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流水资料 > 银行贷款如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银行贷款如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发布时间:2021-10-07 06:02:58

『壹』 银行客户经理如何防控贷款风险

增强客户经理风险防范能力的途径

(一)强化内控机制建设
从体制上,商业银行要建立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制
度设计,规范授信业务流程,防范控制环节风险。从客户经理层面,要严格落实授信业务规范,
认真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各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贷前调查应当做到实地
查看,如实报告授信调查掌握的情况,不回避风险点,不因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调查结论,
客户经理要为贷前调查的真实性负责任;贷时审查应当做到独立审贷,客观公正,充分、准确地
揭示业务风险,提出降低风险的对策;贷后检查应当做到实地查看,如实记录,及时将检查中发
现的问题报告有关人员,不隐瞒或掩饰问题。

(二)加大商业银行内部稽核力度

开展内部稽核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实施监督、评价的有效环节和最后防线。商业银行应对
风险集中的授信业务开展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加大稽核频率与稽核深度。通过对贷
款的行业投向、贷款结构、客户结构的检查,分析揭示授信业务的系统性风险;通过对贷款质量
与贷款风险分类真实性检查,分析揭示潜在风险;通过对贷款授信流程检查,分析揭示操作性风
险。将授信风险控制在较小程度,获取化解风险的最佳时机,并以此促进客户经理增强识别风险
的能力,和自觉执行业务规范的意识。

(三)着力培育信贷风险文化

引导客户经理树立自我约束的职业理念,建立上下连通、左右贯穿的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
管理意识成为每个部门、每一级机构、每一层员工自觉的行为。
2004年,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首次对商业银行征信、授信和授信尽职调查提出了详尽的尽职要求和评价标准。引入独立评估机制,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形成过程进行动态、全程、全面的评价和
考核,是防范道德风险较完备的操作手册。是客户经理需要认真遵守的职业准则。客户经理要在技能培训和业务操作实践中不断深化风险意识,强化职业操守,切实维护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高效运行。

『贰』 银行如何防范贷款风险

银行防范信贷风的措施主要有:还应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坚持既定的经营方向,以提高管理能力。详细如下:
1、进一步提高贷审分离制。提高贷审分离制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的入手:一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二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因此既需要审贷分离,更需要审贷配合,尽快完善科学、标准的审批制度。
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
②、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
③、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并注重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一些夕阳产业,商业商业银行必须严控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贷款退出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经济信息,最终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
4、加强贷后管理,加强全程控制。就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贷款后的项目建设、运营到还贷完毕的时间远远长于贷款决策的时间。为保障银行利益,实现管理目标的贷后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叁』 如何做好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你提的这个命题很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国家成立了银监会,人民银行也又风险管理职能,各家商业银行还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你的这个命题太大了,没有人能答复你。

『肆』 如何做好银行案件风险防范工作

银行要做好案件风险防范,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员工思想教育,端正工作态度
2、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杜绝工作中人为造成的漏洞
3、狠抓制度落实,严格操作规范
4、做好事后监督和内控管理。

『伍』 银行如何防控贷款风险

很简单,就是查贷款人的信用资料,并且在大额的贷款上面实行担保,抵押制度。

『陆』 银行信贷风险应怎样防范和化解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 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比如:有的银行采取放贷收息;有的在对企业还款能力没有深刻了解的情况下,发放高额贷款等。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要求,与对银行的利润指标管理存在矛盾。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效益很差,要很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非常困难,从而使牺牲前者而满足后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是形成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二是银行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的管理机制。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责权相当的管理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有些个别商业银行甚至搞违规经营、帐外经营,加之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混在一起,银行自己经营权受到影响,一旦贷款出现问题,很难分清责任,更谈不上追究责任。 因此,目前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既有银行内在原因,也有银行外部原因,两者综合作用、共同影响,使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日益严重,银行信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贷款质量问题,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需要国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同时也需要银行自身努力,不断加强信贷管理, 增强职工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提高贷款质量、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第一,转变观念是前提。防范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首先要实现经营观念的转变。一是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追求“数量”到注重质量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切实改变追求总量扩张,对安全、质量、效益较为淡薄的经营思想。因此,首先要树立安全、效益观念,把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视为银行信贷工作的生命线,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 确立效益最大化和资产质量最优化的经营目标。其次,要树立竞争观念,正视银行的现实,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拓竞争,改变粗放式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 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最后,要树立发展的观念,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二是对信贷资产的管理上要实现由“高风险、低收益”到“低风险、高收益”的转变。首先,充分利用目前国有企业优化资本结构的良机,支持和帮助企业实现资产重组。把风险承担的主体转移到高效低险的企业,降低风险系数,提高信贷资产的收益。其次,建立信贷风险防范预警系统。从贷前调查入手,通过确立科学的贷前调查分析指标,全面分析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可偿还性等指标,提出科学的贷前预报;贷后要建立跟踪检查系统,形成信贷资金网络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起到预警、报警作用。再次,健全贷款放、收一条龙责任制,实行全过程的严格管理,逐步将过去追求规模、铺新摊子,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改变为注重效益,讲求效率,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化经营模式,从而使信贷资产达到高效低险。 第二,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贷款客户,抓住优良客户,压缩中间客户,清理不良客户。企业信用等级是对客户质量的综合衡量,是决定贷款安全性和效益性的主要因素。信用等级高低,是贷款风险大小、效益好坏的基本标志。在信贷管理上,首先要抓住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企业 (如AA级以上企业),把他们作为贷款重点投放对象;对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如BB级以下企业)因贷款风险较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清理;对中间客户(如A级、BBB级企业),目前贷款风险可能不大,但这些企业经营状况一般,潜在风险较大,对其贷款应以临时性为主,并逐步压缩。这样,三管齐下,逐步提高银行贷款客户的质量,保障新增贷款质量、稳步提高存量贷款的质量,使银行信贷资产运营步入良性循环。 第三,加大清收不良贷款的力度,积极寻求补救措施,化解风险贷款。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数量较大,清收转化的难度也大,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的,责任不清。为加大清收转化的力度,要广开渠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抓住时机,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清理各笔风险贷款。同时,要采取适当奖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清收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要根据不同的风险贷款,充分利用银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还贷、付息能力,对扭亏无望的企业, 要及时停放贷款,积极处理抵押品,收回旧贷。

『柒』 浅谈银行如何做好风险防控

银行要做好案件风险防范,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员工思想教育,端正工作态度 2、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杜绝工作中人为造成的漏洞 3、狠抓制度落实,严格操作规范 4、做好事后监督和内控管理。

『捌』 银行如何做好风险防控

严格执行信贷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严禁无资格上岗
严禁越权审批
严格执行信用评级
严格风险分类等评定流程
严禁逆程序审查

阅读全文

与银行贷款如何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纯公积金贷款无视征信 浏览:893
苹果8p手机贷款首付多少 浏览:89
小额贷款用途的改变 浏览:314
秦皇岛没工作贷款 浏览:650
佛山市南海汽车抵押贷款 浏览:801
重庆公积金贷款额度和余额的关系 浏览:99
网上的各种贷款怎么回事 浏览:722
朋友借钱做小额贷款 浏览:22
上海公积金补缴对贷款的影响吗 浏览:644
贷款不是手机实名 浏览:790
担保贷款只要担保就能做吗 浏览:85
网上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吗 浏览:194
北京银行小额贷款条件 浏览:732
夫妻间房产加名有贷款 浏览:735
夫妻一起公积金贷款条件 浏览:56
房子首付是小额贷款付的 浏览:314
房屋被抵押是不是不能贷款和过户 浏览:67
网上冒充邮政银行贷款 浏览:80
被别人诬陷在农村信用社贷款 浏览:828
十六万贷款5年每月还多少 浏览: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