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過橋資金與過橋貸款有什麼不同國外有什麼過橋貸款的成功案例
很多剛接觸企業融資的人會接觸到一些專有的名詞,基中包括過橋資與過橋貸款,那麼過橋資金與過橋貸款有什麼不同呢?國外又有什麼經典的過橋貸款的成功案例呢?中國私募網過橋資金專家為你解答過橋資金與過橋貸款有什麼不同和分析國外經典的過橋貸款的成功案例。
過橋資金:
過橋資金是一種短期資金的融通,期限以六個月為限,是一種與長期資金相對接的資金.提供過橋資金的目的是通過橋資金的融通,達到與長期資金對接的條件,然後以長期資金替代過橋資金。過橋只是一種暫時狀態。
過橋貸款:
過橋貸款(bridge loan)又稱搭橋貸款。從一般意義上講,過橋貸款是一種短期貸款(short-term loan),其是一種過渡性的貸款。過橋貸款是使購買時機直接資本化的一種有效工具,回收速度快是過橋貸款的最大優點。過橋貸款的期限較短,最長不超過一年,利率相對較高,以一些抵押品諸如房地產或存貨來作抵押。因此,過橋貸款也稱為「過橋融資」(bridge financing)、「過渡期融資」(interim financing)、「缺口融資」(gap financing)或「回轉貸款」(swing loan)。
過橋貸款在國外通常是指中介機構在安排較為復雜的中長期貸款前,為滿足其服務公司正常運營的資金需要而提供的短期融資。對我國企業資本運作而言,過橋貸款是專指由投資銀行或者其它財務顧問推薦並提供擔保,由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用於滿足並購方實施並購前的短期融資需求。
國外經典案例:
過橋貸款作為國外企業並購的外源融資方式之一,是由投資銀行向並購企業提供的以自有資本支持的、高利率的短期融資,以促使並購交易順利完成,條件是以後並購企業採用發行垃圾債券的方式來取代這種過渡性的貸款融資。
以英國比薩公司(Beazer)收購美國庫帕公司(Koppers)為例,雷曼投資銀行在其中擔當整個並購交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比薩公司與雷曼、奈特威斯特兩家投行聯合組建了名為BNS的控股公司,它們分別持有49%、46.1%和4.9%的股權。BNS公司是比薩公司使用表外工具的載體,比薩公司藉助這一表外工具,在其合並資產負債表上隱去了13.07億美元的債務。當比薩公司日後持有BNS公司50%及以上股權後,該項債務才會反映在比薩公司的合並資產負債表上。
BNS公司的資本總額為15.66億美元,其中債務資本為13.07億美元,股權資本為2.59億美元(包括普通股0.5億美元和優先股2.09億美元)。BNS公司收購庫帕公司的資金來源渠道是多樣的,其中13.07億美元的債務資本由雷曼公司和花旗銀行提供,雷曼公司提供了5億美元的過橋貸款(該過渡性貸款通過在美國發行3億美元的垃圾債券得到了再融資),花旗銀行提供了8.07億美元的銀團貸款(其中4.87億美元為其他銀行的辛迪加貸款,其利率為基礎利率加上1.5個百分點)。BNS公司0.5億美元的普通股資本由比薩公司與雷曼、奈特威斯特兩家投行提供,其持股比例分別為49%、46.1%和4.9%。BNS公司2.09億美元的優先股資本由比薩公司提供,該資金得到了奈特威斯特投行2億美元的信貸支持。
Ⅱ 國外P2P網路借貸行業發展及監管借鑒有哪些
一、國外P2P網路借貸行業的發展
在國外,P2P網路借貸行業發展較好,較為規范的一個重要社會基礎是,國外的信用體系非常明確。每個人都擁有一個FICO的分數,這是一個信用評級,分數越高,你能夠獲得的貸款越多。而針對投資者、個人退休金、資金賬戶也都明確,整個社會機制比較健全,調查起來比較容易。
在西方金融市場是充分競爭的,人民理財也是多渠道的,所謂「藏富於民」在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是可以做到的。因此國外的P2P網路借貸只是在提供便捷的高效的理財方式,國外的P2P網路借貸可以對接入金融的徵信系統,信用市場發達,所以風控較為成熟。
在歐美等國,P2P網路借貸很普遍,因為其個人信用體系透明度高。在美國,借款人在網站注冊時,只需要提供美國合法公民身份證明、擁有超過520分的個人信用評分記錄並填寫個人情況,系統就會根據這些材料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級。
目前較著名P2P網路借貸平台主要有美國的Prosper、Lending Club,英國的Zopa、德國的Auxmoney,日本的Aqush,韓國popfunding,西班牙的Comunitae,冰島的Uppspretta,巴西的Fairplace等等。
在英國,P2P網路借貸業務從2005年成立之初的一無所有增長到2012年的3.8億英鎊貸款,其年增長率達250%。英國第一家提供 P2P網路借貸的公司 Zopa目前是英國最大的 P2P網路借貸公司。
Funding Circle目前是英國第二大 P2P網路借貸公司,已經發放超過 8 100萬英鎊的貸款。2010年,Rate Setter成為第一家使用准備金以保障貸款人在借款人違約時利益的公司。英國的P2P業遵守自治的 P2P金融協會所制定的標准。雖然 P2P儲戶不受金融服務補償計劃(FSCS)的保護,但英國政府對 P2P信貸持支持態度。比如 2012年 5月,英國政府承諾通過替代性融資渠道,包括 P2P網路借貸,向小型企業投資 1億英鎊,並希望能夠藉此繞過不願意放貸的主流銀行。
在美國,奧巴馬總統在2012年4月5日簽署的JOBS法案允許更多的投資人較少限制地做小額投資。除了JOBS法案外,美國在P2P領域中還有其他的發展。
例如創造了創新的P2P機構Zidisha。Zidisha作為一家非盈利機構,成為第一家不需要當地中介機構介入而可以跨境直接連接借款人和貸款人的P2P網路借貸平台。這一P2P機構允許個人直接向發展中國家及商人、企業家進行小額投資。Zidisha展示了一種在發展中國家裡那些尋求放款及低收入的借款人之間進行微信貸的模式。Zidisa還可以不需要借款人的財務歷史記錄分析借款風險。此外,一些新的機構,例如SoFi也是在P2P領域的令人興奮的新生兒。
這些機構銳意創新,在Prosper和LendingClub已經創造的平台上更進一步,在國內和國際領域都創造了新的P2P網路借貸模式。新的機構LendingClub和Prosper的模式與新的元素結合起來,從而豐富和發展了P2P領域。美國P2P領域的主要玩家是LendingClub和Prosper。這兩家機構是領域內最大的,也是最有實力的。傳統上,LendingClub是世界上最大的P2P網路借貸平台。
LendingClub和Prosper一起在借貸方面服務了超過20億美元資金。P2P是增長最為迅速的投資之一,很多知名的執行官和商人加入P2P公司,表明了P2P 發展迅猛,在金融領域會發揮更長遠的作用。除了LendingClub和Prosper以外,大的英國P2P機構,FundingCircle宣布其在2013年在美國的籌資也獲得增長。尤其是通過這輪籌資,FundingCircle得以進入美國市場,與處於舊金山的EnranceLendingNetwork合並了。
在合並之後,EnranceLendingNetwork被命名為FundingCircle(美國)。當P2P機構獲得了合法身份和承認之後,新的P2P機構出現在新的領域中,例如SoFi,SoFi是一家通過校友向學生提供貸款服務的平台。根據這家平台的網站,SoFi一共向8650個借款人出借了730,000,000美元,平均每個借款人11,783美元。
二、國外P2P網路借貸行業的監管概況
(1)美國P2P行業的監管
美國現行對P2P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和適用法律,而是實行多部門和聯邦與州的雙層多頭監管。SEC和州的證券監管機構主要是通過強制要求證券發行商和銷售商即P2P網路借貸平台披露信息,反詐騙和其他相關責任來保護投資者。
同時,在對借款人的保護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猶他州金融機構管理局有權力監管猶他州注冊州立銀行WebBank銀行及其與借款人的借貸行為。此外,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憑著現有監管體制下聯邦消費者保護法賦予的制定規則的權力,在收集整理消費者投訴的資料庫開始運作後,將會在對借款人的保護中發揮作用。
此外,出於對「消費者金融產品和服務市場的大型參與者」的非儲蓄平台的監管的要求,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甚至有理由直接對P2P信貸平台進行監管。美國審計總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簡稱GAO)在《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推動下,完成了名為《人人貸行業發展新的監管挑戰》的報告,提出今後對於P2P網路借貸平台的監管可採取兩種思路,一種是原來的多部門監管,包括聯邦和州證券監管部門、聯邦貿易委員會、消費者金融保護局、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等;另一種是將各部門權力集中到一個單一部門,而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將會是合適的選擇。
目前以證券形式登記P2P公司出售的收益權憑證是解決放款人風險的主要方法。雖然Prosper和Lending Club的工作人員聲稱他們初期都很懷疑聯邦證券登記要求是否適用於P2P網路借貸,但兩家公司最後都在SEC注冊成為證券經紀商。
當Prosper和Lending Club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別開始運營的時候,他們並沒有注冊證券經營資格。為了開辦一個允許放款人交易收益權憑證的二級交易平台,Prosper在2007年10月提交了一份注冊聲明,但是他並沒有去注冊收益權憑證本身(Prosper為自身注冊,而不是為收益權憑證注冊)。在此之後直到2008年10月Prosper都繼續對放款人出售收益權憑證。
2008年9月SEC對Prosper發出了暫停(cease-and-desist order)業務的命令,因為SEC認為Prosper違反了證券交易法的第五章,即出售未經注冊的證券產品。Prosper在其注冊聲明於2009年7月生效之後,才重新向放款人出售收益權憑證。為了在SEC登記,Lending Club在4月到10月期間暫停了放款人出售收益權憑證。
SEC對P2P網路借貸的監管,與對其他同樣發售證券的公司一樣,重點關注公司是否按要求披露信息,而非檢查或者監控公司的運作情況,或者審核發售的證券特性。
具體而言,正是SEC的公司金融部門的人員審核了Prosper的發行說明書與其他要求的相關材料,以確定Prosper和Lending Club滿足法定要求,公布對投資者做出買入、賣出或者持有該證券的決定有重大影響的全部信息。這些信息包括但不限於Prosper和Lending Club在發行說明書中的確認的收益權憑證的基本條款、放款人投資於收益權憑證的風險、平台運行的具體細節。
此外,由於Prosper和Lending Club都在不斷向投資者出售新的收益權憑證開展對應的貸款,因而他們需要不斷地更新發行說明書中的補充材料。這些補充材料必須包括他們正在提供和出售的新的收益權憑證和對應貸款的信息。這些附屬材料還包括每個收益權憑證的期限、利率與到期日等必須公開的信息。Prosper和Lending Club也在貸款申請列表中提供與貸款相關的信息,如從借款人信用報告中信息得到的匿名信息,還有來自於借款人自己提供的匿名信息,例如貸款目的、工作狀態和收入。
除了在SEC登記之外,Prosper和Lending Club還需要在選定的州證券監管部門登記,以得到允許向該州居民推出和發售收益權憑證。根據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某些類型的證券,如在全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可免去在各州登記的要求。
但是,Prosper與Lending Club所發行的收益權憑證並不滿足這些豁免要求,這兩個公司必須每個州逐一登記注冊。截止到2011年3月30日,已經有30個州與哥倫比亞特區通過了其中一家或者兩家公司的注冊申請。2家公司的工作人員都稱,他們會繼續在剩下的某些州中尋求批准。
(2)英國P2P行業的監管
2014年3月6日,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發布了《關於網路眾籌和通過其他方式發行不易變現證券的監管規則》(下稱《監管規則》),並於201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據英國P2P金融協會的統計,2013年1~11月,英國替代性金融市場(包括P2P網路借貸、股權眾籌、產品眾籌、票據融資等業務)規模已超過6億英鎊,其中P2P網路借貸所佔比例高達79%。2013年10月24日,金融行為監管局首先發布了《關於眾籌平台和其他相似活動的規范行為徵求意見報告》(cp13-13),詳細介紹了擬對「網路眾籌」的監管辦法。
截至2013年12月19日,這份徵求意見報告共收到98條反饋意見,受訪者普遍認可這份報告推行的方案。FCA結合反饋意見,正式出台了《監管規則》,並計劃於2016年對其實施情況進行復查評估,並視情況決定是否對其進行修訂。FCA表示,制定這套監管辦法的目的,一是適度地進行消費者保護;二是從消費者利益出發,促進有效競爭。
FCA將納入監管的眾籌分為兩類:借貸型眾籌和股權投資型眾籌,並制定了不同的監管標准,從事以上兩類業務的公司需要取得FCA的授權,捐贈類眾籌、預付或產品類眾籌則不在監管范圍內,無需FCA授權。
FCA對於借貸型眾籌的相關規則要點如下:
第一、最低資本要求及審慎標准。《監管規則》規定以階梯型計算標准來要求資本金,具體標准如下:5000萬英鎊以內的資本金比例為0.2%;超過5000萬英鎊但小於2.5億英鎊的部分0.15%;超過2.5億英鎊但小於5億英鎊的部分0.1%;超過5億英鎊貸款的部分0.05%。FCA考慮到借貸型眾籌幾乎沒有審慎性要求的經驗,所以為公司安排過渡期來適應。
FCA決定,在過渡期實行初期2萬英鎊、最終5萬英鎊的固定最低資本要求。其中,被FCA完全授權的公司在2017年3月31日前都可以實行過渡安排,同時提醒在公平交易局(OFT)監管下的借貸型眾籌平台不必實行審慎標準直到被FCA完全授權。
第二、客戶資金規則。若網路借貸平台破產,應對現存貸款合同做出合理安排。如果公司資金短缺,將會由破產執行人計算這部分短缺並按照比例分攤到每個客戶身上。而執行破產程序所涉及到的費用也將由公司持有的客戶資金承擔。這意味著無論公司從事什麼業務,一旦失敗,客戶資金將受到損失。公司必須隔離資金並且在客戶資產規范(Client Assets Sourcebook)條款下安排資金。
第三、爭端解決和金融監督服務機構的准入。FCA將制定規則以便投資者進行投訴。投資者首先應向公司投訴,如果有必要可以上訴至金融監督服務機構。爭端解決沒有特定的程序,只要保證投訴得到公平和及時的處理即可。FCA主張公司自主開發適合他們業務流程的投訴程序,盡量避免產生過高的成本。
投資者在向公司投訴卻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向金融監督服務機構投訴解決糾紛。如果網路借貸平台沒有二級轉讓市場,投資者可以有14天的冷靜期,14天內可以取消投資而不受到任何限制或承擔任何違約責任。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從事P2P網路貸款的公司取得FCA授權,但投資者並不被納入金融服務補償計劃(FSCS)范圍,不能享受類似存款保險的保障。
第四、P2P網路借貸公司破產後的保護條款。為了建立適當的監管框架以平衡監管成本和收益,目前FCA不對P2P網路借貸公司制定破產執行標准。因為即使制定嚴格標准要求,也不能避免所有的風險。如果這些標准沒有按照預期運行,消費者依然可能受到損失。FCA希望投資者清楚,制定嚴格標准不僅代價極大而且也不能夠移除所有風險。同時FCA希望可以由公司自己制定適合其商業模式及消費者的制度和方法。
第五、信息披露。P2P網路借貸平台必須明確告知消費者其商業模式以及延期或違約貸款評估方式的信息。與存款利率作對比進行金融銷售推廣時,必須要公平、清晰、無誤導。另外,網站和貸款的細節將被歸為金融推廣而納入到監管中。
第六、FCA報告規范。網路借貸平台要定期向FCA報告相關審慎和財務狀況、客戶資金、客戶投訴情況、上一季度貸款信息,這些報告的規范要求將於2014年10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審慎和財務報告只有公司被完全授權的一個季度後才開始提交。另外,平台的收費結構不在報告規則要求里。
Ⅲ 跪求一篇有關小額貸款公司的外文文獻!
我處禁止上傳文件,相關PDF外文文獻有,沒那麼多,不知是否滿足近幾年的要求,翻譯沒有,翻譯得靠你自己,希望能滿足你的需要,能幫到你,多多給點懸賞分吧,急用的話請多選賞點分吧,這樣更多的知友才會及時幫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時間的,如果需要請直接網路 私信 或者 Hi 中留言貼出你在 網路知道的問題鏈接地址 及 郵箱地址
Ⅳ 國外學者對小額貸款公司的現狀、發展前景有什麼樣的研究和建議
外文文獻在谷歌學術搜索相關英文關鍵詞。
給你一份供參考見附件
Ⅳ 求國內外金融風險案例!!!麻煩各位了~~
海南發展銀行的關閉
一、案例分析
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公告,關閉剛剛誕生2年10個月的海南發展銀行。這是新中國金融史上第一次由於支付危機而關閉一家有省政府背景的商業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成立於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傢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其總行設在海南省海口市,並在其他省市設有少量分支機構。它是在先後合並原海南省5家信託投資公司和28家信用社的基礎上建立和壯大的。成立時的總股本為16.77億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資3.2億元成為其最大股東。關閉前有員工2800餘人,資產規模達160多億元。
海南發展銀行從開業之日起就步履維艱,不良資產比例大,資本金不足,支付困難,信譽差。1997年底按照省政府意圖海南發展銀行兼並28家有問題的信用社之後,公眾逐漸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出現擠兌行為。隨後幾個月的擠兌行為耗盡了海南發展銀行的准備金,而其貸款又無法收回。為保護海南發展銀行,國家曾緊急調了34億元資金救助,但只是杯水車薪。為控制局面,防止風險漫延,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當機立斷,宣布1998年6月21日關閉海南發展銀行。同時宣布從關閉之日起至正式解散之日前,由中國工商銀行託管海南發展銀行的全部資產負債,其中包括接收並行使原海南發展銀行的行政領導權、業務管理權及財務收支審批權;承接原海南發展銀行的全部資產負債,停止海南發展銀行新的經營活動;配合有關部門施實清理清償計劃。對於海南發展銀行的存款,則採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別對待的辦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儲蓄一律由工行兌付,而法人債權進行登記,將海南發展銀行全部資產負債清算完畢以後,按折扣率進行兌付。6月30日,在原海南發展銀行各網點開始了原海南發展銀行存款的兌付業務,由於公眾對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兌付業務開始後並沒有造成大量擠兌,大部分儲戶只是把存款轉存工商銀行,現金提取量不多,沒有造成過大的社會震動。
二、原因分析
(一)不良資產比例過大。可以說,海南發展銀行建立本身就是一個吸納海南非銀行金融機構不良資產的怪胎。1992年開始海南房地產火爆,1993年5月以後,國家加大金融宏觀調控力度,房地產熱逐步降溫,海南的眾多信託投資公司由於大量資金壓在房地產上而出現了經營困難。在這個背景下,海南省政府決定成立海南發展銀行,將5家已存在嚴重問題的信託投資公司合並為海南發展銀行。據統計,合並時這5家機構的壞賬損失總額已達26億元。有關部門認為,可以靠公司合並後的規模經濟和制度化管理,使它們的經營好轉,信譽度上升,從而擺脫困境。1997年底,遵循同樣的思路、有關部門又將海南省內28家有問題的信用社並入海南發展銀行,從而進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資產的比例。
(二)違法違規經營,海南發展銀行建立起來以後,並沒有按照規范的商業銀行機制進行運作,而是大量進行違法違規的經營,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向股東發放大量無合法擔保的貸款。海南發展銀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籌建,並於1995年8月18正式開業的。成立時的股本16.77億元。但僅在1995年5月到9月間,就已發放貸款10.60億元,其中股東貸款9.20億元,占貸款總額的86.71%.絕大部分股東貸款都屬於無合法擔保的貸款,許多代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確,實際上是用於歸還用來入股的臨時拆借資金,許多股東的貸款發生在其資本到賬後的一個月,入股單位實際上是剛拿來,又拿走。股東貸款實際上成為股東抽逃資本金的重要手段。這種違法違規的經營行為顯然無法使海南發展銀行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三、 啟示
(一)不良資產比例過大是目前我國銀行業的主要風險。我國的商業銀行特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大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盡管對4家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的匡算結果有不同,有的說20%左右,有的說30%左右,不論那一個比例,反正都是高比例,大大超過了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17%的最高限界,也大大高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初的泰國(7.9%)、馬來西來(6.4%)、印尼(17%)、韓國12%、日本12%、台灣11%,而形成高比例不良資產的原因雖有銀行自身經營管理的問題,但更多的是由於體制因素及由此引起的過多行政干預造成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如此高的不良資產比例下只所以還能正常運轉,根本一點在於廣大民眾相信國有銀行不會倒閉,因此不但不擠提,還照樣存款。海南發展銀行一開始了就染上了國有商業銀行的體制病,長官意志使它一起步就背上了沉重的不良資產包袱,而由於它不是國有商業銀行,沒有國家信用保證,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發生擠兌,引發支付危機而難以為繼。如前所述,目前我國的主要商業銀行是裹著國家信用大旗掩蓋著高額不良資產的病灶,如果不能盡快把不良資產比重降下來,隨著我國加入WTO和國有商業銀行企業化改革的深入,就極容易引發類似海南發展銀行這樣的風波。
(二) 合規合法經營是商業穩健運行的基本要求。
海南發展銀行只所以短命,原因是它一開業就違規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四章第35條、第36條、第40條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應當對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償還能力、還款方式等情況進行嚴格審查」,「商業銀行貸款,借款人應當提供擔保」,「商業銀行不得向關系人發放信用貸款;向關系人發放擔保貸款的條件不得優於其他借款人同類貸款的條件」。而海南發展銀行完全違背這些規定,貸款不問用途,貸款不搞抵押,通過貸款的方式抽逃資本金,前門拿進、後門拿出,拿來多少、帶走多少,如此違法亂紀經營,豈有不垮之理。
(三) 中央銀行的救助是防止商業銀行發生信用危機,化解銀行業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在1998年上半年海南發展銀行出現儲戶擠兌時,中央銀行緊急調動34億資金予以支持,當發現如此救助不足以制止信用危機發生時,中央銀行採取斷然措施,立即關閉海南發展銀行,由中國工商銀行對其實行接管,從而避免了事態的擴大,保護了私人儲戶的利益。同時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對法人債權進行登記,在海南發展銀行全部資產負債清償完畢以後按折扣率進行總付,以體現投資者(這里為存款者)自我承擔風險的原則。這一案例,充分顯示了中央銀行充當最後貸款人和化解銀行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火線的地位。
第二篇 外國金融風險案例
案例2-1
美國儲貸協會的破產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美國發生了繼30年代以後又一次商業銀行儲蓄機構破產的風潮,據美國立法機構統計,有問題的商業銀行從1981年的大約200家增加到1986年的超過1400家,商業銀行倒閉的數量從1950——1981年平均每年5家,1982年——1992年平均每年130家,1988年達到200家以上,儲貸協會幾乎全面破產。至1995年末,花費了納稅人大約1400億美元。據美國總會計署估算,這場危機的保救成本要超過5000億美元。在這場危機中,各種利益集團通過立法機關和政府胡整亂治,丑聞百出,在美國金融發展史寫上了不光彩的一頁。
一、案例介紹
美國儲貸協會建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成立這個協會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美國的中產階級進行自顧,所以全稱是「扶助儲貸協會」。為了規范儲貸協會的運作,國會創建了聯邦住宅貸款銀行委員會(FHLBB),而且建立了它的附屬機構聯邦儲貸保險公司(FSLIC),為儲貸協會的存款保險。儲貸協會吸收公眾的短期儲蓄存款、並且用這些所得存款向當地的購房者提供20年和30年的抵押貸款,利率在抵押期內保持不變。
顯然,如果儲貸協會向儲戶支付的利率低於儲貸協會發放的抵押貸款的平均收益率,則儲貸協會就有盈利,可以正常經營,反之,如果儲貸協會向儲戶支付的利率高於儲貨協會發放的抵押貸款的平均收益率,則該機構就會虧損。從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利率很低,而且穩定,長期抵押貸款利率高於短期存款利率,即儲貸協會的收益曲線總是向上傾斜的。在穩定且低通貨膨脹率的時期,儲貸協會的經營是很簡單的。局外人嫉妒地拿儲貸協會經理的「3——6——3」的經營方式(以3%的利率借款,以6%的利率貸款,每天下午3點打高爾夫球)開玩笑。不幸的是,在70年代中期,利率開始上升。最初,這一上升是溫和的遞進的,所以儲貨協會遇到的麻煩不大。但在70年代後期,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對利率施加了向上的壓力,並將利率提高到了儲蓄機構可以向儲戶提供的利率上限水平。為了防止嚴重的非中介化,立法機構授權儲貸協會發行貨幣市場單據,這一新工具面值1萬美元,並允許銀行和儲蓄機構參照6個月國庫券的標准來確定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