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般銀行貸款都是在基準利率上浮多少
1、不同銀行,貸款利率上浮是不一樣的,商業銀行、城信社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7倍,農村信用社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以最終實際執行的為准。
2、如果您有資金需求,建議通過正規的銀行或貸款平台辦理,平安銀行有推出無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也有房屋和汽車的按揭貸款及抵押貸款,不同的貸款申請條件和要求不一樣,能否審批成功是根據您的綜合資質進行評估的,您可以登錄平安口袋銀行APP-金融-貸款,了解詳情及嘗試申請。
應答時間:2020-09-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貳』 關於銀行貸款的利率上浮
據小編了解,之所以利率比別人高出許多,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徵信記錄不好
辦理無抵押貸款的時候,貸款機構會首先審核借款人的徵信報告,如果這兩年有多次逾期,就會上浮貸款利率,連三累六的直接會被拒貸,貸款機構會質疑這些人的還款意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護好徵信,避免貸款受阻.
二、收入不高
除了還款意願,貸款機構會看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如果還款能力較弱,貸款的可能性就低,銀行為了控制信貸風險,確保資金回收,會適當提高貸款利率.
三、單行性質不穩定
公務員,過期單位員工很容易獲得貸款,而且利率低,額度高.因為這些人工作穩定,預期收入較高,貸款機構無需擔心跑路或還款困難.而民企,靈活就業人員,工作不穩定,所以銀行會看重借款人的信用記錄和還款能力,如果其中一個差強人意,就會上浮利率.
『叄』 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多少
從2005年3月17日起,自營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改按商業性貸款利率執行,上限放開,實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水平為相應期限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
商業貸款利率是銀行發放企業貸款時收取的利率。例如,對企業發放貸款的利率。
1、各項貸款
六個月-4.86;一年-5.31
一至三年-5.40;三至五年-5.76
五年以上-5.94
2、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
五年以下(含五年)-3.33
五年以上-3.87
計算方法:
設貸款總額為A,銀行月利率為β,總期數為m(個月),月還款額設為X,則各個月所欠銀行貸款為:
第一個月A
第二個月A(1+β)-X
第三個月(A(1+β)-X)(1+β)-X=A[(1+β)^2]-X[1+(1+β)]
第四個月((A(1+β)-X)(1+β)-X)(1+β)-X =A[(1+β)^3]-X[1+(1+β)+(1+β)^2]
…
由此可得第n個月後所欠銀行貸款為
A(1+β)n –X[1+(1+β)+(1+β)2+…+(1+β)n-1]= A[(1+β)^(n-1) ]–X{[(1+β)^(n-1)]-1}/β
由於還款總期數為m,也即第m月剛好還完銀行所有貸款,因此有
A[(1+β)^(m-1)] –X[(1+β)^(m-1)-1]/β=0
由此求得
X = Aβ[(1+β)^(m-1)] /[(1+β)^(m-1)-1]
(3)銀行貸款利率上浮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制定貸款政策的主要依據是:
1、所在國的金融法律、法規、政策的財政政策和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
2、銀行的資金來源及其結構,即資本狀況及負債結構;
3、本國經濟發展的狀況;
4、銀行工作人員的能力和經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業貸款利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業銀行貸款政策
『肆』 什麼情況下貸款利率會上浮
1、調結構控風險
貸利率政策的變動與宏觀政策的調整關系密切。在銀行信貸「調結構」的大方向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屬於「房地產類貸款」,銀行對此有一套風控邏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
2、銀行資金成本上升成主因
不少銀行仍在消化此前房貸的存量,已經數月沒有新增的房貸了。按季度下放房貸額度指標,但這一額度明顯「不夠用」。
多家房地產中介也反映,不僅房貸利率折扣沒有了,放款的時間更明顯延長。銀行資金成本的上升是推動銀行調整首套房房貸利率、收緊額度的主要原因。
(4)銀行貸款利率上浮擴展閱讀
浮動特點是:
1、利率的變動可以靈敏地反映金融市場上資金的供求狀況;
2、借貸雙方所承擔的利率變動的風險較小;
3、便於金融機構及時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動情況調整其資產負債規模;
4、有助於中央銀行及時了解貨幣政策的效果並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