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警方怎樣整治「校園貸」 鏟除「校園害」
今年年初,大學城食品葯品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孫某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枚乘路派出所報案,稱其被人欺騙辦理「校園貸」業務,並被非法拘禁。由此,對高教園區有著惡劣影響的「校園貸」系列詐騙案件浮出水面。開發區分局高度重視,專門成立專案組聯合各高校開展了漫長的案件偵查和秩序整治等工作。
民警利用「平安大學城HKMJ」微信公眾號,連續刊發三期「校園貸」預警提示,豐富宣傳媒介,提高知曉率。
經過連續三個月的不懈努力,犯罪嫌疑人終於被繩之以法,危害高教園區的一顆「毒瘤」終於被鏟除。至此,各校「校園貸」相關糾紛及案件保持零記錄。
只有讓學生認識到校園貸的危害,才能真正讓校園貸絕跡。
Ⅱ 消除校園貸危害應該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嗎
近日,媒體接連刊發多篇報道,再次聚焦校園貸。
《中國青年報》3月29日報道,湖南某大學22歲的學生會主席李某,通過使用別人的信息在不同網路貸款平台借貸100多萬元無力償還。因涉嫌詐騙罪,李某於2月25日被衡陽市珠暉區公安分局抓獲歸案,受騙上當的被害人包括李某所在學校的27名學生。
另外,也可對校園貸的貸款申請提出明確的規范要求,即在校大學生申請任何渠道的貸款,都必須提交家長意見、學校意見,亦即至少學校家長、學校知曉,而非學生個體就可申請,這就避免學生被非法機構所騙,而家長和學校也可起到一定的監督和審查作用。
再次,教育部門和高校需要加強對在校大學生的理財教育,把校園貸作為高風險項目加以預警。雖然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要對自己的投資、借貸行為負責,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國的學生缺乏自主管理、自主規劃的教育、引導,缺乏社會生存能力,為此,這需要大學重視對學生的教育,要明確告訴學生,不能輕信校園貸宣傳,更不能把參與非法金融業務作為自己的「生財之道」。大學的學生事務中心,可以為學生借貸、兼職、創業等提供評估與咨詢指導服務,這也是大學關注學生成長、職業發展規劃的應有之義。
Ⅲ 杜絕校園貸的基本措施都有哪些
1、高校應當加強法律、金融、安全等相關教育。大量學生受騙暴露出學生防騙意識、法律意識的淡薄,同時也反映出學校安全教育的薄弱。不少大學生發現自己落入高利貸圈套時,沒有在第一時間尋求法律的幫助,最終導致悲劇發生。這也說明,亟須對大學生加強法治教育,引導他們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2、監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徹底解決校園貸亂象必然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有關部門通過健全金融監管體系,持續加大監管打擊力度。
金融監管部門、網貸平台、學校以及公安機關可以探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對可疑人員、可疑問題及時預警,實時監控校園貸平台的發展運行,保護學生遠離違法黑手。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徵信系統,要求貸款平台實時上傳貸款人信息資料,及時堵塞監管漏洞,實現全鏈條全流程監督。
3、應當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我國刑法並沒有與高利貸直接相關的罪名,與之相關的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和高利轉貸罪。應當在刑法中設立相關罪名和罰則,以此加大對高利貸的制約力度,增加違法成本,充分發揮法律懲惡揚善的作用。
(3)校園貸款整治工作方案擴展閱讀:
校園貸嚴重擾亂校園環境和市場環境,嚴重危害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教育部等部門2017年聯合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公安機關始終保持對校園貸的高壓嚴打,前不久沈陽公安就破獲一起校園貸案件,涉案金額高達1000餘萬元。此外,很多商業銀行加大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業等金融產品的研發和推廣,為大學生提供規范、合法的金融服務,從而將不良網貸趕出校園。
Ⅳ 校園貸有哪些危害 防範措施有哪些
一、「校園貸」的危害
1、影響生活和學習
沉重的息費等心理負擔不但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甚至出現跑路或輕生行為。
2、影響到父母
校園貸基本有父母的隱形擔保,大部分家長會選擇為他們償還,對於困難的家庭,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防範措施
1、樹立正確金融觀和消費觀
提倡通過勤工儉學或助學貸款等方式獲得支持,糾正盲目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的錯誤觀念。
2、理性消費
不盲目攀比,不貪圖享樂,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勤儉節約、理性消費、科學消費。
3、提高警惕
天上不會掉餡餅,對廣告中的「免費」「優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幾個問號;了解金融常識,增強防範意識。
4、保管好身份證件
不隨意借給他人自己身份證,保管好個人證件。
5、選擇正規借貸機構
確需貸款要選擇有正規許可的機構辦理,學習了解合同和金融法律基本知識,並及時按約還款,維護良好信用。
(4)校園貸款整治工作方案擴展閱讀:
校園貸的風險有
1、利率高
高利率加上高違約金是無穩定收入的大學生的沉重負擔。
2、費用高
中介費、咨詢費、預先扣除的利息以及各種名目的收費,到手的可用資金少得可憐。
3、追債方式野蠻
恐嚇、毆打、非法拘禁等暴力討債行為,嚴重威脅學生的人身安全。
Ⅳ 校園貸有哪些危害,防範措施有哪些
校園貸款的危害
1.校園貸款是具有高利貸性質。
不法分子將目標對准高校,利用高校學生社會認知能力較差,防範心理弱的劣勢,進行短期、小額的貸款活動,從表面上看這種借貸是「薄利多銷」,但實際上不法分子獲得的利率是銀行的20-30倍,肆意賺取學生的錢。
2.校園貸款會滋生借款學生的惡習。
高校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費,若學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時就有惡習,那麼父母提供的費用肯定不足以滿足其需求。因此,這部分學生可能會轉向校園高利貸獲取資金,並引發賭博、酗酒等不良惡習,嚴重的可能因無法還款而逃課、輟學。
3.若不能及時歸還貸款,放貸人會採用各種手段向學生討債。
一些放貸人進行放貸時會要求提供一定價值的物品進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學生的學生證、身份證復印件,對學生個人信息十分了解,因此一旦學生不能按時還貸,放貸人可能會採取恐嚇、毆打、威脅學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進行暴力討債,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園秩序造成重大危害。
4.有不法分子利用「高利貸」進行其他犯罪。
放貸人可能利用校園「高利貸」詐騙學生的抵押物、保證金,或利用學生的個人信息進行電話詐騙、騙領信用卡等。
Ⅵ 「校園貸」究竟該如何整治
近年來,「校園貸」屢屢引發悲劇,社會影響極為惡劣。
不少「校園貸」平台通過物色「代理人」在學校尋找貸款「唐僧肉」,有的詐騙分子還大力拉攏各貸款平台授信經理成為其公司的「業務員」,一起對大學生進行詐騙。
因此,許多「校園貸」的案件往往呈現涉案人數眾多的態勢。
第三,在風險處置方面,銀監會指出要形成監管合力,加大對「裸貸」等風險事件處置力度。
對「裸貸」等校園網貸風險事件,銀監會積極發揮牽頭部門作用,會同公安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建立協調聯動監管整治工作機制,制定應急預案,各部門合力出擊,及時掌握輿情動態,認真開展風險研判,防範風險蔓延與疊加。
據悉,「裸貸」事件偵查獲得突破性進展,全國首例「裸貸」放貸者已於2017年1月19日被警方成功抓獲。
Ⅶ 國家對於校園貸的治理思路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大學生超前的消費觀念和創業需求、互聯網貸款申請的便利使得校園網貸快速發展,行業內出現了濫發高利貸、暴力催收、裸條貸款等違法違規現象,嚴重侵犯了學生的合法權益。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範和化解校園貸風險。
二是強治理,防風險。從事校園貸業務的網貸機構一律暫停新發校園網貸業務標的,並根據自身存量業務情況,制定明確的退出整改計劃。同時,未經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不得進入校園為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監管部門應聯合各方力量,加強整治,及時糾偏。
三是正觀念,補教育。整頓校園貸市場的同時,要抓好校園秩序管理與學生教育引導工作。各高校開展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以引導學生科學理性消費,健全舉報懲戒制度以維護校園穩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