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户籍,离婚前和老公都无房无贷,离婚后买房贷款算首套吗
应该算首套。只要名下没有房产,就能算首套购房
Ⅱ 上海市离婚之后再婚的夫妻双方各有一套房,还可以购买房子吗
可以,但是只能算是第二套房贷款利率按照二套房贷利率。
Ⅲ 上海男子和朋友妻子“假离婚”买房后身亡,银行贷款应该由谁偿还
婚姻乃人生大事,容不得丝毫马虎。这是一句流传至今的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话,然而在当前这个闪婚闪离都很频繁的时代,宛若一句玩笑。从房价一路上涨至今,限购等原因也成了离婚的理由,虽然是“假离婚”。造假都有风险,假离婚也不例外。
1、即使是“假离婚”,也不免除夫妻的权利义务。
夫妻的权利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无论是登记结婚还是离婚,法律对于夫妻的权利义务是明确规定的。换句话说,结婚和离婚都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一旦结婚,你的对外活动就有一部分是以夫妻身份代言的。比如,《民法典》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收益、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等,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负的债务为夫妻共同债务。无论结婚还是离婚都是夫妻到婚姻登记机构亲自办理的,并不是你说是假的就是假的,只要办理了结婚、离婚登记,即使是“假的”也是真的。
Ⅳ 上海人离婚后多久可以买房
一、上海人离婚后买房和离婚时间多久没关系,和离婚时的房产宣判给离婚的哪方有关系。
二、上海人离婚后买房和离婚时间多久于能买房子时贷款有关系,对于离婚一年以内的房贷申请人,商贷和公积金贷款均按二套房信贷政策执行。
三、2018上海离婚买房政策:
1、如果离婚前有房
那要看之前的房子判给谁了,名下没房子,是还可以买的,但是要有单身证明,需要公安局开单身证明。离婚后手续齐全随时可以买房。如果判给另一方了,那就没法买了!因为上海单身人士只可以买一套。
2、如果离婚前没房
在离婚后只需公安局开具单身证明,准备齐全手续后就可以随时买房了。
(4)上海夫妻离异贷款扩展阅读
2018年9月上海人购房最新政策:
1、对于上海人来说,可有以家庭和单身两种状态来买,其他如公司名义、买拍卖房,以及不限购的暂且不论。
2、上海家庭:夫妻双方有一方为上海人,即为沪籍家庭。家庭限购2套住房。
3、沪籍家庭有四种形式:
①、上海人和上海人组成的家庭;
②、上海人和外地人组成的家庭;
③、沪籍和外籍人士组成的家庭;
④、上海人和港澳台同胞组成的家庭。
4、沪籍组成的已婚家庭,买房对于谁上产证没有限制。
5、上海人单身人士限购1套,包含成年未婚单身、离异单身、丧偶单身三种。
6、关于未成年上产证,上海家庭在不限购的情况下,未成年子女可以单独上产证,不过必须一次性付款,不可贷款;外地和外籍以及港澳台未成年子女不可单独上产证。
Ⅳ 外地户口能不能在上海办离婚,贷款房要怎么办
外地户口可以在上海办离婚。如果双方达成一致,那么就可以协商离婚。双方带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还有双方就共同财产和子女抚养权归属的协议到夫妻一方常住户口地的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如果夫妻有一方不同意离婚的话,可以到被告的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法院进行起诉离婚。对房子的问题双方都可以主张权利,达成一致可以协商分割,不能达成一致,在离婚诉讼时由法院进行判决。
Ⅵ 上海离婚未满一年可以贷款买房吗
看你是不是上海户口,你是上海户籍,现在你单身,名下没有房产,那么可以购买一套。算首套房。如果你不是上海户籍,由于你现在是单身人士,那么不能在上海购房了。
Ⅶ 夫妻双方离异之后还影响房贷吗
成年人单身,只要名下没有登记房产,之后购买的第一套房子就算是第一套房,
成年人已婚,只要夫妻双方名下都没有登记房产,之后购买的第一套房子就算是第一套房,
所以很多地方假离婚,把现有房产全部转到夫/妻名下,然后妻/夫再购买房产再复婚以规避政策约束。
认定是否首套房买入,是以家庭为单位,认房认贷款。
家庭是指夫妻俩和未成年子女,三方。
如果家庭成员名下都没有住房备案登记在房管部门,三方名下都没有贷款买房子没有还清,那么就属于无房无贷,这种情况下以家庭成员任何人名义购买住房都是算作首套房买入。
所以,离婚后,只要这一方和同一个家庭生活的未成年子女名下无房无贷,再买房算作首套房买入。
Ⅷ 上海离婚后多久可以申请公积金贷款
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离婚限没限制要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应同具备四基本条件: ⑴借款申请月前连续按期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六月; ⑵购房首期付款低于规定比例; ⑶能够落实贷款担保; ⑷借款配偶及其共产均没住房公积金贷款债务信用状况良(注:借款申请(含共同借款申请)都必须符合贷款条件规定
Ⅸ 上海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总套数计算,具体措施是怎样的
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意见自2021年1月22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