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貸款余額是指至某一節點日期為止,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亦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如有疑問可以聯系貸款機構/銀行咨詢。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❷ 歷年人民幣貸款余額多少或者告訴我每個月的,或同比增長多少,急,,,,
什麼叫 貸款余額 ?現在銀行的額度都不夠用,沒有餘額。
一級城市一個支行能拿到幾千萬算好的,真貸的話,幾個億都不成問題。
2011年3月全國增長12.4% 主要是生產型貸款
❸ 銀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銀行對生產銷售等現實存在的企業(而不是網上的虛擬企業)截至目前發放的貸款實際總數額,稱為「余額」。例如,截止今年8月底,某省工商銀行,共給本省的汽車廠、電子廠和其他所有在工商局登記的合法企業共發放各種貸款余額900億元。或者說,這些所有的企業加起來,總共欠著省工行900億貸款。
❹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是多少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03萬億元,這些貸款都投向了哪些領域?
在投向實體企業的貸款中,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提高,同比多增1069億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佔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保持較高水平,6月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管政策持續推進,表外融資渠道將繼續收緊,企業對信貸融資需求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定向調控政策將圍繞增強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展開,企業整體信貸融資仍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在企業信貸融資穩中有增的同時,普惠金融信貸投放質量有所提高。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布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加額的20.9%。
不過,同樣是普惠金融領域,農村和農業貸款增速卻有所減緩。數據顯示,上半年本外幣涉農貸款增加1.71萬億元,同比少增3864億元。6月末,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增速比上季末低1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的背景下,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較2017年佔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
連平表示,在各項融資渠道都明顯收緊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作為去杠桿的重點領域,銀行信貸也在不斷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多個季度持續回落。未來,隨著棚改續建項目的不斷加快,國家重點支持的各項政策性住房建設的力度加大,在房地產貸款穩中有降的同時,開發貸款仍將保持低增長態勢。
來自新華社
❺ 中國從2000年到2010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分別是多少
中國從2000年到2010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
2010年5.73萬億元,2009年4.4萬億元,2008年3.01萬億元,2006年2萬億元,2004年1.59萬億元,2003年1.2萬億元,
個人房屋抵押貸款是指:
(1)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房產抵押,向貸款人申請用於個人合法合規用途的人民幣擔保貸款,用途包括個人購房、購車、消費、經營及其他合規合法等多種用途。
(2)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5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據此相應調整。
❻ 銀行貸款金額與銀行貸款余額區別是什麼啊。。
貸款金額是貸款合同和借據上面的金額;貸款余額是貸款金額扣減還款金額後的余額。
款余額指至某一節點日期為止,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亦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
貸款數額是指借款人與放款人簽訂的合同數額,是一個不變的數額。貸款總額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業銀行已經發放的貸款總和,是企業在會計期末其貸方發生額的合計數,它表示企業向銀行舉債或融資的總額。
短期貸款或長期貸款科目的貸款余額=前期貸款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融資增加數)-借方發生額(償還貸款數)。
(6)山西省人民幣貸款余額擴展閱讀:
存款變化幅度
1、
按單位存款種類分,前三季度本外幣單位活期存款和協定存款分別減少1002.2億元和739.6億元,同比分別少減507.3億元和多減930.2億元;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1728.2億元、697.7億元和505.4億元。
同比分別多增89.8億元、560.3億元和87.5億元。9月末單位活期存款佔全部單位存款余額比重僅為30.3%,佔比較年初下降4.3個百分點,單位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
2、按幣種分,前三季度全市新增人民幣個人存款2218.4億元,同比多增493.8億元;新增外匯個人存款7.2億美元,同比多增2.7億美元。
3、按個人存款種類分,定期存款和結構性存款分別增加1511.2億元和371.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459.3億元和少增100.1億元;活期存款增加368.1億元,同比多增171.2億元。
參考資料:網路—貸款余額
❼ 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您好!
一般指金融機構統計時間點,未收回的貸款總額。
望採納,謝謝
❽ 山西的經濟
2014年,山西省生產總值12759.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8.1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6.2%;第二產業增加值6343.3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9.7%;第三產業增加值5628.0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4.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5064元,按2014年平均匯率計算為5708美元。
2014年,山西省公共財政收入1820.1億元。稅收收入1133.8億元,其中國內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和城建稅共計完成稅收924.4億元。公共財政支出3096.3億元。其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公共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等民生支出2583.1億元,民生支出佔全省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83.4%。 2014年,山西省農作物種植面積3840.5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286.4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29.7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8.7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676.5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673.9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330.8萬噸。其中,夏糧260.3萬噸;秋糧1070.5萬噸。
2014年,山西省完成造林307.9千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03.5千公頃。全年木材產量15.6萬立方米。
2014年,山西省豬牛羊肉總產量76.7萬噸。其中,豬肉產量64.2萬噸;牛肉產量5.8萬噸;羊肉產量6.7萬噸。生豬存欄514.7萬頭,生豬出欄837.3萬頭。牛奶產量96.2萬噸;禽蛋產量83.7萬噸;水產品產量5.1萬噸。
2014年,山西省農業機械總動力3286.2萬千瓦。機械耕地面積2683.1千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622.3千公頃,機械收獲面積1810.7千公頃。全省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31.1億元。 2014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2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焦炭產量8722.3萬噸;鋼材產量4701.0萬噸。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119.9億元。其中,裝備製造和醫葯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82.1億元和158.9億元;煤炭、焦炭、冶金、電力、化學、建材和食品工業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781.0億元、1026.4億元、3768.2億元、1597.2億元、844.9億元、358.6億元和70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973.4億元;實現利潤210.6億元。
2014年,山西省建築業實現增加值825.7億元。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90.2億元。 2014年,山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49.9億元。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600.8億元;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49.1億元。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5036.7億元;餐飲收入額513.2億元。
2014年,山西省海關進出口總額162.5億美元。其中,進口額73.1億美元;出口額89.4億美元。全年出口煤炭45.0萬噸;出口焦炭98.9萬噸;出口鎂及其製品8.8萬噸;出口鋼材144.2萬噸,其中不銹鋼61.5萬噸。出口機電產品51.1億美元;出口高新技術產品37.6億美元。全年進口鐵礦砂1616萬噸,進口金額15.5億美元;進口機電產品28.6億美元。全年全省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家;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9.5億美元。全年對外經濟合作新簽合同額3.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4億美元。
2014年,山西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6942.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559.4億元。全省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余額3367.6億元;人民幣存款余額5268.2億元。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5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20465.5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額14037.0億元;基金成交額730.0億元;債券成交額5698.5億元;投資者資金賬戶累計開戶數179.5萬戶。全省保費收入465.4億元。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271.9億元;健康險業務保費收入28.7億元;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8.7億元;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56.0億元。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82.5億元。
❾ 山西長治的發展情況怎樣外地人在這里有發展前景嗎請熟悉此地情況的朋友進來幫忙!!
長治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於1945年10月建市。曾當選2004年度中國十大魅力城市。
【地理位置】
長治市,地處北緯35°50'--37°08',東經113°01'--113°40',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
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
【人口】
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237526人,人口密度達到235人/平方公里。城鎮人口比重達到39.61%。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66%。
【自然災害】
主要為乾旱、冰雹、洪澇。2007年的自然災害給13個縣(市、區)均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受災人口達到113.9萬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117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59.4萬畝,倒塌住房2729間。
【氣候與灌溉】
長治屬典型中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4.9--10.4攝氐度之間,氣候條件與避暑山莊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氣溫為-6.9攝氐度;7月份最熱,平均最高氣溫為22.5攝氐度。號稱「無扇之城」。年日照時數2418-2616小時,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為132.2毫米,1月最少,為5.5毫米,年平均無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風速為1.5-3.0米/秒之間。
長治各月平均氣溫:
一月:零下6.9 二月:零下3.4 三月:3.7 四月:11.7 五月:17.4 六月:20.5 七月:22.5 八月:20.5 九月:15.6 十月:9.8 十一月:2.6 十二月:零下5.6
【資源】
土 地
境內的土地總面積為138.9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0.7萬公頃(1985年),宜林地面積27萬公頃,有林地面積19.9萬公頃,牧坡20餘萬公頃。
林 木
境內共有森林面積39萬公頃,其中成林面積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3%,木材蓄積量1100萬立方米。沁源境內的靈空山,屬太岳山國家級森林公園,活立木蓄積量289837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油松,占林木總量的62.3%。
水 源
境內屬北方地區的相對富水區,水資源總量為17.9億立方米。
牧坡草地
草地主要分布於沁源。
礦 產
上黨地區的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礦藏種類達40多種,煤、鐵藏量尤為豐富,素稱「煤鐵之鄉」。地質儲量為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9億噸;除沁縣、黎城、平順3縣外,其餘縣、區均有分布,煤種有肥煤、焦煤、瘦煤、無煙煤,以無煙煤為主。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億噸,礦石品種有赤鐵礦、褐鐵礦、赤褐鐵礦和菱鐵礦,礦床的類型為山西式鐵礦。主要分布地區為黎城、平順、壺關、襄垣、武鄉、沁源等縣。錳鐵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礦石類型主要為含錳菱鐵礦和含錳赤褐鐵礦,工業分類稱屯留式鐵礦,分布於沁源、屯留、長子等縣。鋁土礦的探明儲量為5713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襄垣。硫鐵礦的探明儲量為1462萬噸,主要分布於長治、壺關等縣。耐火粘土的探明儲量為1606萬噸,主要分布於沁源、長治等縣。大理石探明儲量為1400萬立方米,主要分布於平順、壺關、陵川等縣。長治市的熔制白雲岩就有5827萬噸,主要分布於黎城、潞城等縣,還有鐵礬土、硅石、石膏等,分別分布於沁源、平順、黎城、襄垣、潞城、長治等縣。其他礦藏還有釩礦、鈦礦、鎵礦、電石灰岩、制鹼灰岩及鉛、鋅、銅等。
野生動物
境內的野生皮毛、肉用、羽用、葯用等經濟動物,主要有狐、蛇、獾 、野兔、野豬、黃羊、黃鼬、狍子、麝、豺、青羊、猴子及各種鳥類。有害動物有狼、野豬、獾、野兔和鼠類等。害蟲天敵有鷹、貓頭鷹、黃鼬、啄木鳥 、燕子等。
野生植物
境內群山環列,盆谷相間,地形復雜,各地有不同類型的小氣候,從而形成植物資源獨具的區系分點,有種子類野生植物,還有蕨類、菌類、藻類、苔蘚等。
水利資源
長治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衛河,以及黃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為19.86億立方米,地下水量為10.83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7.73億立方米。全市現在漳澤、後灣、關河3座蓄水一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和105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
農林資源
長治市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豆類、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黨參、潞麻、蘋果、核桃、柱子、花椒等;主要名優特產有:沁州黃小米、潞麻、潞黨參、黃芪、連翹、木耳、沁源松蘑菇、黃花菜、花坡蕨菜,黎城柿餅、綿核桃、平順大紅袍花椒、馬鈴薯,長子青椒;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已達81種。林業資源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產業】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55.66億元,絕對額增加49.64億元,增長14.8%,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高於全國5.7個百分點,高於全省1.6個百分點;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長12%的目標,為1996年以來的最高增幅。人均GDP 7992元(按1:8.2767匯率折算為966美元),可比增長12.5%。
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第一產業增加值27.44億元,增長0.2%;第二產業增加值153.45億元,增長21.3%;第三產業增加值74.77億元,增長10%。一產比重穩步下降,二產比重上升較快,三產因受非典影響比重略有下降,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由上年的12.8:54.3:32.9調整為10.7:60.1:29.2。
宏觀經濟效益穩步提高。2003年全市財政總收入36.52億元,增長41.6 %,財政總收入佔GDP 的比重達到14.3%,比上年提高1.8 個百分點。全市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16億元,增長40.9%,增收3.82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支出執行27.61億元,增長24.2%,增支5.39億元,較好地保證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稅收保持高平台上的繼續較快增長,全年國稅系統組織稅收收入23.13億元,增長42.5%;地稅稅收收入9.15億元,增長29.9%。宏觀經濟景氣保持高位運行,反映企業家對宏觀經濟環境信心與預期 的企業家信心指數年末達到128.9點,比上年提高5.6點。
2009年長治市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779090萬元,為年預算的101.33%,比上年增長11.51%,增收183595萬元,在全省名列第二位。
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實力提升較快。2003年13個縣市區生產總值175億元,增長15.5%,較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近10年來首次超過全市平均水平。縣區財政總收入21.44 億元,增長53.5%,當年新增6個億元縣,年末全市已有11個縣市區財政總收入超過億元,其中潞城市達3億元;潞城市店上鎮財政總收入1.4億元,成為全省第二個億元鄉鎮。縣市區一般預算財政收入8.23億元,增加2.48 億元,增長43.3%,潞城市、郊區、襄垣縣一般預算收入跨越億元。
市場物價繼續回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2.4%,比上年上升2.4%,比2000年上升6.8%,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居住類價格比上年分別上升7.4 %、0.2%、2.2%和1.9%。各類生產價格指數較大幅度上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升19.3%,其中冶金部門上升26.7 %,電力上升6.9%,煤炭及煉焦上升31.3%,化學工業上升1.9%;主要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升30.6%。
社會形勢穩定。就業機會增多,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50.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3.6%。新增就業崗位3.26萬個,城鎮從業人員達到45.12萬人,其中國有、集體及其他經濟類型在崗職工29.9萬人,增加2146人;農村從業人員105.58萬人。再就業工程取得新進展,通過多種途徑使5404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儲備再就業崗位8000餘個,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71%。年末城鎮登記失業者人數563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比上年上升0.6個百分點。社會治安及安全生產狀況有所好轉,刑事案件立案數比上年下降5.5%,作案成員減少3.9%;交通事故發生數比上年減少16.2%,火災事故發生數上升13.4%。
農業
2003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79億元,種植業佔68.5%,林業佔6.3%,牧業佔23.8%,漁業佔0.2%,農林牧漁服務業佔1.2%。蔬菜、畜牧產值比重達到全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9.3%,成為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
種植業結構繼續向優質、高效型轉化,市場化特點更趨明顯。在全市耕地和總播種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經濟作物面積不斷增加,總體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區間。總播種面積30.65萬公頃,減少3.5%;糧經比例由上年的83.6:16.4調整為82.3:17.7;2003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3.96萬公頃,減少3.5%。
農作物產量下降。全年糧食總產量13.41億公斤,下降7.4%;蔬菜總產量14.47億公斤,下降0.8%;油料總產量1836萬公斤,下降27.4%;棉花總產量8萬公斤,下降35.7%。
林業生產快速發展。繼續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大規模植樹造林,全年完成造林面積 5.27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2.03萬公頃,太行山綠化工程完成2.14公頃,新增 乾果經濟林1.1萬公頃,通道綠化1579公里。幼林撫育實際面積2.03萬公頃。
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規模化經營、特色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龍頭企業、示範區建設進一步加快發展。全年豬牛羊肉、禽蛋、牛奶產量分別為9.16萬噸、4.1萬噸和1.59萬噸,分別增長6.7%、14%和28.7%;豬、牛、羊、驢存欄和出欄數均保持增長。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48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當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8千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93萬公頃,增長10%;年內265處飲水解困工程全部竣工,新解決飲水困難人口20.66萬人。通電、通自來水、通公路、通電話的行政村占總村數的比重分別達到99.9%、64.8%、99%和93.1%。全年農村用電量4.55億千瓦時,增長6.6%;農業機械總動力123.77萬千瓦,增長6.9%;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9.74 萬噸,地膜覆蓋面積 3.16萬公頃。
農村經濟在改革中繼續發展。全市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9.86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非農經濟收入比上年增長19.6%。綠色農業長足發展,依託自然優勢,建成開發了20條產業帶,積極開發新產品,至年末已有112種綠色農產品通過國家認證。農村私營個體經濟和第三產業加快發展,農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貿易業、餐飲業和服務業從業人員比上年增加2.6萬人,增長7%。有效推行農村稅費改革,農民人均減負54元。鄉鎮企業生產效益提高,全年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74.48億元,增長57.6%;入庫稅金8.34億元,增長71.9%。
工業與建築業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全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132.47億元,增長17.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同)完成增加值94.5億元,增長29.7%。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60.5億元,增長23.8%;集體企業完成4.3億元,增長31.9%;股份制企業完成15.2億元,增長36.2%;外資及港澳台企業完成0.4億元,增長110.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14.1億元,增長17.5%。重工業發展較快,輕工業增加值3.1億元,重工業增加值91.4億元,分別增長21.9%和33.7%,輕重工業的比例為3.3:96.7。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均較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 原煤 3297.8 萬噸,增長27.3%;洗精煤645.2萬噸,增長54.8%;機焦437.5萬噸,增長60%;發電量93.17億千瓦時,增長18%;生鐵301萬噸,增長32.9%;鋼143.2 萬噸,增長14.5%;鋼材147.2萬噸,增長24.3%;水泥212.2 萬噸,增長12.5%;交流電機54.2萬千瓦,增長35.4%;化肥36.7萬噸,下降6.1%。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實現利稅總額40.4億元,增長117.6%,其中利潤19.53億元,增長307.4%。產品銷售收入225.7億元,增長63.4%。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31.3,比上年提高37.9點,為1992年核算該指標以來的最好水平。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32.1%,產品銷售率為98.6 %。
全市四級及四級以上建築企業90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9.6億元,比上年增長35.5%,其中竣工產值12億元,增長7.6%;實現利潤4580萬元,比上年增長16.8% ;年末職工平均人數3.2萬人,增長8.2%;全員勞動生產率5萬元/人,增長13%。全年房屋施工面積28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6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21萬平方米,增加 12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2003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7.86億元,增長87.3%。其中國有及其他單位共完成投資116.49億元,增長92.8%。在國有及其他單位投資中,基本建設完成51億元,增長118.7%;更新改造完成29.89億元,增長92.5%;其他投資28.56億元,增長70%;房地產開發投資7.05億元,增長48.4%。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58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446個,本年投產項目339個,新增固定資產55億元。重點工程長晉公路(長治段)、農網二期、漳山電廠、王曲電廠、趙庄煤礦等進展順利。
房地產發展形勢較好。200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8.38萬平方米,增長121.4%,其中,住宅24.97萬平方米,增長131%;商品房銷售額4.08億元,增長173.8%,其中,住宅2.9億元,增長158.9%。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和效益:原煤開采390萬噸/年,洗煤72萬噸/年,焦炭210萬噸/年,生鐵106萬噸/年,煉鋼220萬噸/年,水泥56萬噸/年,造林面積2.5萬畝,火力發電46.2萬千瓦,新建改建公路337公里,移動通訊基站13個,程式控制交換機3萬線。
交通運輸、郵電和旅遊
航空運輸實現突破,長治至北京、長治至上海、長治至成都、長治至大同、長治至廣州五條空中航線,2008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27萬人次。
公路建設成效顯著。長邯高速公路通車運營,完成了長晉高速路基橋涵工程,長太高速奠基開工,長臨高速展開前期准備工作,一個以長治為中心,東至青島,南達澳門,西通新疆,北連太原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呼之欲出。全年完成公路建設總投資8.8億元,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25公里,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4967公里;高次級路面里程3779公里,增長7.2 %;新建農村公路1380公里,建成紅色旅遊路39公里。
全年公路貨運量5999.2 萬噸,增長2.9%;公路貨運周轉量39億噸公里,增長2.1%。公路客運量3201萬人,公路客運周轉量17.54億人公里。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9.38億元,增長44.8%。其中,郵政業務總量8231萬元,增長21.5%;電信業務總量8.56億元,增長47.6%。全年郵寄函件436.71萬件,包件9.21萬件;報紙353.52 萬份,雜志164.34萬份,特快專遞16.36萬件。網路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年末互聯網固定撥號上網用戶累計達12.24萬戶,增長85.5%。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市話交換機總容量達60萬門,增長20.4%;年末本地電話用戶55.12萬戶,新增12.12萬戶;其中市話用戶達到36.07萬戶,新裝電話6.07萬戶;鄉村電話用戶19.05萬戶,新裝電話6.05萬戶;全市行動電話發展到45.77萬戶,其中年內新增13.77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達到32部/百人。
全市形成24條旅遊線路,對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年末全市共有14家旅行社和7家星級賓館。在受到非典重創後,全市旅遊總收入仍達7.27億元,下降10.2%,其中國內旅遊總收入7.2億元,下降9.6%;國際旅遊收入78.8萬美元,下降52%。全年共接待國內遊客304萬人次,下降12%;海外遊客1411人次,下降51.8%,其中接待外國人1271人次,港澳台胞140人次。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50億元,達到50.45億元,增長16.3%,增幅提高4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5.7億元,增長19.1%,對全市零售額的貢獻首次超過城市。按營業方式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3.61億元,增長13.4%;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29億元,增長18.6%;其它行業實現零售額2.55億元,增長10.1%。
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5163萬美元,增長10.5%;其中出口2586萬美元,增長39.4%;進口2577萬美元,下降8.5%。出口中,加工貿易額70萬美元,實現新突破,焦炭、生鐵、鑄件、金屬鎂、土特產出口發展較快。新批外商投資項目4個,協議利用外資366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62萬美元,下降27.4%。
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業健康平穩運行。各項存款快速增長,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突破300億元,達315.89億元,比年初增加72.4億元,增長29.7 %。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314.39億元,較年初增加72.26億元,增長29.8%,增幅、增量均創1996年以來的新高。城鄉居民儲蓄繼續增加,本外幣儲蓄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19.16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達217.91億元,比年初增加33.92億元。各項貸款較快增長,信貸結構得到優化。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17.19億元,比年初增加54.49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14.79億元,比年初增加54.54億元,增長34%,增幅、增量創1993年以來新高。人民幣短期貸款余額145.3億元,比年初增加28.17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46.8億元,比年初增加11.92億元;居民個人消費信貸余額11.17億元,較年初增加5.74億元。
保險事業日益興旺。平安保險公司進入長治市場,年末駐市保險公司達到5家。全年承保金額300.65億元,其中財產險212.37億元,人壽險88.28億元。各種保費收入6.16億元,增長32.3%, 其中財產保險收入1.44億元,增長12.5%;壽險保費收入4.47億元,增長52.9%;健康和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2477萬元,下降45.7%。賠款支出金額8678萬元,增長1.3 %;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7276萬元,壽險給付金額930萬元。
【交通】
公路、鐵路、航空縱橫交錯。境內有太焦和邯長兩條國家鐵路干線,貫穿南北西東。207、208國道縱貫南北,309國道橫穿東西,「四縱四橫」的公路主骨架北接太舊高速公路,西連大運路,直達西部腹地。
長邯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長壺一級路建成通車。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5113公里,其中等級公路里程4793公里。新建農村公路1084公里,村村通總里程達到5741公里,行政村油路通達率91.8%。建成山西省第二大空港長治至北京、長治至大同、長治至廣州、長治至上海、長治至成都等空中航線相繼通航。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達到27萬人次,貨運量4.84萬噸。
❿ 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貸款余額近120萬億嗎
2018年7月4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河北雄縣發布《2017年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19.03萬億,同比增長13.2%。
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潘光偉發布了上述報告,報告主要包括八部分內容。
一是銀行業穩健運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252萬億元,同比增長8.7%,增速較2016年下降7.1個百分點;總負債233萬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較2016年下降8.2個百分點。
四是踐行普惠金融理念,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31萬億元,同比增長9.64%;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2.67個百分點,並且自2015年以來,連續三年實現了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不低於」目標。
報告特別提到,在2017年,為全面提升銀行業無障礙服務水平,推動我國銀行業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的縱深發展,《銀行無障礙環境建設標准》完成制定,規范和引導全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滿足殘疾人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
五是積極發揮金融科技作用,不斷改進消費者體驗和服務效率。截至2017年底,全國布局建設自助銀行近17萬家,布放自助設備超過80萬台,其中創新自助設備11萬多台,客戶金融服務獲得感持續提升,體驗日益優化。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離櫃交易達2600億筆,同比增長46%;離櫃交易金額達2000億元,同比增長32%;行業平均離櫃業務率達87.58%。
六是把握機遇,主動適應擴大對外開放新形勢。截至2017年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8家一級機構,其中包含17家子行、40家分行、10家代表處、1家合資銀行。
七是推進綠色發展,共建美麗中國。截至2017年6月末,國內21家主要銀行綠色信貸余額8.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7.1%;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為1.69萬億元,節能、環保項目和服務貸款余額為6.53萬億元。
八是投身公益事業,不忘初心反哺社會。2017年,銀行業金融機構公益慈善投入總額達10.36億元;員工志願者活動時長95.83萬小時。截至2017年底,公益慈善項目達330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