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內外三年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文獻
文獻綜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壯大,不良貸款問題也伴隨著產生並阻礙著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關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貸款的措施,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中,最早的銀行倒閉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紀巴蒂家族的弗羅倫薩銀行,當時,由於英吉利政府沒能償還該銀行的巨額貸款,而導致其倒閉。19世紀,英格蘭兩家大銀行的倒閉,日本北海道拓殖銀行的破產等,這些銀行經營的失敗案例在國際金融史上時有發生。而導致銀行破產的原因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一直是銀行失敗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認為,不良貸款已成為世界各地銀行界的威脅,而形成不良貸款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比有較高的影響力。富蘭克林艾倫(2009)認為,不良貸款問題是中國持續繁榮的最重要的問題,在努力改善銀行體系中,特別是減少不良貸款的主要銀行數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續,是中國改革在短期內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方面。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內研究2.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研究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的國內研究中,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舉行「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論壇」上表示,雖然我國銀行業的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還在淺層次進行,基礎還不牢固,有待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特別要求商業銀行防止不良貸款的反彈。廖遠甦(2007)認為解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難題,任重而道遠。因為,國際上一般認為合適的不良貸款率應該在2%—5%之間。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3.27%。雖然除農業銀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接近這一水平,但因為目前的不良貸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獲得的,仍然有反彈的可能。趙洪丹、丁志國(2010)通過研究發現,2003年以來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雙降」主要歸因於貸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貸款的剝離。經調整後的200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遠高於銀監會公布的相應值,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水平並沒有明顯改善。周行健認為,在宏觀調控政策及經濟金融環境的綜合影響下,2010年我國銀行業信貸總量仍然會大幅增長,但增速將顯著回落;存款規模繼續穩步增長,企業存款增速將大幅回落,結構可能呈現「先活後定」趨勢;凈息差將沿上升通道緩慢回升,銀行業盈利提速成定局,結構有望改善;不良貸款難以「雙降」,但資產質量短期無憂,長期壓力猶存。
2.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原因研究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原因研究中,鄧勇(2007)認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劃分為行業原因,債務人經營不當、管理不善,銀行信貸管理失誤和欺詐等原因。張曉梅(2008)認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兩方面。尹璐認(2008)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銀行內部原因,有銀行趨利目標,銀行之間的競爭,困境銀行特殊行為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決策失誤;另一方面是銀行外部原因,有金融體系改革滯後,制度不健全,政府的行政干預,各權力集團的利益糾葛,法制不健全,司法不力,央行金融監管不力,信息不對稱,預算軟約束以及經濟周期等因素。屠德俊(2009)認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體制轉軌過程所引起的銀行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產權約束的缺位,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同樣主要歸因於制度性因素,技術性因素仍舊是出於次要位置的。而針對這些問題,商業銀行應採取成立清收不良貸款的組織機構;補充法定代表人保證控制新增不良貸款;加強貸後管理控制新增不良貸款等措施來化解不良貸款。趙洪丹、丁志國(2010)認為形成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幹預銀行信貸工作,加大了銀行經營的政策風險;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難以提高信貸質量;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不足,發放貸款過於隨意。2.3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措施研究對於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的措施研究中,張士明(2005)認為對不良貸款風險的化解應該「防」與「治」相結合,應採取自身特點來採取相應措施,提出按不良貸款的嚴重程度,選擇銀行破產清盤或銀行資產重組模式;按實施銀行不良貸款重組的主導機構不同,分為政府、銀行、第三方三種重組主體;按處理銀行不良貸款的資金融通渠道不同,分為政府、銀行、第三方三個成本負擔者;按處理銀行不良貸款的集中程度不同,分為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兩種基本模式;按政府注資的方式,銀行不良貸款重組的方法分為流量法和存量法。黃中文、戴博琦(2005)等人根據國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式,並分析研究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得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貸款的方式。主要有剝離模式,另一種是不良貸款處置的證券化模式,最後是不良貸款處置的交易中心模式。他們強調政府只能促進市場建設,不應干預金融經濟,同時要求政府未來彌補市場失靈,必須始終強力干預金融經濟。總之,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只能協調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發揮政府進行選擇性控制的補充性功能,避免產生不利於社會大眾的道德危害。宋繼水、劉博(2008)認為處置不良貸款與防範風險的建議為,一是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二是加強對抵押、擔保貸款的管理;三是多方聯動,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王恆(2009)認為化解不良貸款應從管理商業銀行授信風險著手。趙洪丹,丁志國(2010)認為商業銀行需要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機制,政府完善法制建設和改善社會信用環境。
3 總結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做了比較全面詳細的研究,針對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折射出來的產生不良貸款的原因,到提出化解不良貸款的應對措施等都有比較詳盡的說明,而且在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對策中有了更多的途徑。同時,國外學者也對不良貸款做了深入的研究,從中可以得出研究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的重要性。參考文獻[1]王焯,胡皓南.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式的現實情況與理論對比[J].現代商業,2010(6).[2]趙洪丹,丁志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狀況、原因與治理:2003-2008[J].沈陽大學學報,2010(1).[3]Franklin Allen,a Review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Future [M] US;Springer US.2009.[4]屠德俊.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與對策[J].世界經濟情況,2009(10).[5]張曉梅.試論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及化解對策[J].時代經貿,2008(108).[6]宋繼水,劉博.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考量—以z市銀行業不良貸款處置為例[J].金融觀察,2008(3).[7]Sanjeev,Gunjan M.Bankers'Perceptions on Causes of Bad Loans in Ban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Apr2007.[8]鄧勇.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控制初探—以GCCB為例[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9]王恆.商業銀行授信風險管理—以中小企業為視角的實證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0]張士明.多贏—批量處置不良貸款的成功時間與理論思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11]尹璐.去年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實現雙降[J].金融時報,2004(18).
[12]熊學萍,劉建國.關於不良資產處置效益最大化的若干思考[J].金融經濟,2004(6):45-46.[13]黃中文,戴博琦.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2002(14).[14]舒新國,婁宏偉,秦紅.中外商業銀行經營差距到底有多大[J].金融會計,2002(8):4-8.[15]廖遠甦.中外商業銀行經營差距到底有多大[J].金融會計,2000(8).
¥
5.9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壯大,不良貸款問題也伴隨著產生並阻礙著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關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貸款的措施,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中,最早的銀行倒閉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紀巴蒂家族的弗羅倫薩銀行,當時,由於英吉利政府沒能償還該銀行的巨額貸款,而導致其倒閉。19世紀,英格蘭兩家大銀行的倒閉,日本北海道拓殖銀行的破產等,這些銀行經營的失敗案例在國際金融史上時有發生。而導致銀行破產的原因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一直是銀行失敗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認為,不良貸款已成為世界各地銀行界的威脅,而形成不良貸款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比有較高的影響力。富蘭克林艾倫(2009)認為,不良貸款問題是中國持續繁榮的最重要的問題,在努力改善銀行體系中,特別是減少不良貸款的主要銀行數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續,是中國改革在短期內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方面。
第 1 頁
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內研究
2.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研究
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的國內研究中,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舉行「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論壇」上表示,雖然我國銀行業的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還在淺層次進行,基礎還不牢固,有待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特別要求商業銀行防止不良貸款的反彈。廖遠甦(2007)認為解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難題,任重而道遠。因為,國際上一般認為合適的不良貸款率應該在2%—5%之間。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3.27%。雖然除農業銀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接近這一水平,但因為目前的不良貸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獲得的,仍然有反彈的可能。趙洪丹、丁志國(2010)通過研究發現,2003年以來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雙降」主要歸因於貸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貸款的剝離。經調整後的200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遠高於銀監會公布的相應值,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水平並沒有明顯改善。周行健認為,在宏觀調控政策及經濟金融環境的綜合影響下,2010年我國銀行業信貸總量仍然會大幅增長,但增速將顯著回落;存款規模繼續穩步增長,企業存款增速將大幅回落,結構可能呈現「先活後定」趨勢;凈息差將沿上升通道緩慢回升,銀行業盈利提速成定局,結構有望改善;不良貸款難以「雙降」,但資產質量短期無憂,長期壓力猶存。
⑵ 「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發展對策」我需要關於這題目的參考文獻,十分著急 !!!
中國的信用消費始於20世紀50年代,隨後信用消費一度被取消。銀行以住房為突破口開展的信用消費起步於80年代,但在當時短缺經濟佔主導地位、市場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信用消費並不具備充分發展的經濟基礎和市場條件,因此信用消費品種單一、范圍窄、規模小,僅處於萌芽和摸索階段。
20 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住房、汽車等領域出現了比較旺盛的需求。同時,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消費需求不足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政府採取多種措施擴大內需,信用消費作為刺激消費需求的有效手段得到重視和推廣,各項旨在鼓勵個人信用消費的政策、法律、法規相繼出台。截至2003年末,全國各商業銀行人民幣消費貸款余額15736 億元,較1997年末的172億元增長90倍,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1780億元,信用消費占各項貸款的比例也由不足0.13%上升到10%。
從提供信用消費的機構看,目前國內所有商業銀行及信用合作社都已不同程度地開辦了消費信用業務,而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是消費信用市場的主體, 其消費信用余額佔全部金融機構提供的消費信用總額的88%。從信用消費的品種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形成包括個人住房與住房裝修、汽車消費與信用卡消費、大額耐用消費品與教育助學、旅遊與醫療貸款、個人綜合消費與個人短期信用貸款及循環使用額度貸款等十幾個大類、上百個品種的信用消費品種體系 。
從上面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銀行發放的消費信貸中,個人住房貸款占據壓倒性優勢。這說明我國信用消費業務品種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一些很具有發展前景的信用消費品種在我國基本上還是空白。另外,一些信用消費品種在我國雖已開展,但開發的深度還遠遠不夠。可以預期,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之後,以信用卡為主體的消費信用將會迎來高速發展的階段。
從當前各金融機構的實踐情況看,我國消費信用的發展應該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
(一)重點發展個人住房與汽車信用消費
個人住房貸款在我國當前信用消費發展中佔有絕對比重,今後一段時期內,個人住房貸款仍是消費信貸發展的重點,應在切實降低住房貸款風險的基礎上,擴大住房貸款范圍及比例,重點開發中檔住房貸款。另外,隨著汽車普及程度的提高,汽車消費貸款的需求量還將顯著增大,這將成為消費信用的一個主要增長點。
(二)大力開展信用卡業務與個人耐用消費品信用消費
美國信用卡業務的比重僅次於住房信貸,我國商業銀行應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之後,抓住有利時機大力發展信用卡業務,鼓勵消費者先消費,後還款,將信用卡辦成真正的信用卡。另外,還應大力推廣商業銷售網點和消費網點進行信用卡支付。據統計,我國的耐用消費品貸款在我國信用消費業務中所佔比重小,市場潛力巨大。為此,各商業銀行應積極與商家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耐用消費品貸款。
(三)大力發展助學與旅遊信用消費
目前,我國助學貸款發放比重仍然較小,各商業銀行應採取多種形式大力推廣。相對說來,助學貸款本質上是消費者用未來的收入為現在的教育融資,其貸款對象普遍具有較高的素質,如果能合理引導,應該能成為一個很好的信用品種。另外,隨著「假日經濟」的日益重要,居民在旅遊方面的支出也日益增加,各商業銀行及相關金融機構及旅遊公司應積極響應國家有關政策,在國家法律允許范圍內,大力推廣旅遊信用消費。
(四)借鑒美國信用消費的先進業務方式
各金融機構應與相關機構積極配合,結合中國實際,大力開拓信用消費新品種, 探索這些信用消費品種在我國可行的發放模式和風險控制模式並積極完善和推行, 以盡快完善我國的信用消費體系。如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制定不同的貸款品種,對個體工商戶和運輸業者提供經營性車輛貸款,對有創業意識的城鄉家庭可提供小額家庭創業貸款等。同時,針對不同的信用消費品種和貸款對象,可在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多種選擇。
消費信用的發展前景廣闊,但發展的的道路還很漫長,其進程受到信用體系建設、居民消費觀念等許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為了促進消費信用健康快速地發展,我們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保障性工作。
(一) 加強宣傳,改變傳統消費觀念
在我國市場經濟已步入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提倡適度負債消費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居民轉變「無債一身輕」的消費觀念,實現從無債消費轉變到適度負債消費,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費信用水平。我國居民信貸意識還比較薄弱,金融信貸知識還比較貧乏,所以增強消費者的信用觀念、信貸知識和金融知識,是發展消費信貸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條件之一。
此外,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來說,也要逐步增大對個人授信業務的比重,轉變重工商信貸、輕消費信貸的觀念,充分認識消費信貸對發展金融信貸、發展社會經濟的作用,加大力度宣傳發展消費信貸的政策導向、市場導向及其操作辦法,加強業務咨詢服務。
(二) 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
居民實際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消費信貸發展的程度。因此,國家在收入政策上應採取增加收入的措施,保證城鄉居民收入有一個合理的增長幅度;在分配政策上要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從而改變居民的收入和消費預期,以刺激消費的合理增長。
(三) 建立消費信貸的信用風險防範體系
信用風險防範的水平直接影響到消費信貸開展的成敗。當前個人消費信貸發展不快,主要問題不在銀行,而在於外部環境不完善、不配套。但銀行在消費信貸發展中,應有超前意識,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通過金融手段推動個人消費健康發展。
1、盡快建成個人信用制度。除了建立公民基礎信息資料庫之外,還應加快公民基礎信息與銀行信貸信息的整合,盡快建立和推廣適合我國國情的個人信用風險評分模型和消費信貸電腦審批系統,組建地區性、全國性的個人資信調查評估事務所或個人信用調查公司,對被調查人的收入狀況等進行持續的調查服務,建立借款人的信用數據模型,積累信息並定期進行分析,同時將銀行與政府等其他部門聯系起來,探詢信息共享之路。針對中國目前的情況,一是要盡快出台有關法律,以明確其服務對象、市場准入與退出規范、經營范圍、賠償機制等;二是要培養一批高素質且具有專業知識的個人資信評估從業人員,以促進評估的成熟性與權威性;三是要制定統一的評估標准,增強各評估結果的可比性,防止評估機構間的不正當競爭;四是要建立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評估的自身建設。
2、完善擔保制度。我們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逐步健全個人消費信貸擔保體系,降低消費信貸風險。首先,應完善擔保法,增加有關消費信貸的規定;其次,應培育規范的住房二級市場,使抵押的房產能夠方便地變現;再次,銀行應與保險公司緊密合作,將消費信貸與人壽保險、財產保險、履約保證保險結合起來,降低風險;最後,可研究由政府出面組建消費信貸擔保公司,為消費信貸,尤其是長期消費信貸提供擔保。
(四)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化程度遠遠不夠,無法完全解除人們的後顧之憂,那麼建立商業性和強制性相結合的社會保障統籌體系,就顯得非常迫切。因此,應當把建立完善覆蓋城市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也要有重點有步驟地進行。
(五) 加強專業人員的培訓
消費信貸業務的從業人員不僅需要熟悉現代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銀行儲蓄、結算、融資、理財知識和市場調研及人際溝通的能力,即成為「全能型」的綜合人才。由於我國的消費信貸才剛剛起步,業務人員來自各個部門,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整體偏低。因此,加強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尤為迫切。
⑶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風險與防範的文獻綜述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1998年虧損比利潤高出近一倍,國有企業幾乎不可能通過增長來彌補虧損,僅1998年上半年,國有企業就向銀行轉嫁了4800億元不良資產,使銀行體系中泡沫的壓力越來越大。金融資源的配置繼續被大大扭曲。只生產30%產值的國有企業佔有70%以上的信貸,而生產70%以上產值的非國有企業貸款一直極為困難。
國有企業由於效率低下,必然是借了就壞,壞了再借,自己壞債累累,最終拖垮銀行,導致信貸萎縮。微觀問題傳遞和集中到宏觀上來。
總之,國有商業銀行既要滿足國有企業簡單再生產資金需求,又要解決國有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需求,以維護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運轉。在國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虧損額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國有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結果,是很難完成按照「安全性」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其基本機理是:企業融資高負債低效率商業銀行流動性困境風險增大中央銀行超發貨幣通貨膨脹上述風險轉移形成一個有序流動且不可逆轉的過程。
三、對策建議
(一)重塑銀企關系,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融資有兩大主要模式,即以英美為典型代表的證券主導型融資模式(直接融資為主)和以日德為典型代表的銀行主導型融資模式(間接融資為主)。在我國,企業融資已經歷了傳統體制下單一的財政主導型融資方式和轉軌體制下畸重銀行主導型融資方式。當前國有企業的資金需求剛性和國有銀行的資金供給剛性之所以形成一種「高度粘合」的狀態,是因為他們都不是真正的融資主體。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的融資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內源融資」,由34國有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相關問題研究於國家與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之間都是一種「父子」關系,在他們之間也就難以發生真正的融資行為,而只能是銀企之間的資金供給制。正是這種「內源融資」和產權不分,導致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高不良資產與高風險等一系列效應的產生。所以,我們認為,在目前「內源融資」性質和產權安排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必須重塑銀企關系,即在明確企業和銀行是兩個獨立的法人實體的基礎上,通過密切銀企在管理機制、產權關系等方面的聯系,形成一種更富於活力的組織形式,從而規范銀企兩個法人之間的市場往來關系。從這一思路出發,我國理論界的一些人士提出了把銀行對企業的一部分債權轉為股權的設想,並在實踐中付諸實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將銀行的債權轉為股權,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銀行監控企業的積極性,從根本上遏制企業不良負債的形成。同時,要重塑融資主體的制度基礎。首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建立以「產權明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徵的公司制,也就是說,國有企業要割斷與政府的「父子」關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經濟主體,並通過股份制重構企業的產權組織形式。其次,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對我國專業銀行實行商業化改造,先要按《公司法》明確商業銀行的法律地位,即商業銀行是獨立經營的金融企業法人,實行企業化管理和經營;同時按照《商業銀行法》的要求,使專業銀行轉軌為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按股份制組織形式進行產權改革,最後建立起符合國際慣例的商業銀行。這樣,商業銀行才能擺脫政府的行政干預,真正按照市場需求組織資金和貨幣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不過,即使建立了市場制度下的融資主體關系,銀企之間的高負債和高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二)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
我國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企業債券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是急劇萎縮或徘徊不前。到1996年底,我國累計發行有價證券9918 74億元,但企業債券只發行了1565 09億元,所佔比例僅為15 8%。這樣,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只有股票融資。其導致的結果是企業融資結構單一、機制不健全和功能缺陷,而且與國際企業融資結構潮流即股權融資的衰落和債權融資的興起也不相適應。現在美國債市規模大約是股市的5倍。而亞太新興市場國家,債權融資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我國目前條件下,企業對發行債券基本上是不積極的。現行資金供應制度的軟約束,窒息了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企業發行債券與間接融資相比,無論是融資成本還是負債風險以及運作效率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一是發債成本高。二是籌資過程長,運轉和操作過程復雜。三是負債償還期限約束。
目前企業發債規模偏小的基本症結,還在於外部環境因素的限制,信貸資金供給導致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過分依賴,窒息企業直接融資的積極性,國家從緊的指標管理,又使部分介入債券市場的企業的發債需要難以得到滿足。
企業的資金需求仍只能而且必須由銀行來滿足,而在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必然直接影響銀行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我們在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過程中,要大力發展企業債券市場,允許企業發行債券,提高企業債券融資比重,以建立合理的企業融資結構。不僅如此,對於我國國有企業「軟約束」的特殊情況,發債融資還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即迫使企業走建立自我約束機制的道路。由於發行債券是有確定期限和利息界定的,企業到期時就必須如數還本付息,而不能像股票分紅那樣可以暫不分配;而且購買者大多數為居民,欠老百姓的錢是無法賴帳的。這就給企業增加壓力,促使企業改善經營、建立自我約束機制。此外,大力發展企業債券還可以起到正效應作用,如拓寬投融資渠道,讓一些資金盈餘單位(國內保險公司每年有1000多億元資金急於尋找運作渠道)投資購買企業債券,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防止了這些資金盈餘單位和大量社會游資由於投資渠道狹窄而只好進入股市炒作的行為。當然,發展企業債券市場,關鍵是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破產制度,並嚴格執法和管理。
(三)建立競爭、高效、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轉移性風險能否最終得到控制和化解,關鍵在於能否盡快建立一個競爭高效的商業銀行體系。新的商業銀行體系的建設必須有利於盤活不良資產,提高資產質量,最終將不良資產控制在安全范圍以內,從根本上提高整個銀行系統的穩定性。這除了對宏觀經濟體制進行徹底的改革,從根本上解除國有商業銀行的財政和政策性職能外,銀行體系的發展也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關於我國商業銀行體系的改革發展就一直存在著「改舊衣或制新衣」的討論,即在銀行改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設立新商業銀行與改革原國家專業銀行之間的關系,問題的實質即如何處理增量與存量之間的關系。從改革的實質過程看,漸進式改革策略選擇的是「改舊衣同時輔之以制新衣」,銀行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積極推進國有銀行向商業銀行方向轉軌。目前這方面的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轉軌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和障礙,致使商業化進程過於緩慢。而商業化進程的遲緩及不確定性則使得這種壟斷性具有更多的負面意義:一是缺乏競爭,不利於整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二是銀行系統的風險增大,包括來自外部的信貸風險以及因內控機制功能性缺陷而導致的內部風險。三是整個銀行系統的資產質量因不能良性循環而無法提高,未來損失繼續產生。資金配置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因此,解決之道在於以增量帶動存量,以競爭促進效率。為此需要在對內、對外開放銀行業務方面採取更加積極的態度,進一步充實現有的銀行體系,盡快從根本上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以促進競爭,提高銀行系統的效率,最終建成一個綜合性的商業銀行體系。
總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融資的兩個基本方式———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方式必須和諧發展,這樣企業的融資成本才會降低,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才能提高。
實踐表明,國有企業的融資效率提高不僅有賴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培育和完善來支持,而且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金融市場功能綜合發揮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政策的中心工作,人們寄希望於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功能充分發揮來提高國有企業運作效率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殖。
回答者:小雨靜滴 - 助理 二級 2-7 12:07
--------------------------------------------------------------------------------
一、企業融資效率與資源配置
企業融資就是企業為經營和生產准備好所需資金的過程或行為。只有準備好了經營和生產所需的資金,然後才有可能開始真正的生產經營過程。因此,企業融資是企業經營和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和支持系統。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經濟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企業和個人。企業是從事生產和流通的經營性組織,也是基礎性的經濟單位。而企業的資金融通、籌集又是現代企業正常、順利運轉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因此,企業的融資不僅對於單個企業來說具有生死攸關的重要性,而且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社會經濟活動,其起點表現為價值的預付,經濟運行表現為預付價值運動與增殖。具體說來,就是通過預付價值的循環與周轉,一方面,生產出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出為企業所追求的交換價值和價值。一個經濟社會是否有一定數量的資金預付,即決定其經濟可否在現代意義上順利運轉,也決定其經濟發展的速度。資金的預付是實現經濟發展的第一的、初始的決定力量。因此,企業總是把籌集更多的周轉資金和發展資金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企業融資不以單個企業財產狀況和資金積累為前提條件,也不以整個國家或社會資金總量為條件。它所涉及的是通過改變資金在不同企業之間的使用狀況而推動現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它既可以突破現有企業資金總量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地區與國家的邊界范圍而對企業的正常運轉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注入必要的預付資金。
可見,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就是資源配置過程。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使用是有償的,其他資源只有經過與資金的交換才能投入生產。這樣,工業化過程中資源的配置就表現為工業發展供給和配置資金的問題:即是將資金投入使用還是閑置,是將其投資於直接生產部門還是基礎設施,是將其投入於產出效率高的行業或部門還是補貼虧損企業的問題。由於資金追求增殖的特性促使它總是要向個別收益率比較高的企業流動,因此,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獲得資金的渠道、方式與規模實際上反映了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企業融資過程實質上也是一種以資金供求形式表現出來的資源配置過程:即企業能否取得資金,以何種形式、何種渠道取得資金。將有限的資源配置於產出效率高或最有助於經濟發展的企業或部門,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也將刺激效率低的部門高效率,否則,它們就會因為資金斷絕而被淘汰。這樣,通過資金的運動,個別企業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來實現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效率的提高。
實踐證明,企業融資與現代經濟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企業融資對現代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已達到全部經濟發展的2/3左右,很明顯,要保證現代經濟的順暢運行和穩定高速發展,必須調整企業融資結構,以實現企業最佳融資能力(效率最高),企業融資效率便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
企業融資效率是指企業融資能力的大小。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運行完全按照計劃指令來進行,企業融資效率也完全融合在整個經濟的發展效率之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融資效率則相對獨立地體現出來,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效率。
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正在由供給推動向需求拉動方向轉化,粗放型擴張遇到市場需求的有力制約,無效供給將被過濾掉,增長開始成為內生的、成為市場運作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目標的主管意願,粗放型高速增長已逐漸喪失了體制基礎。我國經濟增長必須面對這種轉變,適應這種轉變。在供過於求和買方市場的條件下,企業若想求生存,只能緊扣市場需求,不斷增進融資效率,在競爭中取勝。融資效率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也是經濟增長最持久的源泉。相反,不顧市場需求的盲目擴張只會造成產品積壓和資源浪費,導致企業長時間不良債務的上升,給長期增長帶來隱患。
二、企業融資效率與銀行危機的內在生成機制
企業融資低效率是我國經濟的運行特徵。多投入及多消耗,使經濟運行對銀行體系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資金需求壓力,形成中國特色的資金倒逼機制。
低效率格局下的倒逼導致銀行資金運用方長期大於資金來源方。低效率的特點是,同樣的產出水平下,需要投入和消耗更多的資本。政府為了彌補低效率損失,需要從銀行貸出更多的款,用於替代性的投資;投資低效率使完成同樣單位的生產能力需要更多的貸款;投產後效益不好使貸款償還發生困難並使償還期拖長,相當比重的國有企業虧損、瀕臨倒閉,使一部分銀行貸款成為無法收回的死帳。面對嚴重虧損,企業如不想退出生產,最簡單的選擇是靠「啃」銀行貸款來維持。低效率在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很高的呆帳和壞帳率;融資效率不高,從資金運動看,表現為資金周轉速度放慢,而貸款周轉速度放慢,意味著支持同樣規模的投資建設和生產經營需要更多的貸款資金。如此種種,對銀行資金運用方形成強大的貸款壓力。如果企業融資效率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這將把整個銀行系統推向高風險的邊緣。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劃撥,改革以來,這種狀況有了很大的變化,財政與銀行的職責分工有了較大的調整:企業的外部資金來源已從依靠財政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80年代中期,財政已基本不向企業增資,以前未撥足的流動資金也不撥付了。企業實際上只能依靠貸款而發展,因為除了銀行貸款這一渠道外,不存在其他的融資渠道。我國經濟已從「計劃—財政主導」進入「銀行融資推進」的發展階段。由於企業借貸沒有內在的約束機制,因此一部分企業借貸的規模越來越大。即便是原來自有資本比較多的企業,由於80年代以來的擴張中過分依賴銀行借貸,把銀行貸款當作股本投資使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債務與自有資本比例過大。
正是由於國有企業對銀行的極大依賴性,在銀行主導型融資機制的作用下,形成了國有企業難以清償的巨額債務和國有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對銀行系統而言,不良資產比例過高是形成信貸風險從而促使銀行系統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高的不良資產比例意味著很大部分的居民儲蓄已找不到對應的實物資本,或者說已經損失掉,同時也意味著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一旦觸發信用危機,整個銀行系統將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可見,國有企業融資的低效率,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虧損,國有企業的規模越大,佔gdp的比例越高,就意味著國有銀行的呆壞帳越多。同時,由於缺乏有效的破產機制,現行的資產重組的結果可能是好企業被低效率企業拖垮。從整個規模上看,就是國有經濟即由國有銀行所連通的國有企業的全體效率累積性的惡化。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這種傳遞機制:
首先,企業融資結構不合理導致銀行資產負債運作存在嚴重缺陷。
有資料表明,1998年,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60%,流動資金的90%來自銀行貸款,這種壟斷性的單一間接融資形式必然使國有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資金的支持,也使我國銀行資金配置格局存在嚴重缺陷,如1996年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負債率為96 62%,國有商業銀行自有資本佔主要風險資產(貸款)的比重為4 52%,這種高負債的信用業務是建立在高度的公眾信任基礎上的,當公眾信任度下降時首先遇到的最大沖擊是存款擠提。大規模的存款擠提將使銀行破產倒閉。中央銀行只能通過通貨膨脹來提高銀行系統資產的流動性。
同時,在資產項目構成中,各項貸款總額占總資產的80%左右,而同業存放、購買國債合計僅佔3%—5%,消費信貸、不動產抵押貸款還是空白。
相比之下,80年代中期,在美國的全部商業銀行總合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的10%為消費貸款,30%為不動產抵押貸款和有擔保的個人貸款。我國商業銀行以無擔保貸款為主體的資產結構,無疑加大了自身的風險。現實情況說明,企業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高度依賴這樣一種融資格局,使得國有企業飢不擇食的「飽餐」銀行資金,根本不講究融資質量,更談不上通過融資去優化配置,極大地扭曲了銀企關系,使銀行資金配置全部投向國有企業這個大鍋。一旦國家實行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企業資金就立刻緊張起來,並由此產生程度不同的生產滑波,引起經濟運行比較大的波動。
其次,由於商業銀行資產配置賴於運行的微觀經濟主體———國有企業仍然在低效運行,從而影響了商業資產配置效率的提高。
可見,投資供求只有與效率相結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我國國有企業的投資供求則將效率准則排斥在外,大量資金流向無效率和低效率的企業,形成了企業的高負債和銀行的壞帳。盡管我國的儲蓄率很高,可供資金很多,但是,由於特殊體制導致了投資供給和產出的不對稱性,大量資金流向國有企業,問題的關鍵還在於國有企業融資效率急劇下降,基本上喪失了償債能力。
⑷ 求4000至5000字小額貸款外國論文文獻,帶翻譯更好
先找了一些,看看滿不滿意嗎: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pubs/FEDS/1998/199815/199815pap.pd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How Important is Size of Lender?
http://www.bos.frb.org/economic/wp/wp1995/wp95_5.pdf
Bank Consolid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Lending:
It』s Not Just Bank Size That Matters
http://www.bos.frb.org/economic/wp/wp1997/wp97_1.pdf
Microcredit and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http://www.aede.osu.e/Programs/RuralFinance/PDF%20Docs/Publications/Bolivia/Papers/English/Bolivia.WD_v28.poorest.pdf
Micro-Enterprise Credit Programs
http://www.library.wur.nl/way/catalogue/documents/FLR09.pdf
⑸ 求一篇商業銀行消費信貸的風險分析與對策研究論文的結論,和一些相關的參考文獻
目 錄
緒論 3
一、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管理的現狀 3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營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4
(一)信貸資金配置決策層次低及主體多元化 4
(二)信貸資金配置方式和手段落後 5
(三)信貸資金轉移價格體系不健全 6
三、信貸資金信用風險管理方法分析 6
(一)信用風險產生的原因 6
(二)規避資金信用風險的方法研究 8
(三)資金價格的變動及其風險管理 9
四、我國商業銀行改進資金管理的思考 11
(一)建立資金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主線的概念 11
(二)改革銀行體制 11
(三)優化貨幣政策工具 12
(四)採用中介服務與資金投放協調管理的策略 14
參考文獻 14
⑹ 急求一篇關於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的英文文獻,要有中文翻譯!!!急急急急急啊!!!
關於中國小微企業信貸發展文獻綜述
一.引言 小微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目前我國小 微企業數量已佔到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涵蓋了國民經濟的所有行業,它們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率超過50%,並提供了80%的城鎮就業崗位,儼然成為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然而,資金緊缺、融資困難卻一直制約著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一方面小微企業受自身規模小、固定資產少、會計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困擾,不能給銀行提供充足的抵押品和銀行需要的相關材料;另一方面,管理不規范、制度不健全、信息不透明、信用不足也是制約小微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的最大障礙。 以此為背景,筆者嘗試對該領域內主要貢獻者的觀點及建議進行歸納,並梳理其理論邏輯,力求理解小微企業,進而提出對於信貸的建議。具體講,從小微企業產生、發展和變遷的全過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麼?我們如何將其引導到一種理想的未來狀態?大致從哪幾方面著手?具體的應對措施及建議是什麼?本文期望能為人們進一步尋求上述問題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視角。 本文對文獻的綜述基本上按照論述對象的順序轉變安排進程。圍繞企業,銀行及政府三方面論述小微企業面臨的現狀及困境,對於整體的局勢以及趨勢有一個立體的了解並來提出部分建議。盡管文獻的視角各不相同,但都是基於改善中國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夯實發展基礎的初衷。
二.小微企業面臨的信貸困境及原因 融資渠道狹窄,融資困難。小微企業由於在投資規模、技術含量、競爭實力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獲得和利用政策信息的渠道不通、能力不強,在融資方面難以享受與大中型企業的同等待遇[1]。目前小微企業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以及民間借貸等四種途徑。即使國家出台相關優惠政策支持小微企業融資,但基於融資成本、審批流程的考慮,小微企業或更傾向於通過親友借貸來解決融資需求,然而,資金規模卻相當有限。根據田耘在經濟研究導刊中發表的文章指出,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的3.8 萬家小微工業企業經營狀況顯示,僅有 15.5%的小微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年資金缺口近300億,近80%的小微企業面臨資金緊張[2]。盡管微小企業融資呈現出「渠道多元化、來源社會化、行為市場化」的趨勢,但總體規模偏小,資金偏緊,條件偏嚴。小微企業為了避免資金鏈斷裂,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雖然民間貸款形式較多,但貸款利息高,條件苛刻,小微企業因為資金缺乏舉步維艱,其中不少企業處於倒閉、停產、半停產狀態,老闆頻頻「跑路」、人心浮躁。
三.小微企業會計代理風險管理 作為一種有效的會計解決方案和新型的社會性會計服務項目,會計代理被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所青睞。然而,根據陳軍所述,在會計代理過程中,各個相關主體都想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於是就產生了各主體間的利益博弈關系[3];同時,會計代理制度不完善、委託人與會計代理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會計代理機構進入門檻低、從業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等原因的存在,使得會計代理給相關主體帶來了多方面的風險:給小微企業帶來財務管理風險和經營管理風險,給會計代理機構帶來信譽風險,給相關客戶帶來經濟利益風險,給國家帶來稅收征繳風險。那麼如何加強小微企業會計代理風險管理,
四.基於銀行視角的小微企業信貸 我國目前小微企業貸款的開展並不理想,除了極少數銀行由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原因成功走上規模效益道路之外,大部分銀行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我國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企業貸款真正實現盈利的不多,而把微貸業務作為自己核心業務的金融機構更是少之又少,那麼如何真正使小微企業從銀行等信貸機構獲得資本,創造盈利呢? 目前,充分利用供應鏈和小微企業的特點開發而成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成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商業銀行增加新盈利渠道的雙贏選擇。楊海平,馮敏等認為,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如何進行風險管理,從而有效控制和防範風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5]。而在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中,信用風險是最為重要的問題,而且隨著信用交易規模的擴大,信用風險越來越大。目前,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時間不長,根據彭凱,向宇的研究可以推得,商業銀行對於此類業務信用風險的管理和控制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沒有完善的專門適用於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小微企業信用風險評價體系[6]。因此,建立一套適用於基於供應鏈金融的小微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於供應鏈金融的小微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是商業銀行為了從總體上分析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不僅分析小微企業過去的信用和財務狀況,同時分析小微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和財務狀況,以及小微企業所處供應鏈系統環境中的利益相關者對其信用風險的影響,以便掌握更多的資料,對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作出更加合理、公正的評價,以保證銀行信貸的安全性,並有針對性的對小微企業信貸過程中的風險進行有效控制[7] 。 建立一套適合供應鏈金融下的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評價體系,對小微企業來講,有利於小微企業合理分析和評價自身的綜合實力,通過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自身的資信級別,便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信用狀況給予資金支持;對銀行機構來講,可以為商業銀行確定貸款風險程度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據,提高小微企業違約成本,從而降低信貸風險[8];同時為監管部門的監管提供參考依據。 筆者認為,銀行等信貸機構在以人為本的業務發展理念基礎上,應該盡量將一些環節規范化、制度化、標准化,特別是一些大型銀行,可以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嘗試建立和完善銀行自身的信用評分模型和數據信息庫,進行小微企業貸款的發放,這也是將來的趨勢。 五.政府在解決小微企業信貸難題中的作用 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就業問題解決、城鎮化推進、區域差距縮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面臨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困境。尤其是最近我國部分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出現民間借貸利率飆升、民間借貸糾紛增加、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惡化等問題,引發了各方關注。政府在其中該起什麼作用,這是一個亟待回答的問題。從世界各國小微企業信貸的實踐來看,大量的政府幹預並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甚至出現了「好心辦壞事」的結果,那麼政府應該怎麼介入,補貼怎麼花,這是關鍵。
現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個建議:
(一)信貸基礎設施的完善
1. 信息環境的完善。一方面,對於關系型借貸而言,目前較為成功的小微企業信貸主要是依賴於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形成以及社會資本在軟信息生產上具有明顯的規模收益遞增效應,這意味著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缺乏真實可信的財務報表是小微企業信息不透明的主要表現[9]。
稅務、審計等部門可以考慮根據不同行業的特徵設計小微企業的會計標准,設定簡化的、標准化的會計科目和流程[10]。
2. 法律環境的完善。我國在民間借貸方面的立法也幾乎是一篇空白。首先要從法律上對合法與不合法的民間借貸加以界定,特別是重新界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非法集資和正常的民間融資等概念的界限,從而為民間借貸提供合法化的平台,推動民間借貸的陽光化。其次,通過法律的方式明確主要合法民間借貸的定義、借貸主體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契約條款形式、交易方式等。第三,盡快從市場准入(包括注冊資本金額度、從業資格認證)、產權結構、經營業務種類、規模與區域范圍、監管、退出等方面對各類合法民間借貸中介加以規范。
(二)產業組織政策
政府的金融行業產業組織政策會深刻影響銀行信貸技術選擇、激勵機制安排,從而影響小微企業的信貸可得性。首先,就規模而言,應該重視地方性小銀行的發展,因為這些銀行更容易形成適應於微型企業信貸需求特徵的信貸技術創新和內部組織結構[11],在這一方面比傳統大型銀行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其市場定位不同於傳統大型銀行。所以,「由大銀行服務大企業、小銀行服務小企業」的理念基本上形成了共識,通過多層次的金融規模結構來滿足不同規模層次企業融資需求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具體到政策層面,這種理念在實現的過程中並不通暢。這在一定程度上與產權結構有關。汪興隆也在文中駁「大中型商業銀行天然不適合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這一觀點,並進行了詳盡的論述[12]。
因此,筆者認為,應該鼓勵一些在小微企業信貸方面經營能力突出的優秀社區銀行以銀行集團公司的模式實現跨地區經營,促進成功的小微企業信貸經營理念、技術與組織結構的推廣,這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更好得為小微企業的信貸服務。其次,在促進小微企業信貸的組織政策上,最核心的是要促進競爭。放寬小微金融機構的市場准入門檻,組建足夠多的小微金融機構,促進小微企業信貸市場的競爭是產業組織政策的關鍵。人為抑制規模擴張、地域擴張來迫使銀行對小微企業進行借貸的政策並不一定有效,促進充分競爭,才能真正解決小微企業信貸難的問題。
(三)放鬆小微金融機構的規制
1.要放寬小微金融機構的准入條件[13]。大量發展地方性的小微金融機構,是形成充分競爭的地方小微企業信貸市場的前提,是民間借貸規范化的主要途徑,也是解決小微企業信貸難的關鍵措施。
2.要適當放鬆對小微金融機構的監管,可適當放寬「只貸不存」類金融機構在信息披露、會計准則、風險控制乃至資本充足等方面的監管標准,降低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成本。
3.在緊縮的宏觀調控中要避免誤傷小微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通過結構性的政策放鬆對小微企業的信貸。
4.要放鬆利率管制[14]。微型企業信貸的單位成本以及風險偏高,人為壓低利
率導致貸款收益無法彌補其成本,直接制約了微型企業信貸的供給。鑒於微型企業較高的資本回報率,覆蓋成本和風險的市場化利率設定機制是商業化小微企業信貸的前提條件。同時,需要引入彈性利率制度安排,利率隨借款人的風險、次數而調整,有助於降低銀行經營風險和形成對小微企業的動態激勵。 六.總結 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下,中國多數小微企業經營狀況不好,收益微薄,困難重重。小微企業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本文結合文獻,分析了當前中國小微企業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各方面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部分建議,希望其通過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提高自身的資信級別,便於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按照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信用狀況給予資金支持;對銀行機構來講,可以為商業銀行確定貸款風險程度和信貸資產風險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據,提高小微企業違約成本,從而降低信貸風險;同時為監管部門的監管提供參考依據。支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對於中國經濟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英語:
A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China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credit
I. Introction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ccording to statistics,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China's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have been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9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enterprises, covering all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GDP rate of more than 60%,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ax rate is more than 50%, and provide 80% of urban jobs, has become a national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economy.However, the shortage of funds, financing difficulties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grow. On the one hand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by itssmall scale, less fixed assets, the accounting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other problems, not to the bank to provide relevant materials need adequate collateral and bank; on the other hand, nonstandard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information opaque, insufficient credit also is the biggest obstacle to obtain loans from banks to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Taking this as the background, the author tries to summarize the opinion and suggestion to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the field, and analyzing its theoretical logic, and strive to understand th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credit.In particular, the whol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evolution from micro enterprises, look, what is theparticularity of it? How can we be directed to an ideal future state? To roughly from what aspects? What is the counter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pecific? To provide some usefu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urther hope for people seeking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ocu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the object basically change the arrangement process.Around the three aspects of enterprises, banks and government discusses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for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rendshave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lthough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each are not identical, but are improving China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face difficulties based on the original intention,firm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Two. Facing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creditpredicament and cause the narrow channels of financing,financing difficultie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e to a weak position in the scale of investment, technology,competition and so on, access to and use of policy information channel is obstructed, ability is not strong,financing difficult to enjoy equal treatment with [1] in large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At present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financing channels mainly has four ways banks,small loan compani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lending. Even if the state issued the relevant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upport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financing,but the financing cost, the approval process based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or more inclined to friends and relatives lending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emand, however, the size of funds is verylimited. According to Tian Yun in the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in the published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sampling survey of 3.8 thousands of small micro enterprise management statu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only 15.5% able to obtain bank loans, financing gap of nearly 30000000000 year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near 80% face financial strain [2]. Although the financing of small enterprises showing a "channel diversification, socialization, marketization of sourcebehavior" trend, but the overall scale is small, the fund is tight, strict condition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fund chain break, had to turn to private lending. Although the form of more folk loans, but loanshigh interest, harsh conditions,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because of lack of funds difficult, many enterprises are closed down, stop proction, semi shutdown state, the boss frequently "Run away", impetuous.
Thre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ccounting agency risk management as an effective accounting solutions and newsocial accounting services, accounting agents are more and mor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favor. However,according to Chen Jun said, in the process of accounting,the related subject all want to make their own interests to maximize, and thus the game among the interests of subjects between [3]; at the same time, between accountingagency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principal and theaccounting agency information asymmetry, accountingagency enters a doorsill low, staff service level not higherreasons, the accounting agency risks in many aspectsrelated to the subject: br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risk and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to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brings credit risk to accounting agency, bring economic benefits to the customer risk, brought to the country tax collection risk. So how to strengthen the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accounting agency risk management,
Four. The credit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banks based on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loans are not ideal, apart from a few banks e to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⑺ 我的論文選題是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現狀及對策,現在要寫文獻綜述,2000字數,幫我分析下,具體應該怎
個人消費信貸業務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和較高的預期收益成為商業銀行重
要的盈利增長點,
它的快速發展,
大大地刺激了消費、
擴大了內需、
拉動了國民
經濟的持續且快速的增長。
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起步比較晚,
又隨著金融市
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個人消費信貸規模的不斷擴大,
它在飛速發展同時很多潛在的
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如何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對於我國該業務的發展起著至關
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市場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
個人消費信貸
風險
商業銀行
社會信用體系
法制
消費信貸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一項新興業務,它是指藉助商業銀行的信貸支
持,
以消費者的信用及未來的購買力為放款基礎,
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規定,
對
消費者個人發放的用於購買消費品或支付其他與個人消費相關費用的貸款。
它是
一種由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資金,
用以滿足消費需求的一種信貸方式。
波及全
球的金融危機剛過,
我國的經濟進入了一個內需不足,
消費疲軟的時期,
為了我
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我們必須進一步刺激國內消費信貸使其發揮平衡整
體國民經濟的杠桿作用。而這重中之重就是個人徵信體系的完備。
近年來,
我國金融業發展較快,
各級銀行機構遍布全國,
人們的觀念也從以
原始積累的方式進行的消費傳統逐步被以負債消費的信貸消費理念所取代,
因此
我國消費信貸業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業務種類逐步得到擴展,
從個人住房到汽
車、
助學等多個領域。
但是我國目前還是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消費信貸體系,
與
發達國家個人消費貸款占信貸總額的
20
﹪
-30
﹪相比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我國
消費信貸發展的滯後,
增強了居民流動性的約束,
制約了消費者「負債消費」
行
為的產生。進入
2011
年,我國通貨膨脹壓力更是越來越大,同時對於住宅限購
導致的房地產經濟發展前景不明朗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商業銀行有可行的對策
來扭轉個人信貸業務的不利局面。
而這個重擔就落到了專家學者的身上,
他們紛紛對此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並
想出應對個人信貸業務風險的可行性對策。
首先,從個人消費信貸的風險起因分析
,
李潔認為有三點比較關鍵:
(1)
第一,在貸款前期,部分信貸調查人對借款
人提供的相關資料未盡調查核實的職責,
對借款人的有效身份和還款來源落實不
清,
缺乏對借款人第一還款來源的調查,
導致許多騙貸、假按揭的情況發生。
第
二,
在貸款發放環節,
部分貸款審查、
審批人員對信貸調查人轉來的審批表和其
他相關資料審查不細致,
把關不嚴,
甚至違規發放大額個人消費綜合貸款,
業務
審查、
審批形同虛設,
致使大量假個人貸款屢屢順利通過。
第三,
是在貸款後的
管理上,
部分信貸人員未按規定對開發商和按揭項目進展情況、
汽車經銷商經營
情況,
以及借款人情況進行跟蹤調查,
未切實履行貸款後的管理職責。
當個人消
費信貸形成不良貸款後,
個別商業銀行甚至以貸收貸,
通過發放假個人綜合消費
貸款、借新還舊、放貸收息、放貸墊款等多種手段掩蓋事實真相。
李立剛認為制約消費信貸開展因素中有消費觀念的制約。
長期以來,
受短缺
經濟的影響,
中國絕大部分消費者依舊是受傳統消費觀念的束縛,
不願背上負債
的包袱,
更不要談會自覺去進行超前消費使用消費信貸了。
在我國廣大農村,
貸
款消費被百姓認為是可恥的事情
如果消費信貸意識未有明顯轉變的話,消費信
貸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將是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如果消費觀念不更新,傳統消費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觀念不破除,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將會步履維艱。
張岩則從消費信貸信貸發展的地區不平衡進行研究,
認為目前貸款投放區域
集中在市場經濟環境較好的地區,
特別是大城市。
而且消費領域比較片面,
各業
務品種上的發展也極為不平衡。
個人住房貸款余額所佔比重較大,
近年個人住房
貸款占總消費貸款余額的比重均在
7
﹪以上,其他部分業務逐步萎縮。不僅僅只
是局限在這些方面,
在葉曉菲看來還有一點比較關鍵,
就是信貸的抵押物變現渠
道窄、
成本高,
信貸的監管力度小。
貸款抵押物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化解資產風險
的重要手段。
由於我國消費品二級市場尚處於起步初創階段,
交易秩序尚不規范,
交易法規也不完善,
各種手續十分繁瑣,
交易費用偏高,
導致銀行難以將抵押物
變現,貸款擔保形同虛設。而且不少金融機構為擴大盈利水平,搶占市場份額,
擅自降低貸款標准和擔保條件,
盲目放貸,
直接導致風險積聚,
不利於個人消費
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總的來說,
個人信貸的風險成因不外乎就是這兩個方面,
外部原因和內部原
因。
外部原因主要就是當前我國的社會環境,
以及國際環境的影響,
導致我國個
人信貸業務的發展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國民對負債消費還存在觀念上的束縛。
而內部原因則主要是銀行等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不科學,
在貸款的審核發放等環
節漏洞百出,以致人們對其不信任,故而也就難以得到長足的發展。
其次,
從解決途徑分析。
總結了一下,
眾學者從以下幾方面提出了防範的對
策。
胡坤、
葉曉菲等認為關鍵是要推進消費信貸立法進程,
健全法制環境。
由於
我國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起步較晚、發展較快,導致了政府相關部門立法滯後,
應該推進消費信貸的立法進程,
建立、
健全包括:
債權讓與制度、
個人破產制度、
格式合同的監管制度等法律制度,
讓我們在處理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時有法
可依。尤其是要明確在個人消費信貸活動中消費主體的職
責義務和相關權利保
障。
宣德飛、李金秋等認為急需構建和完備社會信用體系。
(2)
包括個人徵信體
系和個人信用評價體系,
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
抑制由信貸主體間信息不對稱現
在的發生,
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並且,
完善個人信用制度主要體現在個人
信用評價制度、
機構、
評價指標三個方面,
應加快這幾個方面的建設。
完善個人
信用徵集系統,
對個人所有相關的信用信息進行匯總,
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消除
銀行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用於評價個人信用指標體
系,
並設立專門的中介機構來評價個人信用,
並對中介機構的評價行為進行監督。
(3)
寧靜認為要完善銀行內部信貸管理機制,建立一套科學的個人消費信貸
管理系統是必不可少的。
杜絕違規操作,
加強內部管理,提高銀行的競爭力。
針
對我國消費信貸業務申辦手續繁雜的問題
商業銀行應該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金
融服務,與客戶一對一交易,即所有的手續和證明文件、
協議等均由銀行與客
戶簽署,無須申請人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相關部門辦理
而是轉由銀行與相關
證件手續辦理單位協調形成部門與部門的溝通,
而不是客戶和部門溝通,
造成資
源的浪費。
這個管理體系應包括貸款的發放、
跟蹤、
監控等過程。
同時也要兼顧
個人消費現代風險的預警機制。
從而強化貸款前、
貸款中、
貸款後的風險預警能
力,
最終實現平衡制約機制,
達到防範個人消費信貸風險的作用。
對此,
我認為
可以成立專門的個人消費貸款審查審批中心,
對個人信貸業務進行流程再造,
提
高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實行集約化經營。
並且實行分類管理,
進行分類授權,
針對各分支機構管理水平與風險控制能力,
實行不同的授權管理和程序運作,
並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實行精細化管理。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和購買力。這個對策也被很多學者提出。
政府應該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增強其購買力,
並通過建立專門的社會保障管
理部門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以激發其即期消費能力和承載消費信貸的能力,
改
變傳統的消費觀念,
進而促進個人消費信貸的發展。
居民收入水平和購買力的提
高是推動消費信貸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刺激居民消費慾望和提升信貸還款能
力,逐步確立科學、適度的消費觀念,才能促進個人消費信貸健康有序的發展。
還有學者認為要完善擔保制度。
擔保制度是貸款第一還款來源出現風險時的
必要保證,
也是制約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個有力武器。
在我國消費信貸法出台前,
商業銀行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分析現有法律法規的相關條款,
圈定法律爭議少、
執
行容易的標的作為抵押物
。
產權不清
、
變現較難以及現有法律上存在爭議的抵
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選定的擔保抵押物必須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業
銀行應合理界定保證人范圍。
對借款人自身條件較好,
收入穩定,
可實行保證擔
保方式的貸款。
保證人應該選擇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戶,
且至少自身綜合條件不低
於借款人。
通過仔細查閱近年來的期刊論文,學者們對此問題各抒己見,很清晰明朗
地將風險及對策呈現出來,
有的還用模型進行分析,
總的來說研究已經十分充分
了。但是,在這之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細微的不足,那就是在對待「人」的方面
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很少,
大部分都是就管理、
制度、
法律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闡
述,
我覺得這些還是不能根本解決當前的問題。
當然,
大家之所以都在制度上找
問題也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我國的很多法律制度都還不完善,
尤其是社會信用體
系,
是關鍵所在。
研究和制定個人信用評估辦法,
統一評估標准,
建立科學有效
的個人信用體系,
是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前提保證。
法律上的問題也可以反映出
當前的現實。
但是我們必須要以人為本,
綜合法治,
這樣才能為信貸業務的發展
提供一個適合發展的平台。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把思考的關鍵點放在「人」
上,
如何能夠更加全面更加准確地反映每個國民的信用狀況,
怎樣才能既人性又
科學地掌握這些信息,
建立起完備的個人信用體系。
對前面的學者沒有深入思考
的部分,我想通過自己的思考能拿出一點有用的想法。
參考文獻
[1]
劉佳
.
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發展研究
[J] .
科技向導
(
金融天地
)
,
2010
(
6
)
.
[2]
胡坤
.
個人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與防範對策
[J].
貴州農村金融
(
經營與
管理
).2011 (2) .
[3]
李立剛
.
個人消費信貸與信用體系建設初探
[J].
科技向導
(
金融天
地
).2011
(
2
)
.
[4]
李潔
.
關於個人消費信貸的幾點思考
[J].
山西財經
.2009
(
2
)
.
[5]
蔣萍
.
宏觀調控下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風險防範
[J].
財政金融
. 2011
(
4
)
.
[6]
張岩
.
金融危機背景下個人消費信貸的發展對策
[J].
商業視角
.2009
(
5
)
.
[7]
宣德飛
.
淺談我國個人消費信貸的發展
[J].
現代經濟信息
.2011
(
3
)
.
[8]
劉瀟
.
淺析我
國個人消
費信貸發展
難點與對策
研究
[J].
山
東紡織經
濟
.2010(3).
[9]
楊延芳、王大海
.
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的風險分析及解決對策
[J].
名
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營科技
.2009
(
3
)
.
[10]
丁
一
.
商業
銀行
個
人消
費信
貸面
臨的
風
險及
防範
對策
[J].
中
國
商
界
.2010
(
10
)
.
[11]
於志武
.
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消費信貸業務風險防範對策
⑻ 跪求有關銀行信貸的外文文獻~最好附中文翻譯的~~
參考來源:JSTOR
China's fast-evolving consumer finance market
Contents
1. Footnote
China's consumer finance instry lags far behind the economy as a whole. In 2007, consumer finance balances still came to less than 13 percent of GDP, below India and far below Singapore and South Korea. Should recent growth rates persist, consumer lending promises to exceed 8 trillion renminbi ($1.2 trillion) by 2014, up from today's 3.7 trillion renminbi.( n1) But that calculation understates the market's latent potential. If consumer lending on the mainland rose to Taiwan's level, for instance, the shift could unleash as much as 10 trillion renminbi in net new consumption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an enormous opportunity for banks and retailers.
China's people now have limited credit options. Mortgages account for 90 percent of lending to consumers, who have few choices in key proct areas, such as auto loans, credit cards, and personal loans. But the market has grown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Credit card issuance is skyrocketing, from 3 million cards in 2003 to 128 million by the end of 2008. Indeed, card issuance could surpass 300 million by 2013. Similarly, 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and installment loans, long the domain of underground lenders, have grown at an annual rate of 33 percent since 2006, to 744 billion renminbi, as leading domestic banks and consumer finance specialists strengthened their risk-management capabilities.
For foreign and local lenders jockeying for position in China's fast-evolving consumer finance market, we see several keys to success.
1. Recognize the market's diversity. China is a collection of local markets, each at a diffe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with distinct risk profiles and unique consumer preferences. These markets generally evolv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nascent (such as Sichuan), emerging (Jiangsu), and maturing (Shanghai). Lenders should take a portfolio view, focusing on the most promising markets, but with enough diversity to capture the next wave of growth.
2. Find a proct portfolio that matches consumer preferences. In a sense, consumer-lending procts are fungible. Many consumers balance their savings and borrowing in the aggregate, not by indivial procts. Some countries (such as South Korea) have high levels of credit card usage; others rely more on cash and personal loans. In the present early stage, the ultimate proct balance in China remains to be determined. Finding the right mix may prove crucial to success in China's fast-growing market.
3. Know the rules and their evolution. New regulations issued by Chinese banking regulators in the spring of 2009 give local and foreign banks and consumer finance specialists greater access to the market, in the form of consumer finance companies. While initially restricted to offering installment loans to retail customers with previous track records in borrowing, such companies will probably enable attack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nsecured consumer-lending sector more quickly and at greater scale. In addition, the further deregulation of credit cards has allowed overseas banks to issue renminbi-based ones. These banks should target clear segments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serve the broader market.
Would-be players in such a new market must tread carefully. To assure responsible lending and borrowing, the government must strengthen credit bureaus, improve financial ecation, support 'new to credit' procts (for instance, low-limit or collateralized credit cards), and allow consumer finance balances to be securitized. Regulators and lenders must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risk management, especially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address organized fraud. The government must become better at spotting national and local credit bubbles.
China can manage the risks and has ample room to expand consumer credit--safely.
中國的快速發展消費金融市場
內容
1。腳注
中國的消費金融業遠遠落後於整體經濟。 2007年,消費信貸余額仍然發生了不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三,低於印度,遠遠低於新加坡和韓國。如果最近的增長率持續下去,消費貸款承諾2014年將超過8萬億人民幣(1.2萬億美元),從今天的3.7萬億人民幣。(n1)重的計算,但低估了市場的潛能。如果消費者在大陸的貸款上升到台灣的水平,例如,這種變化可能引發在未來5年高達10萬億人民幣的凈新的消費多 - 為銀行和零售商的巨大機會。
中國人民現在是有限的信貸方案。抵押貸款占貸款的百分之90的消費者,誰在關鍵產品領域,如汽車貸款,信用卡幾個選擇,以及個人貸款。但市場發展迅速,近年來。信用卡發行是暴漲的3萬2003卡,為128萬,到2008年底。事實上,發卡可能超過3.0億,到2013年。同樣,無抵押個人貸款和分期付款貸款,長期貸款的地下領域,增長百分之33在一年增長率自2006年以來,至744億元人民幣作為國內領先的銀行和消費者金融專家,加強其風險管理能力。
對外國和本地貸款在中國的快速發展的消費金融市場領導地位的競賽中,我們看到一些成功的關鍵。
1。認識到市場的多樣性。中國是一個本地市場的集合,每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風險狀況和獨特的消費偏好。通過這些市場一般發展三個發展階段:新生(如四川),新興(江蘇),和成熟(上海)。貸款人應採取組合的看法,在最有希望的市場為重點,但有足夠的多樣性,以捕捉到下一個發展浪潮。
2。查找產品組合相匹配的消費偏好。在某種意義上,消費信貸產品互換。許多消費者平衡儲蓄和借貸總額由個別產品,而不是。如韓國的一些國家()有信用卡使用率很高的水平;別人更多地依靠現金和個人貸款。在目前的初期階段,在中國最終產品的平衡還有待確定。找到合適的組合可能是極端重要的在中國的快速成長的市場取得成功。
3。知道規則及其演變。由中國銀行監管機構在2009年發布給當地和外國銀行和消費者金融專家更自由地進入市場,消費金融公司的形式,春天的新規定。雖然最初僅限於提供分期貸款,在貸款前紀錄的零售客戶,這些公司將可能使攻擊者在無抵押消費貸款部門的參與更迅速,規模更大。此外,信用卡的進一步放鬆管制已經允許外資銀行發行人民幣為基礎的。這些銀行的目標應明確部門和發展服務的能力,廣闊的市場。
想要成為這樣一個新的市場參與者必須謹慎行事。為了保證負責任的貸款和借款,政府必須加強徵信機構,完善金融教育,支持新的信貸的產品(例如,低限制或抵押信用卡),並允許消費者將證券化融資余額。監管機構和貸款人必須共同努力,改善風險管理,特別是能夠識別和處理有組織的欺詐。政府要更好地察覺成為國家和地方的信貸泡沫。
中國可以管理風險,有足夠的空間,擴大消費信貸 - 安全。
⑼ 誰能給我1或2篇關於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或經營管理方面的外文文獻
關於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研究
論文從經濟風險及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一般理論出發,闡明經濟風險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之一,而銀行信貸風險是整個經濟風險的集中反映。風險的本質在於收益與損失的可能性並存,因而對經濟主體有激勵效應與約束效應。商業銀行經營的本質就是在風險的這種雙重效應的制衡下,迴避與防範風險,使風險降到自身可接受的程度,同時獲取盡可能大的利潤。由於信貸業務在銀行經營及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地位,銀行的信貸風險控制就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目前,西文經濟學界運用信息不對稱理論,對銀行信貸風險產生的原因, 已取得共識,即信息不對稱下的逆選擇和道德風險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客觀風險。文章還討論了信貸風險管理與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資本充足率管理、內部控制的關系;並澄清了信貸風險管理認識上的一些誤區。以上內容構成了本文的第一章。 文章的第二章首先比較了各種外部組織形式與風險管理效率的關系,指出外部組織形式並非影響信貸管理效率的決定性因素,而內部組織結構才是其中的關鍵因素。設計信貸風險管理組織結構的重點在於形成各部門之間的橫向牽制和各級分支機構的縱向控制機制。西方商業銀行經過長期經營發展,內部組織結構逐漸固化為三大功能塊:市場塊、操作塊、管理塊,分別行使市場開拓、業務操作、集中管理的職能,三者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這種組織設計思想體現在信貸業務上,就是審、貸、查三程序在組織結構上的徹底分離,即公司業務部、信貸評審部、風險管理部分別實施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職能,並且三個部門分別屬於不同功能塊,以此實現部門間的橫向牽制。縱向控制主要是通過貸款決策權在上、下級機構之間進行分配實現的,即對集權型決策與分權型決策的選擇;同時也包括在同一機構內,貸款決策權在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分配,即對個人決策權與集體決策權的選擇。文章用運組織管理學的基本原理,詳細討論了這兩組共四種決策體制的優劣,指出單純使用上述任何一種決策機制都存在明顯的缺陷,因此現代商業銀行都傾向於將集體決策與個人決策、集權型與分權型結合起來,採取以個人<WP=3>決策及分權為主的貸款審批授權制度。這是實行貸款審批授權制度的理論依據。 本文的第三章著重討論了信貸風險管理的制度系統及其執行效率。組織控制理論認為,制度是保證組織功能優化及發揮、組織機構穩定的必要條件,因此信貸風險管理的一個根本前提是制定並執行嚴格科學的管理制度,把信貸風險的控制建立在制度保證的基礎上。本章首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介紹了基準制度——信貸政策,指出我國各商業銀行應盡快建立統一、完備的信貸政策,正確劃分目標市場區域,確定統一的信貸標准和貸款發放原則,以充分發揮整體競爭實力,降低貸款風險。接著,文章用巴黎國際銀行和加拿大皇家銀行的實例說明了如何設計相互制約的信貸程序,並討論了實施審、貸、查三分離制度的意義及原因。其次,引用招商銀行的成功範例——彈性授權制闡釋了貸款決策授權的原則及審批許可權劃分標準的確定。在第五節「貸款風險損失責任制」中,筆者提出了一種新的責任追查順序,即反信貸程序的責任追查順序,以加強各部門、各環節的相互制約,降低經營風險。本章還詳細介紹了貸款風險管理的稽核與評價制度的程序與內容,指出內部稽核的權威性、獨立性是保證制度系統有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本章的最後,討論了信貸風險管理的制度效率與銀行經營觀念的關系,指出,徹底轉變經營觀念,注重經營的穩健性和利潤的長期性是提高我國銀行信貸管理水平的當務之急。 信貸風險管理的技術與方法是信貸風險管理中的技術因素,科學有效的決策技術、信息傳輸系統是現代信貸風險管理的物質基礎。我國信貸風險管理的薄弱點之一就是管理技術與方法的落後,因此本文第四章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介紹西方商業銀行成熟的管理技術,為提高我國信貸風險管理技術提供一些借鑒。文章著重介紹了信貸風險的主要誘因----過度融資的技術分析方法,並提出了信用限額在實際業務中的測算與分析方法,圍繞借款人信用可靠性、違約可能性的評估技術和經營狀況變化及破產的介紹了工商貸款資信評分模型、消費信貸的資信評分模型等。在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中,著重討論了運用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的意義、信貸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思想及維護其有效性的措施。最後,本章介紹了信貸風險挽救技術與策略,指出成立專門的風險挽救機構是化<WP=4>解我國巨額不良信貸資產的措施之一。 在第五章中,筆者提出信貸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對人員的激勵與控制的觀點。現代管理理論認為一切管理歸根結底是對人的管理,對人的行為的管理。信貸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具體管理,其本質也是對人的管理。在信貸風險管理的四個子系統中,對人員的激勵與控制系統居於支配地位,其它三個子系統直接或間接地為管理信貸人員服務。在對人的管理以孰為本的問題上,制度主義與行為主義基於對人性的不同假定,兩者觀點截然不同。前者強調制度、控制的作用,後者強調人的能動性,認為管理的重點在於從正面誘導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
The thesis sets out from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economic risks and banking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to represent that economic risks are one of basic characters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and the banking credit risks are the focalization of the whole economic risks. The essence of risk is that the possibilities of proceeds and losses exist simultaneously, therefore encouraging meanwhile restricting the activities of main body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essence of commercial banks is to avoid and prevent risks under the balance of al effects of the risk so that risks can decline to an acceptable degree while proceeds is to be taken in as much as possible. At present, western economic instry has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reasons of the exposure of banking credit risks by virtue of the information non-symmetry theory that risks stem from the adverse selection under the information non-symmetry and moral risks and objective risks arising from information insufficiency. In addition,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and equity-debt ratio management, capital abundance ratio manage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respectively. It also clarifie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The above-mentioned contents form Chapter One of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of this thesis first points out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 of the efficiency of credit management is not the external organizational form but intern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various external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the efficiency of risks management. The emphases on designing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should be laid on the forming of the mechanism of lateral control between different divisions and the mechanism of vertical control on different levels of subsidiaries and affiliates. After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western commercial banks has been shaped into three functional sections: market section, operation section and <WP=6>administration section, which exercise the functions of marketing, business operation, and 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respectively, and furthermore, control one another, cooperate one another. This kind of idea about organizational design is embodied by the complete organizational division of these three steps of credit examination, approval and investigation in the credit operation that means the departments of business operation, credit examin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which belong to three different functional sections, respectively perform the functions of research before loan-providing, examination of credit application, and supervision after loan-providing, thereby, the lateral control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can be effected. The vertical control is exercised through both the allotment of credit decision-making power between higher levels and lower levels of business departments that means to choose 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nd allotment of credit decision-making power between indivials and collectivity in a department that represents indivial or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power. This thesis amply discusses the good and bad effect of these four kinds of decision-making systems under two groups by applying the fundamentals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solely using any one of four decision-making systems will bring on visible defects. Accordingly, modern commercial banks mostly intends to adopt the loan examining authorization system which joins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al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ogether, but giving priority to indivial decis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power. Chapter Three of this thesis puts emphases on credit risks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executive efficiency. The organizational control theory deems that system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under which organizational functions can be optimized and exerted, meanwhile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 being stabilized,
(美)卡爾-約翰·林捷瑞恩(Carl-JohanLindgren)等著; 潘康等譯; 銀行穩健經營與宏觀經濟政策[M]. 中國金融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