一鋼貿行業的相關貸款為例,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此前表示,2014年將是鋼貿風險大面積爆發的一年。鋼貿類貸款的情況跟其他行業有很大不同,其損失率非常高,若短期內全部暴露,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會急劇上升,對上市銀行來說難以接受。所以,銀行採取各種措施,體現在不良率上應該說有一定程度保留,2013年並沒有完全暴露,而損失狀況最終可能在2014年基本暴露出來。
銀行不良貸款小幅上升或是趨勢
2008年至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金融機構進行了大規模信貸投放,大部分貸款為5年期,到今年進入了集中還本付息期。
「一家銀行支行行長告訴我,他在2009年的時候給地方政府貸了一筆款,有一個項目,是一個縣級平台,他當時貸出1.5億,這個項目當時評估是3億左右,怎麼審查都是合格的。到了今年要還錢了,肯定還不了,這誰都知道。那怎麼辦?需要重新做一個項目,這個項目做8億,貸3億。這3個億就有問題了,這3個億是怎麼做的?其中1.5億是還本,就是2009年那筆貸款的還本,還有5千萬是還息,真正投入到這個項目裡面的就只有1個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對於融資數額大、回本期限長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而言,「借新還舊」是維持資金鏈的一個常用手段,保證企業融資鏈不斷裂也部分符合銀行利益,但也暴露了部分平台陷入資金緊缺、存在還本付息困難的窘境。下半年,隨著這部分貸款大規模進入還本付息期,銀行資產質量將面臨大考。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下半年銀行不良貸款有可能延續,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貸款、地方融資平台以及一些產能過剩行業比如重化工業、鋼鐵、水泥等,「畢竟未來房地產要調整、地方政府職能轉變,依靠高投資模式要轉變,相關的這些行業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會帶來行業內的洗牌,因為產能過剩是總量過剩,有一些經營能力差的企業,有可能會出問題,但並不是全行業都不行了。」郭田勇表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下半年銀行不良貸款會小幅上升,現在產能過剩調整還沒有完成,還有一部分潛在的風險有暴露的可能性。在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的情況下,銀行不良貸款小幅上升會是一個趨勢,目前看還在安全定義之內。」
他認為,不良貸款將主要集中在產能過剩行業、周期性行業以及小微企業,行業和地區分布的特徵還會延續。
暫未施壓業績 核銷或加快
曾剛認為,目前盡管不良貸款在上升,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水平仍在可控范圍之內,繼續小幅上升也不會超過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目前還沒對銀行形成太大考驗。
「一季度發布的上市銀行年報顯示,看起來盡管不良資產規模在上升,但他們的利潤情況還可以,一些銀行利潤增速降低,另一些其實在快速增長。最快的平安銀行增速超過40%。整體來看銀行業利潤保持不錯的增長速度。有盈利意味著有風險抵禦能力,利潤可以用來彌補風險。隨著結構調整的深入,資產質量還存在潛在的風險,從銀行的角度來講,在今年要管控好風險,盡量對一些不良資產加快處置速度。」曾剛表示。
「目前撥備率還很充裕,上市銀行基本在200%以上,短期內還不會影響到當期利潤水平。增長速度可能會有影響,但增長速度不完全取決於資產質量。銀行的資產規模增長速度也在下降,受利率市場化加速,銀行利差收入在收窄,這也是導致利潤收窄的重要因素。資產質量還沒有惡化到沖減當期利潤的地步。」曾剛表示。
「銀行業績以前增速較快,現在下降也是很自然的。銀行在整個國家並不是高增長類的行業,盈利情況大致跟GDP相當或者比GDP高一點,未來可能還會下降。」郭田勇表示,「未來貸款增速如果加快,就要增加撥備,業績當然就會受影響,這種情況下對銀行的業績影響就會比較大。」
❽ 2019年主要銀行文化貸款余額
9330億元。經查詢央行發布數據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12月31日,貸款余額9330億元,一季度減少85億元,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23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