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貸款余額指至某一節點日期為止,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
貸款數額是指借款人與放款人簽訂的合同數額,是一個不變的數額。貸款總額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業銀行已經發放的貸款總和,是企業在會計期末其貸方發生額的合計數,它表示企業向銀行舉債或融資的總額。貸款余額是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
短期貸款或長期貸款科目的貸款余額=前期貸款余額+本期貸方發生額(融資增加數)-借方發生額(償還貸款數)。
㈡ 貸款的余額
央行發布的《2012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2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2.99萬億元,同比增長15%。房地產貸款余額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報告顯示,房地產貸款增速回升。
去年末,主要金融機構及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城市信用社、外資銀行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12.11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比上季度末高0.6個百分點;全年增加1.35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17.4%,比前三季度高2個百分點。
年末,地產開發貸款余額8630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5.1個百分點。房產開發貸款余額3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季度末低1.4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余額8.1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9個百分點。
㈢ 2012年的"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總額"和"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這兩個數據如何獲得
這是兩個常規金融統計指標,當地統計局和人民銀行統計部門都可以取得。
㈣ 河北的自然資源
河北省植物種類繁多,全省有204科、940屬,2800多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佔全國的404%;裸子植物7科,佔全國的70%;被子植物144科,佔全國的495%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野大豆、水曲柳、黃檗、紫椴、珊瑚菜等。
據1990年不完全統計,河北省共有陸生脊椎動物530餘種,約佔全國的1/4其中以鳥類居多,約420餘種,佔全國的361%;獸類次之,約80餘種,佔全國的203%左右;兩棲類和爬行類較少,分別為8種和23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9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8種(獸類1種,鳥類17種),二級保護動物73種(獸類11種,鳥類62種)另外,還有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79種其中有兩棲類3種,爬行類5種,鳥類71種我國特有的珍稀雉類褐馬雞,僅分布於河北小五台山及附近山區和山西省呂梁山區。 河北省濕地資源豐富,類型眾多,既有淺海、灘塗,又有陸地河流、水庫、湖泊及窪地,具有重要的保護、科研價值全省濕地面積有110720572hm2,占河北省土地總面積的59%。其特點是:①作為一個乾旱省份,濕地資源相對較多,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9%,比全國的平均水平27%高一倍多;②濕地類型比較全,既有海岸濕地,又有河流、湖泊、沼澤濕地;③面積小,分布廣而零散,除沿海外,沒有較大面積的濕地;④濕地相對集中分布在沿海、壩上地區,平原地區、廣大山區只有零星分布;⑤平原河流濕地因上蓄下排和氣候乾旱,大部分已成季節性河流或多年斷流;⑥人工濕地面積在河北省佔有一定比重,天然濕地面積呈現逐漸縮小趨勢。
河北省濕地類型大致可分為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及庫溏五大類由於濕地類型眾多,植物群落類型多樣,為不同生態類型的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環境,同時這些濕地也是眾多遷徙鳥類途中停息和補充能量的棲息地 河北省2013年已發現各類礦種151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120種,排在全國前5位的礦產有34種。截止到2013年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1005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439處,佔43.7%。河北省已開發利用礦產地786處,現有各類礦山6290家,從業人數40.8萬人,年開采礦石總量近5.0億噸,採掘業年產值達362億元,形成了以冶金、煤炭、建材、石化為主的礦業經濟體系。
河北是國家確定的13個煤炭基地之一,即冀中煤炭基地。包括:開灤,峰峰、邢台、井陘、蔚縣、邯鄲、宣化下花園、張家口北部等8個大礦區和隆堯、大城平原含煤區,涵蓋了除承德興隆礦區以外的所有礦區。煤炭探明儲量147.1億噸。
河北省境內有華北、冀東、大港三大油田,累積探明儲量27億噸,天然氣儲量1800億立方,天然氣近10億立方米。 2014年,河北省常住人口7383.75萬人,較2013年增加51.14萬人,增長0.70%。出生人口96.98萬人,出生率為13.18‰;全省死亡人口45.84萬人,死亡率為6.2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5‰。
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口為3750.64萬人,佔全部人口的50.80%;女性人口為3633.11萬人,佔全部人口的49.2%;總人口性別比為103.24(女性為100)。
從年齡結構看,0-14歲人口為1314.31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7.80%。15-64歲人口為5392.35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73.03%。其中,16-59歲人口4890.26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66.23%。60歲及以上人口為1115.68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677.0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9.17%。
2014年,河北省城鎮人口3642.40萬人,同比增加113.95萬人;鄉村人口3741.35萬人,城鎮人口佔全部常住人口比重達到49.33%。 名稱人口名稱人口保定市1029.50萬人衡水市442.34萬人石家莊市998.72萬人張家口市442.09萬人邯鄲市937.39萬人承德市352.72萬人唐山市776.82萬人秦皇島市306.45萬人滄州市737.50萬人定州市119.51萬人邢台市725.63萬人辛集市62.90萬人廊坊市452.18萬人參考資料 河北是中國重要糧棉產區,截止到2013年現有耕地619.9萬公頃,大部分的地區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但各地耕作制差異很大。河北省的糧食播種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薯類等。經濟作物以棉花最重要,河北省是中國重要產棉基地。此外,油料、麻類、甜菜、煙葉也重要,與棉花合為本省五大經濟作物。畜牧業是本省僅次於耕作業的重要農業部門。
河北還是中國重要漁區之一,以沿海漁業為主,秦皇島是主要中心。河北省盛產栗、杏、柿、梨等果品。
2014年,河北省糧食播種面積633.2萬公頃;糧食總產量3360.2萬噸。棉花播種面積41.1萬公頃;棉花總產量43.1萬噸。油料播種面積46.6萬公頃;油料總產量150.2萬噸。蔬菜播種面積123.7萬公頃;蔬菜總產量8125.7萬噸。
2014年,河北省肉類總產量468.0萬噸。其中,豬肉產量281.2萬噸;牛肉產量52.4萬噸;羊肉產量30.4萬噸。年末生豬存欄1915.5萬頭;生豬出欄3638.4萬頭;禽蛋產量362.7萬噸;牛奶產量487.8萬噸。
2014年,河北省水產品產量126.4萬噸。其中,養殖水產品產量92.3萬噸;捕撈水產品產量34.1萬噸。
2014年,河北省農業機械總動力1.09億千瓦。實際機耕面積542.5萬公頃,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達62.3%;機械播種面積662.3萬公頃,佔76.0%;機械收獲面積498.9萬公頃,佔57.3%。農村用電量631.3億千瓦小時。 河北省主要煤礦有開灤、井陘、峰峰等多處,產品部分輸出國外。電力工業以火電為主,石家莊、保定、邯鄲、邢台、衡水、滄州組成了河北南網,還參加組成京津唐電力網(即河北北網,含省內的張家口、承德、唐山、廊坊、秦皇島及京津)。
2012年河北省已基本形成新能源、汽車、電氣、煤炭、紡織、冶金、建材、化工、機械、電子、石油、輕工、醫葯等優勢產業。工業生產中的一些行業和產品在全國居重要地位。其中,保定的新能源產業積聚區——中國電谷在世界上都處於領先地位。以長城汽車為代表的高速發展的保定汽車工業占河北省90%以上,產銷規模已經接近每年70萬輛,汽車出口量居全國第一位。
2012年河北省紡織工業中的紗、布產量居全國第4位和第5位,印染、服裝產量居全國第6位;建材工業中的衛生陶瓷、平板玻璃產量居全國第1位和第2位;能源工業中的洗精煤、原煤、原油產量和發電量分別居全國第1、6、7、4位;冶金工業中的鋼和生鐵產量居全國第5位和第3位;化學、醫葯工業在全國占優勢地位;河北有四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定·中國電谷、唐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燕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河北有三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別為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河北省全部工業增加值13330.7億元,比上年增長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758.3億元,增長5.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4%,集體企業增長0.4%,股份制企業增長5.8%,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421.7億元,比上年下降6.7%。
2014年,河北省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702.7億元。資質等級以上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37112.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2582.7萬平方米。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165.4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0.6億元。 2011年河北省已與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省市級友好城市已達75對。到2011年底,河北省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近2000億美元,共建成投產「三資」大企業9728家,2011年實現外貿出口400億美元。外商投資的項目涉及能源、交通、通訊、原材料、輕紡、機械、電子、服裝、公用事業、房地產等領域。外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90多家國際著名大公司。河北已在中國輕工業生產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原料都可在河北加工。
2014年,河北省進出口總值完成598.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357.1億美元;進口總值241.7億美元。在出口中,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出口19.1億美元;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45.8億美元;鋼材出口102.8億美元;農產品出口17.9億美元;機電產品出口97.6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7.5億美元。
2014年,河北省接待國際遊客132.9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5.3億美元;接待國內遊客3.1億人次,創收2528.7億元。旅遊業總收入2561.5億元。
2014年,河北省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3454.9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26069.9億元。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7593.8億元。
2014年,河北省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31.9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356.7億元;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93.6億元;健康和意外傷害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81.6億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95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172.3億元;壽險業務給付198.2億元;健康和意外傷害險賠款及給付24.5億元。
㈤ 秦皇島市統計年限
可以去秦皇島市統計局網站查看統計數據。
2010年秦皇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1-4-20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年。一年來,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各項決策部署,面對後金融危機時期的機遇與挑戰,緊緊圍繞旅遊立市戰略,以穩增長、轉方式、惠民生為主線,突出推動結構調整,加快城鎮化進程,全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狀況不斷改善,年初確定的預期目標基本實現,「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目標順利完成。
一、綜合
經濟增長繼續穩步提升,呈現出「高開穩走」態勢。初步核算,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30.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3%,增幅較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6.42億元,增長5.8%,增幅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66.31億元,增長14.5%,增幅較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37.75億元,增長11.8%,增幅較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三次產業之比為13.6︰39.4︰47.0,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4.2%、48.2%和47.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195元,比上年增長11.7%。
財政收支呈現量增質優的特點。全部財政收入累計完成140.38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增幅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2.02億元,增長27.9%。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實現較快增長,增幅分別為33.2%、42.4%和80.1%,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5.4%、29.5%和6.1%。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35.62億元,同比增長30.5%。財政支出向重點領域傾斜,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等民生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重點保障,實現了較快增長,增幅分別為22.2%、24.4%、21.0%、31.1%和26.7%和2.9倍。
物價水平趨於上漲。居民消費價格保持了溫和上漲的態勢,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累計上漲2.7%,漲幅較上年提高3.9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呈「五漲三降」格局。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8%,拉動價格總水平上漲2.56個百分點。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和製造業產品需求增強等因素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大幅上漲。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累計同比上漲7.2%,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8%,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上漲9.0%。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出現上漲,全年漲幅達3.9%,其中飼料價格上漲12.7%,農用機油價格上漲13.9%。化肥價格下降3.0%。全年房價在波動中上揚,房屋銷售價格同比上漲6.4%,漲幅較上年提高5.1個百分點。其中,新建住宅價格上漲8.0%,新建非住宅價格上漲2.4%,二手住宅價格上漲5.0%。
二、農林牧漁業
全市各級緊緊圍繞「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新民居戰略和農業「六化」建設的工作部署,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27.30億元,比上年增長6.5%。
農業生產形勢平穩。糧食生產實現增產增收,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4.7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4.4%;糧食總產量達到86.82萬噸,同比增長5.8%。蔬菜生產形勢喜人,全市蔬菜播種面積達到4.40萬公頃,總產量達到272.53萬噸,比上年增長7.5%,成為農民收入重要的增長點。畜牧生產扎實推進,水產養殖穩中有升,全市主要農畜產品實現較快增長。
新農村建設成果顯著。全市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農業生產條件、農村面貌明顯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95.04萬千瓦時,完成機耕作業面積19.93萬公頃,機播面積7.18萬公頃,機收面積4.12萬公頃,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3.45萬公頃。把新民居建設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載體,規范運作,強力推進。全市今年共啟動新民居建設片區104個,涉及行政村323個。
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扶優做強龍頭企業。積極推進正大集團與撫寧縣百萬頭生豬項目、青龍中紅三融肉雞深加工項目、秦皇島六和綠康飼料有限公司項目、昌黎縣同和皮草有限公司項目、河北宏都實業集團標准化生豬繁育場項目等。至年末,全市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68家,比上年增加28家,其中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56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家,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4.9%。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76個,合作社成員5.25萬人,合作社成員出資總額6.3億元,帶動農戶23.2萬戶,佔全市農戶總數的37.24%。
造林綠化成果顯著。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3919公頃,零星植樹405萬株,新增育苗面積802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1.98%。林果花桑產業穩步發展。全市實現林業產值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干鮮果品總產量79.67萬噸,新發展以核桃、板栗、櫻桃等特色果樹5.5萬畝。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319.80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增幅同比提高6.0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83.29億元,增長17.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實現較快增長,輕工業回升緩慢,全年重工業實現增加值233.25億元,增長20.0%,輕工業完成增加值50.04億元,增長5.5%。外商和港澳台企業增長較快,增加值增長18.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43.1%。以裝備製造業為核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作為全市重要戰略支撐產業得到精心培育,全年裝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84.00億元,增長24.5%,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9%。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新產品推出力度加大。2010年,玻璃製造業中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的平板玻璃產量僅比上年增長0.4%,而鋼化玻璃、夾層玻璃、中空玻璃等深、精加工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分別增長27.0%、38.1%和71.0%;鋼鐵產業中耗能較大的生鐵、粗鋼等初級產品產量降低,分別比上年下降6.5%和14.1%,而技術含量較高的成品鋼材產量增長37.9%。在列統的8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保持增長的有53種,佔66.3%。
工業企業效益明顯好轉。全年實現利潤總額33.42億元,同比增長10.6倍;實現稅金總額29.75億元,增長18.0%。虧損企業明顯減少,虧損企業數比去年同期下降29.4%,虧損總額顯著下降,同比減少41.6%。
建築業發展平穩。全市資質以內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66.07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建築工程產值143.94億元,增長22.3%。建築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40億元,比上年增長61.7%。按建築業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7.89萬元/人,提高26.3%。建築業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00.84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27.89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21.4%和5.6%。
四、交通運輸、郵電和旅遊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交通物流和城鄉客運較快發展。全年謀劃實施公路建設26項,完成項目投資4.02億元。截止年末,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85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8公里。交通運輸穩步增長,全年公路客運量完成2261萬人次,貨運量完成4164萬噸,同比增長24.8%和15.4%;港口吞吐量完成2.59億噸,同比增長5.3%;集裝箱運量達到33.98萬箱,比上年增長2.8%。民航事業加快發展。航空運輸能力增強,積極培育山海關機場航班航線,全年累計開通航線11條,運輸飛行2848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0.1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倍;完成貨郵吞吐量256.7噸,增長33.2%。北戴河機場完成可研咨詢評估報告,機場總規劃和初步設計通過專家預審,機場綜合業務樓開工建設。
私家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全市年末擁有民用汽車28.82萬輛,比上年增長23.3%。其中私家汽車保有量達到23.76萬輛,比上年增長29.6%。
郵電通信平穩發展。全市實現郵政業務收入2.09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全年郵政發送函件642萬件,比上年增長31.9%。特快專遞150萬件,增長13.8%。報刊4196萬份,增長10.9%。全市電信業務總收入21.86億元,增長7.6%。年末行動電話用戶280.22萬戶,比上年新增37.34萬戶。互聯網寬頻用戶達到39.53萬戶。
深入實施旅遊立市戰略,堅持全市、全年、全方位發展旅遊,全產業融合旅遊,積極調整旅遊產業結構,加快轉變旅遊發展方式,扎實推進環京津休閑旅遊產業帶建設,旅遊業成為一大亮點。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884.68萬人,比上年增長13.5%;景點門票收入3.81億元,增長10.1%;旅遊創匯13021萬美元,增長11.0%;旅遊總收入147.38億元,增長16.0%,旅遊人數和收入再創歷年最好水平。年末全市星級飯店65家,A級旅遊景區25家,其中4A以上景區14家。旅遊項目建設成效顯著,旅遊立市百項工程全面啟動,57項完工;旅遊標准化建設成績斐然,我市被列為國家城市休閑服務標准化試點驗證城市;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初顯,休閑旅遊發展態勢良好,我市榮膺2010最佳休閑城市、中國特色休閑城市、2010中國十大休閑城市稱號。
五、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5.74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9.67億元,增長24.5%,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07億元,增長4.5%。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分別完成投資128.67億元和120.26億元,增長84.0%和27.3%。
項目建設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全年項目建設(不含房地產)投資完成289.41億元,比上年增長23.3%,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57.2%。全市在建施工項目1453個,同比下降15.6%,其中年內新開工項目1155個,增長0.6%,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88個,增長63.0%。承秦高速、秦撫快速路、中鐵山橋大跨境橋梁鋼結構及重型工程機械製造基地、南戴河國際森林體育俱樂部、秦皇島棲雲山旅遊公司國際旅遊度假區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投資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1.47億元,比上年下降38.7%;第二產業投資106.63億元,下降23.9%,其中工業投資104.41億元,下降24.9%;第三產業投資301.57億元,增長61.7%。主要工業行業投資中,佔比重較大的行業分別是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投資23.52億元,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投資17.41億元,非金屬礦物製品業9.12億元。第三產業投資主要投向房地產開發、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20.26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65.97億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47.74億元,三個行業占第三產業投資的比重高達77.6%。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4.98億元,同比增長18.3%。城鄉市場同步發展,「家電下鄉」、「萬村千鄉市場」、「汽車以舊換新」工程推動鄉村消費市場日漸活躍,與城鎮消費市場呈現共同繁榮的格局。全年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79.95億元,同比增長18.8%;鄉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5.03億元,增長15.6%。
居民消費升級步伐加快。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新型消費需求不斷涌現,消費結構升級換代。住房、汽車、金銀珠寶等高檔商品越來越多進入居民消費領域。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增長29.7%,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增長33.0%,家電類商品增長22.8%,金銀珠寶類商品增長31.0%,是拉動社會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
市場建設創三個歷史之最。全市共有市場建設項目21個,其中投資額在億元以上的大型建設項目3個,計劃總投資額12.24億元。以香港彩龍批發市場、紅星美凱龍家居廣場、英國特易購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的投入運營為標志,創引進商貿流通業項目之多、投資總額之大、規模之高三個歷史之最,極大地提升了全市商貿流通業的規模和檔次。億元以上大市場項目進展順利。秦皇島義烏小商品城A區主體工程已完工,撫寧千奧物流中心項目進展順利,旭日家居廣場項目自年初開業以來運營狀況良好。全年商品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14個,市場成交額114.74億元。
七、對外經濟
利用外資實現平穩增長。積極組織參加了香港經貿洽談會、廊坊經貿洽談會、北京•秦皇島周和天津•秦皇島周等多項大型招商活動,收到良好效果。全年外商直接投資4.97億美元,同比增長8.7%,超額完成了省市目標。增資項目成為到位外資的主要支撐,全年合同外資超千萬美元項目9家,增資項目6家,到位外資4.50億美元,佔全市的比重達90.5%。全年引進市外資金108.78億元,增長37.2%。
對外貿易緩慢增長。2010年以來,全市對外貿易在上年低基數的基礎上,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5.09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其中出口18.84億美元,增長16.5%;進口16.25億美元,下降4.4%。從出口產品看,煤炭、輪轂、鋼鐵為三大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比重分別為16.8%、15.5%、10.4%。從出口市場看,對亞洲市場出口仍占較大比重,出口額達12.3億美元,佔全市出口總額的65.5%;美國、東盟、歐盟出口額分別佔16.4%、7.4%和6.7%。從出口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出口完成14.7億美元,增長15.3%,佔全市出口總額的78.2%;加工貿易出口4億美元,增長18.2%。黃大豆、鐵礦砂、鋼鐵為三大主要進口商品,分別占進口總額的34.8%、16.5%和7.1%。
對外經濟合作邁出新步伐。今年全市獲國家商務部批準的境外投資企業6家,總投資3233萬美元。新批對外承包工程企業3家,獲批省級外派勞務專業基地1家。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新簽合同7份,新簽合同額2600萬美元,完成營業額1800萬美元;外派勞務人員1644人,期末在外1900人。
八、金融、保險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條件下,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均衡適度增長。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524.02億元,比年初增加220.0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70.27億元,新增123.70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36.46億元,比年初新增139.24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567.42億元,新增86.68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504.08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896.02億元,分別比年初新增215.84億元和165.60億元。
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各類保費收入45.01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93億元,增長43.8%;人身險保費收入34.08億元,增長15.3%。保險賠款支出9.55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財產險支出4.84億元,增長8.3%;人身險支出4.71億元,下降7.5%。年內新增保險公司3家,累計達37家。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創新取得新成果。全年財政用於科學技術的經費為3170萬元,同比增長64.7%。有252個項目獲得國家、省立項,支持經費達3420萬元。全年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劃項目828項;2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4項成果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獎。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家,截止年末,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4家。創新平台建設更加完善,建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7家。服務平台建設更加完善,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建有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家,國家大學科技園1家,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1家,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家。知識產權意識增強。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1178件,增長3%,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378件,增長17%;授權專利927件,增長55%;全市企業共申請專利533件,占專利申請總數的45%,比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成為專利申請主體。
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攻堅工程扎實推進,2010年規劃新、改、擴建項目學校51個,撤並中小學校(含教學點)64個,完成13個農村學區建設任務。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全市共有普通中學183所,在校生13.47萬人;普通小學471所,在校生16.9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5所,在校生765人;各類幼兒園178所,在園幼兒6.13萬人。小學、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99.9%和99%;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6.3%,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6%。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年末共有中等職業學校29所,在校生達到26357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36.8%。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能力大幅提升,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在校生達到14.04萬人,比上年增加0.35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加快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開展「設施建設提升年」活動,加快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文化館8個,文化站101個,公共圖書館6個。加強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市玻璃博物館項目已經進入布展設計深化階段,市綜合博物館項目穩步推進,市大劇院和美術館項目謀劃啟動,青龍滿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已經建成開放,盧龍縣文化藝術中心已完成主體設計。繼續開展農村數字電影公益放映工程,實現農村數字電影公益放映全覆蓋。年內在農村共放映公益電影27456場,觀眾近500萬人次。以打造文化品牌為核心任務,構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體系。大型現代評劇《家住長城頭》在第三屆中國戲劇獎·優秀劇目獎河北省選拔賽中榮獲劇目一等獎。相聲《兩鄉情》榮獲文化部全國群文系統優秀作品獎,原創動畫片《中華小岳雲》榮獲金鷹獎,動畫片《孟姜女》在央視少兒頻道播出。同時大力提升《海上生明月》、《海誓·南戴河》、《天下·山海關》、《孤竹浩歌》等大型品牌文藝演出項目,初步形成了代表秦皇島市文化形象的劇目品牌集群。
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健全,醫療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醫葯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啟動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基本葯物制度試點工作,全市3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實行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和葯品零差率銷售。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扎實推進,全市累計為19.6萬農村居民和24萬城市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醫療衛生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666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7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4個,鄉鎮衛生院75個,疾病控制中心9個,婦幼保健機構9個,診所、衛生所和醫務室385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2973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3769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6337人,注冊護士4516人。加強新農合監管,籌資標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140元,最高封頂線由3萬元提高到4萬元,全市農民有187.96萬人參加了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4.3%。
體育事業實現良好發展。突出以「休閑之都,訓練之城,體育強市」為內涵的體育名城創建工作,舉辦了第六屆世界徒步大會、中國國際瑜伽大會、全國門球錦標賽、全國少兒跳水錦標賽、第六屆北戴河輪滑節、第五屆北戴河鐵人三項大賽、省運會場地自行車、省運會跳水等眾多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加快民心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全民健身工程。全年共完成192個行政村的健身路徑安裝,其中:國家級25個,省級116個,市級51個。舉辦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動,60餘個單位和部門20萬人參與活動。積極參加各項賽事,夯實競技體育發展基石。全市運動員在省級以上各項比賽中獲得金牌41枚,銀牌35枚,銅牌44枚。
十一、居民生活、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118元,比上年增長10.7%,人均消費支出10948元,增長5.9%,其中食品消費支出3727元,增長10.7%,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0%。農民人均純收入6214元,增長12.7%,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070元,增長23.5%。城鄉居民住房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8.31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1%;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1.08平方米,增長1.5%。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繼續增加。
以統籌城鄉就業為抓手,努力實現社會充分就業。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增加就業崗位。截止年末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4.6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5萬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0.7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6%,控制在省下達目標之內。以努力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為目標,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參保面持續擴大,將多種所有制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及「五七工」、「家屬工」全部納入了參保范圍。醫療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實現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工傷保險、失業保險、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截止年末,全年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42.79萬人,機關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07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4.2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31.6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35.26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29.5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4.22萬人、0.35萬人、2.08萬人、2.12萬人、4.99萬人和0.46萬人。全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51萬人,占應參保人數96.0%。全市有1.37萬人次參保居民報銷了醫療費用。
社會救助保障工作取得新成績。秦皇島市獲得全國首座「最具愛心城市」的榮譽稱號。出台了《關於建立城鄉低保標准同步增長機制、適時調整城鄉低保標准工作預案》,全面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標准。全年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貼人數6.08萬人,累計兌現最低生活保障金10143.2萬元。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補貼人數11.27萬人,累計兌現最低生活保障金7230.6萬元。加強對低保邊緣家庭的臨時救濟,全年發放城鄉特困臨時救濟金106.6萬元,切實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全面提高城鄉醫療救助水平,城市醫療救助標准提高到1萬元,農村提高到5000元。救災救濟工作運行良好。2010年,在遭受了嚴重的旱災、風雹災、洪澇災等災害的情況下,為有效保障災民貧困戶的基本生活,全市安排使用救災救濟款物達1019.4萬元。福利事業平穩發展,截至年末,全市供養五保對象12349人,其中集中供養2020人。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34個,床位4615張,收養2535人。福利事業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共銷售福利彩票23560萬元,比上年增長25.3%;募集公益金3138萬元,其中賑災公益金1180萬元。
十二、環境保護、安全生產
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城市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全年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二級標准以上天數為354天,在全省保持領先水平。四個縣城(鎮)空氣環境質量繼續得到改善。主要飲用水源洋河水庫、石河水庫和桃林口水庫全年水質穩定達到國家Ⅱ類標准,達標率100%。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達到環境功能分區要求。強力實施污染減排「71030」工程,污染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全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18萬噸,比上年削減5.92%;二氧化硫排放量6.45萬噸,比上年削減0.4%,「雙三十」和「71030」單位完成污染減排任務目標。全面完成「七河」污染治理工程,賈河、飲馬河、人造河等主要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大力推進生態市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突破。北戴河區海濱鎮和戴河鎮通過了國家級環境優美城鎮驗收。青龍雙山子鎮和八道河鄉、山海關石河鎮和孟姜鎮、海港區東港鎮和西港鎮、撫寧南戴河鎮等鄉鎮編制了創建省級環境優美城鎮規劃,即將通過省級環境優美城鎮驗收。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繼續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年活動,扎實推進「三項行動」、「三項建設」,全面實施安全生產「強基工程」,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落實,確保了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但受「2.24」粉塵燃爆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影響,全市安全生產主要指標數據較上年有所增加,全年共發生各類傷亡事故459起,事故中死亡183人,受傷202人,直接經濟損失2217萬元。
註:1、本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結果,待統計局正式統計年報公布後,即以正式年報數據為准。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行業增加值、總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㈥ 房貸管理新規引導銀行優結構穩樓市
為進一步落實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要求,2020年12月3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新規」),建立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明確了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機構覆蓋范圍、管理要求及調整機制。
新規將如何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從銀行角度看,房地產貸款業務將會產生哪些變化?不同類型的銀行會如何應對?對房企和購房者帶來哪些影響?《金融時報》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業內專家學者。
監管端政策如何考量
「總體而言,建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有利於市場主體形成穩定的政策預期,有利於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在關於新規的答記者問時表示。
作為支撐房地產發展的血脈,房地產金融的健康發展對整個行業至關重要。「從國際上看,房地產貸款佔比過高或在一定時期佔比上升過快,既不利於房地產市場自身發展,也會給金融體系造成風險。目前,我國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房地產貸款余額(含個人住房貸款)占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在29%左右,但部分銀行機構的房地產貸款佔比過高,遠超出平均水平。」民生銀行(5.170,0.00,0.00%)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
「發布新規的主要目的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本次對房地產貸款設立集中度限制,有助於控制銀行信貸的總風險敞口,進而控制系統性風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約研究員戴志鋒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新規對於不同類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分設五種組合的上限。「2020年下半年以來,受益於按揭貸款低風險、低資本消耗、相對高利率、高RAROC回報因素,中小銀行大力發展按揭貸款業務,中小銀行大量的增量信貸資源投向按揭市場,在原有統一的調整模式下(對房地產融資增量佔比、貸款增速進行管理),難以對新進入的中小銀行形成有效控制。」在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看來,新規的初衷是在堅持房地產融資穩中從緊的原則下進行差異化調節。
與此同時,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銀行業金融機構內在約束,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也是發布新規的重要意圖。「新規將引導信貸資源重點支持製造業、科技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王一峰表示。
銀行端如何落實新規要求
作為銀行業的重要優質業務之一,房地產貸款尤其是佔大頭的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在新規要求下將受到哪些影響?
首先,房地產貸款的規范將對銀行業形成良性引導。「對銀行房地產貸款余額佔比提出上限要求,將從供給側抑制銀行的放貸沖動,有助於降低銀行房地產風險敞口,促進銀行形成自我約束的內在機制,調整中長期經營策略和信貸結構。」戴志鋒說,新規對於個別上市銀行房地產貸款雖有壓降壓力,但總體影響不大。
「若按照新規的分類監管要求上限測算,2021年全部金融機構按揭貸款增長預估在4.5萬億元左右,房地產企業貸款預估在1.5萬億元左右。這一增量與2020年按揭貸款、房地產企業貸款增量大體相當,新規在房地產貸款增量安排上並沒有明顯收緊。從長期看,受新規影響,銀行表內房地產貸款增速將向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收斂。」王一峰分析稱。
不過,由於貸款存量佔比的差異,不同銀行未來貸款增長結構會受到一定影響。「新規要求,已經達標的銀行要保持房地產貸款比例總體穩定。因此,即便佔比較低的銀行,也不會存在大幅提升房地產貸款和按揭貸款的可能性。而對於佔比已經超標或接近監管要求的銀行而言,需要控制增量或者壓降存量。」王一峰指出。
王一峰表示:「預計超標銀行和2020年下半年以來在房地產領域貸款投放較大的銀行需要重新調整2021年預算指標,降低房地產貸款增量佔比。同時,除支持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外,中小銀行下一階段發力重點可能在非按揭其他零售業務,包括信用卡、綜合消費貸款、場景化金融等。」
新規如何影響樓市
通過金融向房地產行業的傳導,新規將進一步促進樓市穩定發展。「過去,房地產行業的杠桿率一直在攀升,主要體現在大型房企負債率畸高以及居民負債率不斷攀升。房貸集中度監管削弱了銀行繼續通過房地產相關貸款向企業和居民加杠桿的能力,有利於有序降低房地產行業的貸款規模。」戴志鋒表示。
在戴志鋒看來,新規將從融資端進一步推動貸款向房地產頭部企業集中。「大銀行出於維護戰略客戶的考慮,稀缺的額度會優先保證頭部房企,中小房企獲取銀行貸款的難度升高,或只能通過加快處理存貨保證自身現金流,後續不排除被並購的可能。」
對於購房者而言,專家普遍認為,新規對微觀主體住房貸款需求影響不大,存量住房貸款也不會因為新規而被銀行提前收回,對剛需購房群體不會造成影響,購房者只需要按照政策流程辦理貸款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貸款集中度管理其實是核查合規的房地產貸款,而後續一些消費方面的貸款也需要管控,防範部分銀行違規通過消費貸來變相發放房貸。」易居研究院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為大力支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住房租賃有關貸款暫不納入本次房地產貸款佔比計算。「此舉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相關要求一致。」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夏丹表示。
「2021年或將是規范住房租賃市場的關鍵一年。未來,住房租賃市場或可能迎來『國家隊』進場,針對住房租賃市場中的矛盾和問題,將從包括用地供應、落實租賃住房公共服務和財稅等的支持政策,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促進市場穩定。」金融監管研究院研究員高佳表示。
㈦ 2012年各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屬於機密數字 你想知道 去銀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