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保監會馮燕:五個方面助力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8月5日,以「智普惠享金融」為主題的首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在人民日報社舉行。峰會發布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並揭曉了中國普惠金融典型案例。
會上,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總結了近幾年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成效,分享了推進普惠金融體系建設中獲得的經驗。同時,她提出了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和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近幾年取得的成效: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6%
馮燕指出,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較大成效,普惠金融覆蓋面不斷擴大,小微企業 貸款 獲得性不斷提升,三農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鄉鎮一級銀行物理網點和保險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營業性網點22.8萬個,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6%,多數的省份實現了「鄉鄉有機構」,農業保險鄉村服務網點達到36.4萬個,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了95%,村級覆蓋率超過了50%。
二是城市社區和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在不斷地擴大。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有ATM機96萬台,POS機3119萬台,分別較2013年末增長85%和193%,全國基礎金融服務已經覆蓋了53萬個行政村,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約為96%,較2013年末上升了13.6個百分點。
三是小微企業貸款的可獲得性不斷提升,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到了30.74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了73.1%,增長的幅度還是相當大的,為1521萬戶小微企業提供了金融服務,較2013年末增長了21.7%,覆蓋了全國約20%的小微企業。
四是「三農」領域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截至2017年末,銀行業涉農貸款余額達到30.95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了48.2%,其中農戶貸款余額8.11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6.5%。五是扶貧小額信貸發展迅速,剛才扶貧辦的吳華司長專門介紹了扶貧小額信貸的產品。這個產品的推動一直是銀保監會負責牽頭推動的,為緩解一些建檔立卡貧困戶融資需求,推動他們再生產、再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截至2017年末,扶貧小額信貸余額2496.96億元,較上年增幅達到50.57%,戶均貸款4.11萬。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607.44萬戶,佔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5.81%,這個數據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基本佔到了1/4。
推進普惠金融工作的經驗 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馮燕表示,在推進普惠金融工作中要充分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注重政府的引導和市場的主導,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一是充分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和組織優勢。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引導市場資源投向重點領域和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領域,同時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優勢,實現基層黨組織與基層金融機構在人員、信息、風控等方面的有效對接,加強社會治理和金融服務的融合,這是我們常提到的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金融機構「雙基聯動」。
二是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提升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和滿意度的總體目標,著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著眼於金融服務空白和不足的地區、人群,在融資、儲蓄、支付、保險等不同業務領域確定具體的目標,明確分工責任,抓好督導落實,強化督察問效。
三是始終注重政府的引導和市場的主導,政府層面著力完善法律框架,監管體制及金融基礎設施,創造有利於普惠金融發展的政治生態環境,及時糾正市場失靈和激勵扭曲,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保護市場創新驅動力,構建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商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四是大力發展數字普惠金融。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服務半徑,擴大服務覆蓋,實現目標客戶的精準識別、精細管理、精確服務,降低服務門檻和服務成本,緩解普惠金融突出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動力問題。
五是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改進由於信用、信息、立法、監管等基礎薄弱引起的金融服務不足和不當的問題,彌補當前制約普惠金融發展的制度短板和監管短板。
六是學習借鑒和經驗輸出並重。在發展中國普惠金融過程中,一方面非常注重與普惠金融全球合作夥伴組織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學習。另一方面,也更注重中國經驗的宣傳、推廣和輸出。
普惠金融面臨的挑戰: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不配套
馮燕指出,中國的普惠金融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當前發展還是面臨很多挑戰,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金融服務「有沒有」的問題。目前金融資源的配置仍然不平衡、不充分,部分領域仍然沒有解決金融服務「有沒有」的問題。
二是金融服務「好不好」的問題。金融服務在價格、服務效率、風險防控方面仍然質量不高,金融服務「好不好」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
三是商業可不可以持續。由於成本高、風險大,成本收益不對等,普惠金融發展商業可持續方面也面臨著挑戰。
四是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不配套。部分新型機構和新型業務也面臨著監管法律缺失的問題。信用信息 共享 覆蓋的范圍、互聯互通仍然不足,風險分擔機制發揮作用還不充分。
五是金融消費者的知識和素養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金融業態。
五個方面助力普惠金融體系建設
馮燕表示,我國普惠金融體系建設下一步工作任務將圍繞優化供給,創新產品服務,強化政策環境支撐,加強風險防範和監管,完善消費者教育保護體系等五個方面展開。
一是優化供給體系。構建競爭性的普惠金融供給格局。要強化內部體制機制改革,打造適合普惠業務的專業化機制,激發銀行業機構的內部改革紅利。引導地方性金融機構進一步聚焦基層,回歸本源。
二是創新產品服務體系。強化需求導向的產品服務創新,突出服務的適當性和需求的匹配性。用好數字普惠金融工具,降低獲客、服務成本,提升目標客戶精準識別、畫像的准確度,完善風險管理體系。
三是強化政策環境支撐體系。加快推動相關領域的立法,補齊制度的短板。強化監管激勵約束,完善差別化的考核評價機制。增強貨幣、財稅政策的激勵促進作用,推動各方形成政策合力。加快推進信用體系和信用平台建設,深化「銀稅互動」和「銀商合作」。
四是健全風險防範和監管體系。強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的主體責任。完善普惠金融監管工具箱,提升監管科技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之間、監管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力度。及時打擊非法行為,運用監管利劍,糾正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五是完善消費者教育保護體系。加強信息披露和市場透明度建設。強化融資主體的履約意識,打擊逃廢債、「 老賴 」現象,通過守信獎勵和 失信 懲戒,培育良好信用環境。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辦法。
⑵ 扶貧雙基是什麼
1. 扶貧雙基是指基層黨組織和基層信用社深度合作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是服務三農、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
2. 「雙基」共建農村信用工程通過加強基層農村信用社和基層黨組織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協調聯動的共建優勢,實施金融服務創新,使廣大信用農戶獲得小額信用貸款的新體制、新機制和新模式。
3. 制定金融扶貧配套政策,提高金融扶貧精準性和特惠性,實行貸款利率特惠政策,對扶貧小額信貸一律執行基準利率,對其他扶貧貸款實行利率優惠。
4. 實施傾斜性的信貸扶貧政策,督導貧困地區轄內縣級行社加強與人行的溝通,爭取更多信貸規模,申請扶貧再貸款,支持貧困地區發展特色扶貧產業和貧困戶創業就業。
5. 適當放寬借款人年齡至70周歲,實施盡職免責制度,調動基層信貸員積極性。
6. 持續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力度,深入開展精準扶貧,精準對接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項目金融需求,全面提升扶貧實效。
7. 加強部門對接協調,發揮聯動作用,加強與各地扶貧、財政等部門的協調合作和信息共享,創新財政和金融協同扶貧機制,加強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有效配合,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