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聯儲是私有中央銀行,為什麼可以通過發行貨幣來購買國債,取得國債利息
美國人民怎麼接受?其實美聯儲無所謂取得國債利息,何必空手套白狼多次一舉?
只要印刷美鈔發行貨幣還可以購買全世界任何商品包括黃金呢,可世界各國都接受呢。鈔票是什麼?是紙。上面用各種顏色不同的油墨印著花紋的紙。
可笑吧,紙可以換商品。從前銀行發行鈔票是遵循金本位的,鈔票的面值與一定黃金重量直接掛鉤。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各國停止了黃金的進出口,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
1944年7月,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英國和美國的組織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館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美國政府承諾任何外國中央銀行任意時候可向美國按官價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並且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為克服國際金融市場混亂的狀況,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一再磋商,最終於1971年12月達成「史密森學會協議」。其主要內容有:美元對黃金貶值7.89%,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美元含金量貶為0.818513克,對「特別提款權」比價由原來的1:1貶至1.08571美元等於1「特別提款權」。然而,這些措施也未能阻止美國國際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機的惡化。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貶值10%,含金量減為0.73662克,黃金官價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對特別提款權比價貶至1.20635美元等於1 「特別提款權」。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美元匯價走向浮動。
說白了,就是美國政府開始耍賴。
在世界各國努力生產各種商品的時候,美國在開動機器高速生產美元。
『貳』 日本銀行的利率一直是負利率嗎
日本地產泡沫從1991年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直到今天都沒有起色。
日本電子行業、汽車行業失去競爭優勢。
資金需求不旺盛,只能維持低利率刺激經濟。
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是從利息的來源和實質的角度,考慮了制度因素在利率決定中的作用的利率理論,其理論核心是利率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一種轉換形式。利息的獨立化,對於真正顯示資金使用者在再生產過程中所起的能動作用有積極意義。
(2)二戰英國美國貸款利率擴展閱讀:
利率的調整,實際上是各方面利益的調整。中國人民銀行在確定利率水平時,主要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物價總水平
這是維護存款人利益的重要依據。利率高於同期物價上漲率,就可以保證存款人的實際利息收益為正值;相反,如果利率低於物價上漲率,存款人的實際利息收益就會變成負值。因此,看利率水平的高低不僅要看名義利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還要看是正利率還是負利率。
二是利息負擔
長期以來,國有大中型企業生產發展的資金大部分依賴銀行貸款,利率水平的變動對企業成本和利潤有著直接的重要的影響,因此,利率水平的確定,必須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
例如,1996年至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後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極大地減少了企業貸款利息的支出。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減少企業利息支出2600多億元
三是利益
利率調整對財政收支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影響企業和銀行上交財政稅收的增加或減少而間接產生的。因此,在調整利率水平時,必須綜合考慮國家財政的收支狀況。
銀行是經營貨幣資金的特殊企業,存貸款利差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利率水平的確定還要保持合適的存貸款利差,以保證銀行正常經營。
『叄』 里根的經濟政策 和 布希的振興經濟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作一個大致的描述。
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及其特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最後,戰後美國的經濟危機的烈度大大減低。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出現過1929~1933年那樣的經濟大危機,但是曾經經歷過5次經濟衰退(或者可以說發生過5次一般的經濟危機)。戰後美國經歷的第一次經濟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間工業生產下降了8.3%,失業率達5%。第二次經濟衰退從1953年8月延續至1954年8月,工業生產的幅度下降 9.1%,失業率達6.2%。第三次經濟衰退從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時間雖比較短,但是程度卻比較嚴重,工業生產驟然下降13.5%,失業率高達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四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6%,失業率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國發生了戰後的第五次經濟衰退。工業生產下降8.1%,失業率達7%以上。從上述一系列數字可見,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現一次,但是經濟危機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這次持續的時間最短。另一方面,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危機都實行了一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手段,即運用赤字財政,通過膨脹通貨,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經濟危機的破壞程度,避免大量的企業在危機中倒閉,同時控制失業率的急劇攀升,穩定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干預的辦法,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國債大增,通貨膨脹有增無減,以至於積重難返,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肆』 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聯系
金融危機主要是資本市場出現的問題 但是當前世界的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聯系緊密
金融危機會蔓延到實體經濟 就成了經濟危機了
希望採納
『伍』 世界上哪家銀行最安全利息最高
瑞士銀行
1、不採取存款實名制2、資金安全保障高
瑞士銀行因為獨特的保密制度,讓全世界的富豪喜歡把錢存在那裡。因此,瑞士法郎是世界最有價值的貨幣之一,瑞士的銀行也因而富甲天下。
事實上,「瑞士銀行」只是瑞士境內大大小小約338家銀行的總稱而已。自從瑞士在1934年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銀行保密法,便造就了它無敵的吸金魅力,全球有四分之一的個人財富,就存在這個阿爾卑斯山的小國里。
瑞士銀行業的確迎合了世界超級富豪們的各種需求,該國截至2004年杪共有338家銀行,為全球有錢人提供專門的金融理財服務業務。在瑞士這數百家金融銀行機構,其中兩家規模最大的就是瑞士聯合銀行(UBS)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它們兩家的營運規模即已佔了瑞士銀行領域的60%。
根據數據,瑞士國內處理的國內外資產管理資金,截至2004年杪即高達3萬5060億瑞士法郎,其中60%資金來自海外各地,大部份是歐洲國家。走在各個城市角落間時一不留神時,在風向正確時隨時可以嗅到鈔票味。
無庸置疑的是,瑞士銀行之所以受全世界推崇和認同,即是它提供的高度專門的私人銀行服務,它絕對為客戶守密的專業態度,讓它成為全球富豪趨之若鶩的存款地點。
許多人也會不期然把「洗黑錢」和「逃稅天堂」的不好名詞,與瑞士銀行連想在一起,但是,瑞士銀行家協會(Swiss Bankers Association)斬釘截鐵的告訴你說,「瑞士銀行是絕對不允許這種非法交易行為。」
客戶資料絕對保密
瑞士銀行家協會國際聯系主任詹姆士納申(James Nason)說∶「瑞士銀行強調和堅守的獨特做法,是客戶資料的絕對保密。但是,這並不代表瑞士銀行不需知道客戶的個人資料,相反的,每一名開設戶頭的客戶,都必須交代其個人的詳細資料,但這關系只存在於銀行與客戶之間,客戶的個人資料的確不得外泄,而這『保密制度』獲得瑞士法令保障。
「不過,一旦客戶被證明是罪犯,或被該國政府提控須清查其在任何一家瑞士銀行的戶頭時,上述保護法令即不生效,瑞士銀行將全面協助公開有關客戶的銀行資料予有關當局。」
全世界留放在海外的財富,大約有30%流入瑞士,由這些瑞士銀行家來管理。瑞士私人銀行業務為瑞士國家經濟貢獻近一半財富,銀行業占瑞士國民生產總值的14%。
瑞士的中立國家地位、穩定的政經環境、講求效率和品質保證的銀行服務、高度受肯定的金融法令和措施,是瑞士銀行受歡迎的原因。
數百年來,瑞士銀行由於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而聞名於世,從而成了巨額存款和黑社會洗黑錢的代名詞。然而,瑞士銀行真的是偵探小說或港台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嗎?匿名帳戶又到底是怎麽會事呢?這里我們將給你揭開「瑞士銀行」神秘的面紗。
瑞士沒有地下礦藏,二戰後依靠銀行業發起,至今瑞士銀行的存款已佔全球總儲蓄額的1/3。
瑞士銀行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令人信賴的銀行,世界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個人財富被存放在這里,各國政要、商界巨子和演藝明星都把存款放在瑞士而感到放心,這也造就了瑞士聞名於世的金融業。
『陸』 二戰後的美國經濟情況
二戰後,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開始了緩慢衰落。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的全球霸權便呈現出螺旋式衰落的大趨勢。大體來看,在美國本土有關「美國衰落」政策與學術辯論中,存在「絕對衰落論」和「相對衰落論」兩大派別。
20世紀80年代裡根總統時期,美國國力呈現微微走強狀態;20世紀90年代中期柯林頓執政時,美國經濟出現了互聯網早期繁榮;奧巴馬執政後期、特朗普執政初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後的復甦。但是,總體看,美國國力緩慢下行的趨勢並未改變。
具體表現:
1、企業破產加速據智通財經了解,從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美國破產企業的數量增加了9%,上半年則增加了23%,同比增長25%。
2、企業稅收萎縮雖然人人都討厭納稅,但一張大稅單也是成功的標志。美國財政部公布,該國預算赤字同比增長27%至4010億美元,正是因為今年上半年企業稅收下降了11%。
1990年代,電腦及互聯網的普及令美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及全球科技的領先地位,但到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導致美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持久低速增長。
雖然美國經濟在2003年後恢復較好的成長局面,但於2007年又爆發次級房貸風暴,令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且美國金融與經濟的威信一落千丈,並且以美元計算國際黃金和原油的地位也被拿出來討論。
隨後到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擴散到主要金融及保險機構,導致雷曼兄弟倒閉,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海嘯波及各國經濟,令全球的金融業、房地產、汽車業、奢侈品、與民間實質消費的成長嚴重下跌,尤其是歐美為首的發達國家,都嘗試透過加大貨幣發行量刺激經濟。
『柒』 曾經日本房價「崩盤」,那些貸款「買房」的人,後來結局咋樣了
《過舊宅二首》:「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在日本在這次危機之中,很明顯他們一開始降低利率的決策就是在逃避現實問題,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經濟不景氣時期萌芽的房地產事業最終毀於一旦,是早應在預料之中的事情。而最終面臨股市跌停的危險時才發現自欺欺人不可取,對他們而言也不外乎是一件好事。所以萬事積極應對,不妄圖小道便利,才是成功之本。
『捌』 在金本位中,物價、利率、信貸、財政和貿易平衡基本可以自我調整,既然這樣,為什麼還要廢棄金本位制
1、根本原因是快速增長的經濟對貨幣的大量需求與緩慢增長的黃金開采量和供應量之間的矛盾。金本位制確實是很理想的匯率制度,但是黃金的存量是有限的,每年的供給量增加是有限的,卻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有大量的貨幣增加,黃金的數量太少意味著貨幣供應量不足,這容易導致通貨緊縮,不利於經濟發展,所以各國都開始發行含金量越來越少的銀行券,匯率制度也逐漸變為金匯兌本位制或者金塊本位制,這樣到了後來直接選用紙幣了,金本位制名存實亡,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金本位制就被廢棄了;
2、歷史原因:一二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財,傳統的歐洲強國都成了美國的負債者,他們手中的黃金都跑到美國手上了,當時世界上70%的黃金在美國國庫,美國是當時經濟上最強大的國家。若是繼續實行金本位制,根本沒法進行貿易,因為交易是需要真正的黃金的,歐洲諸國根本沒有黃金,沒有貨幣了,所以無法進行世界貿易,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改變匯率體制,使貨幣與黃金脫鉤。美國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其順勢建立起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匯率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
3、金本位制的匯率機制導致了本國無法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這與戰後各國普遍採用凱恩斯主義,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改善國內經濟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金本位制自然為各國政府所放棄。
『玖』 超主權貨幣的詳細解釋
不太了解 下面這個事一個超主權貨幣 也就是說不是哪一個國家發行的
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一種儲備資產和記賬單位,亦稱「紙黃金(Paper Gold)」。它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在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他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的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當國際儲備。但由於其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因為它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有的普通提款權以外的一種補充,所以稱為特別提款權(SDR)。
特別提款權的創立經過了一個長時間的醞釀過程。60 年代初爆發的美元第一次危機,暴露出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重大缺陷,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以一國貨幣為支柱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不可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從60 年代中期起,改革二戰後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被提上了議事日程。以美英為一方,為了挽救美元、英鎊日益衰落的地位,防止黃金進一步流失,補償美元、英鎊、黃金的不足,適應世界貿易發展的需要。而以法國為首的西歐六國則認為,不是國際流通手段不足,而是「美元泛濫」,通貨過剩。因此強調美國應消除它的國際收支逆差,並極力反對創設新的儲備貨幣,主張建立一種以黃金為基礎的儲備貨幣單位,以代替美元與英鎊。1964年4 月,比利時提出了一種折衷方案:增加各國向基金組織的自動提款權,而不是另創新儲備貨幣來解決可能出現的國際流通手段不足的問題。基金組織中的「十國集團」採納了這一接近於美、英的比利時方案,並在1967 年9月基金組織年會上獲得通過。1968 年3 月,由「十國集團」提出了特別提款權的正式方案。但由於法國拒絕簽字而被擱置起來。美元危機迫使美國政府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後,美元再也不能獨立作為國際儲備貨幣,而此時其他國家的貨幣又都不具備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條件。這樣就出現了一種危機,若不能增加國際儲備貨幣或國際流通手段,就會影響世界貿易的發展。於是,提供補充的儲備貨幣或流通手段就成了基金組織最緊迫的任務。因此,基金組織在1969 年的年會上正式通過了「十國集團」提出的儲備貨幣方案。
這個是連接
http://ke..com/view/9782.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