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9--2011農業銀行涉農貸款情況,農業發展銀行涉農貸款情況。求數據
2009年12月7日從中國農業銀行處獲悉,該行今年前10月涉農貸款累計投放達8025億元,同比增加3561億元,增幅80%,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1萬億元。
農行相關人士表示,這從根本上扭轉了該行涉農貸款余額和佔比雙下降的局面。截至11月底,該行已對3160萬農戶發放了惠農卡,其中為246萬戶發放了小額貸款,貸款余額達635億元。
另據了解,該行三農事業部已擴大到全部2048個縣域支行,建立了單獨核算、信貸政策制度等體系。農行方面表示,今年以來,該行穩步增加信貸有效投放,大力推進城市對公業務轉型,鞏固和提升城市主流銀行地位,加大零售業務轉型力度,構築現代化的零售業務營銷服務體系,穩步推進國際化戰略,綜合化經營邁出重要步伐。
股改方面,農行宣稱已構建了由風險、審計、內控合規、運營、監察、保衛等協調統一的內部監督體系,主要經營指標創出了歷史最好水平。下一步將加快內部體制機制改革,為實現公開上市創造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2010
中國農業銀行日前發布的《2010年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服務報告》披露,截至2010年末,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1.48萬億元,比上年凈增2700多億元;縣域新增貸款佔新增存款的54.4%,連續第三年超過50%,總體上做到了縣域資金「取之於農、用之於農」。農行努力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2010年,農行惠農卡發卡總量突破6100萬張,總體農戶覆蓋面已達27%。通過惠農卡向580多萬農戶提供授信,新增授信700多億元,授信總額1600多億元,農戶小額貸款余額989億元。全口徑農戶貸款余額超過3000億元,是2007年底的近3倍。同時,設立小企業貸款專營機構857個,為縣域3.24萬家中小企業提供貸款7354億元。
2011
農行:2011將再確保涉農貸款增速高於其他
十一五」時期是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業務發展的「黃金期」,該行逐步明確了服務「三農」發展戰略,創新金融服務,增加信貸投放,提高風險管控能力。截至2010年11月末,農戶貸款余額達到2905億元,是2008年的2.9倍。
農業銀行上市以後還要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有三個原因:第一,農業銀行作為國有的農字頭的大銀行,服務三農是黨中央國務院給的政策。所以農業銀行服務三農政策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文化城鄉、城鄉聯動是我們農業銀行獨特的優勢,所以我們農業銀行需要支持三農。農業銀行是因農而生,也是伴著三農生存發展起來的,與農村農民長期打交道,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所以農行與三農有著血濃於水的感情。我們是股改不改服務三農,上市不減服務三農。
十二五對農業銀行來說也是很好的歷史時期。農業銀行在未來的服務三農方面兩句話:投入的利潤、創新的利潤。隨著農業未來的發展,現代化、市場化、產業化。我們要圍繞著國家的農業發展戰略來加大我們在現有三農方面金融,確保農業銀行年增剩餘貸款高於全行業的平均水平。我們這幾年一直在做。第二,服務要精緻化,我們要圍繞未來大三農、新三農,搞產品創新、服務方式、服務模式的創新,來改善和改進我們的服務流程和效果。使三農有效的服務需求得到不斷的滿足,增強可獲得性。農業銀行在十二五有一個目標,我們要為四億農民,我們要為農業產業化95%的國家級的農村企業和70%以上的省級農村企業提供幫助。確保新增涉農貸款的增速高於全行其他貸款,使得三農客戶獲得金融服務有便捷性和可獲得性。
2. 山東省2011年惠農相關政策
徹落實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積極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著力增加農民收入,我省研究制定了34條具體政策措施,努力促進全省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一、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逐步健全「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1、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2011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方面資金258.63億元,比上年增加39.66億元,增長18.11%。
2、切實增強縣鄉財政公共服務保障能力。2011年,省級財政預算安排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獎補」資金76.20億元,加大對縣鄉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建立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將可用財力達不到省定基本財力保障標準的縣納入幫扶范圍,並根據實際情況給與補助。
3、繼續對欠發達地區實施傾斜政策。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在各種補助方面,對不同地區實行分類補助政策,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4、積極創新支農投入機制。認真做好與銀行業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優惠政策的對接,積極吸引金融資金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綜合運用貼息、擔保、以獎代補、先建後補、以物抵資等政策手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形成政府、農民與社會共同投入「三農」的格局。
二、加快推進水利改革發展,全面提升水利支撐和保障能力
5、多渠道增加水利建設投入。各級政府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安排10%-2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重點防洪城市和水資源嚴重短缺城市,其城市建設維護稅須按不低於15%的比例用於城市防洪排澇、水源工程建設及水環境整治。延長省市縣水利建設基金徵收期限,拓寬來源渠道,增加收入規模,全部用於水利建設。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翻一番。
6、大力支持水利骨幹工程和防災工程建設。籌集資金8.23億元,繼續支持南水北調山東段、膠東調水干線工程建設;積極支持省級重點泄洪河道治理、平原水庫建設和河道建閘,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內重點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在31個縣實施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支持開展全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啟動實施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重要支流及獨流入海河流治理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設。
7、加快推進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籌集資金9.55億元,堅持整合資源、集中投入、整體推進、規模建設,全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在繼續做好48個重點縣續建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重點縣規模,適當提高畝均建設投入標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對建設任務完成好、三年目標實現好的重點縣給予獎勵。
8、繼續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安排資金2億元,與中央補助資金統籌使用,繼續支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合理布局供水管網,完善運行管護機制,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步伐。2011年,著力解決全省260萬農村人口和60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
9、積極推動水利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支持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強化公益性職能,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落實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單位基本支出和維修養護經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由財政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加快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步伐,農業灌溉逐步推行終端水價與用水計量收費,灌排工程運行管理費用由財政適當補助。
三、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全力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10、全面落實各項惠農補貼政策。籌集資金105.83億元,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積極實施漁業、林業、農村道路客運等行業成品油價格補貼政策;全面落實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四類主要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繼續在部分重點區域實施花生、馬鈴薯良種補貼政策,擴大畜牧良種補貼規模和林木良種補貼試點范圍,不斷提高良種覆蓋率,促進農業品種結構優化;繼續實施現代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計劃,認真落實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優化補貼機具的品種結構,將補貼機具種類由150種擴大到160種,加大節水抗旱、深松深耕、玉米收獲等重點機具補貼力度,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節能環保和區域適用性強的農業機械。
11、積極扶持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籌集資金49.55億元,結合實施《山東省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認真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政策,全面推進農村「田、水、路、林、村」土地綜合整治示範區建設,不斷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加大對糧油主產區的利益補償,繼續對產糧、產油大縣給予獎勵;深入開展糧棉油高產創建活動,不斷提升農業產出率和綜合生產能力。
12、大力促進農業優勢產業振興。籌集資金6.51億元。以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項目為統領,統籌安排各類生產性支農資金,集中支持實施蔬菜、漁業、畜牧、果業、苗木花卉、油料、棉花等產業振興規劃,積極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區域、主導產業和關鍵環節集聚,全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競爭優勢,著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支持水果、蔬菜標准園和畜禽標准化養殖場(區)創建,在優勢產區集中建成一批規模化建設、標准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積極支持鄉村旅遊規劃編制、人才培訓和鄉村旅遊合作社發展,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擴大山東鄉村旅遊的市場份額。
13、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籌集資金2.41億元,大力支持良種良法研發、科技成果示範轉化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積極發展現代種業,加大對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等基礎工作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扶持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的政策措施;擴大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實施規模,提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繼續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科普惠農示範工程。
14、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籌集資金3.12億元,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政策,加強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切實幫助其解決融資難和資金短缺問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快速發展,鼓勵其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加快建設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種植、養殖基地,擴大農民在市場競爭和生產經營收益分配中的話語權,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對林業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組織等林業經濟實體在林業種植及經營方面的銀行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加快促進林業產業化發展。
15、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籌集資金1.66億元,繼續支持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以「菜籃子」產品和出口農產品為重點,加強農業投入品源頭控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加快優勢農產品生產標准體系構建,支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標准化生產基地建設;繼續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補貼,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范圍和規模;支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檢驗檢測中心建設,著力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我省農產品出口優勢。
16、不斷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籌集資金13.17億元,對小麥抗旱澆水、鎮壓劃鋤和返青拔節弱苗施肥進行補助,支持受旱地區建設應急水源工程、購置抗旱設備及物資、開展庫河灌區引水灌溉應急配套工程建設、解決人畜吃水困難和實施人工增雨,力保夏糧豐收和農民生活穩定;全面落實四類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和撲殺補償政策,對基層動物防疫給予適當補助,重點加大美國白蛾等重點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冷鏈體系和農業病蟲害專業化防治體系建設。
17、努力加強農產品市場調節和流通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糧油、豬肉、化肥等儲備調控機制,落實好糧食最低收購價制度。加大對生豬調出大縣的獎勵力度,支持生豬產業發展。全面落實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完善生豬價格預警機制,穩定生豬市場價格。積極支持農村市場建設、再生資源回收、下鄉產品流通網路建設,扎實開展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支持農超對接、農資流通體系、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造升級、農貿市場提檔升級,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構建多層次的城鄉市場體系。
18、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支持保護力度。籌集資金4.98億元,大力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建立漁業資源保護和修復體系,加強漁業執法能力建設;以水系生態建設區域為重點,繼續實施「綠化山東」造林工程,對1939.8萬畝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林給予生態效益補償,支持編制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加強濕地保護與修復,實施沂蒙山區等重點區域水土保持建設項目,加強流域生態綜合治理。
四、著力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加快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19、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24.78億元,進一步加大農村道路建設和養護的支持力度;繼續對農村戶用沼氣、大中型沼氣工程和沼氣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進行補助,支持開展多種方式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大力發展清潔衛生新能源;全面完成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三年任務,結合開展建材下鄉試點,今年新建農村住房80萬戶,改造農村危房20萬戶;進一步完善農村環境保護以獎促治政策,支持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範鎮創建,切實改善農民居住環境。
20、全面推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籌集資金46.33億元,切實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准,農村小學、初中分別達到每生每年600元、800元,省財政對東、中、西三類地區分別補助40%、60%、80%;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所需資金全部由省以上財政負擔;將農村小學、初中的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准分別提高到750元和1000元,進一步提高貧困學生資助標准和覆蓋面,所需資金由各級財政按補助公用經費比例分擔;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農村中小學教學儀器更新工程和農村中小學「兩熱一暖一改」工程,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快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對各地實施以獎代補,重點向農村傾斜;對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免除學費,補助資金由各級財政按比例分擔,省財政負擔省屬學校資金,對東、中、西三類地區分別補助40%、60%、80%。
21、大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籌集資金1.49億元,繼續支持農民培訓「陽光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創業培訓工程和「技能扶貧與就業」工程,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和創業本領,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全面落實普惠性的培訓補貼政策,積極實施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技能鑒定、創業促進等政策,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
22、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籌集資金27億元,加快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步伐,2011年全省覆蓋面達到60%以上;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低保標准由1200元提高到1400元;探索建立城鄉統籌的醫療救助制度,努力形成便民快捷的城鄉醫療救助機制。健全完善省、市、縣、鄉四級分擔的農村五保財政供養機制。
23、不斷提高農村醫療衛生保障水平。籌集資金68.23億元,大幅度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各級財政補助不低於每人每年200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60%;全面完成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網路,加強農村全科醫師培養。
24、積極實施農村文化體育計劃生育扶持政策。籌集資金2.38億元,繼續加大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農村文化大院、庄戶劇團、送戲下鄉、流動舞台車、鄉鎮文化站建設的支持力度;對農村育齡夫婦免費提供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實行農村部分家庭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制度,進一步完善人口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
25、認真落實家電下鄉等政策。籌集資金20億元,繼續實施家電下鄉、摩托車下鄉及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認真做好建材下鄉試點工作,積極引導大宗商品消費,著力培育消費熱點,努力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提高農村消費水平。
26、扎實開展農村扶貧開發。籌集資金16.35億元,圍繞新的十年扶貧開發規劃,進一步聚焦貧困人口,提高扶貧標准,擴大貧困村村民發展互助資金試點范圍,穩步開展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制度有效銜接試點,支持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和國有貧困林場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繼續實施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和小型水庫移民幫扶政策,確保扶持資金及時兌付到人、項目資金惠及移民村組,促進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經濟社會發展。
五、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不斷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27、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籌集資金33.45億元,扎實穩妥推進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工作,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和制度辦法,確保圓滿完成全省化債工作任務;研究制定製止農村義務教育新債的具體辦法,探索建立防止產生新債的長效機制;扎實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對符合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條件並納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范圍的村內小型水利設施、村內道路等村級公益事業項目,各級政府按不低於農民籌資籌勞總額的50%給予獎補,構建科學高效的農村公益事業發展政策體系和協調機制;逐步建立資金來源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確保村級組織依法有效履行職能。
28、加快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改革。籌集資金6.94億元,全面啟動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獎勵試點工作,對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增長超過一定比例的縣域金融機構給予獎勵,引導金融資金流向農村地區;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建立完善農業巨災風險保障機制,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實施小額擔保貸款及財政貼息政策。
29、穩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針對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完成後出現的新問題,研究促進林業健康發展的財政政策。積極推進農村小型公益設施產權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權、放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推進農村產權流轉,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運行管護機制改革,大力發展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和農民用水戶協會、水利合作社、供水聯合體等合作組織,鼓勵用水戶對工程維護、用水管理、水費收繳實行自主管理。
六、不斷加強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切實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30、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按照「先建制度、後分資金,先規范、後運作」的要求,及時制定、修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積極構建科學合理、覆蓋全面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體系,為資金安全運行和有效使用提供製度保障。
31、推進支農資金整合。不斷完善和強化現有政策體系,加強各項財政支農政策之間的有機銜接,統籌安排省直有關部門各項資金,深入挖掘資金整合潛力。結合重點項目實施,積極打造重點項目或主導產業平台,引導各級統籌安排使用有關支農資金特別是生產性支農資金,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規模效應。省財政加大績效考評和獎勵力度,鼓勵和支持縣級自主開展支農資金整合。
32、加快預算執行進度。繼續推行「基礎工作前移+因素法分配+資金直撥到縣+縣級報賬提款」的預算執行模式,完善計劃管理、定期通報、跟蹤督促、激勵約束等制度,強化預算執行管理機制。規范項目管理體制,督促部門充分發揮預算執行的主體作用,加快項目申報、審批和建設進度,努力實現支農資金由「分配快」向「支出快」轉變。建立預算執行獎懲制度,鼓勵部門和基層加快項目建設和資金撥付進度。
33、強化資金監督檢查。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強農惠農資金專項清查工作成果,堅決查處資金使用管理中的擠占、挪用、截留、貪污等違紀違規違法行為,確保財政資金安全、合規、有效使用。
34、加大績效考評力度。積極引入績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按照「統一規劃、穩步推進、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的原則,不斷擴大績效考評范圍,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式財政支農資金績效考評體系,逐步建立與公共財政相適應、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為核心、以結果為導向的財政支農資金使用管理機制。市、縣也要建立支農資金動態追蹤問效機制,加快績效考評制度建設。
http://www.zibo.gov.cn/art/2011/3/24/art_79_76070.html
3. 財政部門對縣域金融機構當年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給予獎勵。是什麼意思
不可能的事
4. 到今天才知道民生銀行是民間資本設立的,國內還有類似的銀行么
中國寧波網訊 來自寧波銀監局的最新數據稱,截至2011年末,我市民資入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達到1025.1億元,佔比超過我市全部貸款余額的61%。甬城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正有效緩解著市場的資金需求壓力。
據悉,我市民營經濟發達,擁有數量眾多的民營企業和充足的民間資本。2010年5月,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以來,我市工業資本逐步向金融資本轉變、個私經濟向金融領域拓展。
數據顯示,從銀行類金融機構看,2011年末,我市民間資本共參股了全市22家中小法人銀行類金融機構,其中城商行2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9家、村鎮銀行11家,民間資本累計持股金額達到52.58億元,持股比例達71.51%;從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來看,我市27家小額貸款公司全部由民間資本投資設立,合計注冊資本44.3億元;同時,民間資本還廣泛入股投資大量的小規模非備案擔保公司、調劑商行、投資咨詢公司和房產中介等「灰色」融資類機構。
「由民間資本投資入股的金融機構,其融資對象的主體大多是自然人、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融資范圍大致可分為生活急需類融資和生產經營類融資兩類,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和『三農』融資難問題。」業內人士聲稱。
據悉,截至去年年末,我市民資入股的銀行類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1025.1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61.41%;涉農貸款余額667.29億元,佔全部貸款余額的39.98%。
不過,銀監局人士昨表示,較之轄內以千億計的民間資本總量,全市民間資本入股正規金融機構的近100億元資金規模尚顯不足。
5. 從重慶市國資委獲悉,截至2010年2月末,重慶農商行涉農貸款余額達339億元,那麼339億元用科學記數法表示
將339億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3.39×1010元.
6. 2012年中國農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1.8萬億元,比2007年增加約1.2萬億元,增幅為多少
增幅=(1.8-1.2)/1.2=50%
平均年增幅50%/5年=10%
7. 從重慶市國資委獲悉,截至2010年2月末,重慶農商行涉農貸款余額達339億元,那麼339億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