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貸款余額是指至某一節點日期為止,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亦指到會計期末尚未償還的貸款,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等於貸款總額扣除已償還的銀行貸款。如有疑問可以聯系貸款機構/銀行咨詢。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B. 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怎麼算
有日均、月均、季均,看你需要什麼樣的統計口徑。
C. 什麼是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
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就是指月末銀行的存款和貸款數據。
金融機構貸款是指:企業向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資金。其中商業銀行是國家金融市場的主體,資金雄厚可向企業提供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因此商業銀行貸款是企業負債經營時採用的主要籌資方式。
存、貸款是金融市場組織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最重要的來源和方式。一般認為,金融市場組織的基本功能就在於積聚存款、投放貸款,以優化資金配置,積極動員各經濟部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參與貢獻。存款積聚不足即為資本供給不足,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而儲蓄充足時,要促進經濟發展,還須以儲蓄能夠充分有效地轉化成投資為前提。
D.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是多少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03萬億元,這些貸款都投向了哪些領域?
在投向實體企業的貸款中,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提高,同比多增1069億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佔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保持較高水平,6月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管政策持續推進,表外融資渠道將繼續收緊,企業對信貸融資需求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定向調控政策將圍繞增強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展開,企業整體信貸融資仍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在企業信貸融資穩中有增的同時,普惠金融信貸投放質量有所提高。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布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加額的20.9%。
不過,同樣是普惠金融領域,農村和農業貸款增速卻有所減緩。數據顯示,上半年本外幣涉農貸款增加1.71萬億元,同比少增3864億元。6月末,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增速比上季末低1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的背景下,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較2017年佔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
連平表示,在各項融資渠道都明顯收緊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作為去杠桿的重點領域,銀行信貸也在不斷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多個季度持續回落。未來,隨著棚改續建項目的不斷加快,國家重點支持的各項政策性住房建設的力度加大,在房地產貸款穩中有降的同時,開發貸款仍將保持低增長態勢。
來自新華社
E. 什麼是存貸款余額
存、貸款是金融市場組織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的最重要的來源和方式。一般認為,金融市場組織的基本功能就在於積聚存款、投放貸款,以優化資金配置,積極動員各經濟部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參與貢獻。存款積聚不足即為資本供給不足,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而儲蓄充足時,要促進經濟發展,還須以儲蓄能夠充分有效地轉化成投資為前提。
F. 深圳經濟現在比香港如何
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介紹:
25 年來,深圳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保持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綜合經濟實力迅速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列。1980-2004年,深圳GDP年平均增長28%, 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 40.2%,地方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 35.2%, 出口總額年平均增長37.9%。2004年 ,全市實現 GDP3423 億元 , 在內地大中城市中名列第5位;人均 GDP 超過 7100美元,居第1位;外貿 出口總額 778億美元,連續 12年居全國首位;全口徑財稅收入118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2億元,居全國第 3 位.
2004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 3266 億元 , 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0.2%,其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 56.7%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351 億美元 ,佔全市出口總額的45%,佔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 1/5 強。深圳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創建自主創新型城市已顯雛形。近 5 年,深圳新技術研發投入超過400億元 ,專利申請和授權量逐年快速增長,發明專利的比重不斷提高,成為全國第三大專利申請城市,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已躍居全國第一。涌現出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一批以自主創新為特徵、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民族高科技企業。以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視聽產品、軟體等為主體的IT產業產值約佔全國的15%,在平板顯示、存儲技術等一批電子信息產業高端領域已初步形成發展優勢,生物制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高技術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從1999年起,深圳已成功舉辦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深圳作為高科技城市的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
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銀行、證券、保險為主體,其他多種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結構比較合理的現代金融體系,初步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深圳的金融機構密度、外資金融機構數量在內地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金融業的創新能力、服務水平、贏利水平和先進技術的應用均處於領先地位。2004年,深圳國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在大中城市中排第4位,證券交易、基金、創業投資、黃金、債券和外匯市場都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以港口運輸為龍頭的深圳現代物流業發展迅猛。深圳港是華南地區連接世界市場的樞紐港,2004 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366萬標箱,居全球集裝箱樞紐港第 4 位。深圳機場是中國大陸第四大繁忙空港,機場旅客和貨郵行吞吐量分別進入全球 100 強和50強。
文化產業正迅速發展成為深圳第四大支柱產業。2004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77%,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初步形成了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文化娛樂服務、傳媒、創意設計、影視動漫製作等有一定優勢和潛力的行業。
良好的產業結構產生了良好的發展質量和效益。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產生 1.75 億元的GDP和6000萬元的稅收,每萬元GDP能耗只有 0.55 噸標准煤(全國為 1.4,上海、北京均為1.07), 萬元GDP用水量47.2立方米,全口徑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達34.6%,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市每萬元工業增加值耗電量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8%,每萬元GDP耗水量下降了13%。此外,深圳還是全國第一個實現工業污染全面達標排放的城市。可以說,相對國內其他地區而言,深圳走的是一條低投入、低能耗、高產出、高效益的經濟增長路子。這樣一條發展道路,使得深圳能夠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2004 年 , 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6 萬元 , 比 1985年提高了13倍。已形成了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社保覆蓋率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至 2004年底,全市戶籍職工五大社會保險參保率均達到98% 以上,並逐步建立了外來務工人員養老、工傷保險。大力實施富裕工程,切實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真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完善公共危機處置機制,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大力實施文化立市和科教興市戰略,文藝精品不斷涌現,榮獲包括五個一工程獎在內的各類國家級以上獎勵600多項 ,成功舉辦首屆文博會。基礎教育發展迅速,成為廣東省第一個教育強市,六個區全部建成省教育強區。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公共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http://news.tom.com/1002/20050819-2402118.html
香港經濟情況:
香港是一個經濟高度外向型的城市,過去20年來,整體經濟增超過兩倍。人均GDP(2003年為23,030美元)在亞洲僅次於日本。香港的經濟實力雄厚,截至2004年8月底,外匯儲備為1,185億美元,居世界第五。香港的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所佔比重分別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業、房地產業、貿易及物流業比重較大,佔GDP的35%左右。
香港是亞太地區主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貿易實體、第十二大銀行中心、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及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亦是主要的黃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開放的地區之一,商品、資金進出自由,連續多年被國際機構評為全球經濟最自由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之一。
香港的政府一向奉行市場主導的自由經濟政策,創造有利的營商環境,鼓勵公平競爭,並在國際上捍衛和促進香港的商業利益。自1983年10月起,香港實施與美元掛鉤的聯系匯率制度,把港元匯率固定於每7.8港元兌1美元,目的是維持貨幣匯率穩定。
香港實行簡單低稅制,採用地域來源稅制概念,即只有來自香港的收入才需交稅。主要稅種有利得稅、薪俸稅及物業稅、博彩稅、物業及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及對若干指定商品如煙、酒、碳氫油等徵收的稅款。政府其它收入來源還有政府服務各項收費、差餉、土地基金、物業及投資回報、來自土地交易的收入等。
香港的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金融服務業主要表現在發達的銀行業,世界前100 家大銀行中有74家在港營業,業務以對外為主,約55%以外幣為單位,主要從事零售及批發性銀行業務;香港同時還是全球最開放的保險業中心之一。服務貿易主要包括民航、航運、旅遊、與貿易有關的服務及旅遊服務,以服務出口總值計算,香港在亞太區內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在世界則排名第九。香港的服務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67%上升至2002年的87%。目前,香港共有27萬多家服務業機構,約佔全港商業機構總數的94%,僱用約195萬名工人,約佔全港商業機構雇員總人數的89%。
自1978年祖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系日趨密切,貿易及投資均大幅增長。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貿易夥伴,香港也是內地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香港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除提供直接投資外,還在為內地籌措資金,籌資方式主要有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及股票等方式。直接投資方面,截止到2004年6月底,香港在內地的已實現直接投資金額達2,330億美元,占內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44%左右。內地在香港也有巨大的投資,目前,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在港中資企業有2000多家,總資產2,200億美元。中資企業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業務幾乎涉及各個領域,中資企業在航運和旅遊業的市場份額約佔25%左右。中資銀行的存款額佔香港銀行存款總額的23%,而貸款額則佔22%,中資建築行業的市場份額約佔15%。到2003年10月底,共有247家內地國有企業和駐港中資企業在港上市,佔香港上市公司總數的24%;市值約為14,398億港元,佔香港股市總市值的28%。
http://www.tlbook.net/hk97/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01
G. 深圳這個城市
總結回答:
1、深圳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女=1:7
2、深圳的冬天不冷,因為什麼所謂的冬天其實就是秋天
在深圳
夏天有9個月(4~10月)
另外一個半月春天
一個半月秋天
3、深圳的治安
關內很亂,關外相當亂.
令人防不勝防啊!!
這個號稱有1100萬人口的城市只按200萬人口來配置警力
有時候不是說小心就沒問題的 ?
4、深圳的平均工資水平
2006年
深圳平均工資
2700左右/月
最低工資
810/月
5、深圳到香港
1)每隔3分鍾就有一班車
2)羅湖出來就過關到了深圳,就見到深圳火車站
祝你好運
回答者:wuhaorn - 高級經理 六級 5-15 10:03
一、深圳市男少女多是因為太多的低附加值「三來一補」工廠絕大部分是女工,因此造成男女比例失調,深圳關內(特區內)因為這類工廠較少,因此男女比例基本正常。
二、深圳的冬天一般不冷,偶爾也會到攝氏十度以下的氣溫,但冬天太短了;
三、深圳的治安關內外兩重天,關外治安特別差,關內只能說稍好;
四、深圳平均工資水平還是高於全國水平的,相應的物價水平也不低;
五、深圳到香港要坐火車的話是步行過羅湖關,然後在香港的羅湖火車站搭乘九廣東鐵到香港市區;深圳市內只有大巴到香港,走皇崗口岸。
深圳,中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歷經20多年改革開放的櫛風沐雨,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為風景秀麗、投資環境優良、經濟比較發達、初具現代化規模的海濱城市,向世人展示著新世紀的活力和希望,展示著五百餘萬深圳人「開拓創新、誠信守法、務實高效、團結奉獻」的精神風貌。
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其人口隨著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不斷增加。在80年代,深圳第二產業,尤其是「三來一補」工業迅猛發展,吸納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從業者,人口急劇增加,全市常住人口從1979年的31.41萬人增加到1989年的191.60萬人,10年間增加了160.19萬人,年均增長19.8%。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及有關人口政策的實施,人口總量增速降低,這一時期人口年均增長率為7.9%。
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04.25萬人,其中戶籍人口139.44萬人(特區內87.58萬人,特區外51.86萬人),暫住人口364.80萬人(特區內144.62萬人,特區外220.18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6.60‰,死亡率1.46‰,自然增長率15.14‰。戶籍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12.04萬人,農業人口27.40萬人。男性人口73.59萬人,女性人口65.85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587人。
20多年來,深圳國民經濟獲得巨大發展。先後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四個五年計劃。「八五」期間,深圳經濟由以往的打基礎全面進入經濟增長和經濟質量同步提高的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綜合經濟實力迅速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列。「九五」時期,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的改造和升級,形成了新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2002年,世界經濟發展遭遇近20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難而明顯放緩。面對不利的外部因素,深圳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外貿出口,努力擴大投資規模,積極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國民經濟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健康平穩的增長態勢,為完成「十五」計劃打下了良好基礎。
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239.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9年的340倍,平均每年增長28.8%,經濟總量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四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030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3年增長了21.6倍,平均每年增長14.5%。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飛速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1979年的37.0∶20.5∶42.5調整為0.8∶55.2∶44.0。
1979年至2002年,深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5013.83億元,平均每年增長36.4%。20多年來,深圳建成了大批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交通、通訊、能源、市政設施工程以及帶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工業項目。深圳城市建設呈現出嶄新的風貌,社會生產能力迅速提高。
深圳擁有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路,是地區性的客貨運輸中心。2002年,全社會貨運量達5777.61萬噸,客運量10644.00萬人。京廣、京九鐵路大動脈在深圳交匯。全市管養公路通車里程1385公里,其中等級路里程1385公里,公路網密度71.0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05.9公里。深圳國際機場已開通9條國際航線、120條國內航線,機場旅客吞吐量達935.39萬人次。深圳現有9個港區,82個貨運碼頭,39個萬噸級以上的泊位,港口年貨物吞吐量8766.73萬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761.78萬標箱,居世界第八位。深圳已建成通往國(境)外口岸17個,其中一類口岸12個。深圳擁有中國最大的陸路客運口岸——羅湖口岸,中國最大的陸路貨運口岸——皇崗口岸,中國第二大集裝箱海港——鹽田港,中國第四大空港——深圳國際機場,是目前全國唯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
20多年來,深圳郵電通訊業飛速發展。至2002年末,全市已有郵電局(所)703個;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08.90萬門,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607萬門;全市固定電話用戶271.10萬戶,行動電話用戶605.00萬戶;平均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54部,行動電話120部。
20多年來,深圳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市用電量259.92億千瓦時;自來水日供應能力412.20萬噸,供水總量108070萬噸,自來水普及率98.5%;年末大中小巴營運線路291條,公共交通營運車輛16249輛,其中大巴3495輛,中小巴3049輛,「的士」9705輛。特區內年末實有道路長度1786公里,路燈84824盞,城市橋梁213座,污水日處理能力115.2萬立方米。
20多年來,深圳城市環境日趨優美。至2002年末,全市建成區面積495.28平方公里,其中特區內建成區面積168.06平方公里。特區內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7580公頃,綠化覆蓋率45.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90平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61.8%,主要飲用水源水庫水質達標率96.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4.0%,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56.0分貝,城市交通干線雜訊平均值68.2分貝。1997年,深圳市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稱號。2000年深圳市榮獲國際「花園城市」稱號。2001年,深圳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20多年來,深圳工業在結構調整中持續高速增長。2002年,全市完成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3571.26億元(現價),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平均每年遞增44.5%。工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大,工業增長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1.3%,居各行業榜首。
深圳已形成以電子及通信設備為主導,包括電力生產、食品加工、服裝、醫葯等33個行業的工業體系。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是深圳工業經濟的主體,2002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總產值2849.19億元(現價),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9.8%。深圳工業產品以出口國際市場為主,工業出口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一半以上。
90年代以後,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崛起,2002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709.92億元(現價),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47.9%,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第一增長點。
20多年來,深圳積極發展「三化」(企業化、工廠化、現代化)、「三高」(高產、高質、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農業生產獲得豐碩成果。「菜籃子」工程建設成效顯著。蔬菜產量從1979年的8639噸增加到2002年的21.79萬噸,水果產量從2401噸增加到3.55萬噸,出售肉類產量從6726噸增加到7.55萬噸,禽蛋產量從57噸增加到400萬噸,牛奶產量從1622噸增加到2.28萬噸,水產品總產量從7039噸增加到6.41萬噸。
2002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18.87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33.84億元,鮮活產品出口12.97億港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深圳主要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出現了供求平衡或供大於求的局面,買方市場的格局形成。主要消費品供應充裕,200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9.59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九位,按可比口徑計算比1979年增長508倍,平均每年增長31.1%。
商業機構、網點大幅增加,形成了國有、集體、股份、外資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商業網路。2002年商品銷售總額1379.95億元,比1979年增長710倍。
深圳是較早實行價格改革的地區。20多年來,物價總走勢隨著價格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呈明顯的波浪起伏。
1981—1982年,深圳實行價格改革初期,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達110.7%,形成第一個物價高峰。隨後在1985年、1988—1989年、1993—1994年三個物價上漲高峰期,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接近或超過120%。1993年以後實行三年多的宏觀調控,價格總水平明顯回落。1997年以來,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變化,商品買方市場格局形成,物價水平開始在低位運行。2002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2%。
20多年來,深圳進出口貿易取得長足發展。據海關統計,2002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872.31億美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79年的1811倍,平均每年增長38.6%。其中出口總額465.57億美元,是1979年的1839倍,年均遞增38.7%。2002年深圳出口總額佔全省出口比重達39.7%,佔全國比重為14.3%,並連續十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榜首。
從深圳的出口貿易方式看,2002年深圳一般貿易出口55.7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2.0%;「三來一補」貿易出口114.75億美元,佔24.6%;進料加工貿易261.83億美元,佔56.2%。從深圳出口的市場分布看,香港、美國、歐盟分別居前三位,2002年三者所佔比重為40.2%、24.7%和11.7%。從出口的產品構成來看,深圳的出口貿易以工業製成品為主,其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69.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3.7%。
至2002年底止,已有8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深圳投資,累計批准外商投資項目29494個,合同利用外資416.6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5.19億美元。其中2002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49.02億美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
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中,投資總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888個,3000萬美元以上的151個,1億美元以上的26個。跨國公司到深圳投資日趨活躍,據統計在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86個跨國公司、國際知名大企業在深圳投資,投資項目達138個。
外商在深投資企業經營狀況普遍良好,投資回報豐厚。2002年有673家外商投資企業追加投資,增加合同外資12.41億美元。
深圳是目前我國最大的入出境口岸。2002年,經深圳各一線口岸入出境的人員12865.42萬人次;入出境交通工具1255.91萬輛(架、列、艘)次。
深圳依山傍海,四季常青,景色秀麗,氣候宜人,旅遊娛樂資源和設施獨具特色。世界最大的風景微縮區「錦綉中華」、「中國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題公園「歡樂谷」、「明思克航母世界」、「海洋世界」,野生動物園、珍稀植物園以及美麗的海灘、海濱浴場等眾多觀光娛樂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目前深圳已建成國際標准高爾夫球場7個,多次國際、國內賽事在這里舉辦。
目前,深圳有星級賓館152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0家,四星級10家。中國政府對到香港的外國人組團進入深圳特區旅遊觀光實行144小時免簽證。2002年,深圳旅遊住宿設施接待過夜遊客1522.89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449.35萬人次,國內遊客1073.54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達17.23億美元。1998年,深圳被國家命名為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20多年來,深圳財政收入穩步增長。2002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5.85億元(不含基金收入),是1979年的1545倍,平均每年增長38.7%,實現了財政收入增長快於經濟增長的良好局面。深圳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僅次於上海、北京,居第三位。
2002年地方預算內財政支出304.07億元(不含基金支出),是1979年的1023倍,平均每年遞增35.4%。財政收支的穩步增長為政府加強宏觀調控能力,發展經濟起到重要的作用。
20多年來,深圳金融業在不斷改革中穩步健康發展。金融宏觀調控能力日益增強,金融監管和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至2002底,深圳市擁有金融機構116個,其中外資金融機構29個(不含辦事處、代表處),逐步形成了目前的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包括股份制及外資銀行,業務范圍拓展至銀行存貸款、離岸業務、外匯、保險、證券、期貨、典當等方面的較成熟的金融體系。
200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952.73億元,貸款余額為3512.48億元,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均居第四位。存貸規模分別是1979年的4892倍和4669倍,年均遞增44.7%和44.4%。
2002年全市保險機構12個,承保額18616.69億元,保費收入65.65億元,賠款給付支出18.43億元。
1987年9月,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在深圳成立,1991年6月繼上海證券交易所後深圳證券交易所亦成立,從此深圳證券市場逐步走上規范發展的道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1996年進一步加強監管,在改革、調整中繼續發展,並確立了全國性市場的地位。2002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數目508家,上市證券數目615隻,市價總值12965億元。深圳證券市場全年總成交金額14039.68億元,其中股票成交額11031億元。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分配製度改革的深入,深圳職工隊伍逐步壯大,工資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末全市在崗職工人數為101.76萬人,工資總額達283.28億元,職工年平均工資28218元,比1979年增長36倍,扣除物價因素的影響,比1979年實際增長4.6倍,年均遞增7.8%。
2002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359.28萬人,是1979年的26倍,年均遞增15.2%,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3.94萬人,第二產業200.38萬人,第三產業154.9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45%。
20多年來,深圳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全面提高,消費結構、生活環境日益改善,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飛躍。2002年深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941元,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926元,城鎮恩格爾系數27.4%,比1985年降低20.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10610元,是1979年的70倍。人均儲蓄存款34834元,是1979年的345倍。人均居住使用面積21.8平方米,人均生活用電量663千瓦時。
2002年末,深圳市戶籍人口中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64萬人,其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8.40萬人。
2002年全市已有普通中學134所,在校學生15.07萬人;小學395所,在校學生41.52萬人;幼兒園634所,在園兒童11.04萬人。全市9所高校(包括2所成人高校)共招生1.02萬人,在校學生2.68萬人。
深圳新建了現代化的圖書館、書城、博物館、科技館、電視台、廣播電台、新聞中心、劇院、戲院、藝術中心、音樂中心等文化設施。2002年出版報紙82923萬份,各類雜志2845萬冊,圖書488萬冊。
醫療衛生條件日益改善。全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和床位數大幅增加,防治病能力不斷增強。至2002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761個,衛生機構病床12404張,衛生技術人員1.86萬人,分別比1979年增長11.3倍、19.8倍和17.8倍。每萬人擁有醫生數由1979年的12人提高到2002年的16人。
深圳已建成大型體育場、體育館等體育設施,專業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廣泛。
H.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指某一時點金融機構存款金額與金融機構貸款金額。其中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非銀行信貸機構和保險公司。
金融機構貸款是指:企業向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借入的資金。其中商業銀行是國家金融市場的主體,資金雄厚可向企業提供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因此商業銀行貸款是企業負債經營時採用的主要籌資方式。
I. 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是什麼,怎麼看
去當時辦理貸款的銀行列印一份貸款余額流水就可以了
寫的很清楚。每個月的還款以及換了多長時間,還有多少待還
J.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金融機構發放的各項貸款的期末合計數 ,如年末數、季度末數和月末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