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原借款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呢
所謂的西原借款,說的就是在1917年至1918年間,段祺瑞政府從日本得到了一系列借款,分8次支付,總計1.45億日元。因經辦的日本人為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特派代表、段祺瑞的日本顧問,名叫西原龜山,所以人們稱其為西原借款。
日本的盤算
1929年底,日本駐中國公使佐分利貞男奉命帶著當年西原龜三簽訂的借款密約來向蔣介石討債。而民國政府以「賄選總統之下的北京政府所借的外債概不負責償還」為由,停付西原借款本息。而佐分利貞男又把密約弄丟了,導致無法向國內交代,就在所住旅館自殺身亡。於是,這筆巨額借款就成了爛賬,也就不了了之。
『貳』 西原借款時,北洋政府是如何騙走日本政府一億四千萬的
不管是清朝時期的日本還是到了民國時期的日本,日本政府一向以精明著稱,從不吃虧,占盡了我們的便宜。
不過一向精明的日本政府,卻在一件事情上吃了點虧,導致被騙走一億四千萬的日元,究竟是哪一件事情讓一向精明的日本政府吃了點虧呢?
這件事情就是西原借款,西原借款是指1917-1918年間段祺瑞在擔任北洋政府總理時期和日本政府簽訂的公開和秘密借款的總稱。
但是在經濟上面,後來的日本政府,通過段祺瑞抵押的那一列的資源主權,所產生的的收益,遠遠的大於了沒有收回的那一億四千萬。
雖然段祺瑞拿到了巨款,在他眼裡,認為自己頭腦精明,大賺了日本人一筆,但是西原借款是抵押給日本的那些資源的主權還是在日本人的手中,相比較而言,日本政府只是損失了一點小錢,換取了更大的利益。
『叄』 「西原借款」是指的什麼
「西原借款」是1917年至1918年間由西原龜三經手的日本對華的8項借款,西原借款名為經濟借款,實是政治借款。8筆借款,都是由日本內閣策劃和指使的。
1917年11月22日,段祺瑞由於武力統一政策遭到直系軍閥的反對,被迫再次辭去國務總理職務。這時日本方面看出,要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利益,非讓段祺瑞再上台不可。於是又派西原龜三於1918年3月18日再度來到北京,配合張作霖的奉軍進駐北平為段祺瑞聲援,並從外交上對馮國璋總統施加壓力,終於在3月23日使段祺瑞第三次出任國務院總理。段祺瑞賣國政府不顧人民反對,悍然與日本簽訂了《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使日本獲得了在中國境內調動軍隊的權利。西原給了段政府2000萬日元的有線電信借款,作為報酬。
西原協助段祺瑞第三次上台執政以後,想趁機實現他的侵華設想,1918年4月13日與中華匯業銀行總經理陸宗輿交換了《兩國政府代表關於日華親善協約措施的備忘錄》,內容是:退還貸款,以發展日本最必需的原料——棉花和羊毛;貸款給中國辦國營鐵廠,向日供給生鐵和礦砂;由日中銀行家合組「中國鐵路公債資本團」,壟斷中國鐵路投資;改革幣制,中國發行與日本貨幣形狀、分量、名稱一致的金本位貨幣,使中國成為日本貨幣流通圈。
這些措施如貫徹實施,中國必將在經濟上變成日本的附庸國,成為日本原料供給地和產品傾銷地,連陸宗輿在簽字時也戰戰兢兢。日本寺內首相等對這個備忘錄很感興趣,讓西原再去北京促其實現。
西原於5月29日來到北京,但是他發現,段祺瑞因為打內戰陷入財政危機,顧不上備忘錄的長遠計劃,只求得到更多的現金。西原趁機提供了兩筆借款:一筆是6月18日成立的吉會鐵路借款墊款1000萬日元,以鐵路本身的財產為抵押。這條鐵路修通後,可從朝鮮直達吉林省中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日本從清末就提出要中日合辦此路,一直沒有得逞,現在從段祺瑞手裡輕易得到了。另一筆是8月2日成立的吉林黑龍江林礦借款3000萬日元,規定今後開辦新企業必須借日款,或中日合辦,涉及兩省林礦的國外借款須得日本同意,須聘用日本技師等,使日本成了兩省發展林礦資源的主宰。
西原還企圖一舉實現他設想的幣制改革,私下答應提供8000萬日元借款作為發行金券准備。8月10日,段內閣以大總統命令公布金券條例。北京政府這一行動,引起極大震動,在國內受到南方政府、直系軍閥和民間商業團體的反對;在國際上受到英、法兩國和國際銀行團的抗議,連橫濱亞金銀行也參加了抗議。幣制借款造成各種矛盾總爆發,勝田藏相才不得不在8月11日召回西原龜三,停止幣制借款的交涉。
日本政府通過西原借款扶持段祺瑞政府,幫助它打內戰,搞「武力統一」,變段祺瑞政權為日本的傀儡,通過這個傀儡全面干涉中國內政。在扶持段的過程中,不斷向其索要利權,對中國主權進行吞食。
在喪權辱國方面,西原借款比袁世凱政府跟日本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有過之而無不及。寺內正毅曾洋洋得意地說:
「本人在任期間,借與中國之款,3倍於從前之數,實際扶植日本在中國之權利,何止10倍於二十一條。」
所以,把西原借款稱為段祺瑞的「亡國大借款」,並不為過。
日本首相寺內正毅對於西原為借款奔走給予高度評價,並「表示出會心的滿意」。外相本野則對西原說:「應該授予你一等勛章。」
段祺瑞政府這一丑惡的外交行徑,為日後日本干涉和侵略中國埋下了伏筆。
『肆』 哪一個人借了鄰國5億,卻賴著不還,鄰國毫無辦法,中國人當他英雄
段祺瑞借鄰國日本五億,日本派使者來要賬而後面催債的竟然直接自殺了的原因在於使者要不到賬。段祺瑞找日本人借款,其中有一個擔保人他就是張作霖,因為長期找段祺瑞要錢要不到,他們就打算去找這個擔保人,不過等他們找到的時候擔保人張作霖已經死去。使者因此灰溜溜的回到日本,因為沒有完成國家交給他的任務,選擇了自殺謝罪。
中國人民當他英雄的原因也在於不僅沒有使中國損失錢財而且保護了中國的鐵路、森林和礦產資源。而日本作為侵略中國的一份子包括日後發動了中日戰爭所以中國人民對日本以及其他侵略國家沒有好感所以才會對段祺瑞這種拿了對家錢財也維護了本國資源的行為而感到好感度上升,而正是因為不用償還這筆借款,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所以大家才會對這一舉動拍手稱快。
『伍』 段祺瑞欠鄰國五億,派使者來要賬,為何後面催債的直接自殺了
段祺瑞欠鄰國五億,派使者來要賬,後面催債的直接自殺了的原因在於使者要不到賬,段祺瑞找日本人借款,其中有一個擔保人,他就是張作霖,因為長期找段祺瑞要錢要不到,他們就打算去找這個擔保人,不過等他們找到的時候,擔保人張作霖已經死去,使者因此灰溜溜的回到日本,因為沒有完成國家交給他的任務,選擇了自殺謝罪。
但段祺瑞還是一直推脫,最後日本人再一次派出使者來中國的時候,段祺瑞已經下台,而且擔保人也已經去世,日本人也因此不得不選擇了放棄。
『陸』 西原借款的貸款的後果
西原借款從名目上看, 除參戰借款外, 均屬經濟借款。但實際上並未用於該項名目, 而是90%以上都用於政府的軍政開支和償還內外債本利。段祺瑞政府財政總長曹汝霖承認, 當時北京政府軍政費用每月需2000 萬元, 而財政部可靠收入每月不足1200 萬元, 所缺800萬 元則依靠借款彌補。章宗祥也供認,借款常被政府移用, 由於軍費所需, 所借款項就無形地消失了。段祺瑞政府利用日本的支持, 維持獨裁統治, 進行「武力統一」, 如同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所說: 「我北軍權勢消長, 與日本寺內內閣利害相通。」日本政局雖有變更, 然「扶持我派宗旨, 始終不變」
段祺瑞政府為了取得借款, 不惜大量出賣國家民族主權,而日本則通過借款進一步從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加緊對中國的控制。
1914 年7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 月, 日本對德宣戰,派兵侵入中國山東, 至11 月, 奪得了德國在膠州灣和山東的全部權益。1917 年8 月14 日, 段祺瑞政府按照日本的意圖對德、奧宣戰後, 不僅沒有向日本提出歸還山東權益的要求, 反而在西原借款中進一步出賣了山東的權益。1918 年9 月24 日,即中日簽訂高徐、濟順鐵路借款合同的前四天, 日本外務大臣後藤新平照會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 要求中國同意日本駐兵濟南、青島, 同意在經營和管理膠濟鐵路方面日本享有種種特權。實際上是以此作為高徐、濟順鐵路借款的條件。段祺瑞政府為了取得借款, 竟接受了日本的要求。同日, 章宗祥在致後藤的復照中, 把後藤照會所提要求一字不漏地照抄之後, 明確表示: 「中國政府對於日本政府上列之提議, 欣然同意。」後來在巴黎和會上, 日本便以此為借口, 拒不退還山東。
在西原借款中, 段祺瑞政府將東北的吉會鐵路、所謂滿蒙四路和吉林、黑龍江兩省的金礦及森林等以及全國的有線電信的財產和收入, 全部抵押給日本, 使日本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權益並控制了中國的電信事業。日本又在參戰借款的名義下, 派大批顧問鑽進段祺瑞政府, 派出軍官為段祺瑞訓練軍隊, 取得了段祺瑞編練的所謂「參戰軍」的指揮權。
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段祺瑞則利用這一借款,建立起「參戰軍」,進一步加強了皖系軍閥的實力。
『柒』 我們總認為「西原借款」沾光了,為什麼日本人卻笑而不語
在1917年至1918年之間,段祺瑞政府通過西原龜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項,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總額達1.45億日元,這筆外債就叫“西原借款”。關於此次借款,我們這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總認為我們這次佔了大光,甚至還有人鼓吹段祺瑞空手套白狼,白拿了1.45億日元,氣死了小日本,但當時的日本首相寺內正毅卻笑而不語,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事後,寺內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於二十一條。”北洋政府為了得到借款,出賣國家利益,更是為日本後來全面侵佔東北埋下了隱患,遺患無窮呀
『捌』 名詞解釋:西原借款
『玖』 軟弱的北洋政府,為何膽敢「黑」掉日本1億多日元的貸款
從1914年歐洲爆發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到現在,還沒有開始,大國被打得慘不忍睹,沒有時間在中國狂奔,日本趁機侵華,迫使中國政府簽署第二十一條,日本貪得無厭的行為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憤慨,中國人民怒吼、敵視日本、抵制日貨,日本在中國政府和國際上的形象一落千丈日本與中國的經貿關系也跌至低谷,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的流失嚴重影響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世事變幻莫測,1920年直皖戰爭中,勝利的段祺瑞被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打敗,段祺瑞沮喪地流亡國外,安徽軍閥沒有恢復過來,風光不再,美英支持的直系軍閥登上了中國的政治舞台,日軍一廂情願地失敗了,只好開始訓練馮至軍閥張作霖做他們的代理人,至於西原貸款,直系軍閥當然不會接受。北洋軍閥徹底垮台後,蔣介石國民政府的繼任者不會承認。他們對日本人說,誰不知道段祺瑞政府是在“賄賂選舉”,我們怎麼能承認你們日本人向一個非法政府付款呢?最終,中方只償還了這筆超過1億日元的和解款中的2500萬日元,日本人確實損失了所有的錢,但是,日本通過這次和解控制的鐵路和礦產的利潤是這筆錢的10倍多,所以雖然這筆錢已經被中國用光了,但實際上日本人仍然是最終的受益者
『拾』 1917面日本給段麒瑞多少錢
北洋三傑之一「北洋之虎」的段祺瑞,了解他的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人們稱段祺瑞為「六不總理」,哪六不呢?即不喝、不嫖、不抽、不貪、不賭、不佔,而且在晚年沒有投靠日本,保住了晚節,可以說是一個民國時期的英雄人物。俗話說得好,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北洋政府曾經向日本多次借款,而且段祺瑞當政時借款最多。袁世凱病死後,黎元洪出任總統,但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控者是總理段祺瑞。作為有著遠大理想的軍事強人,他一度希望能結束軍閥割據,統一全國,再造共和。
但此時的北洋政府剛剛經歷袁世凱稱帝,在財政上入不敷出,根本沒有實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就在段祺瑞政府為財政問題一籌莫展時,「雪中送炭」的黃鼠狼來了,當時的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特派西原龜三做段祺瑞的日本顧問。西原龜三是有名的中國通,西原的建議得到日本政府的認同:「讓中國國民開發自己國土,享受其實惠,同時與振興帝國工業契合一致,使日華成為一體,謀求自給自足之道,在經濟和國防上如膠似漆地結盟。」在西原的主張下,日本政府對華政策發生了變化,主動向北洋政府貸款。又因為由借款的負責人是西原龜三,因此又稱為「西原借款」。
自1917年到1918年一年多的時間里,日本政府先後8次借款給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借款總額高達1.45億日元,那時候的日元與現在的不同,這筆錢在當時可是一筆很大的款項。在「西原借款」實行時,目的是創立和發展中國實業,不涉及內政。收到錢的段祺瑞可謂是欣喜若狂,那還管這些,心裡一定想我老段終於能大幹一番了。對於「西原借款」的用途,日本政府進行了秘密監督,後來經過日方的統計:直接財政性支出占總額的65% ,軍費則占總額的25%。在當時正是由於這筆巨額借款和德國戰敗時取消的庚子賠款,讓北洋政府上上下下達到「官員無欠薪,軍警無欠餉,學校經費月必照發,外交費用月必照匯,清室優待費用從未積欠」。
可是,借了錢總要還吧,段祺瑞肯定也知道這一點。可就在借款沒幾年後,北伐勝利,國民政府不承認這項借款,「又不是我借的,誰借的找誰去」,下野的段祺瑞又拿什麼還呢。根據段祺瑞公館的總管王楚卿自己的回憶錄中記載了段祺瑞的原話:「咱們對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時。這些借款,誰打算還他呀!到時候一瞪眼就完了」。所以說,從一開始,段祺瑞就沒想過要還。其實,在北洋政府時期,大多數統治者都採取這種對外政策——「軟磨硬泡」,正所謂是弱國無外交,誰讓我們當時的拳頭不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