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银行贷款 > 上海南宋贷款

上海南宋贷款

发布时间:2022-07-02 22:17:47

『壹』 南宋时期到北宋时期这段历史时期最突出的社会特点是什么从这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你有什么启示

一、经济发达

经济发达的宋朝已经基本成为共识,宋富这已早成历史的定论,因此鄙人就简单谈谈为何宋富在中国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王朝都采取“抑商”的政策而惟独宋朝例外。宋初,太祖赵框胤就言“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后,宋太宗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神宗在位时“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这样的重视经济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朝,这是保证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在宋之初,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专门研究施行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则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而且宋的经济法令统一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是非常科学的法律法规。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发展迅猛,手工业发展迅猛,使宋朝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银行,这是绝无仅有的!甚至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就算是从近代来看,都是非常先进的经济管理体制。以地域而言,宋时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区,就连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也比唐代有较大发展,这也是另人很惊讶的。
从手工业看:坑矿、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都比唐代进步的多,宋的手工业除了产地扩大、产量增加以外,技术提高也是非常明显。比如“糖冰”(冰糖)的生产技术,“单筒井”的开凿,宋瓷的精良等,无不反映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而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受俘于土地的农民,使他们投入于商业、手工业中。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而且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加工工厂,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火器厂、还有各地的官窑等等,可见当时的手工业之兴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中国人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则雇佣几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了!宋朝的钢铁产量平均年产达一十五万吨(有人认为宋朝华北工业基地达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这基本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大部分都源于孙隆基所著作的《中国千年回顾——一个全球史的鸟瞰》的数据“关于宋朝钢铁产量有多组数据”。经核实,在众多数据中“15万吨”还是比较合适的,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宋代无愧于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当时世界上的手工业之霸主!
从商业看:唐代的城市多趋于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镇则趋于工商业化,唐代都市内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代则更加自由。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的兴起,因此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宋代的这一类的“新型”都市有些发展至有了很大的规模,如开封和杭州都达到一百万人口,而后者就是“马可波罗”在元初所见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后期,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万之间。数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上最大的城市”!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多,产量加大,投入资本大幅度扩充,因此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也已不单独只是农业了,工商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农业。且在其商业运作中还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这比西方资本主义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就学士苏东坡来说,他就曾给一位做油食老妇人做过一首广告诗,使之兴隆。
更有意思的是,宋朝还出现了近似现代报纸的“小报”和史上最早的商标。商标是小可意义重大,这标志着宋朝商业化体系的逐步完善。
此外,著名学者沈括所著的《货币流通速度论》也是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
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也是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母体,而宋代的经济突飞猛进,则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二、文化辉煌
物质生活的富足,使精神追求变的越发迫切,于是宋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了强烈的文化需要。国民闲暇的生活、审美趣味、生活情趣、都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诗词、歌赋、杂技、戏曲、民间音乐、小说、书法、建筑、等艺术都在宋代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宋朝出现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文人骚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熹、李清照等。这些学者们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风华依旧,其光泽不减当年。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就占了六位之多,可见其文化之光辉是何等之耀眼!书法家更是举不胜举,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作品足以让书法家们叹为观止。就是“大汉奸”秦桧也能习得一手妙笔、舞得一手好文,若是其为人正派,必然也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更不论岳飞等文韬武略的英雄了!
因文化的百花齐放,两宋大家又分之为南北:
南宋有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有二程:程颐、程颢(理学家);
南宋东南有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
也正是因为宋文化的蓬勃发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使得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也促进了儒、释、道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
“词”自唐末兴起,经五代至宋已经达到全盛,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等并称,可见词是宋朝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急先锋之一。要考究宋朝文化必然要先对其词有所了解,而最具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此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是一般的孩童都会吟唱两句。全词高雅、飘然、使人如登仙境,又独身于世外,孤独且满目而悲者矣,可谓登峰造极之作。把水调歌头词牌名形式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出自其手笔。而其他词人同样成绩斐然,就算是李清照等女词人也是所见不鲜,可女子好习文且达到如此水平者,古往今来也惟独宋时一个李清照。也是,若把宋词之人一一列举,鄙人一天也未必言尽。再举下去也只是数数宋代“词”文化的九牛一毛了。就拿《全宋词》来说吧,全书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赋。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词人百家之多,词作四百多篇,这足以反映了词文化在宋时的地位,足以反映了词无愧于宋文化之代表,足以放映了宋文化的欣然朝气!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在宋把对“诗”的诠释提升到新的层面,一个更加大众化的普及层面,一个更加自由的格律层面,宋朝虽然是“词”的全盛时期,但是同时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乃至于研究生,唐宋朝之诗是接触过最多的。宋代的诗,是唐朝之诗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和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的数量空前的多。据我所知,北京大学正进行《全宋诗》的编纂,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就个体诗词数量而言,诗词作品最多的个体还是在宋代诞生了。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忧国忧民之人的名字吧!他就是——陆游。你还记得这位伟大的诗人对国家复兴的致死愿望吗?可曾记得他的临终遗言吗?如果你忘记的话,那么你听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多么朴实的语言啊!一个爱国义士临终遗言,我生前没看到复国啊,我死后也要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孩子们啊!大宋复国之日,你们千万不要忘记在拜祭的时候,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啊…… 让我九泉之下也能瞑目……
写到这里,我闭上了眼睛,不知为何泪流不止。是的,是的确实流泪了,而且在尽情的流泪,不光为了“诗”所隐藏了的悲楚而流泪,也为了千千万万的象陆游这样爱国志士流泪,更加是为了宋朝最终命运而流泪!(呵呵……键盘上湿一大片,休息以下,还是振作起来继续写吧)唐宋之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完,用之不绝。诗中包含了无数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和开发的非常之少,能不遗憾吗?如此之多的潜在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动心呢?
在之前鄙人谈到了四大书法家,书法方面不多说了。宋朝的书法的成就是世人皆知的,而宋代所涌现的画家有哪些呢?最富盛名的画家有:赵佶、范宽、马远、夏圭、郭熙、李唐、张择端等。艺术界闻名遐迩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出自张择端之手。纵观中国历史,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成就的,非宋代之山水画莫属了。时而博大如鸿,时而飘渺如仙,意境挥洒如行云,意随豪泼如流水。宋时,山水画家可谓人才辈出,各有所长。比如:北宋画家有范宽(以崇山峻岭和雪景见长),许道宁(以林木野水见长),郭熙(以描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见长),李成(以塞林平远见长),惠崇、赵令穰(以抒情小景见长),米芾、米友仁父子(又以云山墨戏见长),画中内容之丰富无法用言语穷尽。
而南宋的夏圭、马远、李唐、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则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他们与刘松年共称为南宋四家,不知名或者隐居的民间画家也多如牛毛。可见宋朝书画方面也已经达到中华艺术创作的颠峰。
除此之外,宋时兴起的话本,也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可以说它开创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先河。
而平民文化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起来了,如戏艺类的有:皮影戏、滑稽剧、杂技、傀儡戏、杂剧、说话等等。
随着经济的飞跃发展,物质生活也就越发优越,娼妓业当然兴盛了。宋时娼妓,分得很明确,大致分为了“商妓”、“艺妓”、“声妓”、“官妓”四类。当然,此妓非彼妓,她们大部分都不卖身、只卖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对琴、棋、书、画、歌、诗样样精通。有的妓女甚至可以自成一家,也就是现在的民间艺术家一类。这四类艺妓中,最具有才貌双全特性的非“官妓”莫属,自然官妓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宋朝时期,所有的茶文化也是很有品位的,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制,与其说是品茶不如说是品茶饮料,连茶盏都可分为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可见宋人也是优越之优越,享受之享受啊。宋代还有斗茶之风,民间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国君徽宗也在《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可以说宋代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之文化。
由于徽宗非常喜爱玉器,上行下效,玉雕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木雕、竹刻、漆器、碑帖、印章、铜器、金银器、牙角器,乃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了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
宋朝时期还创造了现在使用的“宋体字”,可见其对文字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宋代史学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类似考古学),史学著作也异常丰富,著名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后早已失传,也是经宋朝的徐铉氏兄弟重新编纂的。
大部分学者认为在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文化曾经出现过三次大的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两宋时期的文化复兴;
3、“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
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些评价是很值得重视的。史学家汤因比(英国)曾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连邓广铭也曾说“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可见宋朝其文化吸引了多少文人雅客,它确实是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空前绝后的!

三、农业飞跃
大家都知道,如果要想知道某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统治阶级的统治情况,自然条件状况,农业无疑是块最直接的晴雨表,那么宋朝的农业情况如何呢?
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产量均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
而农业发达,原因主要无外乎两点: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直接受影响者也随之迅猛发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员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兴建的,这就使宋朝的农业发展,有了一个很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播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因此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占城稻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他把百姓对国家的服役,用现钱折算价值,地方对中央的进贡改为比较市价后进行采购,这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赋税方面,宋代可以说是继承了并发展了唐代“两税制”(务实的逐步实现私有制和货币经济),租庸调制度废除,改进后为“二税”(把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明代中后期,就演变为“一条鞭”法了,一直到清代前期的“地丁制”,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很先进的赋税制度。
宋代的佃农地位也有所提高,虽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残存,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也就是说只看财产,不看身份,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赋税,没有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在农村,客户是指佃农一类的人,他们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属”,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在城市,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有无为唯一标准,也包括有无店铺、库房,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等等为标准,可见是相当内容细致的,客户,则是雇员或房客。
由于农业的高度繁荣,不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谋生,或合伙从事买卖活动,其他经济领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

四、政治开明
牛顿说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样一个朝代也是如此。宋朝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而在政治制度上“以唐为鉴”、“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这不仅有其特色,而且较之唐代有所发展,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其政治渐渐趋向于温和,这就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文治”于国民(这要和“制军”区分开来)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即使是到了现代依然是主流,有了“以文治国”的思想作为主流,政治环境自然也就开明了。
而宋祖赵匡胤是对待政治的态度是如何的呢?赵匡胤建宋之初就传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言。从古到今立朝之初的统治者哪个不是心怀杀戮以至深重之人?古今共事大业的功臣们,都无一幸免于难,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而宋王朝绝对是个例外,太祖贤德虽是武夫出生却不以暴而治暴,又立“誓不杀士大夫”的誓言,绝对是前无古人啊!宋朝历代都以此言为接,戒律不敢有违,在这种传统政策条件下,宋朝的政治开明言论自由已经达到了一种空前的水平(当然有谋反嫌疑,则可以杀之),连二圣被俘才得位的高宗赵构,使纵秦烩杀岳飞,如此昏庸,也只开杀戒三回。即使有图谋皇位也是流放而过(卢多逊和丁谓),如此之大过流放处理,不杀臣子于足下,历代为之罕见啊!这也使的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以及政治自由的时期,连佛教、道教都有了新的发展。学术书院也成型了,为科技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宋朝“文字狱”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是连“文化狱”都没有的,而上朝则进言只要“随意得体”,和处臣相辩作到“争吵有理”,宋朝帝王一般都不与追究。官员们大可不必担心朝不保夕的脑袋,更加不用当心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宋有也党派之争,如改革派、保守派、主战派、主和派等。而改革派和保守派并不是恒久固定的两派,比如:公元1042年,范仲淹、欧阳修变法实行“庆历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欧阳修反对、苏轼也反对,但反对的观点很不同,苏轼在变法派执政时反对变法过急,又在保守派执政时反对对新法全都抛弃。
司马光与王安石多次在朝廷面红耳赤争执不下,不过私下还是彼此尊重,各派人士虽观点立场不一,可都以忠国爱民己任,绝非为一己私利,宋代的党派之争无愧于是民主政治的典范!
宋朝知识份子的地位空前提高,加之如此之开明的政治环境,造成了这个时期涌现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络绎不绝。朱熹、陆九渊、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颐、程颢等思想家,还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著名政治家,还有一大群如寇准、范仲淹、包拯等敢于直谏的忠良大臣们。
说到包拯,中国史上也只有宋才可能出现像这样和皇帝在朝堂上当面争吵的而皇帝竟不记仇的事,据说包拯之唾,如喷撒洪溪,飞溅于仁宗的脸上,这等事情也是罕见之至,仁宗虽生气,可是非常理性的,包拯照样官运亨通,如日中天。
宋代的政治风气如何呢?宋朝有法律规定“有事实者为先,天子与之庶民”。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违法一律严惩,重事实轻权贵,下级官员,甚至百姓都可以状告上级官员,万人之上的宰相也难以幸免。包拯不就是把他的顶头上司及和几位比他职位高几级的官员给撂倒了吗!(类似的弹劾,而弹劾只有在民主政治中才可能出现),包拯一类人也只有在开明的大宋才能可能出现,可以说是大宋王朝造就了他们,百姓想告官员也不难,各级衙门口也都贴着反腐规训,人民可以上诉,告官,直至胜诉(不是现在二审终审制),因此也是屡见不鲜的啊,政治风气可见之清新。
宋朝的皇帝到政治上权力是什么呢?鄙人认为主要表现为人事权,皇帝可以从分属不同党派人士中选择宰执,可以选择自己的私人秘书(翰林学士),还有负责劝戒皇帝的谏官和监察百官的御史,这个时候皇权就受到了一定限制,而他又要保证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那么就极力分化宰相事权,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时近一步增加台谏力量和庭辩力度,可皇帝还是必须尊重文武官员的职权,不能随意干涉,理解了宋朝的政治体制,有许多以历史疑点也就不那么难揣测了。
比如:宋神宗看到流民图落泪,可是他不能直接让王安石单方面停止“青苗法”,王安石也不会听他的,除非用皇权把王安石及其同党全部逐出朝廷,换成司马光一系的人,放弃变法成果。
比如:宋高宗明知秦桧跋扈,却不能随意撤换,因为秦桧是主和派的首领,要是把秦桧驱逐,主和派所剩的人,才干不足,民治大局不保(秦桧治民安理,颇有一套,没有出现能替代他的人,也是无奈之举),他最终,不得不让主战派上台执政,用来压制主和派一杆人等。
除了观察皇帝的行为,还可以从宋代笔记中得到旁证。那就是宋人笔记普遍地大量讨论“官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退下来的官员,属于私人记载,而什么使他们如此记载呢,威吓其他朝代并没有“官制”的大量私人记载?即使后三代元、明、清也没有找到。
这只能放映宋朝了对“官制”的重视,职与权都普遍得到了尊重。
我们从宋朝的立法上看行政之功德,有德礼与政刑德关系论,德礼为本,政刑为末,德礼之间,德为本,礼为末(德为本而调整政与刑、政是统治工具,刑是辅助统治的方法)。
《宋刑统》(宋朝基本法《宋建隆重详定刑统》以下简称《宋刑统》)较之唐律在体例和内容上均有所发展,从内容上看主要有:
1、在刑制上的变化,在五刑之后增创“折杖之法”;
2、对官吏犯赃罪的处罚规定较《唐律》有了明显的减轻;
3、对“盗罪”呈现加重态势;
4、有关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与《唐律》相比明显增多,这是变化最为突出的地方。
北宋初年“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改变了五代以来刑罚的严苛,文治于天下(以折杖法代其他刑罚,免除一些极其残酷的刑罚)。
“终仁宗之世,疑狱一从于轻”,可见宋仁宗的开明政策。(此举类似于今天我们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疑罪从无”)
仁宗“以敕代律”以补充空缺,采取编敕,是整个变法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目的在于保证“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可惜的是神宗之后“以敕代律”成为皇帝个人专断的法律工具,在徽宗年间发展到了极端)
北宋“口数占田”主张奖励农业生产,主张推行“社仓”制度,以减轻赋税,也乃恤民之主张。
因此即使是从法制上看,宋也确实是“仁政天下,政治有功”
宋不以武断专行而处国事,以大文德行而治国,几乎就是走向现代化文明进程的标志!

『贰』 贷款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民间借贷从原始社会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家银行出现在西欧,至于具体英国还是意大利有些学者看法不一

『叁』 为什么国家规定年化收益不超36

国家规定年利率不能超过36%,超过的部分属于无效的部分。其中24%(含)以内的属于司法保护区,24%-36%这个区间属于自然债务区。利率在24%以内,借款方向法院起诉,法院会给与法律保护。而利率为24%-36%,法院不提供任何法律保护。
因此,用户申请贷款,要判断合不合法,就看贷款利率有没有超过36%。假如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时,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那么,当部分网贷年利率为35%时,那么这种贷款是否属于高利率贷款呢?
其实,在P2P网贷行业,部分网贷的贷款利率经常无限接近高利贷,但却又不能按照高利贷去定义,因为只要当借贷双方约定的贷款年利率超过36%时,这笔贷款才会被称之为高利贷,反之,假如部分网络贷款年利率低于36%或为35%时,只能说明该笔网贷贷款利率有点偏高并且属于高利率贷款,但却并不能称为高利贷。

当然,当借贷双方的贷款年利率超过24%却低于36%时法律上是不支持、不保护的,因为约定贷款利率在24%-36%该区间属于自然债务区,假如按约定已支付要求返还时不予支持。而尚未支付的,法院也不会支持。其实,对于部分网贷年利率为35%的现象,在部分网贷机构较为突出,因为该贷款利率属于自然债务区并且存在专门钻法律空子的可能性,除非借款人走法律流程维护权益,否则可能依然要承担这种高利率的贷款,毫无疑问,假如当借款人借了一笔1000元网贷,那么贷款年利率35%,意味着一年后借款者需要偿还本金与利息总共1350元,而且还包括其他的综合费用

『肆』 上海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申)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

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江海国际性港口,设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市与安徽、江苏、浙江共同构成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入海口,由此处而出海,故称之为上海。
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之境,到了战国时代,又被越、楚占据;
从秦汉到唐之前,分属不同的县管辖;
唐天宝年间,在此地设立华亭县;
到了南宋嘉定年间,设立嘉定县,上海地区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区划;
在元朝手中,华亭县升为松江府,立上海县,为松江府管辖;
时间一个不小心就来到了民国,在这小600年的小河中,上海一直以县居之,
在民国初年,上海被划分到江苏省,而后江苏省又被小刀割成沪海5道,时间来到关键的1925年,上海被升为淞沪市,没多久之后又被升为特别市,直辖于中央政府,1930年,上海特别市被正式改为上海市,从此,该名一直被沿用至今。

『伍』 都说南宋没有什么厉害的君王,那为什么南宋经济还如此发达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金人掳走了包括皇室在内的数万人,把开封周围几十里内的粮食、金银钱财搜刮一空,中原陷入赤贫。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汴梁瞬间变成人间地狱。



除了盐铁茶之外,南宋朝廷和地方不再推行垄断任何行业,让黎庶放手去做,无论赔赚,全凭市场。

至于税收,全国范围内贩运粮食、农具、耕牛等大宗者免税,长途贩运(跨州)者不再征收关津——这在相当程度上免除了商人税赋。只要有锥末之利,市场就能创造出无数崭新的行业——只要朝廷真的能做到清静无为!

在这种政策下,南宋各种高附加值产业走向兴盛:瓷器、丝绸、纺织、漆器、图书等。各种茶楼市肆等服务业走向繁荣。

四,鼓励外贸。

第一代世界海上贸易的缔造者不是荷兰人,而是南宋。建炎之后,金人控制了淮河、黄河,中原和西域的陆路交通几乎完全断绝。没关系,只要有钱赚,走海路也可以!广州、泉州、明州和临安是南宋四个最大的海上港口,与五十多个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南宋的丝织品、腊茶、书籍、文具源源不断贩运到海外……

总体来讲,宋高宗以“静以镇之,清净为国”为国策。除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朝廷严格限制官员经商和政府垄断,与民争利。只要减少朝廷对民间经济的干预,“看不见的手”就会发挥作用。

于是,南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巅峰。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人口却超过1亿,繁荣程度远超唐玄宗天宝年间。

总结:宋高宗,这是历史名声很差的人,冤杀功臣,对外屈膝求和,不能收复故土,同时,他在乱世中缔造了一个繁华世界,是历朝历代里的一个另类。

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是民族罪人,十恶不赦。宋高宗与他俩不一样,他登上皇位时北宋已经灭亡,他力挽狂澜,为宋朝续命152年。宋高宗与南明皇帝和东晋皇帝也不一样,他是由实权的,他平衡文武,统治南方60年。

『陆』 上海历史上有几大事件

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 1927年设立上海特别市,1930年5月改称上海市。 “申”、“沪”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又称申城。 建城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辟为“通商”口岸。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逐步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城市发展新路,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和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柒』 关于上海的历史事件(需详细)

1928年的上海外滩上海地区,吴淞江以南于公元751年(唐天宝十载)析嘉兴东境、海盐北境、昆山南境之地置华亭县。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第二年改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辖有华亭、娄、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7县和川沙抚民厅。吴淞江以北于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设嘉定县,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镇,1277年升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为崇明县。上海市区原是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设上海县,辖华亭县东北、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松江府属县。新近发掘的松江广富林将上海历史极大推前。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上海建城

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捌』 宋朝选择和蒙古夹击金国,是不是最大的败笔呢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朝代。大宋朝除了军务,做得很好。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民主开放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人民最幸福的朝代。然而最后还是落在了北方蒙古人手里,让中国倒退了几百年。它跟不上世界潮流,以百年国耻告终。

“联蒙古灭金”,南宋最大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319年,宋朝经历了北宋和南宋。公元936年,后唐使石敬堂割十六郡归契丹,即后来的辽国,失去十六郡的天然屏障。中原农耕文明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下开始裸露。此后,宋朝从建国到亡国,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先后经历了辽国、徐进国和蒙古

公元1126年,统治者攻破开封,攻占宋徽宗和宋钦宗。次年,北宋灭亡。当时宋朝最大的敌人是统治者,他们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之后是衰落,最后也没能逃脱“盛世危亡”的历史结论。

在统治者衰落的同时,蒙古高原斗南河畔的蒙古人悄然崛起,不断进攻城市,统一蒙古高原。当时南宋和统治者没有看到蒙古人的恐怖,没有把蒙古人当回事。宋朝仍然以统治者为主要敌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女真人身上。

蒙古人灭西夏后,军队开始东征金朝。1230年,窝阔台汗开始以三种方式削金,敌之敌为友。宋朝开始看到复仇和复仇的希望,开始与蒙古人目光接触。蒙古人攻打金朝,南宋给了它一笔贷款。蒙古军围攻汴京,逼金爱宗求和。

1232年,蒙古人领导了孟珙和江海对宋朝的联合围攻。金爱宗不想当亡国之君,把王位传给了统帅万艳·程琳。是后金时期的。1234年,蒙古人攻破金朝都城蔡州,金爱宗自杀。末代皇帝死于乱局,金朝覆灭。

众所周知,蒙古人消灭了统治者之后,立刻南下攻打宋朝。当时的南宋并没有看到蒙古人才是最大的敌人,他们也加入了蒙古人的行列来消灭统治者。这就等于失去了一个战略缓冲区,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直接灭亡。如果当时的统治者不那么早灭亡,南宋也不会那么惨的整合兵力对抗蒙古人,蒙古人也不会那么顺利的进入中原。

1232年初,蒙古发生矛盾,军队用于除金的物资供应出现问题。这也为南宋灭金提供了机会。事实上,当南宋出兵攻打徐金国时,垂死的徐金国仍然给南宋增添了许多麻烦。这也让蒙古人充分认识到了南宋的弱点,并下定决心要在以后消灭它。1233年,宋蒙联军入侵蔡州,金国覆灭。

由此可见,南宋的战略决策并不是一开始就做出的。在复杂多变的形式中,南宋一直在积极调整策略。但是国力太弱,军队没有力量对抗蒙古铁骑,所以南宋只能被动挨打,从蒙古和金手中拿走较轻的一个。虽然这样做很不光彩,但是把联赛淘金记的策略看成是违反“掉牙掉牙”禁忌的鲁莽决定,肯定是不公平的。

『玖』 2005年在上海买房首付比例

别墅首付款由20%提到30%,最高税率可达60%,最低30%。
根据购房政策规定:
第一次使用公积金,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下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为房屋总价的20%。公积金贷款购房面积大于90平米的,首付30%以上;
在二套房的情况下,贷款买房首付为70%。三套房的情况,需要贷款的银行根据房价的情况,可以不予与贷款;
其他的情况首付为30%。无论是二手房或者新房买房首付比例一样,二手房贷款首付是根据评估价计算的。
上海(简称:沪、申)是中国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沪杭甬大湾区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隔东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北、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6个区,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237.85平方千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2487.09万人。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阅读全文

与上海南宋贷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银行利息最低的贷款利率 浏览:6
柳州创业担保贷款 浏览:922
在贷款房子夫妻离婚如何过户 浏览:869
中国银行手机怎么查询贷款情况 浏览:19
各家银行的网上贷款有哪些 浏览:251
公司购买写字楼可以贷款 浏览:320
上海房贷款年龄放宽到70岁 浏览:270
银行贷款还不上分期还要担保人么 浏览:841
360贷款资料通过短信 浏览:931
车贷没写贷款金额利率 浏览:12
贷款年利率超过多少不受国家保护 浏览:339
170亿无息贷款是真的吗 浏览:894
公积金贷款要1年的流水 浏览:457
及时雨小额贷款公司面试 浏览:376
做银行担保还可以贷款不 浏览:742
平安贷款人员的工作 浏览:799
房子贷款提前还清合算吗 浏览:587
贷款工作人员专业对话 浏览:674
公积金贷款要垫钱过户再贷吗 浏览:541
哪些贷款没有手机认证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