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0年上半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总体的,已经有人介绍了。我就说点详细的: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
2.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3.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40亿元,增长22.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4%,中部地区增长28.0%,西部地区增长27.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增长38.1%。
.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
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
5.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
6.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2%,经营净收入增长8.6%,财产性收入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0%,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0%,财产性收入增长21.3%,转移性收入增长18.6%。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8.5%。
7.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量减少。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4.1万亿元,增长2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
,同比少增2.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6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
Ⅱ 2010年12月31日,中国国有银行贷款总额是多少万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贷款额是多少
2010年12月31日,中国国有银行贷款总额是多少万亿元(人民币):本外币贷款余额50.92万亿元。
中小企业贷款额是多少? 20.76万亿元。
Ⅲ 中国从2000年到2010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分别是多少
中国从2000年到2010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
2010年5.73万亿元,2009年4.4万亿元,2008年3.01万亿元,2006年2万亿元,2004年1.59万亿元,2003年1.2万亿元,
个人房屋抵押贷款是指:
(1)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房产抵押,向贷款人申请用于个人合法合规用途的人民币担保贷款,用途包括个人购房、购车、消费、经营及其他合规合法等多种用途。
(2)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
Ⅳ 人民银行2010货币政策走势报告 那些现象为格雷欣法则
1、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指在实行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1)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从这种偏好中,就出现了格雷欣法则的萌芽。
(2)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3)再如,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黄金官价为每盎司35美元。这样,美元以黄金作后盾,开始顺利地在全球流通。但随着美元由"美元荒"转变为"美元过剩",外国商人在同美国做生意时,就渐渐愿意接受黄金而不愿意接受美元。这时,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也纷纷向美国要求以美元兑换黄金。最终,迫使美国宣布停止以官价兑换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这也是纸币形式的美元被拒收和造成各国向美国"挤兑",从而出现格雷欣法则失效的事例。
2、人民银行2010货币政策走势报告如下:
2010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
另据报告内容显示,2010年货币信贷增速从上年高位逐步回落,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2.6 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年低8.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增速比上年低11.2 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9%,增速比上年低11.8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95 万亿元,同比少增1.65 万亿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12 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19%,比年初上升0.94 个百分点。2010 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6227 元,同比上年末升值3%。
Ⅳ 中国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262亿元 房地产市场融资环境有所恢复
中新社北京11月10日电 (记者 夏宾)中国央行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826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多增1364亿元;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3.62万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8个百分点。
当天公布的数据还显示,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970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7219亿元;10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9.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10月份,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62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少增的态势。一方面,近期房地产市场融资环境有所恢复,房企开发贷和居民房贷的审批投放速度加快,带动了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但整体看,房地产销售并未出现明显反弹,仍然维持负增长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整体上看,10月份信贷和社融增速企稳,增量略超预期,体现了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从结构上看,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不够理想,政府债券发行虽然有所加快,但仍不及市场预期。
梁斯表示,从后续看,如果11月专项债发行完毕,当月发行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这将对社融带来一定支撑。同时,随着年末临近,财政支出速度加快,会对M2带来一定支撑。但考虑到疫情再次出现反复,企业信贷需求将受到影响,M2持续大幅反弹概率不大。预计M2和社融增速将保持在“8”“10”区间运行。(完)
Ⅵ 高悬赏,5.12上午十点之前回答出追加100分 问题:货币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8金融危机爆发前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第一季度,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我国及时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努力克服不利影响,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体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农业稳定发展,工业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居民消费价格受灾害等影响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采取综合措施,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力度,维护总量平衡。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在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2008年以来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2个百分点,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和信贷结构优化。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多方面严峻考验,克服了国内重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不利因素,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0.2万亿元,同比增长9.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0%;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0%,CPI同比上涨5.3%。
7月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新情况,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调减了公开市场对冲力度,连续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引导新增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倾斜。总体看,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2008年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贷款平稳增长,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前三个季度信贷投放均匀,新增贷款分别为1.33万亿元、1.12万亿元和1.03万亿元。前三个季度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201亿元,是历史同期增量最高水平。企业支付能力总体上处于合理水平,9月末,企业人民币存款同比增长13.9%。人民币贷款利率小幅回落。9月份,金融机构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6月份下降0.09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183元。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并日益加重。出口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宏观调控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但也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优势,金融体系稳健安全,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强,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活力。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009年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上半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势头日趋明显。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生产增速回升加快;消费持续较快增长,投资增速逐步加快。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4万亿元,同比增长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1.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继续加强对“三农”、中小企业、就业、助学、灾后重建、消费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总体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上半年,货币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6.9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个百分点。企业、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较多。各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中长期贷款占比逐步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增
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8%,比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19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很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随着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内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把握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注重货币信贷增长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继续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坚持信贷原则,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维护金融稳定。
2010年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3.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9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
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开局良好,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增长较快,农业生产形势向好,工业企业效益改善,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
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4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2.0个百分点,2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5个百分点。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促进金融机构自我调整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引导金融机构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
总体看,稳健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2011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上年末低3.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显著上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稳步上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91%,比年初上升0.72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564元,比上年末升值1%。
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注意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关系。当前,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较好,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是关键。
2011 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稳健货币政策成效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水平回归,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相适应。2011 年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78.7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5.68 万亿元,同比少增5977 亿元。前三个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9.80 万亿元,融资方式多元化发展。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6%。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549 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Ⅶ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前三季度主要实施了哪些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
2010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消费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 有所改善,对外贸易继续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 调性增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居民消费价 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26.9 万亿元,同 比增长 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长 9.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 比上涨 2.9%,第三季度同比上涨 3.5%。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 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 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总 体看,金融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9 月末货币信贷增速有 所反弹。
2010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9.6 万亿元,同比 增长 19.0%,增速比 6 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 额为 2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 6 月末低 3.7 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同比 增长 19.8%,增速比 6 月末高 1.2 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 速稳中趋升。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6 月 末高 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3 万亿元,同比少增 2.4 万亿元。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 月份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9%,比 6 月份上升 0.02 个百分点。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7011 元,比 2010 年 6 月 19 日升值 1.89%, 比 2009 年年末升值 1.90%。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全球经 济已步出金融危机的最坏阶段,整体仍将延续缓慢复苏的态势。国内 消费升级和城镇化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持续增长的动能较为充足。 但也要看到,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时出现,发达经济体复 苏有所放缓,货币条件持续宽松,部分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但面临 通胀和资本流入压力。我国内需回升的基础还不平衡,民间投资和内 生增长动力仍需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 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依然艰巨。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较大,需加强通 胀预期管理。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统一 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 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 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处理好保持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综合运 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 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维护价格总水平稳定,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 展的可持续性,促进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 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强化 市场配置资源功能,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政策组合,充分 运用有弹性的市场化手段,着力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加 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2010 年第三季度,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反弹,银行体系流动性总 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速有所回升
2010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为 69.6 万亿元,同比 增长 19.0%,增速比 6 月末高 0.5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 M1 余 额为 24.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增速比 6 月末低 3.7 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 M0 余额为 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3.8%,增速比 6 月末 低 1.9 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现金净投放 2952 亿元,同比少投放 195 亿元。
货币总量增长总体有所回升。M2 增速 8、9 月份持续于 19%以上 的较高水平运行,均超过 6 月末增速,近期货币总量增速有所抬头的 态势值得关注。M1 增速逐步放缓,主要与上年基数较高有关,第三 季度回落幅度则明显减缓。目前,M1 增速仍持续高于 M2 增速。
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 款余额为 71.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8%,增速比 6 月末高 1.2 个百 分点,比年初增加 10.4 万亿元,同比少增 1.4 万亿元。其中,人民币 各项存款余额为 7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0%,增速比 6 月末高 1.0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10.3 万亿元,同比少增 1.4 万亿元。8、9 月份存款分别增加 1.1 万亿元和 1.5 万亿元,连续两个月维持在 1 万亿元以上,整个社会的流动性仍较为充裕,这与近期外汇占款增加较多、 贷款投放偏快等因素有关。外币存款余额为 2298 亿美元,同比增长13.1%,比年初增加 212 亿美元,同比少增 107 亿美元。 从人民币存款的部门分布和期限看,住户存款增长逐步加快,活期占比显著提高;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速稳步回升,企业存款期限结构 变化较大。9 月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为 30.4 万亿元,同比增 长 17.0%,增速比 3 月末和 6 月末分别高 1.9 个和 1.8 个百分点,比 年初增加 3.9 万亿元,同比多增 1438 亿元。非金融企业人民币存款 余额为 28.8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5%,增速比 3 月末低 6.1 个百分 点,比 6 月末则提升 1.0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3.6 万亿元,同比少 增 2.5 万亿元,其中第三季度增加 6824 亿元,同比多增 1733 亿元。 第三季度,新增住户存款中活期占比为 55%,分别比第一季度和第二 季度提升 3.9 个和 12.7 个百分点,呈逐步上升态势。第三季度,非 金融企业存款中定期占比达到 82%,比上半年高 30 个百分点。主要 是 9 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结构变动较大,定期存款新增 6826 亿元, 而活期存款减少 3167 亿元。与往年同期相比,当月非金融企业存款 结构变动仍属正常,主要受假日季节性因素等影响,如企业节前集中 发放工资、奖金,部分企业于节前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通知存款以提 升收益等。9 月末,财政存款余额为 3.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6%, 比年初增加 1.2 万亿元,同比多增 1203 亿元。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稳中趋升
9 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 49.1 万亿元,同比增 长 18.7%,增速比 6 月末低 0.5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 6.5 万亿元, 同比少增 2.8 万亿元。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交 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 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制造业。第三季度,主要金融机 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 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投向这三个行业的本外币中长期 贷款分别为 3723 亿元、1547 亿元和 935 亿元,占全部产业新增中长 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45.6%、18.9%和 11.4%。对“三农”的信贷支持 进一步增强。9 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 社、村镇银行和财务公司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 9.3 万亿元,同比增长30.3%,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11.6 个百分点;农户贷款余额 2.6 万 亿元,同比增长 29.8%,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11.1 个百分点;农 林牧渔业贷款余额 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9.4%,高出同期各项贷款 增速 0.7 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增速有所反弹。9 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46.3 万 亿元,同比增长 18.5%,增速比 6 月末提升 0.3 个百分点,比年初增 加 6.3 万亿元。尽管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 2.4 万亿元,但增 速自 6 月份以来呈现总体稳中趋升态势,第三季度各月增量均保持同 比多增。近期贷款投放出现一定反弹,一方面受中小企业、房地产、 项目投资等贷款需求仍相对较强影响;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意愿增强有关,尤其是部分银行在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逐步达标后,信贷加快投放情况更为突出。分机构看,中资四家大型 银行贷款投放相对偏多,第三季度增量在全部机构中占比达到 40%, 比上半年提高 1 个百分点。从部门分布看,住户贷款保持较快增长, 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速有所回升。9 月末,住户贷款余额同 比增长 42.2%,增速比 6 月末低 7.1 个百分点,2010 年以来持续维持 较高水平增长,比年初增加 2.4 万亿元,同比多增 5277 亿元。主要 是个人住房贷款增加较多,比年初增加 1.1 万亿元,在住户贷款中占 比为 45%。其中 9 月份新增 804 亿元,比上月多增 265 亿元,为 5 月 份以来首次月度增量环比上升。随着第三季度以来部分地区楼市有所 回暖,住房贷款增长走势仍需密切关注。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 余额同比增长 12.8%,比年初增加 3.9 万亿元,同比少增 2.9 万亿元。 其中,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 3.6 万亿元,同比少增 6713 亿元。票 据融资比年初减少 8098 亿元,同比少增 1.7 万亿元。中小企业信贷 支持力度继续加大。银行业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比年初增加 2.6 万亿元,9 月末余额同比增长 20.5%,其中,小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3 万亿元,9 月末余额同比增长 27.7%,增速比中型企业高 12.0 个 百分点,比大型企业高 15.2 个百分点。
表 1:2010 年前三个季度分机构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
2010 年前三个季度
新增额 同比多增
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① 33339 -14542
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② 16718 -6807
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③ 4412 -1894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④ 9922 399
外资融机构 1109 1174
注:①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超过 2 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 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②中资全国性中小型银行是 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 2 万亿元且跨省经营的银行。③中资区域性中小型银行是 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 2 万亿元且不跨省经营的银行。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 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9 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 4227 亿美元,同比增长 23.1%, 比年初增加 432 亿美元,同比少增 564 亿美元。分季度看,外币贷款 第一季度大幅增加 292 亿美元,同比多增 377 亿美元,但第二季度后 外币贷款投放有所放缓,这可能与商业银行外币资金头寸相对紧张等 因素有一定关系。其中,第二季度增量明显回落至 30 亿美元,同比 少增 572 亿美元,第三季度外币贷款则有所回升,当季增加 110 亿美 元,同比仍少增 370 亿美元。境外贷款比年初增加 187 亿元,同比少 增 72 亿美元。2010 年以来,境外贷款逐季增加,前三个季度分别新 增 17 亿美元、46 亿美元和 124 亿美元,其中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均 超过同期外币贷款增量,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明显加大。
四、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
9 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 16.1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9%,比年初 增加 1.7 万亿元。9 月末,货币乘数为 4.32,比 3 月末和 6 月末分别低 0.03 和 0.05。9 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 1.7%。其中,中资大型银行为 1.4%,中资中型银行为 1.1%,中资小型银行为 2.4%, 农村信用社为 4.0%。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
金融机构对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利率继续小幅上升。9 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5.59%,比 6 月份上升 0.02 个百分点。 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6.09%,比 6 月份上升 0.10 个百分 点;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为 3.86%,比 6 月份上升 0.09 个百分点。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稳步上升,9 月份加权平均利率为 5.03%,比 6 月 份上升 0.08 个百分点。
从利率浮动情况看,执行下浮和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下降,执行 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上升。9 月份,执行下浮、基准利率的贷款占比 分别为 25.54%和 30.19%,比 6 月份分别下降 2.18 个和 0.70 个百分 点,执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 44.27%,比 6 月份上升 2.88 个百分 点。
受境内资金供求关系变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走势影响,外币 存款利率总体走高,贷款利率小幅下降。9 月份,3 个月以内大额美 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 1.93%,比 6 月份上升 0.17 个百分点;3 个月 以内、3(含 3 个月)-6 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 2.30%和2.46%,比 6 月份分别下降 0.09 个和 0.35 个百分点。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2010 年初至 6 月 19 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保持 基本稳定。2010 年 6 月 19 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9 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7011 元,比 2010 年 6 月 19 日升值 1264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 1.89%,比 2009 年年末升值 1271 个基点,升值幅度为 1.90%;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 1 欧元兑 9.1329 元人民币、100 日元兑 7.9999 元人民币,较 2009 年 年末分别升值 7.27%和贬值 7.77%。汇改以来至 2010 年 9 月末,人民 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23.51%,对欧元汇率累计升值 9.65%,对日元 汇率累计贬值 8.6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计算,汇改以来至 2010 年 9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 14.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 22.3%。
2010 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为 6.6936 元, 最低为 6.8284 元,181 个交易日中 97 个交易日升值、6 个交易日持 平、78 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升值幅度 295 个基点(折合 0.43%),最大单日贬值幅度 247 个基点(折合 0.36%)。
专栏 1:有效汇率
汇率通常是指表示两国货币之间对价关系的双边汇率,如 2010 年 9 月 30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为 6.7011 元/美元。但要考察一种货币对其他多种货 币的综合对价关系,需要引进有效汇率的概念。有效汇率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 经常以贸易比重为权数。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通常用于度量一个国家 贸易商品的综合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用于 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些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具体使用中,人们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一 国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在数值上等于其与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 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实际有效汇率不仅考虑 了对所有贸易伙伴国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 币本身购买力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在测 算有效汇率时,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样本货币范围和贸易权重等相关参数,因而得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计算自己的有效汇率并作为参考。例如,美联储 一直以来对外公布自己计算的美元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按不同货币篮子名义和 实际有效汇率各自有三个指数,分别是包含所有贸易伙伴货币的广义指数(The Broad Index)、仅包含主要货币的主要货币指数(The Major Currencies Index) 以及其他重要贸易伙伴指数(Other Important Trading Partners Index),以 反映美元对不同贸易伙伴群体的竞争力,这些指数在世界范围被广泛引用。又比 如,市场推测新加坡金管局选取大约 19 种货币作为篮子计算名义有效汇率,主 要考虑贸易重要性和经济竞争关系,并直接将名义有效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 指标。而俄罗斯仅选择美元和欧元两种货币作为篮子计算有效汇率,简洁明了地 反映卢布对主要贸易伙伴的竞争力。
部分国际机构还使用统一篮子计算多种主要货币的有效汇率,以便对这些货 币的价值变化进行比较。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货币统计(IFS) 中统一公布其计算的各成员国货币的有效汇率数据,但更新较为缓慢。使用更为 广泛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IS)计算的数据,每月 15 日 BIS 会在其网站上公布58 种货币(包括欧元及欧元区 17 个成员国货币)截至上月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 率。BIS 计算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自 1994 年至 2010 年 9 月已累计升值34.9%和 57.5%。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在 BIS 测算的 58 个经济体货币中位列 前 10 位。
由于有效汇率在衡量汇率水平方面更具科学性,因此有效汇率调整与双边汇 率调整相比,更能发挥调节进出口、经常项目及国际收支的作用。当前中国主要 贸易伙伴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2010 年前三季度对美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量中 占比仅为 13.0%,对欧盟、日本和东盟所占比例分别为 16.3%、10.0%和 9.8%。 不仅贸易伙伴多元化,而且贸易计价货币也在逐步多元化,尽管美元仍是主要结 算货币,但部分贸易已以欧元、日元等货币计价后再折算为美元。与双边汇率相 比,有效汇率更能代表企业贸易计价和结算的实际汇率水平,对企业财务和经营 决策更具参考意义。
Ⅷ 2010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多少亿元约多少美元日本约多少美元
中国网7月15日讯 今天上午,统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
2.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 %,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40亿元,增长22.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4%,中部地区增长28.0%,西部地区增长27.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增长38.1%。
4.市场销售较快增长,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659亿元,增长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10亿元,增长15.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181亿元,增长16.9%;商品零售64488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6465亿元,增长30.0%。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类增长37.1%,家具类增长3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8%。
5.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
6.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2%,经营净收入增长8.6%,财产性收入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0%,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0%,财产性收入增长21.3%,转移性收入增长18.6%。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8.5%。
8.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量减少。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4.1万亿元,增长2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少增2.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6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较为复杂,经济运行中仍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马丽娜)
Ⅸ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多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03万亿元,这些贷款都投向了哪些领域?
在投向实体企业的贷款中,上半年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同比多增1069亿元;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占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较高水平,6月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金融去杠杆和监管政策持续推进,表外融资渠道将继续收紧,企业对信贷融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未来,定向调控政策将围绕增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展开,企业整体信贷融资仍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
在企业信贷融资稳中有增的同时,普惠金融信贷投放质量有所提高。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新增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业。从政策落地情况看,这些精准聚焦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1.2个和2.5个百分点。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07万亿元,增量占同期企业贷款增加额的20.9%。
不过,同样是普惠金融领域,农村和农业贷款增速却有所减缓。数据显示,上半年本外币涉农贷款增加1.71万亿元,同比少增3864亿元。6月末,本外币农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个百分点;农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上季末低1个百分点。
在房地产市场严格调控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较2017年占比水平低1.9个百分点。
连平表示,在各项融资渠道都明显收紧的形势下,房地产行业作为去杠杆的重点领域,银行信贷也在不断收紧,房地产贷款增速多个季度持续回落。未来,随着棚改续建项目的不断加快,国家重点支持的各项政策性住房建设的力度加大,在房地产贷款稳中有降的同时,开发贷款仍将保持低增长态势。
来自新华社
Ⅹ 中国近期趋势怎样影响货币政策
特点:
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常备借贷便利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2006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扩张的影响,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存款稳定增长
6月末,全部金融(含外资金融,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贷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5、6月份受我国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