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行信貸剪刀差業務怎麼解釋
貸款質量認定標准有過變化,原來採用四級分類(正常、逾期、呆滯、呆賬,後三類為不良貸款),現在是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後三類為不良貸款)。
前者主要是看貸款逾期時間,比較嚴格,但相對側重事後判斷;後者的條件更多,從貸款發放起就跟蹤其風險情況,但也加入更多銀行的主觀判斷。兩者的差值就是所謂「剪刀差」。
剪刀差的產生反應了銀監會、人民銀行、財政部等部委之間的不同意見:
1、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核銷需要財政部門審核才能從利潤中減記,起到抵稅作用。具體參考的文件是《金融企業呆賬核銷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版)》,其中以「呆賬」表述,而非「損失類」。
2、銀行的會計科目是根據人民銀行的制度,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的。雖然各家銀行有所區別,但基本上都會單獨設置逾期貸款科目。有關的會計操作,比如沖減利息是按照逾期的天數來定的。而五級分類不在會計科目中反應。
3、五級分類會在銀行年報中風險管理部分或資產質量分析部分提及,一般不在附註的審計報告中。而逾期貸款在年報正文和審計報告中都會出現。
(1)不良貸款剪刀差余額擴展閱讀
在工業化進程中,工業品和農產品之間的這種價格差距有日益擴大的趨勢,它的具體表現是:當一般物價上漲時,雖然農產品價格也同時上漲,但它上漲的幅度往往低於工業品價格上漲的幅度。而當一般物價下跌時,雖然工業品的價格也同時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於農產品價格下跌的幅度。
如果把一定時期(比如一年)內工農業產品價格變動的情況用統計圖表表示出來,那麼,工業品價格呈上升趨勢,而農產品價格呈下降趨勢,二者猶如張開的剪刀的形狀一樣,因此稱為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
剪刀差是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一種重要交換手段之一。它是指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一方面壓低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初級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又提高發達國家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的世界市場的價格。
如果把這一現象用圖表示出來就象一把張開的剪刀。發達國家通過這種交換手段可以贏得高額利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剪刀差
2. 銀行剪刀差如何計算
銀行存款剪刀差,是指M1和M2兩個指標呈現在曲線圖形上的「剪刀差」。在中國的統計口徑中,M1的含義基本是指銀行系統外流動的現金加上銀行系統內流動性等同於活期存款的貨幣量;而M2的含義是M1加上銀行系統內流動性等同於定期存款水平的貨幣量的總和。隨著貨幣投放的增多,這兩個指標的增速差距一直在擴大,呈現一種曲線圖形上的「剪刀差」。
3. 怎樣審計不良貸款余額的真實性
客觀分析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應當說資產質量是真實的,披露的不良貸款率基本准確。
首先,已披露的不良貸款信息是真實的。銀行披露的重要經營數據信息,包括不良貸款等資產質量信息都是經過外部審計師審計的,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審計師都會要求銀行進行調整,並按調整後的貸款質量分類進行披露。其中大型銀行的外部審計更是由國際知名會計師機構承擔的,說明銀行所有的經營數據都是透明的。貸款質量分類如有重大不實或虛假,無論是銀行還是外部審計師都須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盡管可能有少數銀行分支機構採取弄虛作假等違規手段來掩蓋其不良貸款,但上級行、監管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的監測控制、現場檢查以及外部審計,都會對此提出糾正或調整分類。當然也不排除在正常關注類貸款中仍還會有個別事實不良貸款。從總體上看,現在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應當是真實的。
其次,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是銀行化解風險的重要方式。有人認為現在銀行資產質量不實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不少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在通過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展期、重組甚至借新還舊等方式來掩蓋真實的信貸資產質量。
現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環境變了,交易模式變了,必然會使得一部分借款人難以繼續履行原先與銀行簽訂的融資合同。銀行也會遇到許多新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各種不同的風險防範、保全、緩釋、控制、處置等措施來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盡可能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與借款人商議,對原借款合同要素進行調整修改或展期,達成新的雙方都可接受的、可執行的合同來緩釋風險、保全資產,以適應新的經濟運行。這既是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是銀行化解信用風險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完全符合監管等規制的要求,符合國際銀行業的慣例。不能把銀行這樣的風險管理措施,視為掩蓋真實信貸資產質量的行為。
事實上,這種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修改,就是在經濟上行期也普遍存在,只是現在更多了。當然這類操作的基本原則,就是銀行要確保風險不擴大或風險可控,不會對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銷售進度大大放緩,原先借款合同中約定的房地產開發貸款期限是按以往快速銷售的慣性思維來設定的,與房地產市場變化後的銷售進度不匹配,導致發生貸款違約的概率大大提高。銀行與借款人需重新協商,根據實際的市場銷售回款等情況,對原合同中的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一些要素做相應的調整,以使貸款能正常還本付息。針對諸如此類的風險因素,銀行通過這樣一些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以避免客戶出現技術性違約。
再次,有潛在風險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近來不斷有境外機構及其分析師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進行分析,認為風險債務或風險貸款率較高,與披露的數據差異較大。這實際上說的是有風險因素或潛在風險的貸款,但時常被人誤解為不良貸款。還有人隨意放大中國銀行業的信貸風險,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貸款認定為不良貸款或稱之為壞賬貸款,並以此為由對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提出不實的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4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銀行業有風險債務的比例為15.5%。其定義的「風險債務」是指EBITDA利潤(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不足以償付當年利息的情況。但該報告還統計了樣本企業連續兩年的風險債務,這一比例就降到了9%,下降了6.5個百分點。顯然,有風險因素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按此推測,如果統計連續三年,樣本企業的風險債務可能會降至更低,這就與銀行業披露的數據大體吻合了。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真實的。即便一家企業連續多年都有以上債務風險,那也只是提升了違約的概率。只要企業有履約意願和其他償債來源,就不一定會發生違約。
從實際情況看,有些潛在風險因素確實會導致貸款劣變為不良,但大部分都不會劣變。據對工商銀行的逾期貸款跟蹤分析發現,有70%的逾期貸款風險可控,其中有近半是技術性的,逾期時間不足10天。只有大約30%的逾期貸款預期會有損失。如工作做得實一點、細致一點,有相當部分逾期貸款是可以不逾期的,不會有那麼大的剪刀差,也會減少一些人的疑問。
可見,有潛在風險因素的貸款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透過表象來做些具體的、有深度的解剖分析。但從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確實須引起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對風險因素、潛在風險不及時採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就會有更多的潛在風險轉變成現實風險。因此必須要提前做好風險防控工作,盡可能避免或降低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事實上,這也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內容。
最後,正確看待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處置。近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過批量轉讓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比例逐步增大,從2013年的10%升至2015年32%。由此也有人認為,銀行通過這種批量轉讓的方式,把不良貸款移出表外,是在掩蓋不良貸款。
現金清收、呆賬核銷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最主要的方式,批量轉讓實際是現金清收和呆賬核銷兩者的結合。批量處置不良貸款也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所以本身不存在掩蓋不良貸款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銀行不良貸款的核銷、抵債等處置,要受到一定的政策約束和市場環境的限制,有些貸款還會因情況變化多、相互交叉多、涉及的責任人多等因素,難以及時核銷,有些抵押物很難處理,這與國際上的同類銀行有較大的差異。雖然資產證券化已經啟動,但也只是嘗試性的,目前市場還很小,且受到流程長、環節多、成本高等方面約束,遠不能滿足銀行對不良貸款處置的需求。債轉股也在探索,但需研究的問題可能更多。
商業化批量轉讓處置不良貸款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受到銀行業的歡迎。但由於可以參與批量處置的機構很少,批量轉讓的市場有限,而需求則在不斷增大,導致不良資產的價格逐步走低,轉讓成本增大。有的批量轉讓包的受償率已不足貸款面值的10%,有的甚至是基本沒受償。
正是現行的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處置渠道、方式等比較窄,缺乏足夠的市場空間、合適的投資者、相應的工具,迫使銀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試圖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批量轉讓處置途徑和方式,使不良貸款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處置。
4. 五級分類不良貸款剪刀差公式
貸款質量認定標准有過變化,原來採用四級分類(正常、逾期、呆滯、呆賬,後三類為不良貸款),現在是五級分類(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後三類為不良貸款)。
前者主要是看貸款逾期時間,比較嚴格,但相對側重事後判斷;後者的條件更多,從貸款發放起就跟蹤其風險情況,但也加入更多銀行的主觀判斷。
兩者的差值就是所謂「剪刀差」。
5. 不良貸款剪刀差是什麼意思
不良貸款剪刀差指的就是逾期和五級分類貸款的差值,具體的還是要靠銀行的風控部門來分析決定不良貸款的分類,這里產生的差值就是剪刀差。
6. 剪刀差是什麼意思
剪刀差是指工農業產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於價值,農產品價格低於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因用圖表表示呈剪刀張開形態而得名。它表明工農業產品價值的不等價交換。
如果價格背離價值的差額越來越大,叫擴大剪刀差;反之,叫縮小剪刀差。
(6)不良貸款剪刀差余額擴展閱讀:
剪刀差在我國解放前就已經存在,解放後一個時期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日益擴大,發展成為我國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工人和農民之間的一個重大政治經濟問題。
如果單從農業稅上看,農民對國家的貢獻是很小的、農民負擔是不重的,如1982年我國農業各稅收入是29.4億元,只佔當年財政收入的2.4%。而該年度農產品價格轉移總額是740億元,農業總產值是2,785億元,農副產品收購總額為1,08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