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次貸危機會帶來什麼影響
這次危機剛出來的時候提的是次貸危機,接著是金融危機,現在是經濟危機。可見這次危機的演變過程有多惡劣。這次危機使很多人都在沉思銀行到底應不應該國有化。
這次危機使美國人對投資失去了信心,現在美國人人民手中有很多錢,卻害怕投資,投資減少社會再生產受到抑制,反過來人民的收入就會受到限制,使企業也無法生產,下崗人數也增多,人民消費也會減少。最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對於這次危機暴露出的經濟問題也比較多。為什麼在這次經濟危機中中國銀行只受損了19個億(比起其他大國少多了)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對金融業的管制要比外國強得多。中國銀行對其援救是出於對國際上的考慮。現在世界各國都要團結起來對其受損嚴重國家進行援救。比如冰島,一個國家的GDP總量才160多億,而其對外負債就已經達到了1800多億,如果世界各國都不幫助他,那想必一場新的戰爭 就要爆發了。中國銀行很慎重考慮權衡其中的利弊,相信中國銀行不會是傻子,會給國民一個完美的答案。
B. 次貸危機對 貸款利率有何影響
歐洲??次貸危機全稱是「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
歐洲是間接的被影響著!
我不想做太多的名詞解釋。簡單說吧,提高或者降低貸款利率對次貸危機的影響很小。根本原因是個人信用被擴大了了。
只有增加貸款的門檻、抵押標準的提高、信用審查嚴格化。才能避免其風險!
你想一想,反正還不起錢了,利率高低,對已經破產的人起不絲毫作用!
C.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和影響是什麼
1.次貸危機的原因:
隨著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
這種局面直接導致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也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次貸危機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熱點問題。
引起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風暴的表面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利息上升,導致還款壓力增大,很多本來信用不好的用戶感覺還款壓力大,出現違約的可能,對銀行貸款的收回造成影響的危機,對全世界很多國家包括中國也造成嚴重影響。 有學者指出,「技術層面上早該破產的美國,由於欠下世界其他國家過多的債務,而債權國因不願看到美國破產,不僅不能拋棄美國國債等,甚至必須繼續認購更多的美國債務,以確保美國不破產」。
由於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盡管貸款給了次級信用借款人,如借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來還,拍賣或者出售後收回銀行貸款。但由於房價突然走低,借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房屋出售,但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
一個兩個借款人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於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導致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引發了次貸危機。
D. 次貸危機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由於我國仍然存在一定的資本管制,應當說次貸危機通過金融渠道對中國經濟的穩定與健康的直接影響應當說是比較有限的,對中國經濟的短期直接影響總體上不會太大。但同時我們應該看清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勢,美國的次貸危機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影響中國,因此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直接出口對美國市場依賴較大。我國央行研究顯示,我國對美出口與美消費數據變化高度相關,美經濟增長放慢1個百分點,我出口會下降6個百分點。很明顯,美國經濟下滑和美元貶值對中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目前中國對美出口主要以電子產品、傢具、玩具、鞋類以及服裝等消費品為主。美國需求下降,以美國為主要出口市場的中國外貿企業很可能遭遇訂單不斷縮水的尷尬。同時,中國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會直接導致GDP、投資、進口(加工貿易所需的進口)增長速度的下降,並通過這些變化,反過來進一步導致中國GDP增長速度的下降。
其次,是通脹的挑戰,由於美國自身存在巨大的債務問題,其通過降息、發行貨幣等手段減輕壓力, 美聯儲下調利率,並大幅增加流動性,那麼中國就難以提高利率,因為這會鼓勵熱錢流入,必然會導致商品價格上漲。而中國由於自然資源所限,同時由於缺少了利率政策工具,亦受其影響而成為通脹經濟。
盡管有上述影響,但我們通過分析認為:中國很難出現美國式的「次貸危機」,理由如下:
第一,中國的房地產經濟環境與美國不能同日而語。首先從市場需求上來講,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雖然相對低迷,但是就整體而言,中國的房產市場仍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公眾對住房的仍然呈上升的趨勢。其次,從購房的首付看,中國人喜歡掂量自己的經濟實力之後再決定,所以零首付的很少,大多數購房者的首付在30%左右,對房價的抗跌能力強,加上後期歸還的貸款,不那麼容易出現負資產現象,而美國前幾年5%到10%的首付很普遍,零首付的也不少,很容易出現負資產現象。而在同樣的無力支付房款的情況下,美國人把房產抵押給銀行或者其他機構的成本遠遠的低於中國人把房產抵押給銀行的成本,這也就造成美國房貸違約率大大的高於中國。所以就但從成本的角度出發,也不難看出也美國次貸危機很難在中國發生。
第二,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的流動性資金越來越充足。由於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並沒有改變,國際熱錢不但沒有撤出中國的跡象,而且還在蜂擁而至。這一部分熱錢,雖是投機性質的,但是同樣對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一是導致熱錢的載體多樣化,二是導致政府很難監測和完全規制這部分熱錢,因此增加了中國市場的流動性資金。由於中國尚處於現代化和城市化途中,房地產行業未來的增值預期是非常明顯的,當房價跌到一個合理的估值區域,這部分熱錢就會伺機而動。出於狙擊國際熱錢的考慮,房價也必然有政府的「政策底」,而且這個政策底會更加的牢不可破。
)
第三,從金融機構的承受能力看,美國的次級貸款市場僅僅是貸款市場的一個部分,而且主體是多元化的,即使這些金融機構破產,國有資產的損失也不會大,而我國,無論優質貸款市場、次優級的貸款市場,還是次級貸款市場,基本上都由幾大國有商業銀行處於壟斷地位,即使是其它商業銀行,也都有數量巨大的國有資產,因此,國家是不會讓國有資產在次貸危機中大量流失的。
目前,房價大幅下跌還僅僅是個別城市的現象,中國房價的調整空間還是巨大的。穩定壓倒一切,在這種情況下,不用期望房地產市場短期內有精彩的表現,但也不用擔心中國房價一瀉千里,導致次貸危機。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出口、房地產行業以及一些其他的行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對中國金融市場和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
E. 次貸危機與信貸危機有什麼區別呢
1、性質不同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由於美國房價連年攀升,所以,在次級信貸市場貸款的人,可以拿房價升高的這個機會來填補他的信貸,但是當房價持平的時候,就沒有中間的差價,所以信貸人很難按時還款。就出現了信貸危機。
2、影響不同
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沖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信貸危機對於中國的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對於全球經濟來講是有一定影響的,首先就是股市,由於美國本土銀行將次級貸款的危險轉嫁給外國的投資銀行,比如亞洲的各大銀行,所以投資人對市場失去信心,就會拋出手中的股票,導致股市下滑,從而引起全球股市的動盪。
3、基礎不同
信貸危機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的假設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時候,銀行可以藉此獲得高額利息收入而不必擔心風險;次貸危機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導致。
F. 次貸危機對中國那些行業有影響
次貸危機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
簡單理解就是美國中產階級貸款消費(如買房買車等),再用薪水來還貸款。但由於通貨膨脹導致的企業裁員,失業率升高,造成部分中產階級沒有能力償還貸款,這部分貸款為有成為壞賬的危險,即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導致的是美國內部金融業的動盪,投資者對美國的投資信心不足,而美國為了自救又強制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直接影響的就是依靠出口的一些行業,我國的出口包括原材料,半成品,輕工業產品,如紡織類產品等。
G. 次貸危機對美國影響
目前美國的金融危機從本質上來說是因為次貸危機引起的.到目前來看,次貸危機已經擴散到整個金融市場,影響了消費信貸和企業融資,更為嚴重的是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已經損害了美國經濟,使美國的經濟進入一輪衰退期.
第一,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因為房價下跌和利率上升而引發的次貸危機導致多家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的增加,流動性的缺失,進而引發多家金融機構的倒閉,如五大投行中的三家或倒閉或被收購,其餘兩家被銀行控制;商業銀行的倒閉(華盛頓互助銀行倒閉);最大的兩家房屋抵押貸款公司被政府接管;AIG(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被美國政府接管,到最近一年裡,美國的兩大股指跌幅在30%到40%之間.
第二,抑制了美國消費需求.到目前為止,9月份的美國商務部當地時間15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9月份零售銷售額陡降1.2%,幾乎兩倍於此前0.7%的預期,創下三年來的最大跌幅,而同期的CPI只上漲了0.1%。這已經是美國零售銷售額連續三個月下跌,這也是自1992年以來首次出現這樣的情況。
第三,對實體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失業數據的進一步擴大.英國第三季度失業率跳升至5.7%,創8年來失業率新高,也是1991年以來失業率增幅最大的一季。 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羅斯·沃克預測,就業市場可能繼續萎縮,失業率在2010年第一季度可能達到7.9%的峰值。美聯儲在最近公布的新一期褐皮書也顯示:美國的經濟活動已經全面萎縮。在12個區聯儲所轄地區,大多數地區的消費支出和製造業活動都出現下滑,一些領域的前景遠比美聯儲預期的更為悲觀。
到目前為止,次貸危機仍然還在繼續,形勢尚不明朗.
H. 次貸危機對美國有哪些影響
第一,次級貸款由於是針對於信用等級比較低的人群的,比如那些沒有收入或者收入不穩定的人,所以那些貸款買房的窮人會由於房地產降溫和利率升高而無法償還貸款,從而沒有房子可住。
第二,次級貸款危機會使得金融機構無法收回貸款+利息,甚至是本金都無法全額收回,因此會造成金融機構的破產。
I. 次貸危機會造成什麼影響
次貸危機對全球經濟影響 全球主要央行的銀行家們一直在集中精力阻止美國次貸危機所導致的貨幣市場流動性短缺,相繼注入大量現金。不僅如此,美聯儲還下調了貼現率。這些努力初見成效,貨幣市場有所回穩。不過,很多債券產品特別是資產支持證券卻依然低迷。除了擔心信貸市場再次出現混亂外,目前中央銀行家最擔心的莫過於信貸市場動盪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一般認為,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會受到最大影響。乍一看,美國經濟並沒有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非常強勁;商業支出看起來很活躍;工資增長很穩定;拉低消費者支出的汽油價格正在下降。但仔細分析起來,前景就不那麼光明了。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撰文指出,二季度經濟的強勁部分歸功於公司庫存調整等一次性因素,同期消費增長則急劇下降,有些地區消費者支出的低迷一直持續到了夏季。有數據顯示,7月份汽車銷售下降至9年來低位。更重要的是,美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房地產市場比很多人認識到的更加糟糕。7月份新屋開工的步伐大降,二手房銷售連續第五個月下降,房價持續下跌。根據標准普爾發布的S&P/Case-Shiller 房價指數,在截止於6月份的過去一年裡,美國10個主要城市的平均房價下降了4.1%。 正在破滅的房地產泡沫使美國經濟在8月份信貸市場出現動盪之前就已經變得比較脆弱,信貸困境使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因此,分析家們紛紛下調其對美國建築業和房價的預期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摩根大通經濟學家現在預計,到2008年年底,新屋開工的步伐還將進一步下降30%,平均房價將下降7.5%至15%。高盛的經濟學家則認為,在未來幾年裡,房價還將下跌15%至30%。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將繼續阻礙生產的增長。更大的問題的是,影響房價出現兩位數下降的因素對在房地產泡沫鼎盛時期消費者大舉借債的美國會產生什麼影響。持樂觀看法的人從消費者支出的反彈中得到些許安慰,但這可能是一個錯誤。房價呈兩位數下降將使越來越多的抵押貸款借款人陷入財務困境。問題已經在其他消費者債務上顯現出來,如信用卡違約率正在上升,貸款機構很可能面臨更加棘手的局面。隨著住房擁有者感到自己越來越窮,消費者支出必將受到抑制,特別是在股市持續下滑的情況下。 根據瑞銀經濟學家所進行的數量經濟模型分析,資金成本上漲1個百分點的信貸沖擊如果與股價、房價均下跌10%同時出現,明年美國的經濟增長將被向下拉動2.6個百分點,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那麼,為什麼還有很多華爾街的分析家仍然堅持信貸市場困境所造成的損害很有限的觀點呢?主要原因是他們預計美聯儲將會降息救市。金融期貨價格顯示,投資者預計,到今年年底,美聯儲將下調聯邦基金利率75個基點至4.5%。不過,瑞銀的分析顯示降息不可能緩解所有的痛苦,明年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可能會放慢1個百分點以上。盡管瑞銀的分析並非無懈可擊,但是,如果美國房價面臨兩位數的跌幅,即使美聯儲放鬆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也是註定要陷入疲軟的。 而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員方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則表示,美國經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不會因此而陷入衰退。數據顯示,美國GDP主要由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消費和投資、凈出口和私人庫存等成分構成。2006年私人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消費和投資等分別佔GDP的69.9%、16.7%、19.1%。2005年美國建築業在GDP中的比重為 5.1%,房地產和相應的租賃行業在GDP中的比重為10.1%左右。因此,方明認為,就算房地產銷售量的下降會影響到美國經濟,其影響幅度只可能在 15.2%的范圍內。「美國房地產銷售下滑僅會導致美國經濟在一定程度的放緩,第三季度GDP增長率可能回落至3%以下,全年增長率在2.5%至3%,但美國經濟不會因為房地產的放緩和房地產金融市場的信用危機而陷入衰退。」他說。 至於對世界其他地區經濟的影響,《經濟學家》認為可能也很嚴重。事實上,目前有很多人預計全球經濟的強勁足以抵禦美國的放緩,其理由是美國的經濟增長已經疲軟了一年多,但全球經濟增長一直很強勁。《經濟學家》稱這種樂觀可能低估了次級貸款危機向其他國家的傳遞。傳遞的路線之一是金融蔓延,從加拿大到中國,全球都出現了投資次級債的損失。損失的廣泛傳播很容易被消化,但同時傳播的緊張情緒和風險厭惡則不那麼容易被消除。在過去發生的歷次金融動盪中,新興市場經濟體都是最大的受害者。但這一次可能會有所不同,發達國家,特別是銀行涉入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很深的歐洲國家,可能更為焦慮。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得益於龐大的外匯儲備和經常項目順差,可以很好地經受住投資者大舉撤離的考驗。而在歐洲發達國家,投資次級債的損失和投資者的緊張情緒可能會迫使銀行勒緊腰帶,削弱國內支出的增長。8月份德國反映商業信心的Ifo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下降,消費者信心也有所下降。在8月份信貸市場動盪之前,歐洲央行曾發出將在9月6日例會上加息的信號。但從目前形勢來分析,該央行很可能將等待一段時間。 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國的次貸危機也可能產生心理蔓延,特別是房價的重估。盡管在美國不計後果向高風險借款人放貸的規模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價的膨脹一直比美國更為嚴重,英國、西班牙等國更容易受到房價泡沫破滅的打擊。 另外,《經濟學家》還指出,全球經濟抵禦美國經濟疲軟的能力也不應被誇大。盡管美國經常項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佔GDP約6%,因消費的產品遠多於其生產的產品,美國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區最大的需求來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劇下降必然將損害其他地區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