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生賴賬校園貸道出了什麼思想
這世間,有借錢不用還的好事嗎?理智告訴我們:沒有。如果有,那請你一定不要去借。因為它會讓你付出代價。
舉個例子,有瓜農違規佔道賣西瓜,你跑過去抱著西瓜就啃,吃完一抹嘴就走,然後告訴瓜農:你是違規經營,我可以白吃。道理就是這么個道理,換個場景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只不過,「校園貸」平台相對瓜農來說,處於強勢地位,不易引發同理心罷了。
近年來,我們見慣了不少大學生因各種不良「校園貸」導致債務纏身,甚至發生不幸之事,引發家庭悲劇。現在,出現了大學生反將軍「校園貸」的反例,似乎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這絕不是大學生的勝利,更不是知識和智慧的勝利,而是大學法制、誠信教育的缺失和遺憾。
大學之大,培養的不僅僅是學識和才華,更重要的是品行和追求。貸款買手機還不還錢,這丟的不僅是自己的臉,還有大學的臉。當誠信可以輕易犧牲,被用來兌換一時之利,這個交換未免太草率,也太輕賤。
報道里有個細節,面對法官「上門」調解,僅有3人主動還錢,而之所以還錢,是因為剛找到工作,怕因此丟了飯碗。我們從這樣的選擇中,看到的只是利益抉擇,鮮有反思悔過,奢談品質堅守。不得不提醒這些大學生一句:等待你們的不僅是訴訟,還有信用危機,趕緊挽回吧。
來源:澎湃新聞網
㈡ 不良校園貸為何有生存土壤
低門檻、高額度、無抵押……伴隨著誇張甚至虛假的宣傳,攜帶著強大功利性目的,抓住大學生剛剛成年且心智並未完全成熟的軟肋,校園貸從進入大學之日起就開始異化與走形。
表面上看來,許多校園貸平台公示的利率都符合標准,但除了收取利息,他們還會收取提現費、借款服務費、借款手續費;如果出現逾期,則會收取逾期罰息和逾期管理費,延遲還款時還會涉及充值費。簡單地加總一下,校園貸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而據央視報道,一些隱性的校園貸高息達200%。
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是,雖然絕大多數大學生已達到18歲的法定年齡,但由於金融財務知識的缺乏和風險識別能力的薄弱,他們很容易掉進他人預先挖好的「陷阱」。更為重要的是,平台公司還充分利用了「校園代理」中同學之間的信任與友誼關系,在達到爭取更多借貸客戶的同時,還導致同學之間互借身份信息進行「刷單式」借貸。或者,為了幫助同學沖業績而向平台公司申請借貸,悲劇便在大學生群體中頻繁上演。
總結:管理層如今以鮮明的態度叫停校園貸,既彰顯了監管的強度與力度,也必然純凈大學消費金融市場。接下來政策所要跟進的重頭戲就是如何引導商業銀行更多地為大學生提供小額信貸服務。
㈢ 校園貸自殺事件頻發,校園貸和裸貸是怎麼毀掉一個人的
校園貸自殺事件頻發,校園貸和裸貸是怎麼毀掉一個人的?
校園貸這個詞語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但是這個詞語卻總是帶著一些沉重的陰影。前段時間,陝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剛滿21歲的朱毓迪,由於欠下校園貸20萬元,實在不堪重負,為此跳江自殺。後來才知道真相的父親萬萬沒想到平日里十分乖巧聽話的兒子竟然一直隱瞞這么大的事情,只能望著孩子的遺體悲痛欲絕。這件事情不禁讓我想起之前發生過的關於校園貸的自殺事件:今年8月份,北京某大學大三學生范澤一,在不能繼續忍受催債人的威脅恐嚇之時,給家人留下遺書之後自殺。同樣的校園貸悲劇在這些年都屢見不鮮,曾經有不少大學生一開始僅僅借款一兩千元,就被利滾利的條款把欠額硬是漲到了幾十萬元,最終在各種恐嚇信息和催債電話的逼迫下含恨自殺。
㈣ 校園信貸的高利息合法嗎
法律分析:民間借貸的利率不得高於年利率24%超出部分利息,將不被法律認可。有權威統計稱,我國高校信貸80%以上是高利貸。只要合法合規,校園信貸並沒有問題,真正有問題在於,一些信貸機構給出的利率畸高。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 以轉貸牟利為目的,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高利轉貸他人,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一百七十五條之一以欺騙手段取得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票據承兌、信用證、保函等,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給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造成特別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㈤ 校園貸套牢大學生年利息超過20%是否合法
月息0.99%存貓膩 實際年利率超過20%
【法律解讀】
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民間借貸只有雙方事先在書面或口頭協議中約定為有息借款,出借人才能要求借款人在還本時支付利息;否則,一律視為無息借款,出借人不得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再者,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二款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限制借款利率的規定」以及《若干意見》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民間借貸不得超過央行基準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過部分不受法律保護。央行一年期貸款利率4.35%,因此20%是合法的。
㈥ 如何評價大學生賴賬校園貸,「不用還」的思想很危險
這世間,有借錢不用還的好事嗎?理智告訴我們:沒有。如果有,那請你一定不要去借。因為它會讓你付出代價。
今年上半年,南寧西鄉塘區法院陸續受理了廣西某金融投資公司訴高校學生借款合同糾紛案件,400多名大學生成被告。值得注意的是,該系列「校園貸」案件陸續開庭後,沒有一名大學生應訴。這些被告大學生普遍認為,「校園貸」等於非法放貸,國家打擊「高利貸」,他們借的錢不用還。
原來如此。這些大學生在借貸之初,就知道這種「校園貸」不靠譜,甚至是非法的,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是壓根沒打算還,而是打著從中「掙一筆」的念頭。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比無知更可怕的是,「知而故犯,積錯難返」。
的確,2017年9月6日,教育部發布通知,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任何網路貸款機構都不允許向在校大學生發放貸款」。涉事的「校園貸」,或許正好撞了槍口,屬於違規高利貸,但即使是非法,也並不是完全不受法律保護。借了不用還,也基本等於異想天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也就是說,如果雙方約定的年利率未超過24%,法律是支持的;而年利率超過36%,也只是超過部分的利息無效,並不是說,你連本金和合法利息都不用還了。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竟如此誤讀法律和國家政策,令人啼笑皆非。
而更令人擔心之處在於,以大學生之「大」,格局卻如此之小:揣小心思、耍小聰明、貪小便宜。就該事件而言,問題的要害不在涉事「校園貸」是否違規,而是「不用還」的認知很危險。這其實是一種流氓邏輯,為什麼這樣說?
舉個例子,有瓜農違規佔道賣西瓜,你跑過去抱著西瓜就啃,吃完一抹嘴就走,然後告訴瓜農:你是違規經營,我可以白吃。道理就是這么個道理,換個場景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只不過,「校園貸」平台相對瓜農來說,處於強勢地位,不易引發同理心罷了。
近年來,我們見慣了不少大學生因各種不良「校園貸」導致債務纏身,甚至發生不幸之事,引發家庭悲劇。現在,出現了大學生反將軍「校園貸」的反例,似乎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這絕不是大學生的勝利,更不是知識和智慧的勝利,而是大學法制、誠信教育的缺失和遺憾。
大學之大,培養的不僅僅是學識和才華,更重要的是品行和追求。貸款買手機還不還錢,這丟的不僅是自己的臉,還有大學的臉。當誠信可以輕易犧牲,被用來兌換一時之利,這個交換未免太草率,也太輕賤。
報道里有個細節,面對法官「上門」調解,僅有3人主動還錢,而之所以還錢,是因為剛找到工作,怕因此丟了飯碗。我們從這樣的選擇中,看到的只是利益抉擇,鮮有反思悔過,奢談品質堅守。不得不提醒這些大學生一句:等待你們的不僅是訴訟,還有信用危機,趕緊挽回吧。
㈦ 違規校園貸亂象,讓一些大學生深陷其中,為防控風險出台了哪些政策
那些讓大學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違規校園貸即將被禁止了,小額貸款公司將不得向對校園內的大學生發放消費性網路貸款。由於網路時代的高速發達,信息的共享化讓很多未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開始了提前消費的觀念。比如看上了某一樣奢侈品或者嚮往已久的3G產品,但是手上的生活費或者打工的錢並沒有那麼多,就可以提前支取一部分。網路上充斥著各種針對大學生消費貸款,而無抵押的操作,也讓很多大學生怦然心動。環境的形勢並不是很好,很多大學生在本科畢業之後都會選擇考研,而延長讀書的時間,就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金錢成本,並沒有豐富打工的經驗的大學生為了自己的生計或者學業,必須要花一些超出預期的錢。
出台的這些政策只是為了將可估的傷害性降到最低,但也保不準有些年輕人依然急著想要去套取現金而鋌而走險。
㈧ 大學生為同學還1.7萬貸款背35萬債務,從事件看,校園貸和舊社會高利貸有什麼區別
近年來,校園貸成為大學生群體中異常火爆的校園金融產品。助力大學生創業創新,順利完成學業,乃至滿足學生合理的提前消費,校園貸的益處並非沒有。但是由於監管不嚴,部分網貸平台惡意放貸、利息高昂、暴力催收,這些校園貸儼然已經淪為了變相的高利貸。小於遭遇的高利息不是個例,據媒體調查,眾多校園貸平台利息高達30%到40%。高利貸式的校園貸製造了一起起校園悲劇,衍生了大量的社會問題。
利率高
高利貸的利率一般年利率在36%以上,借款100元,一年要支出36元以上的利息。個別的利率可達100%—200%。我國歷史上高利貸年利一般都達100%,而且是「利滾利」,即借款100元一年後要還200元,如果到期不能歸還,第二年要還400元,第三年就是800元。
高利貸之所以有這樣高的利息,是由當時的經濟條件決定的。由於前資本主義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勞動生產力水平低,生產規模小,小生產者一般都經受不住意外事故的沖擊(如天災人禍),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就無法維持原來的簡單再生產,無法維持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小生產者(農民和其他小手工業者)就不得不向放高利貸者借錢或實物,以維持生產和生活。放高利貸者正是看到了借者為了維持生存這一點,就無情地抬高利率。如果借錢的人不是為了生活和生存,而是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樣,借錢是為了投資,獲取利潤,那麼貸款的利率高了,使得投資的利潤大部分或全部被高利貸的利息侵吞,借錢的人就不借了,貸款的利率自然也高不上去。
高利貸借者除了小生產者以外,也有一些破落的奴隸主和封建主,他們是為了維持奢侈的生活,其利息是最終要轉嫁到小生產者身上。高利貸的債權人主要是商人,特別是貨幣經營商人、奴隸主和地主。
剝削重
綜上,對比之後我們發現校園網貸跟高利貸,其實是沒有什麼區別的,非要說區別,那可能就是校園網貸更具有欺騙性。校園網貸目前是亂象叢生、不僅審核制度不嚴,有泄露隱私的風險,而且其利息也是高達30%,不少學生上當受騙。普通大學生對於信息真偽的辨識度比較低,很容易就會被部分不良網路借貸平台的虛假宣傳說欺騙,進而誘導進行過度消費,陷入高利貸的陷進。學生一般沒有收入,但是卻有著消費的需求,在信用卡告別校園七年後,校園網貸就如同一隻兇猛的野獸般殺入校園,潛移默化的改變著學生的消費觀念,學生一旦陷入校園網貸的魔爪,噩夢也就開始了……河南一大學生通過校園網貸平台借款,而後巨額負債跳樓自殺的悲劇不應當重演。因此,校園網貸行業亟待出台相關法規對其進行整頓。有約束的、成熟的校園網貸平台,才能使學生真正「圓夢」而不成為學生的「噩夢」,也才能使校園網貸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㈨ 大學生如何防止陷入校園貸款的巨坑
校園貸款,你聽說了嗎?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離去,一次次校園貸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2016年,網路借貸平台「 借貸寶」 的一份「 裸條」 8. 75G壓縮包在網上流傳,其中包含了 167 名女大學生的裸照及視頻,瞬間把非法「 校園貸」 等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一時間輿論一片嘩然。
親愛的們對這些非法的校園貸有什麼看法?對裸貸有什麼看法?對參與裸貸的學生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給報主哦!
(本文綜合整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編輯杜曉宇,專業的學生,業余的新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