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採取什麼政策,有什麼作用
第一 偉大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思想冰封的解凍 改革開放的醞釀 改革元年的標志
第二 石破天驚 農村改革之船艱難起航 農村改革的先行者 農民的偉大創舉 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第三 國門漸開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蛇口,對外開放從這里啟動 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實驗場 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
第四 格局初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改革向城市進軍 濃墨重彩的一筆 萬紫千紅才是春
第五 東方風來迎來改革開放的第二個春天 思想的交鋒 在南海邊寫下詩篇 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
第六 碩果累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 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化為一篇精彩的大文章 宏觀調控,經濟「軟著陸」
第七 世紀號角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 為新世紀奠基 輝煌新篇章 中國戰略發展
第八 征帆啟航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 科學發展譜新篇 一切發展為了人民 偉大的旗幟附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事記 的30年,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和理論創新,深化對於實踐的認識,不斷改革不合時宜的舊觀念、舊思想,從而持續推動改革和發展。
每一次的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都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
大歷史關頭所發生的,並且所解決的都是關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轉折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解決了撥亂反正問題,並最終選擇了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進入新世紀以來,改革發展進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如何正確理解發展的內涵,如何創新發展模式以及如何深化改革開放等問題亟待解決。在此背景下的理論創新,明確指出了要樹立什麼樣的發展觀、如何進一步發展,並確立了繼續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觀點。
30年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的主要經驗,就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等重大思想和方法。正是在這些重大思想方法的引導下,逐步產生和形成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必將成為人類發展史上最寶貴的經驗之一。
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發展生產力
我國30年的高速發展,得益於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通過對於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經濟體制、國有經濟體制、城市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教育體制、就業體制、外貿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等十大方面的重大改革和調整,城鄉經濟迅速發展,資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國有企業發展逐漸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金融發展也正在步入國際化和全球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總的來說,經過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得以完善,社會經濟系統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
更為顯著的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也讓經濟社會生活面貌、國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具體來說,一是在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過程中,減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1978年我國的絕對貧困人口為2.5億,到1985年時這個數字下降了一半,1990年則下降到8500萬,到2000年更下降到3200萬。目前,我國貧困人口數進一步下降為2375萬。二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顯得到提高和改善。30年來,我國人均收入增加了10倍,到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城鎮居民家庭則為35.8%。
中國不斷發展的另外幾個重要因素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發展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所產生的激勵和效率。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以及中央和地方機制的理順,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內在動力;經濟系統引入內在激勵機制,使得經濟效率大大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動力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與此同時,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學習模仿效應。對外開放不僅大量引進了外來投資,直接彌補了我國資金不足的問題;更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學習全球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機會。
我國的發展同樣得益於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政府作為改革的發動者,不僅制定改革發展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還是經濟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者,能有效避免單一市場調節所帶來的無序等問題。同時,在參與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過程中,政府能充分重視和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以及一切先進的國際經驗,從而推動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效減少了失誤。
我國的發展還得益於資源稟賦結構所產生的豐富勞動力資源和人口紅利優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及其人口紅利,很好地支持了30年來我國低成本的經濟增長。
當然,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較高的資本形成率。中國人民歷來擁有勤儉節約的習慣,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長時期內擁有較高的儲蓄率和資本形成率,從而使得我國經濟能夠保持持續、大規模的投資高增長。
最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漸進式改革所產生的穩定社會效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改革沒有引起大的經濟破壞和社會震盪,從而為改革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貳』 農村貸款政策是怎樣的
農戶小額貸款是指中國農業銀行對農戶家庭內單個成員發放的小額自然人貸款。每戶農戶只能由一名家庭成員申請農戶小額貸款。
申請農戶小額貸款的借款人必須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年齡在18周歲(含)以上,且申請借款時年齡和借款期限之和不超過65年(含);在農村區域有固定住所或者經營場所,身體健康,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勞動能力,持有有效身份證件;
二、根據《中國農業銀行三農個人貸款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辦法》開展評級,客戶的信用等級評級結果為一般級及以上;
三、收入來源穩定,具備按期償還本息的能力;
四、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合法合規,符合國家產業、行業、環保政策,貸款用途合法;
五、品行良好,申請貸款時無逾期未還貸款(經總行或一級分行認定的,因重大自然災害或政策性原因形成的逾期未還貸款除外);
六、貸款人規定的其他條件。詳詢當地農行。
如需了解,可登錄農行官網查看,網址(http://www.abchina.com/cn/RuralSvc/Indivials/MicroCredit/)
『叄』 改革開放後,我國出台過哪些惠農政策,是什麼時候開始實施的
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黨和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三農問題的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都離不開有知識、懂科技的新型農民的參與。組織農民進行農業技能培訓,一方面能夠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另一方面,也能積極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村人才培養和開發,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技術保障和智力支持,為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它的意義是重大的。
一、穩定、完善和強化扶持農業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二、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提高耕地質量
三、加強農田水利和生態建設,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發展環境
六、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競爭力
『肆』 關於農村貸款
要還。如果你是作為擔保人簽字的,你需要為還款行為做出保障,貸款人無法還貸的,由擔保人承擔還貸責任。如果你作為共同還款人簽字的,你也是貸款人,有義務還貸。
如果不是以上2種,你弟弟去世,你弟弟的債權債務作為遺產,由你的父母繼承,你的父母需要承擔還款義務
『伍』 農村貸款政策
目前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兩家金融機構對農村生產貸款有一個新的貸款方式,就是農民實行相互擔保的貸款。貸款人和擔保人憑身份證,且均無不良信用記錄,每一戶可以在上述金融機構貸款三至五萬元的貸款。
『陸』 改革開放初國家發放無息貸款是那一年
1987-1989年通貨膨脹的中央調控手段之一。
1987-1989年的通貨膨脹是由於1984-1985年中央採取的緊縮政策在尚未完全見到成效的情況下,1986年又開始全面松動,導致需求量的嚴重膨脹。此期間,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造了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
於是1989年11月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用3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基本完成治理整頓任務,使用大力度的調整措施。
(6)改革開放初期對農村貸款政策擴展閱讀:
銀行無息貸款的條件 :
年齡18周歲至45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中國公民;
有固定住所和營業場所證明。固定住所的證明可以是房產證(父母名字的房產證也可),營業場所的證明應該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發的營業執照及相關行業的經營許可證,說明正在從事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資金證明。貸款申請人的投資項目要求已經有一定的自有資金。這是銀行衡量是否借貸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創業貸款金額要求一般最高不超過貸款人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所需流動資金,以及購置(安裝或修理)小型設備及特許連鎖經營所需資金總額的70%。
結算賬戶。貸款申請人必須在所貸款銀行開立結算賬戶,營業收入要經過銀行結算。而且貸款用途符合國家有關法律和本行信貸政策規定,不允許用於股本權益性等其他投機性投資項目。
貸款擔保。貸款申請人需要提供一定的擔保,包括房產抵押、存單質押以及第三方擔保三種形式,另外盡可能提供一些自己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以及貸款投資方面的信息給銀行,這樣會增加貸款誠信度,以便於順利地獲得貸款。
信譽良好,無不良記錄;
項目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業者如果想申請,可到當地勞動部門咨詢。目前,是由個人先付利息,然後財政補貼,還是財政預付利息,相關方案還沒有確定,不過財政貼息是肯定的。
每個銀行無息貸款的條件是不一樣的,不過以上幾條是需要滿足的,然後手續也會比較多,大家在貸款前資料一定要准備齊全,以免來回跑浪費時間。
『柒』 農村信用貸款最新政策
申請銀行貸款業務的條件:
1、年齡在18到65周歲的自然人;
2、借款人的實際年齡加貸款申請期限不應超過70歲;
3、具有穩定職業、穩定收入,按期償付貸款本息的能力;
4、徵信良好,無不良記錄,貸款用途合法;
5、符合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符合以上條件就可以在當地的銀行申請辦理貸款業務。
『捌』 從改革開放到至今、相關的土地政策有哪些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土地政策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創新變革—穩固調整—動態穩定—全面深化」4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 (1978—1992年) :創新變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改革開放之前, 農村實行的以人民公社為載體的「三級所有, 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 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 為國家完成工業化原始積累做出了積極貢獻。
但隨著國家初步工業化目標的實現和原始工業積累的完成, 這種土地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主要表現為「政社合一」體制下, 片面強調「一大二公」和「一平二調」, 逾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為改善這種局面, 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人民公社工作條例 (試行) 》, 首次從法律制度層面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做出了認定。
二、第二階段 (1993—2007年) :穩固調整——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探索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 國家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針, 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掀起了新浪潮。
隨著市場化改革和城市化的推進, 部分農戶開始出現兼業化和非農化行為, 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加快, 農地利用率開始下降。同時, 另一部分農戶逐漸建立起規模經營意識, 專業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涌現, 由此催生出了土地流轉需求。
為適應農地市場化經營需求並提升農村土地利用效率,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1993年11月5日發布了《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倡在穩固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 實行「增人不增地, 減人不減地」, 允許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
三、第三階段 (2008—2013年) :動態穩定——土地確權下的還權賦能
2008年10月9日,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 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提出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 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經營權」, 由此拉開了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
一直到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5年內完成全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這一階段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點均放在土地確權上。
「土地確權」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 為適應農村土地市場資源要素的規范化流動需求, 由國家層面開展的以農地產權清晰化處置為主要目的實質性措施, 成為當時解決農村人地矛盾和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
四、第四階段 (2013年至今) :全面深化——「新土改」
2013年, 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 強調「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 並以此為邏輯起點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放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上。
隨後,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專門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題闡述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具體內容, 包括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引導和規范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和加快推進征地制度改革。
同年11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將實施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
2015年, 中央進一步提出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即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 (多被統稱為「三塊地」改革)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又專門對宅基地制度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 開始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
可以發現, 以農地「三權分置」、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宅基地「三權分置」等為核心內容的新一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已經悄然拉開, 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嶄新時期。
(8)改革開放初期對農村貸款政策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啟示:
一、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還權於農」到「新土改」的「三權分置」, 從土地流轉到建立農村土地市場的探索, 農地產權結構逐漸由兩權分化到三權, 土地要素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 土地的功能得以充分拓展和詮釋, 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要素的流通效率,
另一方面也通過這種流通創造了更多的溢出價值, 對農業農村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不僅解決了廣大農民的溫飽問題, 更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又如, 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全面而深入地實施, 為農村土地的多元化經營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極大地滿足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從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經驗來看, 無論是土地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優化配置, 還是土地功能與價值的顯化, 最終都是為了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矛盾。
可以認為, 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要素與勞動力要素的優化配置, 充分發揮並顯化土地功能與價值, 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矛盾的兩條基本途徑。
因此,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應以解決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矛盾為目標導向, 以農村人地配置關系調整和土地功能發揮為依據, 充分釋放土地權益與效能, 最大限度實現「還權於民、還權於農」。
此外, 未來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應當立足中國「三農問題」長期性的基本國情, 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地位, 在此基礎之上加以創新。
雖然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一定弊端顯現, 但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短期內不會改變, 因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以家庭經營為主的生產經營方式仍將延續。
我們既要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確保農戶的權益不受損失, 又要對這一制度進行創新, 進一步激活並釋放土地權能, 發揮好土地效能, 提升農村發展動能。
『玖』 談談你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政策沿革的認識
改革政策非常好。就是讓地方,級層腐敗蒼蠅給害苦了!啥還不打蒼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