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存量浮動利率個人貸款定價基準轉換辦理時間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9〕第30號要求,為進一步推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工作,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中行於2020年8月25日起,對符合轉換條件但尚未辦理轉換的存量浮動利率個人住房貸款進行批量轉換。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Ⅱ 利率市場化進程的順序問題
個人認為
我國利率市場化的總體原則是平緩利率市場化對我國現有銀行的沖擊,防止出現國外曾出現的中小銀行倒閉潮,畢竟中國那麼高的儲蓄率,很多人一輩子的繼續都在銀行,而且在國人的眼中銀行里的錢是絕對安全的,一旦說我存了一輩子的錢突然就沒了,社會穩定會受到影響,且大家都知道銀行的股東們都是誰。因此,循序漸進是利率市場化推進的確定選擇,(這里確實是要參考國外模式,利率市場化初期的美國,曾經有段時間華盛頓沒有一家銀行正常營業)
為何先放開貸款利率
在我國銀行貸款是低價資金,屬於稀缺資源,供不應求,因此放開貸款利率的影響很小,銀行的定價體系基本不會出現較大調整,央行每季度都有統計,只有10%左右的貸款(數字不記得了)是低於基準利率發放的,銀行依舊是小客戶高價也不放貸,大客戶低利率也搶著放。證據一是銀行的風控政策和體系沒出現調整(至少公共沒聽說),二是在放開上下限之後基準,低於基準和高於基準三檔的比例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簡言之,先放開影響不大的貸款利率. 而貸款利率的上下限先後其實影響不大,但放開上限至少不會傷害銀行,因此也就先放開了。
為何存款利率上限最後放開
這里先指出存款利率下限放開早於貸款利率下限。
放開存款下限毫無意義,在儲戶眼裡銀行都是安全的,沒特殊偏好的情況下誰給的利率高就存在哪,特別在我國長期實際負利率的情況下(當然官方統計數據不這么認為)。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對銀行的影響較大,具體表現就是如果銀行可以以高利率吸收存款,行業內的吸儲競爭就要展開,代價就是各家支付的利率都要上升,證據是在2012年央行允許利率上浮10%後,所有銀行的利率均出現了上浮,城商行一步到位,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國有行部分上浮,2013年幾乎所有的股份制銀行也已經上浮到位。這意味著在利率市場化初期貸款利率定價沒有重大變化時,如果貿然放開存款利率,一些實力較弱的小銀行就會面臨無法拉到存款,或拉存款利率過高導致利差過小進而導致虧損,經營困難甚至倒閉。
未來關注利率市場化我覺得只需要關注下面兩個最關鍵問題
基準利率何時形成,是否有效
存款保險制度何時出台,是否有效
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前存款上限不會放開。
附個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圖給你
Ⅲ 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
自1996年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正式啟動以來,經過7年的發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1998年8月,國家開發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進行了市場化發債,1999年10月,國債發行也開始採用市場招標形式,從而實現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
1998年,人民銀行改革了貼現利率生成機制,貼現利率和轉貼現利率在再貼現利率的基礎上加點生成,在不超過同期貸款利率(含浮動)的前提下由商業銀行自定。再貼現利率成為中央銀行一項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服務於貨幣政策需要。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2004年 1月1 日,人民銀行再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1.7],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到[0.9,2] ,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制定。擴大商業銀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擴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變。在擴大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同時,推出放開人民幣各項貸款的計、結息方式和5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的上限等其他配套措施。
進行大額長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嘗試,1999年10月,人民銀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由雙方協商確定利率的大額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 年),進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嘗試。2003年11月,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可以開辦郵政儲蓄協議存款(最低起存金額3000萬元,期限降為3年以上不含3 年)。
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利率市場化,原因是利率市場化很容易找的,而且利率市場化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利率市場化,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利率市場化,之所以這里的利率市場化比較全,其他地方的利率市場化網,可能不如這里的利率市場化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利率市場化,原因是利率市場化很容易找的,而且利率市場化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利率市場化,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利率市場化,之所以這里的利率市場化比較全,其他地方的利率市場化網,可能不如這里的利率市場化全面
Ⅳ 中國利率市場化正式開始時間是2002年還是2012年
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概況
1996年6月1日 ,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
1997年6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啟動,同時放開了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
1998年,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 ;
1998年3月,改革再貼現利率及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放開了貼現和轉貼現利率;
1999年10月,對保險公司大額定期存款實行協議利率,對保險公司3000萬元以上、5年以上大額定期存款,實行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雙方協商利率;
1999年,允許縣以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對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規定擴大到所有中型企業;
2000年9月21日,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
2002年,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浮動幅度;統一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
2002年3月,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7月,放開英鎊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幣小額存款利率管理,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
200年11月,對美元、日元、港幣和歐元的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
2004年1月1日,商業銀行、誠信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07倍,農信社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2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下限保持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不變;
2004年10月29日,不再設定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及貸款利率下限;
2005年9月20日,商業銀行被允許決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種存款的定價權;
2006年8月,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浮動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85倍;
2008年10月,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擴大至基準利率的0.7倍。
Ⅳ 貸款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是指金融機構在貨幣市場經營融資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包括利率決定、利率傳導、利率結構和利率管理的市場化。實際上,它就是將利率的決策權交給金融機構,由金融機構自己根據資金狀況和對金融市場動向的判斷來自主調節利率水平,最終形成以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為基礎,以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利率體系和利率形成機制。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Ⅵ 中國利率市場化
2019年,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重要一年。
當年8月17日,央行公告稱,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於每月20日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LPR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便利利率)加點的方式形成。其目的在於發揮好LPR對貸款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貸款利率「兩軌合一軌」,提高利率傳導效率。
改革以來,LPR已進行了五次報價。12月20日,第五次LPR報價出爐:1年期品種報4.15%,相比改革前的舊LPR下降16BP;5年期以上品種報4.80%,相比8月份的報價下降5BP。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多家銀行了解到,在LPR報價下行後,商業銀行新增對公貸款利率也有所下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趨降。受調控因素影響,個人按揭貸款整體利率仍持平於改革前。
2019年11月,央行還通過下調MLF利率引導LPR下行。這是央行首次通過調控政策利率實現對貸款利率的調整,是央行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一步。一些市場人士建議,應擴大MLF的使用規模和交易對手,以進一步增加政策利率向貸款利率的傳導。
12月28日,央行發布公告稱,將推動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原則上應於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市場人士預計,在存量貸款換錨完成後,貸款基準利率或將在2020年取消。
改革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肇始於1996年,當時人民銀行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此舉被視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此後,利率市場化改革相繼在債券市場、信貸市場漸次推開。
多年來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中國的貸款利率上、下限已經放開,但仍保留存貸款基準利率,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銀行發放貸款時大多仍參照貸款基準利率定價,特別是個別銀行還設定隱性下限,對市場利率向實體經濟傳導形成了阻礙。
因此,2019年8月央行推進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後LPR參考MLF,貸款利率則錨定LPR。截至年底,LPR已進行五次報價,1年期LPR相比改革前的舊LPR下降16BP,其主要驅動因素為MLF利率下降、降准帶動銀行資金成本下降。
Ⅶ 利率市場化分為哪幾個階段,我國現在處於哪個階段,將來會怎樣發展
15年利率市場化改革路,「十二五」規劃再推進
如果以1996年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作為利率市場化的起點,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其實已走過15年歷程。
改革思路是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1、 在貨幣市場上
1996年6月1日,人民銀行放開了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1997年6月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目前,在企業債、金融債、商業票據方面以及貨幣市場交易中已全部實行市場定價,對價格不再設任何限制。
2、 在存款方面
1999年央行批准中資商業銀行法人對中資保險公司法人試辦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萬元以上的長期大額協議存款業務,利率水平由雙方協商確定。這被業界稱為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嘗試。
2003年3月,央行行長周小川明確提出利率市場化「三步走」戰略,多家銀行獲得外幣儲蓄利率的下調權,利率市場化已涉及到存貸款利率調整的核心部分。
到2004年10月央行決定允許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利率下浮,實現了「放開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標。此舉被市場理解為「構建了現階段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總體框架」。
3、 在貸款方面
1998年、1999年人民銀行連續三次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幅度。
2003年之前,銀行對貸款的定價權浮動范圍只限30%以內,但2004年貸款上浮范圍擴大到基準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相關部門取消貸款上浮上限,下浮幅度為基準利率的0.9倍。
4、2005年起改革陷入停滯階段
第一,利率市場化的主要障礙是四大行資不抵債,不良率高企,基本上不具備利率市場化的基礎條件。工作重點轉移到「四大」銀行上市。
第二2008年全球爆發金融危機,中國啟動四萬億投資計劃,這使得利率市場化改革再次被延緩。
Ⅷ 目前我國是利率市場化的那個階段
我國實行利率市場化的原因一般來說,實行利率管制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為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本以擴大生產規模。低利率管制能降低投資者融資成本,使原本無利的項目變得有利可圖,低效項目變為高效項目,從而吸引新的投資,擴大投資需求。實踐證明這一點是有效的。第二,實行利率管制有利於金融體系穩定。因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競爭需要,可能人為抬高利率吸儲,這會刺激對高收益高風險項目的大量放款,危及銀行和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說,利率管制也是一種對商業銀行整體利益的保護,是在商業銀行缺乏自我約束條件下保持金融體系穩定的需要。就我國實際而言,利率市場化改革主要有以下動因:(1) 最主要的動因,在於它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要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核心在價格,通過價格機制優化配置資源,要求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目前,我國95%以上的商品價格實現了市場化,而作為資金價格的利率,一直實行計劃管理,弱化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也降低了利率承擔的宏觀調控功能,不能適應改革的進程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改革現行的利率體制,加快實現利率市場化,已成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關鍵一環。(2) 利率市場化是開放經濟的需要。在經濟和金融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都應該適合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也會對國際經濟產生影響。當前幾乎所有的西方發達國家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實現了利率市場化。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我國要進一步融入國際大市場,放開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行政管制,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此外,匯率和資本市場開放等問題也都與利率市場化密切相關,也要求我國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 (3) 中央銀行調整利率不具有連續性,通常隔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調整一次,利率不能真實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程序復雜、決策滯後、信息不及時導致決策失誤,是現行利率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由於利率管理規定繁雜,要做到有效監管,難度很大,監管成本高。中央銀行統一規定的利率無法體現不同的風險特徵,使利率機制在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被扭曲。利率管制還導致體制外融資活動嚴重,民間融資成本很高。(4) 利率市場化是實現經相關濟體制改革的必要前提。市場交易主體若沒有價格決定權,發生的交易就不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公平交易,從事金融活動的經濟主體沒有利率制定權,也不可能真正走向市場。利率市場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國企改革。因為利率上揚將強化企業的資金成本意識,迫使國有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利率市場化也有助於國有銀行建立起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運行機制,增強利率風險觀念,努力提供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其商業化轉軌。利率市場化還將推動我國貨幣市場發育和資本市場發展,使金融創新更加活躍,市場機制更加完善,從總體上提高我國金融業的競爭力,以更積極的姿態迎接「入世」的挑戰。總的來說,利率市場化可以提高資金利用水平,提升經濟效益;可以使央行有效的使用利率杠桿以增強政策工具的運用效果;對於優化經濟結構也是十分重要的。從根本上說,利率市場化是對資金進行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前提,從而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行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遇到的障礙 1 利率水平升高的風險從一般規律看,利率市場化的結果是利率水平的升高,對於我國這樣的資金短缺型國家更是如此。利率升高可能帶來兩方面的消極作用:一是企業和政府籌資成本增加,降低企業投資積極性,也導致政府投資規模減小,使經濟增長減緩;二是利率過高引起大量境外游資流入,造成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不穩定。但這兩點對我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因為我國資金短缺不是很嚴重,而儲蓄率相當穩定,儲蓄存款余額長期居高,利率放開後也不會過高;我國的資本市場尚未開放,只會有少量境外游資通過非正規渠道流入國內,影響極其有限,對經濟和金融的穩定不會構成威脅。2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利率市場化就是要銀行根據風險加成的原則,對貸款利率實行合理定價。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主要原因是銀行覺得風險太大,與利益不對稱。一旦利率放開,銀行就有可能以高利率的方式發放高風險貸款。這時候,有的企業和個人可能利用銀行的高受益心理,抱著借了不還的思想去爭取高利率貸款,結果會導致銀行壞帳增加,威脅金融體系安全。利率升高也可能使逆向選擇問題更加嚴重。因為高利率無形中會抑制穩定、低回報項目的投資,積極尋找貸款的卻是回報高風險也大的投資者,這當然不是銀行希望看到的。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原因是信息不對稱,解決的辦法就是銀行在發放貸款前應該多了解借款者的相關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