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銀行貸款 > 經濟危機時貸款利率升還是降

經濟危機時貸款利率升還是降

發布時間:2021-07-24 08:19:49

Ⅰ 經濟危機 房價是會漲還是會降

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房價會有所起伏,但最終是會降的,除了某些黃金地段,可能會不降反升。

經濟危機的過程中房價會降是因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1.社會動亂;

2.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3.政變。

經濟危機爆發,加劇了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

主要表現在:

1.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2.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3.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社會階級矛盾。

4.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1)經濟危機時貸款利率升還是降擴展閱讀

歷次危機

編輯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危機

Ⅱ 金融危機使銀行的利率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金融危機中經濟下滑,銀行利率會降低,以促進投資、拉動消費。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金融危機直接沖擊到個人的生活。通貨膨脹、企業倒閉、經濟困境降低了人們的支付能力,也大大降低了許多人的生活質量。
首先,政府對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增資擴股。比如美國把「兩房」國有化,把私有企業變成了國有控股的企業。
其次,把銀行的壞賬剝離,打包放在一邊,銀行復甦後贖回資金,如果銀行倒閉了,由政府埋單,將壞賬清零。
第三,當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老百姓擠兌時,注入資金,增加現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擔保,增強社會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擔保,讓其他銀行拆借。

Ⅲ 經濟危機後中國人民幣將是升值還是貶值

在世界金融危機中,人民幣不但沒有貶值反而有了一定程度的升值。
第一,人民幣不貶值的保證確實有利於亞洲經濟。
前些日子有人聽膩了中國政府關於「人民幣不貶值」對穩定亞洲市場做出貢獻的話,斥之為「政治宣傳」、「往臉上貼金」。這回不過「演習」一 場,還沒有玩兒真的呢,亞洲市場就來個「滿堂紅」,證明了中國人誇自己 還是得有道理的。亞洲各國在虛驚之後也應該知道感激中國了。
第二,面對當前的經濟困難,將「人民幣貶值」確實是中國領導人手中的可能選擇之一。關鍵是「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利多還是弊多。
要權衡利弊,首先要分析中國面臨的經濟困難。
總體來說,中國經濟主要問題是生產過剩、通貨緊縮、出口下降、資金流失。前兩者是國內市場問題,與匯率沒有直接聯系。後兩者應該是影響匯率的主要原因。
從理論上講,兩種貨幣的匯率是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貿易狀況決定的。貿易平衡,匯率就會穩定。貿易不平衡,順差的一方貨幣升值,逆差的一方貨幣貶值。所以如果只看書本,對美貿易連年巨額順差的人民幣早就應該升值了。但實際上由於中美貿易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中美雙方都對美國對華出口設置了各種限制,才導致雙方貿易的嚴重不平衡),更由於美元是世界性存儲貨幣,所以雙方貨幣的匯率受到多重因素的牽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全球貿易和資金進出的平衡。從去年第四季度起中國出口增長大幅度下降,甚至呈負增長。外匯流失也十分嚴重。去年外貿順差、引進投資共七百多億美元,外匯存底不過才增加了四、五十億,其中主要部分還是去年十月前後開始打擊騙匯、追回逃往境外的外匯之後才增加的。除去還債的二百多億,流失外匯估計可能多達四百億美元。
如果人民幣貶值,人們希望占國民經濟三分之一以上的出口產業會獲得新的競爭力,資金的外流也會因此逐漸停止。這是「人民幣貶值」的所謂「利」。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這種想法未必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巴西「真錢 」貶值的根本原因是外債太多、特別是短期外債太多,超過外匯儲備總額,不貶值就會「破產」。而中國的外匯存底遠遠超過短期外債(約二、三百億美元上下),與外債總額大體相當,而且外貿繼續有幾百億的順差。如果看 一下去年中國外貿總體情況就會發現,對歐美的出口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驚人增長(百分之十五到二十六),以致於美國貿易代表驚呼「這樣下去會成為嚴重政治問題」。下降的是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日本的出口。但日元已經回升到亞洲金融風暴以前的水平。至於亞洲其他國家的匯率,人民幣還沒有真貶值,就一個個搶著先貶。所以
至於資金外流,看巴西就知道,你死守匯率時,還有一部分人有信心不撤資。一旦匯率棄守,誰逃得慢誰吃虧。巴西「真錢」的利率已經升到將近百分比五十,資金還是留不住。而中國去年年底才剛剛降了利率,說明中國資金外流的勢頭已經開始回落。

既然人民幣貶值不會刺激出口、阻滯資金外流,那麼對國內經濟是否會有影響呢?這樣理論上可能會在國內市場上減少進口貨的競爭力。但這是以亞洲其他國家的貨幣不跟進為前提的。而更大的可能是因人民幣貶值而影響投資者信心,使得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那部分:私人投資和三資企業萎縮,直接影響就業,加劇通貨緊縮。

Ⅳ 遇到經濟危機,政府是該降息還是該加息

利息是資金使用的價格,利率就是利息與本金之比。提高基準利率是對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放貸款有一個示範效應,其他貸款貸出時的利率就會受到影響,最終影響到放貸數量。提高基準利率會減少放貸量。又由於乘數效應,提高基準利率會減少市場中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通貨膨脹風險。這也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貨幣政策手段。公債管理的利息率效應指的是在公債管理上通過調整公債的發行或實際利率水平,來影響金融市場利率升降,從而對經濟施加擴張性或緊縮性影響。當經濟形勢需要實行擴張時,可相應調低公債發行利率,以誘導整個金融市場利率下降。市場利率的下降,是肯定有利於刺激投資,提高經濟活動水平的。在經濟形勢需要實行刺激時,可在公債管理上採取買入政府債券措施。這就意味著,政府債券價格會因需求增加而上升(其實際利率水平下跌),市場利率水平會隨之下降,從而對經濟產生擴張性影響。

Ⅳ 通貨緊縮時貸款利率應該調高還是降低

一般來說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的。《經濟學原理》里邊都有相應的理論。

只不過你不要看civil版的,要看原版的,翻譯過來的都肯定有篩選和修改的嘛。有意為之的,所以最好看原版的。

至於沒學過經濟學的朋友,我簡單給您敘述一下吧。

樓上的朋友說的是其中的一種情況。支持調低利率的原因,正如樓上朋友所說,通貨緊縮時一般意味著經濟衰退,失業增加。央行應該施行擴張性貨幣政策,調低利率,刺激生產。

然而調息方向,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的。這里邊都涉及到綜合的因素。

記住經濟學里邊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希望一個工具能夠同時盯住多個指標。通俗的說,就是不可能一招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問題都是相關的,有的正向影響,有的反向影響,相關度如何,看統計出來的結果,經過統計學公式得出相關度來判斷,並以此為基礎來篩選重要的影響指標。

換句話說就是,升息降息與否並不是一定的,還要看其他配套的措施,綜合的效果。而且更應該看實際具體的情況是什麼地方出問題,對症下葯,否則看似正確,實則相反。

關於樓上朋友說的,降息,個人的意見並不太支持這樣的做法。太簡單地處理這么復雜的問題了,實際上經濟學的問題就是平衡術,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和結果,兩害取其輕。

通貨緊縮未必是壞事,要看什麼因素造成的通貨緊縮。如果是科技進步、生產力提高使然,那麼就是件好事。在合理的浮動范圍之內,這種通縮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經濟全球化,帶給西方社會最大的好處,就在於此,全球產業分工導致西方生活成本下降,進而抵消了他們通脹壓力,九十年代的美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高速增長了十多年。

至於說通縮之後,就冒然加息,個人以為不妥,還是要看具體什麼原因導致通縮的,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息是動態性的,是一種動態平衡,不是一層不變的。

正如像樓上的朋友說的那樣,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通縮了,那麼央行就需要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調低利率,來刺激消費和生產。而當gove rnm ent大量印鈔,大興土木,靠基建來帶動經濟,這時候,可能會造成惡性通脹。那麼無論是經濟景氣與否,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個人以為就是保持高利率,以避免人們的生活質量下降到危險的程度。如果一旦是經濟不景氣,又加上惡性通脹,直接後果大家都知道啦。如果是經濟不景氣,加通縮,那麼還好,畢竟當今社會那麼發達。通縮的原因是因為購買力不足而已,並非因為生產力有問題,即:產能上沒有問題,只要購買力恢復,產能隨時可以恢復。所以更應該防範的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尤其是在chi na這樣的developing country,更是應該注意這點。因為老百姓的儲蓄沒有投資渠道,除了銀行,沒有別的好去處,投資哪兒,基本上賺錢的很少。這里邊有princeling對國民經濟的壟斷問題,這里就不跟您說了。

基於以上的原因,結合civil國情,一旦發生通縮,最後的選擇就是維持高利率。原因如下:

第一,civil沒有相關的保障措施。不像西方,人家有醫療、失業、退休、教育等等方面的福利作為保障。失業了有失業救濟金領取,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醫療、教育不要錢,還有不錯的退休金制度。這些civil都沒有,而且都是目前擺在老百姓面前的「大山」。

第二,老百姓沒有投資渠道。princeling壟斷了幾乎所有的投資渠道,civil依然是所謂的「社會主義經濟」,言外之意就是political economic,也就是relationship economic。即:您見過civil哪個有錢的不是officer身邊的人,當然也可以說是巴結他們的,甚至是他們的小弟,替他們在台前跳舞的小丑。在此前提之下,投機的事情,我勸大家還是省省吧。

第三,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劫貧濟富。經濟不景氣,本來收入就不多,如果因為occident economic的萎縮,就依賴基建等所謂擴張性財政政策來刺激內需,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將來的惡性通脹。根據上述理論,基建等財政消費替代了個人支持,(「擠出效應」),但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溢出效應」並沒有更多地惠及老百姓。因為relationship economic,所以擴張性財政政策對於civil來說,相當於劫貧濟富。因為財政收入來源於老百姓,而這些基建項目惠及的確是與officer有關系的人,也就相當於gove rnm ent替老百姓消費,卻沒有惠及老百姓。

綜上所述,在老百姓僅僅有銀行是唯一保持財富的唯一投資渠道,這種前提之下,又因為civil的國情,所以個人認為這時候不應該降息。因為對社會的影響太大。

我們不能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因為他們的情況跟我們不一樣,但原理懂了,就知道其中的關鍵之所在。也就是說,在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在西方成立,在civil不一定成立的原因就是civil這邊太垃圾,沒辦法支持用。

最後還有敘述一下,所謂依賴基建投資等擴張性財政政策,並不能完全抵消occident economic衰退的影響。civil真實經濟規模遠小於official公布的那樣,內需更是如此。過去在沒加入世貿之前,civil希望依賴occident market來解決civil產能過剩的問題。所以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的,誰讓你沒有技術,只能生產低附加值的什麼鞋襪衣服來換取別人的設備。而如今,當occident economic衰退的時候,這部分原來依靠出口來解決的產能又會反向壓回國內,加劇本來就產能過剩的問題。結果是導致更多的企業倒閉,人們失業,經濟進一步衰退。

完全依靠government財政刺激並不能完全替代這部分需求,加上civil保障制度的缺失,直接導致老百姓更是畏手畏腳不敢花錢。

occident內需之所以強大,很大的原因在於他們有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老百姓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敢花錢。加上別人科技又強大,你們又要依賴他們,那就更不用說了嘛。

Ⅵ 如果大蕭條房子貸款利率會漲嗎

如果出現大蕭條,那麼房子的利率不見得一定會長,但是房價一定是下跌的,能稱之為大蕭條,絕不僅僅是一兩天的事情,一般持續都是幾年,對房價的沖擊是相當巨大的,特別是如果房價經過長期的上漲,積累了大量的獲利,當這些獲利盤開始大規模拋售,那麼它會加速房價的下跌,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東南亞經濟危機的時候,香港房價暴跌,基本上是腰斬的,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初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一夜之間斷崖式暴跌,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這一危機幾乎讓所有的日本銀行和企業都產生了巨額虧損,許多公司都破產了,這些企業控制的大量不動產開始湧入房地產,雪崩一旦開始,便再也停不下來了,自1990年泡沫破碎以後,日本房價連續16年下跌,有上萬人因房價暴跌而自殺

Ⅶ 經濟危機為什麼銀行利率會下降

經濟危機時期,生產蕭條,企業貸款減少,銀行利率太高的話就要虧損了

Ⅷ 經濟危機與銀行利率的關系

可能有人會不同意。利率越高,人們應該更願意儲蓄啊,二者怎麼會成反比例呢?仔細想一下就會明白。儲蓄總額少,需要資金的人之間的爭奪就會加劇。他們在爭奪人們的不耐。這種爭奪當然會抬高不耐的價格,也就是抬高利率。利率抬高以後,銀行就希望吸收更多的存款,以更多地放貸,更多地賺取利差,為此,銀行會提高存款利率。高息吸引下,就會有人降低自己的不耐,也就是改變自己的儲蓄-消費比,把更多的錢投入儲蓄。不耐的降低反過來又會導致利率的降低,也就是儲蓄的增加壓低了利率。利率就是這樣上下變化的。其間,儲蓄量和利率確實是反比例關系。整個過程的實質是儲蓄者和需要資金的企業家彼此交易他們的不耐。想馬上就用錢投資的企業家,不耐較高,他們就要承受資金使用成本,把利息交給不耐較低的儲蓄者。銀行居中操作,掙個中介費。說到這里,一個事實躍出水面:利率是儲蓄-消費比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換句話說,一個社會的利率降低,說明那個社會的儲蓄相比消費增加了。反之,如果利率升高了,就說明那個社會的儲蓄相比消費減少了。在這個問題上,人們常常犯因果倒置的錯誤,以為利率是儲蓄-消費比改變的原因。許多人都對格林斯潘上上下下調節利率印象深刻。其實,格林斯潘哪裡是在主動「調節」利率,他老人家是在觀察市場,根據種種跡象推測人們的不耐,也就是推測真實的儲蓄-消費比,然後盡量讓利率和真實的儲蓄-消費比相符。格老並不是在主動地引導市場,而是在被動地追隨市場。他並不能改變億萬美國人的不耐,他只能追隨這種不耐變化的趨勢。當然,這種追隨是非常高深的技術,絕不是輕易就可以掌握的。商業周期理論就好像藏滿寶藏的山洞。我們就像阿里巴巴。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山洞前。喊什麼才能打開山洞門呢?胡麻,開門吧!沒動靜。燕麥,開門吧!還是沒動靜。芝麻,開門吧!啊,門打開了!

Ⅸ 金融危機為什麼銀行降息

金融危機導致銀行產生大量虧損,銀行可供借貸的錢就少了,再有就是,利率高,銀行和銀行之間,銀行和企業、個人之間的借貸成本也增加,這些因素導致了銀行不願意不放心再開展正常的借貸了,也就是所謂的信貸危機,銀行惜貸

降息可以降低銀行間借貸成本,從而緩解信貸危機的影響,還有就是,現在金融危機已經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降息可以降低企業和個人借貸成本,從而刺激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閱讀全文

與經濟危機時貸款利率升還是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過戶服務費貸款服務費 瀏覽:493
雲南農村信用社抵押貸款利率 瀏覽:910
融資擔保公司可以質押貸款 瀏覽:107
農村信用社有貸款還可以貸嗎 瀏覽:978
有貸款的車子怎麼過戶到別人名下 瀏覽:272
上海拍牌照貸款 瀏覽:223
未償付抵押貸款 瀏覽:378
網上貸款找哪裡最便宜 瀏覽:71
蘭州銀行商鋪抵押貸款 瀏覽:913
手機號前號主貸款老給我打電話 瀏覽:43
房子貸款銀行卡流水 瀏覽:772
小額貸款還款6個月之後 瀏覽:647
農行鄉村振興貸款批復 瀏覽:184
手機貸款500020 瀏覽:496
怎麼查一個人貸款一共貸多少時間 瀏覽:125
銀行貸款利率歷年最新 瀏覽:818
父母公積金貸款子女還款 瀏覽:444
不用押手機的ID貸款 瀏覽:508
第二次農行擔保貸款幾天 瀏覽:296
貸款買車過戶後 瀏覽:359