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國銀行貸款利率是多少
50年代我國銀行的利率也是不錯的。
B. 二戰時蘇聯沒有支援中國嗎,為啥讓日本打的這么慘
二戰時期,蘇聯是支援過中國的、
中國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國全面抗戰後,唯一正式支援中國的就是蘇聯了(德國在開始一段時間與中國保持了短時間的貿易,用中國的資源換德國的武器,不過後來日本抗一下停止了)。蘇聯的支援是全方位的,派遣了軍事顧問團,支援和出售了大量武器,也直接派遣了所謂的蘇聯支援援華航空隊。這些力量參加了中國正面戰場幾乎大部分戰役,包括淞滬會戰尾期,太遠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豫中會戰,中條山戰役,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等等,有大量蘇聯志願人員犧牲在中國戰場。
從1937年初-1942年底(德國入侵蘇聯,蘇聯為了保衛自己國家停止對中國援助)蘇聯對華軍事貸款173175810.36美元,培訓中國航空人員10206名,中國政府從蘇聯購買飛機1285架。其中驅逐機777架,ce中程轟炸機328架,IIe遠程轟炸機30架,TE-3重型轟炸機50架,教練機100架。此外還有發動機、油料、航空彈葯等。
從1937年12月在南京上空秘密參戰(那時候中國空軍只有36架飛機能升空,但是有很多是沒有武器的運輸機,而飛行員更少,而當時日軍海陸軍投入中國戰場兩千多架飛機,還有每年上千架的產量,可以說中國空軍已經無力對抗),到1939年底基本從各地機場撤出,共有2000多名蘇聯志願隊員(含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直接參加了保衛南京、武漢、南昌、成都、重慶、蘭州等地的20次戰役,出動飛機千餘架次,擊落日機數百架,炸沉日軍各類船艦70餘艘。在作戰中,200多名蘇聯志願隊員犧牲。
當然,我也找到了一些其他數據,有些不同作為參考:
1938-1940年間,蘇聯政府共貸給國民黨政府4.5億美元,以供其購買蘇式武器裝備。從1938年3月~1941年6月,實際使用為2.5億美元給中國。據國民黨方面的統計,從1937年10月至1941年,中國從蘇聯購買了飛機997架,坦克82輛坦克,火炮1000門,機槍5000餘挺汽車1000餘輛。
蘇聯還向中國派出了6個飛行中隊的志願航空隊,協助國民黨政府建設空軍和參加對日空戰。這一時期,蘇在華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達3665人,他們被分配到國民黨中央參謀部、戰區司令部等單位工作。駐華武官兼總軍事顧問的崔可夫將軍,還曾參與制訂宜昌戰役和長沙戰役的作戰計劃。蘇聯的援助持續到1941年3月,蘇軍事顧問團於1942年初撤離中國。
蘇聯早在1937年9月就開始向中國提供武器。在很短的時間內,蘇方就向中國軍隊調撥了可供20個師使用的武器和裝備,這些軍隊在對日作戰中遭受到了重大損失。
年利率為3%的貸款協議規定,在每年繳付已落實貸款利率的同時,中方還需在五年的時間內每年補償蘇聯總數為1,000萬美元的貸款(拿西方國家的貸款相比,當時這些國家的還款利率為每年6.5%)。
根據第一份貸款協議,雙方又簽署了三份有關蘇聯提供武器的合約。第一份合約簽訂於1938年3月3日,3月5日開始實施,1938年6月10日最終完成。中國獲得以下武器:中型轟炸機-62、伊-16-94型殲擊機、伊-15-62型殲擊機、4-8型教練機、3-6型重型轟炸機、備用飛機引擎、其他總價為65.3萬美元的飛機零部件、價值在42.1萬美元的專用車輛、T-26-82式坦克、備用引擎和零部件、造價為37.4萬美元的修理廠、582輛拖拉機和拖車、50門口徑為45毫米的高射炮、總價為317.9萬美元的坦克和炮兵所用之彈葯。第一份合約的總價為2,700萬美元。
第二份合約簽署於1938年3月11日,總數超過700萬美元,該合約實施期限為1938年3月15日至1938年6月20日。根據合約規定,蘇聯將向中國提供800挺「馬克西姆」-托加萊機槍、1,100挺格特亞耶夫機槍和1,000萬發格特亞耶夫機槍用子彈、160門口徑為76毫米的野戰炮、80門口徑為155毫米的榴彈炮、80門口徑為37毫米的反坦克炮、火炮彈葯和1,000萬發步槍子彈。
第三份合約簽署於1938年3月22日,總數約為900萬美元,合約實施期限為1938年3月25日至1938年6月27日。根據該合約的規定,中國可獲得60架伊-15型飛機、5架YT-1式教練機、備用飛機引擎、輔助設備和400輛斯大林-5式汽車。
1938年7月1日,蘇聯和中國簽署了第二份貿易協議。根據該協議的規定,中華民國政府還將獲得一份總數為5,000萬美元的貸款,用於購買蘇聯的武器、彈葯和其他物資。
除此之外,從1939年6月25日至1939年9月1日,蘇聯又額外向中國提供了120架飛機和83台航空發動機,以及用於這些飛機和發動機的零部件。
1939年6月13日,蘇聯同中國簽署了第三份總數為1.5億美元的貸款協議,當月還簽署了第一份總數為1,460萬美元的合約,晚些時候又簽署了三份關於蘇聯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的合約。
自1937年開始,在五年的時間里,蘇聯直接向中國提供的軍事裝備和武器共計1.225億美元(在其它刊物中可能會遇到其它一些數據,這些數據的獲得主要是因為計算方法的不同),其中包括:1,235架飛機、82輛坦克、約600間修理廠、拖拉機和拖車、1,550輛汽車、1,600門大炮、14,000挺重機槍和手提機槍、大約2.1億發配備給重機槍和手提機槍的子彈、31,600發航空彈、200萬發炮彈、1.8億發步槍子彈等。
蘇聯提供的武器和軍事裝備武裝了中國軍隊的空軍、炮兵部隊和裝甲部隊。1937年至1940年,中國陸軍中共有40至60支步兵師裝備了蘇聯的槍支和炮彈。
中國當年用蘇聯援助和購買的武器裝備了大量軍隊,其中還裝備了一些蘇械軍,包括當時國內最精銳的第一支機械化軍杜聿明的第五軍,最出名的應該是戴安瀾將軍的200師了,是純蘇械師。
當然,因為某些歷史原因,國共雙方抗戰後都很長時間沒有去宣傳過這些東西,時至今日,大陸和台灣的教科書上還基本上沒有介紹,兩岸只在歷史研究領域予以可,當然,大陸方面最近開始正視這段歷史,在抗戰紀念日有高級官員參加祭奠。台灣方面也就算了,現在抗戰史在台灣大部分教科書里都只有幾百字文字,配圖都是奢侈,而且放到世界史中了,不是放到台灣史中講述。
200師的T26坦克,剛裝備的時候200師師長還是杜聿明。
C. 蘇聯對中國貸款援助是多少
建國後,提供貸款是蘇聯援助中國的方式之一,然而,蘇聯究竟向中國提供了多少貸款,其中有多少屬於軍事貸款,有多少屬於經濟貸款,這些貸款的具體情況如何,學術界至今沒有一致認可的說法。中蘇雙方從未公布過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貸款全面情況。
1960年8月9日美國中情局一份報告說,從 1950年到1956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約13億美元(52億盧布)的貸款,其中4.3億美元用於經濟發展,其餘部分主要用於購置軍火。也有的美國專家估計為22億美元(合88億盧布),其中4億多美元用於軍事援助,其餘的用於工業化建設。而有些西方著作的說法則高達26.5億至30億美元(120億盧布)。
中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提供的數字,總計為56.76億盧布(其中軍事貸款43億盧布),加上利息15 億盧布,總共62億盧布,預計1965年可還清。1989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一書說,蘇聯1950-1955年向中國貸款11筆,總計金額為 56.6億舊盧布,主要用於經濟建設、抗美援朝和償付蘇聯移交物資等方面。這與《外交史》提供的材料大體相同。同年出版的《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也說貸款共有11筆:「除1950年貸款3億美元外,1951-1955年中蘇兩國政府又簽訂了10項貸款協議,其中一筆為無息,9筆年息2%,償還期2- 10年」。但其統計的貸款總金額略少:12.74億新盧布(摺合人民幣53.68億元)。
原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1972)、著名經濟學家М。И。斯拉德科夫斯基在《蘇中經濟貿易關系史(1917- 1974)》一書中使用的貸款數字是按照1961年1月1日蘇聯公布的新盧布牌價計算的,為了便於對比,現摺合成舊盧布(1個新盧布摺合4.45個舊盧布),也列表於下:兩方材料比較,蘇聯方面提供的貸款金額比中國方面提供的數字多9.357億盧布。如果除去新舊盧布換算時出現的微小差額不計,主要差別出現在對 1951 年貸款數額的計算上,其他各項大體相同。根據查閱近幾年解密檔案的結果,1951年中國的確還向蘇聯提出了補充貸款的要求,而且蘇聯方面也確實提供了這些貸款。
當然,如果計算蘇聯向中國提供的全部貸款,還要加上1961年的蔗糖貸款。1961年3月為幫助中國解決飢荒問題,蘇聯提出以貸款方式向中國供應100萬噸小麥和50萬噸轉口古巴蔗糖,經商議中國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這筆貸款為3.296億新盧布。
D. 1929~1933大蕭條時期,西方國家給蘇聯的貸款後來是用何種方式償還的蘇聯有沒有還清
貸款是其中之一,整個西方當時資本過剩,正愁的沒有地方輸出,自然會貸款給蘇聯這個大市場,而且還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貸款主要是通過農產品、初級產品、原料出口換來的外匯償還的。這個也造成了國內的供應壓力。這些債務償還的具體情況自然非常復雜,沒有辦法說還清沒有,但是引進外國資本、還債給蘇聯國內也造成了相當的壓力,這是肯定的。
貸款其實不能說是蘇聯從西方獲得的主要好處。蘇聯在經濟危機中從西方得到的主要好處在於:1.引進技術。到1931年已達8300萬盧布的技術項目。2.進口機器設備,1931年,世界機器出口總量30%是向蘇聯,美國的50%,英國的70%是蘇聯的。3.引進的技術人才,以及派出國培訓技術人才。
E. 抗戰期間,蘇美英法四國給了中國多少錢和物資
1、蘇聯方面
在抗日戰爭初期,蘇聯是中國抗戰的主要支持者。為什麼說蘇聯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主要的支持者呢?因為日本發動「9.18」事變佔領中國東北的目的之一, 是為了獲得進攻蘇聯的戰略基地,曾先後兩次大規模進攻蘇聯的哈桑湖和哈勒欣河地區, 雖然均被蘇軍打敗,但日軍野心仍在。
蘇聯領導人也不是傻子,把小日本的想法摸得門清。不僅在國際上譴責日本的侵略行徑,而且與中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並為中國抗戰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
我們來看數據。
1937年10月中旬開始,蘇聯將中國急需的飛機、大炮、機槍、航空和裝甲設備、槍炮彈葯等軍用物資,陸續運到中國。
1938年3月和7月,蘇聯給中國政府兩次貸款各5000萬美元,共計1億美元。1939年6月,又貸款1.5億美元。蘇聯貸款總計達到2.5億美元。從1937年至1942年,蘇聯實際給予中國購買軍火的貸款共1.73億美元,居同期各國對華援助之首。中國用這些貸款償付蘇聯援華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品,解決了中國急需獲得軍火的外匯困難。
據統計,從1937年9月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向中國提供飛機904架(其中,輕重轟炸機318架)、坦克82輛、汽車1526輛、牽引車24輛,大炮1190門,輕重機槍9720挺、步槍5萬支、步槍子彈1.67億發,機槍子彈1700餘萬發,炸彈3.11萬顆、炮彈187萬余發、飛機發動機221台,以及其他一些軍事物資。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蘇聯不僅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以軍火積極援助中國的國家,而且援華的飛機及其他軍火物資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市場價格。
另外,蘇聯還派遣大批軍事顧問、技術專家到中國,到1941年,派到中國政府和軍隊的軍事顧問有140多名,各方面的專家上千名。他們先後擔任中國政府軍事顧問的蘇聯將領有德拉季文、切列潘諾夫、卡恰諾夫和崔可夫。他們幫助接洽蘇聯對華軍事物資援助,協助制定作戰計劃以至參加重要戰役的指揮。
除了軍事顧問和技術專家,蘇聯還直接派遣空軍志願隊來華參加抗戰,到1940年,在中國作戰的蘇聯志願飛行員達700多名。他們參加了保衛南京、武漢、南昌、重慶、成都、蘭州等城市的空戰,還多次轟炸日軍機場、車站、港口、倉庫、艦船等軍事目標,共參加20多次重大戰役。
僅1938年即擊落日軍飛機100餘架,炸沉日軍艦船70餘艘。包括轟炸機大隊長庫里申科和戰斗機大隊長拉赫曼諾夫在內的200多名蘇聯志願飛行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美國方面
美、英、法等國很精明,在九一八事變後的較長時期內對日本實行綏靖政策,看著中國與日本打。可隨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不斷擴大,美、英、法在中國和遠東的殖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這才答應給中國提供軍事援助。
美國是在中國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逐步加強了對華援助。
1938年12月,經過中美兩國反復交涉,美國政府首次宣布向中國提供2500萬美元借款,中國用以購買美國物資,並以桐油償還。1939年2月正式簽署《中美桐油借款合同》,時稱「桐油貸款」。這一借款標志著美國援助中國抗戰的開始。
1940年4月和10月,美國向中國政府提供2000萬美元的滇錫借款和 2500萬美元的鎢砂借款。11月,羅斯福宣布准備對華貸款1億美元。
1941年2月,中美《金屬借款合約》正式簽字,中國以金屬礦產為抵押,向美國借款5000萬美元。3月,美國國會通過向反對法西斯侵略國家提供軍事援助的「租借法案」,開始以租借形式向中國提供軍火物資。4月,羅斯福簽署命令,批准美國退役軍人可以加入陳納德組建的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即「飛虎隊」),以幫助中國空軍同日軍作戰。4月和5月,羅斯福兩度批准向中國提供價值9000餘萬美元的軍用器材和武器彈葯。7月,羅斯福還批准向中國空軍提供裝備和人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加大了對華援助。1942年3月,中美兩國正式簽訂《中美5億美元借款協定》。6月,中美兩國又簽訂了《中美租借協定》。
據不完全統計,戰時美國對華提供租借援助總額達到8.457億美元,其中除2000萬美元外,其餘均作為無償贈與。美國先後將價值約計5.2億美元的兵器、飛機、坦克、車輛、船舶及各種軍用裝備等運往中國,支持了中國的抗日戰爭。
3、英國方面
英國於1939年3月向中國提供了第一次平準基金借款500萬英鎊,並於3月和8月分別向中國提供購車信用貸款22.3萬英鎊和285.9萬英鎊,合計308.2萬英鎊。
1941年4月,英國向中國提供第二次平準基金借款500萬英鎊。1942年2月,英國宣布將給中國5000萬英鎊貸款。
但是,在貸款的兌現和條件問題上,兩國發生了嚴重分歧。直到1944年5月,中英兩國才簽訂了5000萬英鎊的《中英財政協助協定》。此次貸款中,中國僅支用了810萬英鎊作為在英鎊區域購買物資及其他服務的費用,而且其中300萬英鎊是在1945年年底才支付的,其餘510萬英鎊是在1948年7月才支付。因此,在整個抗戰後期,中國實際上沒有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
4、法國方面
法國於1938年4月與中國簽訂了南(寧)鎮(南關)鐵路借款合同,數額達到1.5億法郎和14.5萬英鎊,次年3月又補加借款3000萬法郎。1939年12月,中法又達成敘(府)昆(明)鐵路借款4.8億法郎。由於戰局的影響,這兩項借款合同後被中止履行。另外,法國還對中國政府謀求的軍事援助與合作持積極態度。但所提出的軍事援助與合作計劃,因1940年法國戰敗投降而被中止。
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支持,給了曾經長期在東方獨立堅持抗日戰爭的中國以巨大的鼓舞,增強了中國人民戰勝日本法西斯的信心和勇氣;同時,中國堅持持久抗戰,並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向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等國提供了戰時急需的大量農牧產品、礦產品等物資,積極支持和幫助了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在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躪的艱難歲月里,還真誠地幫助受世界法西斯迫害的其他受害者。
當時的上海曾接納了約3萬名猶太難民,其中就包括後來出任美國卡特政府財政部部長的邁克布盧門撒爾。時任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曾冒著極大風險為至少數千名猶太難民發放「救命」簽證,使他們得以逃脫法西斯魔掌,堪稱「中國辛德勒」。
F. 抗戰時期蘇聯援華軍火兩國之間是怎麼結算的
蘇聯予華貸款利息亦較低,為3%,為我國所獲最低者(英美援華為65%以上),且償還是農礦產品各半,對我國甚為有利。我國為所產鎢、銻、錫為最為重要之戰略物資之一(我國鎢、銻產量為世界首位),蘇方需要甚急,尤以錫需要為甚,因錫的主要產地馬來亞控制在英國人手中,甚至提出可以以現金換錫,但其時鎢、銻、錫產量終究有限,德、美、英都有需求,各國予華貸款無不要求中方以此類戰略物資擔保償還。
初期中蘇商定以3/4金屬,1/4農產品償還,後來在楊傑的力爭之下,蘇方同意中方以農礦產品各半償還,如礦產品不足可以以農產品替代,實際償還中農產品略多於礦產品。我國是農業大國,此方式對我相當有利。
G. 俄羅斯關鍵利率從原來的10.5%上調至17%,那之前的貸款利率怎麼算
之前的貸款按照之前的利息返還,如果合同中有另外聲明的話,按照聲明交付。每個銀行的存貸款利率都不相同,所以要看單獨的銀行。
H. 當初蘇聯給中國貸款是什麼情況一開始看我挺感動,然後我奶奶說錢全還了,拿走了一堆大蘋果,弄的
你說的是1960-1962年這段時間中國用物資還蘇聯貸款吧。
事情是這樣的一開始中蘇關系是友好的,新中國剛成立,蘇聯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蘇聯也為中國軍事經濟建設提供了許多貸款,但到了1960年7月,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對華經濟援助協議,撤走專家,逼迫我國限期還債。
為爭一口氣,盡管面臨「三年自然災害」,全國人民還是勒緊褲腰帶還清了這筆債務。中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14億600萬新盧布(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使用和消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軍事物資的貸款和利息),摺合人民幣52億余元。按照協議,這些外債應於1965年前全部還清。當時我國建國僅十年有餘,工業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只能用農產品來償還。雞蛋、蘋果要過篩子,大了小了都不要;豬肉要卡一下膘,肥了瘦了都不行——這是前蘇聯當年驗收中國抵債物資時的真實寫照。
你奶奶說的蘋果就是這樣用去還貸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