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4月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02萬億元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中國人民銀行9日發布金融統計數據顯示,4月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少增1615億元。
央行數據顯示,4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143.12萬億元,同比增長13.5%,比上年同期高0.8個百分點。4月份,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4165億元,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3471億元。
另外,4月人民幣存款增加2606億元,同比少增2746億元。其中,住戶存款減少6248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738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34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2785億元。
從貨幣供應看,4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88.47萬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54.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3個百分點。
同日發布的社會融資數據顯示,4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209.6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3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4080億元。
⑵ 資料分析2013年3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約是2011年同期的多少倍
因為增長率的公式是(A/B)-1 ,也是多幾倍的公式。所以當要求是幾倍的時候,需要把1加回來
⑶ 2011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7.47 萬億元」是怎麼得來的
首先,你算的是去年末的數據而不是年初的數據。
具體你可以去央行的網站統計數據內查詢,可得:
2011年1月人民貸款余額是48.35萬億。
而最下面的注釋中說明,一月數據貸款比年初增加1.03萬億,所以年初就應該是47.32
所以累計增加54.79-47.47.32等於7.47萬億。
以上數據已經四捨五入處理,保留小數點後兩位。
⑷ 銀行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銀行對生產銷售等現實存在的企業(而不是網上的虛擬企業)截至目前發放的貸款實際總數額,稱為「余額」。例如,截止今年8月底,某省工商銀行,共給本省的汽車廠、電子廠和其他所有在工商局登記的合法企業共發放各種貸款余額900億元。或者說,這些所有的企業加起來,總共欠著省工行900億貸款。
⑸ 什麼是新增人民幣貸款
新增人民幣貸款即新增貸款,新增貸款是用來反映我國金融機構向企業和居民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的增加額的一個統計數據,由中國人民銀行定期向社會公布。
新增貸款的計算方式為:新增貸款=本期末貸款余額-上期末貸款余額。
新增貸款是指現有的貸款款額。
A.其表現的主要特點是:
① 傳統行業多,新興行業少;
② 一般貸款品種佔比多,創新貸款佔比少;
③ 信用等級低的客戶多,信用等級高的客戶少;
④ 實際用於鋪底的多,用於周轉流動的少。
B.新增貸款結構主要表現有以下特點:
① 傳統行業多,新興行業少。
② 一般貸款品種佔比多,創新貸款佔比少。
③ 信用等級低的客戶多,信用等級高的客戶少。
④ 實際用於鋪底的多,用於周轉流動的少。
⑹ 綜合當前的經濟形勢, 分析我國中央銀行如何運用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其效應如何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目前我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則應: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調整存款准備金制度規定的、需要交存存款准備金的一般性存款范圍,提高再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的進行現金賣斷和正回購交易。
2011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8.7萬億元,同比增長13.0%。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9%,比年初增加5.68萬億元,同比少增5977億元。前三個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9.80萬億元,融資方式多元化發展。9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8.06%。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3549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⑺ 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是多少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需要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上半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03萬億元,這些貸款都投向了哪些領域?
在投向實體企業的貸款中,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速明顯提高,同比多增1069億元;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平穩較快增長,佔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增量的近八成;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保持較高水平,6月末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1%。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隨著金融去杠桿和監管政策持續推進,表外融資渠道將繼續收緊,企業對信貸融資需求會進一步增加。未來,定向調控政策將圍繞增強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展開,企業整體信貸融資仍將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
在企業信貸融資穩中有增的同時,普惠金融信貸投放質量有所提高。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多次發布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將新增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小微企業。從政策落地情況看,這些精準聚焦的措施已經開始取得成效。
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4萬億元,同比增長12.2%,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1.2個和2.5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增加1.07萬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貸款增加額的20.9%。
不過,同樣是普惠金融領域,農村和農業貸款增速卻有所減緩。數據顯示,上半年本外幣涉農貸款增加1.71萬億元,同比少增3864億元。6月末,本外幣農村貸款余額同比增長6.9%,增速比上季末低0.7個百分點;農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6%,增速比上季末低1個百分點。
在房地產市場嚴格調控的背景下,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回落。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35.78萬億元,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個百分點;上半年增加3.54萬億元,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較2017年佔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
連平表示,在各項融資渠道都明顯收緊的形勢下,房地產行業作為去杠桿的重點領域,銀行信貸也在不斷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多個季度持續回落。未來,隨著棚改續建項目的不斷加快,國家重點支持的各項政策性住房建設的力度加大,在房地產貸款穩中有降的同時,開發貸款仍將保持低增長態勢。
來自新華社
⑻ 結合實際分析我國現行的貨幣政策
2011年央行公告稱,將在10月14日發行70億3月期央票,並重啟3年期央票,發行額度200億。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市場資金的緊張情況有所緩解,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
2011 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進出口總體平穩較快增長,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工業企業效益較好,居民收入穩定增長,但國內通脹預期依然較強,穩定物價的基礎還不牢固。2011 年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20.4 萬億元,同比增長9.6%,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4%。
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綜合、交替使用數量和價格型工具以及宏觀審慎政策工具,6 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共計3 個百分點,3 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實施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加強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增長平穩回調,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
在多項調控措施的綜合作用下,貨幣信貸增長進一步向常態回歸。2011 年6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 余額為78.1 萬億元,同比增長15.9%,增速比3 月末低0.7 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6.9%,增速比3 月末低1.0 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4.17 萬億元,同比少增4497 億元。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加7.76 萬億元,直接融資佔比顯著上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繼續上升,6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29%,比3 月份上升0.38 個百分點。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4716 元,比上年末升值2.33%。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堅持調控的基本取向不變,加強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觀察和分析,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節奏,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鞏固前期調控成果,科學評估判斷政策的當期和預期效果,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之間的關系。
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外匯流動的變化情況,合理運用利率、匯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率和宏觀審慎管理等多種政策工具組合,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引導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加大對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進一步執行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督促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及時發放貸款,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加強系統性風險防範。繼續加強地方融資平台公司貸款、表外資產和房地產金融的風險管理,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控。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繼續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渠道,支持金融產品創新,推動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⑼ 論述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摘要: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近幾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來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實踐的有效性問題,並通過總結貨幣政策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有效性;通貨緊縮;公開市場;中央銀行
一、我國近年來貨幣政策實踐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國都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由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形勢決定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幾年的整體經濟狀況:
2003年,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廣義貨幣M2增幅達20%,外匯占款佔1.15萬億元,同比多增加6850億元。在反通貨緊縮的同時,2003年我國經濟出現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適當採取了一些緊縮銀根的措施:為應對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調高准備金率一個百分點;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央行票據;並對房地產信貸風險進行了風險提示。同時以我國銀監會的成立為標志,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有效分離,使貨幣政策獨立性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此外,通過央行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極大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但在經濟快速增長中也存在一些影響經濟、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如部分行業盲目重復建設、能源交通出現了多年少有的瓶頸制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有待解決。
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效益不斷提高。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金融調控,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抓緊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的制度性建設,加快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具體的做法有:一是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控制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三是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中國人民銀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存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四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五是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六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促進優化貸款結構;七是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八是積極推動金融企業改革;九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04年從總體看,金融運行健康平穩。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1.8萬億元,同比少增6697億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億元。信貸結構進一步改善,基本建設等固定資產貸款繼續得到控制,流動資金貸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國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將保持在15%左右(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均為15%)。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從前10個月貨幣信貸運行情況來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長速度達到了18%,9月份為17.9%,高於年初預計的15%.M1增長了12.1%,M0增長了9%.整個金融機構貸款平穩增長,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8%,略高於年初預定目標。但總體和年初預定目標相差不大。2005年物價上漲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對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點後,存款利率仍為「負」。「負利率」的長期持續將加劇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的危險。2005年,新一輪經濟增長已步入較為穩定時期,為減輕通貨膨脹壓力,防止資產泡沫,理順資金供求關系,央行會逐步、小幅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其根本目的在於穩定貨幣市場利率,爭取恢復對貨幣市場的控制權,削弱因匯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國內利率結構扭曲,以降低未來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保持對貨幣市場利率的適度控制是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銀行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增強貨幣政策在總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二是落實利率市場改革的相關政策,研究進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利率體系、票據市場利率以及市場化產品的定價機制。提高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引導能力,協調各利率的關系,提高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定價能力;三是發揮信貸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積極發揮貨幣政策在優化信貸政策中的作用,引導商業銀行更好地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既要增加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有效益有市場的企業的貸款,繼續增加對農業、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就學的信貸,又要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改進金融服務,引導商業銀行增強對周期變化的風險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市場創新。六是研究擴大消費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廣信用卡等個人消費業務。
綜合來看,近幾年我國貨幣政策應該是有效的,通過對歷年貨幣政策的回顧,不難發現,央行在制定、執行貨幣政策上是不斷走向成熟的,進行宏觀金融調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斷提高的。
二、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雖然我國這段時期的貨幣政策可以肯定的說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呢?據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夠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時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分支機構收縮。從前金融機構是貸款許可權下放到各部門機構,現在則是貸款許可權上收,以至於絕大部分縣支行甚至地市行幾乎沒有放款的權利。銀行信貸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貸款上的「農轉非」,資金上的「鄉養城」,縣域經濟出現「金融服務真空」。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機制,而約束條件苛刻。在我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強有力的傳導渠道,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為防範金融風險所出台的種種措施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際緊縮效應。還有就是商業銀行體系化解不良資產的難度依然很大。盡管成立了政策性銀行,剝離了部分政策性業務,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全國剝離了13900億元不良資產,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不夠
我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在行使時受到多方干擾,一方面總行賦予分支機構相當大的貸款權,央行分支機構、專業銀行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謀,形成地方政府通過專業銀行向央行分支機構貸款,分支機構向總行爭貸款的「倒逼機制」,刺激央行多發基礎貨幣以滿足資金需求,這十分不利於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或直接借款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而中央銀行難以對沖其影響,導致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響。1993年以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央行獨立性得到提高。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央行獨立性不夠的問題。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統一集中央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權;在1994年對央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貨幣發行權、基準利率的調節權等等都集中到總行,取消了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人民銀行的地位;於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我國貨幣市場還不發達,所以央行的貨幣操作依然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這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外部時滯問題
處於經濟體制轉變中的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存在較長的外部時滯。當中央銀行出台一系列貨幣政策後,由於作為直接調控對象的金融市場和企業處於特殊狀況,致使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經由投資的利率彈性產生效應這一傳導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應。這種市場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而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復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以及處於轉軌時期的貨幣政策因傳遞媒介行為的日漸理性,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再像傳統的賣方市場條件下對經濟的影響那樣劇烈,對於經濟的影響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迅速。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中作用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四)貨幣市場的殘缺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礎平台,也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貨幣市場發育不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層次低,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貨幣市場功能殘缺,貨幣市場運行效率較低。這些缺陷使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主體單一。只准商業銀行及部分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等進入市場,而絕大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卻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單邊市場」。第二,交易工具單一。以票據市場為例,目前我國票據市場上流通的票據有9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業承兌匯票,其它諸如銀行本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企業債券,保險單等交易工具幾乎為零。第三,我國貨幣市場發展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