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改變貸款用途,但有真實抵押物,貸款到期後被銀行起訴執行,未造成損失,是否構成
借款人私自改變貸款用途,有真實抵押物,貸款到期後被銀行起訴執行,雖然未造成損失,也會構成違約的。
Ⅱ 借款人擅自改變了借款用途,現在還不了款。銀行起訴要擔保人還,擔保人能免責嗎
既然擔保,就應當承擔歸還責任,用途改變,不能免除責任。
Ⅲ 借款人不按借款約定用途使用借款擔保有責任履擔保嗎
借款人不按借款約定用途使用借款擔保不承擔責任擔保。
惠民縣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較為特殊的借款合同糾紛案,借款擔保人張某提出,借款人改變借款用途導致無法償還借款本息,借款人擅自改變借款用途的行為未徵得其同意,其有權不承擔擔保責任。被告張某的抗辯意見經法庭審查,符合相關法律規定,最終獲得法院的支持。
Ⅳ 銀行的貸款,借款人改變借款用途,現在款還不上,擔保人承擔什麼責任
擔保人不承擔擔保責任,除非合同另有約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24條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借款用途的變更,雖然不影響主合同的效力,但卻無形中加大了擔保風險。
認定借款方是否改變貸款用途,應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系統的評價:首先,應當對照貸款合同中有關貸款用途的約定,如果約定具體明確,那麼,未按照該用途用款即構成改變用途;如果約定不具體,僅僅約定「流動資金貸款」或「固定資產貸款」,那麼,只要是用於二者,不論具體用途,均不構成變更貸款用途。
擔保合同作為借款合同的從合同,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根據擔保法規定,借款合同雙方變更借款合同內容須徵得擔保人書面同意,否則免除擔保責任。變更貸款用途系對合同的重大變更,應當徵得擔保人書面同意。
Ⅳ 貸款用途不真實對擔保有效性有什麼影響
有影響,貸款的用途不真實(虛假、偽造),銀行有權收回貸款金額,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並影響後期貸款業務的辦理。
不得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亦不得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為了維護行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同時保障金融安全、控制次級抵押貸款,銀行普遍對貸款申請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對貸款用途做出一定限制,要求買房人自有資金的支付達到一定比例等。
貸款用途、借款人工作、收入信息等對銀行的授信業務具有特殊利益。不僅損害了第三人銀行的利益,而且還侵害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亦屬於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因此,雙方關於貸款的委託合同無效,因無效合同而取得的財產應予返還,在騙取銀行授信過程中支出的費用屬於損失,雙方應根據各自過錯分擔。
Ⅵ 貸款人貸款後改變用途還不上錢了,擔保人承擔責任嗎
有經驗的放貸人,他會事先採取措施,不讓借款人拿到款項後擅自改變用途的。
例如,借款購物的,他會將貸款不經借款人手,直接打入賣方帳號。
再如,借款用於裝修、建造工程的,也同樣繞開借款人,直接把錢打到工程承包方的賬戶里。
Ⅶ 虛構事實改變貸款用途擔保人承擔責任嗎
不需要,擔保人的責任:
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物權法》、《擔保法》、《擔保法解釋》,在不同情況下,保證人需要承擔的責任有:民事責任、民事連帶責任、擔保(保證)責任、賠償責任。
《擔保法》第六條 本法所稱保證,是指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保證人按照約定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行為。
第十八條,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保證人與債務人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為連帶責任保證。
連帶責任保證的債務人在主合同規定的債務履行期屆滿沒有履行債務的,債權人可以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也可以要求保證人在其保證范圍內承擔保證責任。
Ⅷ 貸款用途與合同不一致,擔保人承擔責任嗎
要看合同和擔保具體是怎麼寫的,一般來講借款人挪用貸款形成了違約,貸款人有權向擔保人追索。
Ⅸ 我幫朋友擔保貸款了信用社5萬塊。本來和信用社跟我說是開店做生意的。但現在改變用途了我還要承擔責任嗎
作為擔保方,跟你做哪行沒有關系,但是你的徵信上有體現一筆負債,就是他的那筆貸款。他如果還不上了,銀行會讓你還,你如果不還,你的徵信上面就會顯示擔保貸款逾期。你在銀行也做不了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